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過秦論》教學分析

語文2.16W

《過秦論》分析

《過秦論》教學分析

1、影響:

兩漢時期探討秦之興亡的作品極多,而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賈誼的《過秦論》。僅在《史記》和《漢書》中,它就先後被三次引用。司馬遷以之論贊《秦始皇本紀》,褚少孫用它補綴《陳涉世家》,而班固在《漢書》中,又將它置於《陳涉項羽傳》之後。這三位史學家政治觀點各不相同,思想風格也互有差異,但對《過秦論》的推崇和讚賞卻完全一致。可見它在思想界學術界的影響確是異乎尋常。魏晉以後,《過秦論》的精湛寫作技巧更是有口皆碑,以至被人奉爲楷模,目爲圭臬。著名詩人左思在自詡其文才時,便傲然聲稱自己“著作準《過秦》,作賦擬《子虛》”;《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也自我標榜他所寫的一些傳論和序論,“皆有精意深旨”,“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過秦論》之所以蜚聲文壇,得到歷代學者文人之尊重、欽敬,自然決非偶然。它是經過反覆推敲、千錘百煉而成的。

2、評語:

歸有光曰:“行文開闔起伏,精深雄大,真名世之作。”

方苞曰:“此篇論秦取天下之勢,守天下之道。其取之也雖不以仁義,而勢則可憑,且謀武實過於六國,此所以幸而得也。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則斷無可久之道矣。以所以失之易也。秦始終仁義不施,而成敗異勢者,以攻守之勢異也。”

姚鼐曰:“固是合後二篇義乃完,而首篇爲持雄駿宏肆。”

金聖嘆曰:“《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未轉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以後,重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強,一句只是以陳涉如此之微。至於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秦;後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

張裕釗曰:“瑋麗之辭,瑰放之氣,揮斥而出之而沛然其甚有餘。惟盛漢之文乃有此耳。”

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六《過秦論》:“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仁義不施一句便斷盡,從前竟不說出。層次敲擊,筆筆放鬆,正筆鞭緊,波瀾盡析,恣態橫生,使讀者有一唱三嘆之致。”

魯迅:“爲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3、體式:

《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但這三篇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在思想內容上既獨立成篇、各有中心,又互有聯繫,彼此呼應。

上篇通過回顧秦代興亡的驚心動魄的過程,反覆啓發人們的思考,而後引人注目地歸結出秦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則是對這一論點的詳細論證,指出秦的統一本來爲人民所擁護,但是秦王“先詐力而後仁義”,所以亡國了。“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作者認爲詐力不是不可用,但它只能以之對敵,不能用於對付人民。秦王朝的根本錯誤就在於未看到形勢的變化,認錯了對象。

下篇則是對前兩篇論點的進一步補充。作者認爲即使在陳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之後,秦王子嬰本來仍有可能守住秦國原有的地方,可是由於他“孤立無親,危弱無輔”,秦俗又多忌諱,人們不敢講話,“奸不上聞”,無法力挽狂瀾,所以終於覆滅了。秦朝最後是亡於“壅蔽”。賈誼最後寫道:“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如能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則“曠日持久,而社稷安矣”。這當然不僅是下篇點睛之筆,而應該是《過秦論》三篇的結束語。

《過秦論》三篇在批判的對象上也有所分工。上篇旨在指出始皇之過,中篇重點批判胡亥之失,下篇主要分析子嬰之亡。因此,就思想內容而言,三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中、下兩篇詳細論證,上篇便會如汪士鐸《乙丙日記》所說的那樣:“《過秦論》歸於仁義不施,此官話不着痛癢也”,顯得十分疏漏了。但是,就結構而言,上篇卻最爲奇特,最爲人們所稱道。所以,從蕭統的《文選》開始,歷代選家便往往只將上篇入選。

宋朝李塗《文章精義》說:“文字有終篇不見主意,結句見主意者,賈生《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韓退之《守戒》曰:‘在得人之類是也。’”

此文寫作目的.在於將秦之失敗教訓供文帝借鑑,指出守天下宜施“仁義”。漢賦多寓諷諭作用,章學誠《文史通義》中所云“《過秦》……諸議,抑揚反覆,詩人諷諭之旨”,即此意。

4、特點:

根據近代的寫作理論,一般都認爲論說文“要充分說理,要對事物進行周密細緻的分析。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要運用一定的推理、論證的方法,使分析、論證合乎邏輯地展開”,它應該由“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組成”等等。如果按這些要求去衡量《過秦論》(上),那麼,它是不完全符合標準的。但是,這決不妨礙它成爲一篇絕妙的論說文。其實,論說文本來就毋需千篇一律。《文心雕龍論說》篇就指出:“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驛徑則與傳、注參體,辯史則與贊、評齊行,詮文則與敘、引共紀……八名區分,一揆宗‘論’。”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根據《過秦論》(上)的經驗,認爲其實還可以加上一句:“敷陳則與辭賦通家。”錢先生還援引一系列前人關於“文無常體”的議論,並得出結論說:“足見名家名篇,往往破體,而文體亦因此恢弘焉。”

標籤:過秦論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