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優秀隨筆

端午節1.59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優秀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優秀隨筆

端午節優秀隨筆1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我們建湖人喜歡掛艾蒲,佩香囊,家家戶戶飄出陣陣糉香。我最喜歡吃外婆裹的糉子,外婆心靈手巧,包出的糉子既美味,又有藝術性,還特別環保。

每逢端午,外婆就開始裹糉子,我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觀看。外婆將水鄉上好的糯米淘好後,根據不同的口味做餡。糉子味分四種:喜歡甜的,在糯米中放幾粒紅棗;喜歡鹹的,取草豬精肉半斤,切碎,用三伏醬油泡製,做成餡裹進糯米中;喜歡清爽的,用自家地裏長的花生,每顆花生米剝開成兩瓣,用清水泡一下,等花生米發大後,裹進糯米中;喜歡原味的,那就糯米中不放其他佐料。

開始裹糉子了,外婆從針線盒中取出一根亮燦燦的蓑針,將新鮮的蓑葉一端捲成漏斗狀,置於左手,右手持一調羹,舀糯米進蓑葉中,糯米裝滿蓑葉鬥後,將蓑葉另一尖端穿進蓑針眼中,蓑葉繞圍幾圈,將整個糉子裹嚴實後,再將帶着蓑葉尖的蓑針從中間穿過糉子,蓑葉尖從糉子另一側露出,收緊了整個糉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裹好的糉子一般呈飽滿的尖三角形,爲逗我開心,外婆有時還特地將兩個小糉子合在一起,裹成扁五角形,叫“連心糉”,這是外婆和我,心連心。

整個過程,外婆就像製作一件藝術品。我呢,則在一旁,凝神觀看。不像現在超市出售的糉子,一根蓑葉,亂繞幾圈,再用帶顏色的帶子一紮,既沒有藝術性,扎糉子帶子上的色素對健康也不利。所以呀,超市的糉子我根本看不上,就愛吃外婆裹的糉子。

外婆裹的糉子,真好吃!

端午節優秀隨筆2

“五月五,是端午。”這首兒歌大家應該是最熟悉不過了吧。這不,現在大街上的小孩嘴裏都在唱着,爲什麼?因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到了。今天,姥姥帶我去早市買糉子。

剛剛到早市,一股香草的清香襲面而來。接着,一個個精美的香包映入眼簾,各式各樣,應有盡有。早市左右兩邊都是大大小小的香包,給早市增色不少。

我們往裏走,看見了今天我們的“目標”——糉子,糉子的“個頭”不大不小,比我的拳頭略大一些,呈三角狀,上面纏着一根綵線。我買了一個想嚐嚐味道,拿起糉子,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撥開“糉子寶寶”的“小被子”,白白胖胖的“糉子寶寶”便探出頭來,白白的粘粘的,香氣撲鼻,我怎能禁得起這樣的誘惑?便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小口,細細品味,一顆顆糯米在口中翻滾,頓時糉子特有的香氣充滿了我的嘴,使我不禁幾口將其吞下。

端午節的傳統物品中,每樣都能看出人們的汗水。比如香包,每一個小小香包中,都含有人們晶瑩的汗水,密密的針線中,含有人們多少寶貴的時間,精美的圖案中,含有人們多少精力的投入。每一件物品都是海水的結晶,精力的聚合與時間的積累。所以我們不能浪費它們,要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出它內在的美。

向晚的微風吹走了端午節那美好的一天,讓我們嚮明天出發吧!

端午節優秀隨筆3

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的習俗也可多了,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還有賽龍舟!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糉子了,不只是吃糉子,我還特別喜歡包糉子,這樣體會到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後,那種自豪與喜悅是滿滿的,什麼也不能代替的!

每年端午節我都會跑到奶奶那裏去幫忙包糉子,今年也不例外。

我一到門口,奶奶就笑呵呵地叫我進來,我跟奶奶聊着聊着突然想起了正事——包糉子!包糉子也是技術活,首先要選擇上好的糯米,我精挑細選一番,最終滿意地點點頭!接下來就是用把糉子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糯米填進去,要填得溢出了才差不多了,奶奶說這樣有利於後面的包裹,可以使糉子裏的餡料充滿整個糉子。

然後按照螺旋的手法,把糉葉的另一端開始慢慢的捲起來。捲到最後的樣子,要留一點小尾巴。接着把尾巴全部捲起來,用大拇指把它壓住,把卷起來的那一面對摺過來,最後用棉線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來,捆好不讓它散開就可以了!我們把二十個糉子全部包好之後,糉子們就該下鍋了!

我耐心地等着,就等着那香噴噴的糉子出爐!“好了!”當我聽到奶奶的話時,天知道我有多高興!我急忙把腦袋湊過去,去看看我的勞動成果!耶!大功告成!我_顛_顛地請媽媽爸爸他們過來吃糉子,他們都說好吃,我的心裏也樂開了花!

每次端午節都給我帶了很大的喜悅!

端午節優秀隨筆4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給我買了糉子吃。那糯香的味道,甜甜的紅棗,再粘點兒白糖……那味道真是有香又甜。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天天都在想香香甜甜的糉子,天天吵着吃糉子,有一天,媽媽突然問我:“兒子,你那麼愛吃糉子,那你可知道我們家鄉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端午節爲什麼非要吃糉子?”聽媽媽一問,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媽媽讓我坐下,然後慢慢的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民間又稱端陽節、五月節……我國民間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賽龍舟、端午食糉、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媽媽。我們寧夏人過端午節就只是吃糉子吧?也叫端午食糉?”“就知道吃,小饞貓!”媽媽捏了捏我的鼻子繼續說道:“端午節吃糉子是全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糉子的花樣可多啦,有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的.就叫“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沒等媽媽說完我又搶着說到:“賽龍舟這個習俗又有什麼紀念意義呢?”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楚國。楚國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示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還被列爲運動項目……,端午節的還有很多寓意吉祥的習俗,等你以後長大了,有更多更有趣的知識在等着你去學習,去了解呢。

真沒想到端午節還有這麼多的有趣的習俗和感人的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

端午節優秀隨筆5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

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優秀隨筆6

又到了飄滿糉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着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了鑼鼓喧天,十分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着許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裏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在準備着。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五條龍舟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是人們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裏。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了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裏扔糉子和雞蛋,我十分奇怪地問:“爸爸,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糉子扔進水裏呢?”爸爸說:“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糉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標籤:端午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