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2篇

端午節2.56W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1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蒲劍)等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爲蒲草(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爲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爲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2篇

所以方士們稱它爲“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爲“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

端午各地習俗文化

上海市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江蘇省

儀徵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爲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爲“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爲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爲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爲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爲“竇娘”。

金華端午節習俗

金華各地端午節是女兒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糉子,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七年級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日,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竈頭及牀上懸掛菖蒲、艾草,金華習俗認爲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相傳端午日白娘子盜仙草救活許仙,所以各地習俗都以爲這一日採草藥最靈。人們採車前草、六月雪、紫蘇、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採菖蒲根浸於滷水,以備療瘡。有的在端午日取枳殼、陳皮、厚朴、山楂及麥芽糖煮“午時茶”,認爲喝了“午時茶”能驅穢氣。

藥店裏還有端午送藥頭的習俗,平時各家藥店在自制飲片時,把揀出來的斷頭殘葉積聚一起,每年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就成筐放在門口,讓顧客免費自取,或送到大主顧家中說是端午節五毒出洞,讓大家在午時薰煙,可以驅蟲毒,去穢氣,免疾病。

端午節前後,各地城鄉都流行掛香包,香包或用絲線鉤織成,或用碎布料縫製成動物等各種形狀,其中心形居多,中納香粉、樟腦或艾草等,或用於出售或分送親朋孩子,掛在胸前辟邪。

舊時,端午節期間,武義城鄉還要推端午船驅五鬼,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武義城隍廟就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着五個紙人,象徵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廟各個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鑼開路的人圍着船敲三圈,叫“側船”;後由七個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脫”。導以響鑼,鳴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業停工半日前往觀看,沿街各店各戶紛紛向“龍船”撒茶葉、米,最後將船推至水中,意爲驅出“惡鬼”。

鄉下則於端午節前到廟裏唸經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傳古時永康王崇五鬼纏身,一老道幫助捉鬼,封五鬼於酒罈,投於江中,壇漂至武義,被人撈起打開,五鬼遂出,作祟於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龍船送鬼出境。後纔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還要“驅蚊蟲娘”,老年婦女用火把照亮牆角落,口唸“蚊蟲娘,蚊蟲娘,送你到東陽;到東陽,吃得胖,回來過重陽”。或“蚊蟲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裏叮稻娘”等,然後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門上畫石灰符,符多爲八卦圖,也用以驅蚊,畫的時候也念類似的咒語。

端午節插艾草的寓意2

在民間的說法是端午節插艾,這樣不僅有招福驅邪的用途,而且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當然了重點在於後者了。艾草在農村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野草,但是它的用途不小,其中一點就是有驅蚊蟲、淨化空氣的作用。這是因爲艾草的莖、葉中都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而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就可以驅趕蚊蠅、蟲蟻,並且淨化空氣的效果。那端午節插艾草有什麼講究?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首和端午節相關的童謠“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扒龍船”,其就準確的描述了從五月七年級到五月初五端午這一段時間的活動安排。從這首童謠也可以看得出來,在過去是五月八年級的時候就包糉子了,而五月初四懸掛艾草,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看龍船比賽了。不過現在多數都沒有遵守這個規矩了,普遍都是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包糉子、插艾草。有人也疑惑,艾草是在早上插,還是晚上插好呢?農夫認爲,只要是在端午節這天,無論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插艾草都是可以的,沒有規定說一定要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插艾草。這個沒有特別的說法,早晚都可以,但是農村的老輩人普遍認爲早上插比較好,所以端午節當天一早就在大門口懸掛艾草了。

端午節插艾草的方法也簡單,一般是將“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任選兩三種,通常是將艾草、菖蒲等用紅色的繩子捆綁成爲一束,然後懸掛在門上,或者是窗戶邊上就行。之所以會加入菖蒲,那是因爲它是“天中五瑞”之首,並且葉片看起來很像一把劍,在民間它還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那端午插的艾草什麼時候取下來呢?

就和懸掛艾草沒有時間規定一樣,什麼時候取下來也沒有時間規定的。多掛幾天,少掛幾天也是無所謂的。根據我們這裏的習俗,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幹了以後,沒有了味道了纔會把它們取下來的',因此艾草一般會在家門口懸掛一個月左右,然後纔會取下來的。因爲艾草本來有香味,有較強的驅蚊防蟲的效果。因此當艾草乾枯了以後,也是有用處的,尤其是多年的陳艾藥用價值更高,所以會留着以後備用。但是多數都是在天黑以後,把這些艾草放在盆裏燒掉,其所產生的氣味還能驅蚊蟲哦。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意義

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內屈原而容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爲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爲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爲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