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2021端午節隨筆

端午節6.67K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1端午節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端午節隨筆

2021端午節隨筆1

端午快到了,社區有包棕子活動,下班後去社區包了幾個棕子帶回家,興奮得很,因爲長這麼大來,這是第一次包棕子,雖然開始笨手笨腳抓不緊葉子及繩子但總算五花大綁的把棕子捆好了,外相還不錯,得意了好久。

早上帶了兩個到公司給同事嚐嚐,不忘了吹噓一下,這可是姐第一次包的棕子哦,捆得漂亮不?同事忙着往嘴裏噻邊翻了個白眼:“你一個湖北人,好意思說沒包過棕子。”

第一次吃棕子應該是鄰居從城裏帶回來的,我記得當時還納悶:爲什麼用竹葉包糯米飯?還有哪來這麼大的竹葉?,自稱一個在山裏竄來竄去的野孩子,一直沒見過那麼大片的竹葉,也許是這個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包成棕子吧。

老家對端午節不太重視,唯一帶有節日色彩的是,端午那天,如何男女老少,都會特意出門割一捆艾草或是扯一些薄荷挖點清火解毒的草藥拿回家掛在自家的窗臺上,聽說當天採摘的最新鮮,效果最好。哪怕早上看到一片綠得晃眼睛的艾草,伸手便可得到,偏不摘,要留到端午那天再收割回來,拿到小河邊仔細清洗乾淨,然後用麻繩虔誠的捆好掛在窗臺上,聽說可以辟邪,還能防止小孩長瘡,長疙瘩。

到了夏天,在屋外乘涼時,點上一堆艾葉,濃濃的白煙,夾雜着艾葉特有的清香,薰蚊子正好,幹艾葉香氣清淡,招人喜歡少了青葉時的晦澀。

這幾天冬天有睡前泡腳的習慣,往往都是加艾葉,便打電話提醒好,端午快到了,別忘了散步的功夫扯些艾葉回來,結果媽告訴我,現在沒有艾草了,山上、田埂上都不長了,連以往成片的地方也是一根也找不到。記得兩三年前,我也是打電話回去要艾草,我媽說,路邊到處都是,要多少有多少,一會出去搞一麻袋你記得回來拿。才幾個的功夫,艾草就從地上消失了,心痛我們的地球啊,就容不下那些可愛的小精靈了麼。

在廣東吃過用艾葉做的粑粑,甜甜糯糯中帶一點淡淡的苦味,味道很特別。還聽說艾葉能煲湯,一直想找機會嚐嚐用苦澀的艾葉煮出來的“黑暗之湯”是什麼味道,還沒來得及試試,那些記憶中一陣風吹過,綠波翻滾成白浪、自還濃濃青澀味的艾草,卻只能在藥店裏找到了。

端午吃到了親手包的棕子,可是沒有艾草了,一想到下次還有什麼隨手可得的東西在眼前消逝,這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傷感和失落,又生出對現在正擁有的多了一份珍惜及感念。

因爲,這世間最珍貴的莫過去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吧。

2021端午節隨筆2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自從有了這個節日,每年過端午的這一天,詩人們便會通過各種形式的集會活動,用詩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抒發自己的心中的情感和思想。

我國古代吟詠端午節的詩歌很多,其中有不少是懷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唐人文秀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有的詩則形象地展示出豐富多采的民情風俗,再現了端午節獨具的特點,給節日氣氛融入濃郁的詩情畫意。唐代詩人張建封,寫端午劃龍船的《競渡歌》,傳誦十分廣遠。詩中描寫道:“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古時賽龍舟觀衆多、興致高,連平日深居閨閣的婦女也梳妝打扮,出來觀看,不難想見,江邊競渡場面的熱鬧與火爆。

古往今來,端午詩歌大都抒發着一種愛國愛家鄉的情緒。古時流傳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現今,人們更是把端午詩歌推向了一個高潮,並提升到了一個民族的愛國高度,有詩寫道:“端午節的雨水/把我們心中的一個名字/輕拭/包進糉子裏的懷念/和着/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後輩們細細咀嚼/那股特有的清香/足以讓一個民族挺直脊樑。”

端午節的最大意義與永恆價值,是與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分不開的。屈原熱愛祖國,堅持自己的理想,他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文人雅士。端午節跟現代社會聯繫最密切的就是愛國主義。

20xx年5月汶川大地震,正值端午節期間,很多詩人拿起了手中的筆,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祈福,希望他們早日重建家園,創造美好新生活。他們通過詩歌來抒寫心中的愛與情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作。端午節那天,各種抗震救災的詩歌朗誦會也在全國各地競相上演,並且成爲最熱門的演出。

20xx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詩人們再度拿出手中的詩,詩意的端午節讓我們和災區人民心和心,更加團結起來,共同渡過難關。“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爲屈子歌”等爲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抒發了對災區同胞的關愛,寄託着端午節裏對屈子高潔愛國情懷的敬意和緬懷。

端午節是詩意的,體現出的是愛國的精髓。端午節是屬於詩人的,是屬於詩歌的。這一天,除了吃到清香的糉子,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夠好好地讀一讀這些優秀的詩歌作品。在那濃濃的詩意中,讓這個節日生動起來,讓我的精神更加振奮起來。

2021端午節隨筆3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母親節、勞動節、端午節、兒童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爲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聽爸爸說:“戰國時期有個愛國人士,他叫屈原。”屈原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便抱着石頭自投舊羅自盡。當地百姓聞訊立刻劃船撈救,直行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屍體,老百姓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家家戶戶包糉子,然後把糉子投入舊羅,讓魚兒吃飽,這樣就不能吃到屈原的屍體。端午節就這樣慢慢的傳下來。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帶綵帶線和掛香包等形式來紀念屈原。”爸爸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快過來吖,包糉子咯!”媽媽喊道。我們連忙跑出去,我拿了兩片糉葉,學着媽媽那樣包,可包來包去一點都不像媽媽包的那樣,反而把糯米灑了一地。我氣地把糉葉丟在地上。媽媽說道:“做事不能做一半就跑了,要慢慢來,首先要把糉葉繞成一個三角行的樣貌,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我按照媽媽說是那樣做,包成第一個糉子我很高興的說我會包糉子了阿,之後連續包了好幾個。這時,媽媽邊說邊包地說:“在我們老家過端午節要插艾葉草、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等習俗。”包好了糉子,我們就煮起來了。過了半個多鍾糉子也煮熟了,媽媽就拿給我吃,哇!真香,好好吃哦,這是我們包的糉子,不由也不膩。”幾分鐘過去了,一吊糉子被我們吃完了。

哇!這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明白了許多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2021端午節隨筆4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說到端午節,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說,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頭自投舊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爲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糉子,把糉子投進舊羅江中。這是習以爲常的說法!

晚上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節,這時,外婆正在包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外婆說:“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說在江南地區:他們爲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這時,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糉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說:“外婆,我來幫您嚐嚐糉子熟不熟”。外婆笑眯眯的說:“看你這隻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糉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糉子,聞一聞,哇!真香啊!真讓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馬上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外婆說:“現在的糉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糉,水晶糉,肉糉,鹹肉糉……”聽着聽着,口水早就已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去了外婆家,我不僅瞭解了不少的知識,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節的糉子,真是高興呀!

2021端午節隨筆5

今天是端午節,爸爸帶我去玩。

上午,爸爸騎着摩托車帶我去奶奶家玩,這車風風火火地向奶奶家駛去。不一會兒,到了奶奶家,我一下車便叫冷,慈祥的奶奶拿來一件外套爲我穿上,穿後果然暖和多了。我問奶奶:“姐姐在哪呢?”奶奶說:“別理她!”我又問:“那我跟誰玩呢?”奶奶又回答說:“這不是現成的小寶寶陪你玩嘛!”我只好極不情願地跟瑋佳(兩歲的小妹妹)玩了,不過,還是玩得挺開心的!

吃完午飯,我和爸爸在奶奶門口打起了羽毛球,首先我發球,把球打到了線那邊,爸爸第一次打時,忙得不知所措,球快掉地上來了,他才慌忙跑過去接球,可惜,球已掉在了地上。爸爸輸了一分!我鼓勵他說:“爸爸,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爸爸得到了鼓勵,果然接到了第二球。

羽毛球比賽讓我們大汗淋漓,在這炎熱的夏天裏,運動後吃根冰棒解解熱真的很爽。我們又去了體育場,沒一會兒,我來了個猴子爬樹,哥哥來了個倒掛金鉤,爸爸在打籃球。原來我們在體育方面各有各的擅長項目。

啊!今天可真快活呀!能在奶奶家打羽毛球,吃可口的冰棒,能在體育場表演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絕招,可真是爽快極了。

2021端午節隨筆6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可多啦,有掛艾香、吃五黃、包糉子、吃糉子、掛香包等。

這天,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包糉子了。奶奶先把買來的糯米淘好,浸在水裏,然後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糉葉放在電飯煲里加水煮,奶奶告訴我,煮過的糉葉在彎折時不容易破。糉葉煮過後,水是紅色的,所以棕葉還要清洗幾遍才能用。噢,還差糉子裏需要的蜜棗,我和奶奶把蜜棗買了回來。

一切準備好後,開始包糉子啦!奶奶把棕葉向下彎成錐形,先在裏面放一些糯米,再放上一兩顆蜜棗,最後再放上一層糯米,把多出來的糉葉摺好。奶奶扎糉子可熟練了。只見她一手捏着糉子,一手抽出一段線,線一端用嘴咬着,三下兩下地在糉身上纏繞幾圈,然後兩手打個結紮好,一個大糉子就包好啦!我也想包,奶奶同意教我,奶奶手把手教了我很久,我才做出來一個糉子,包糉子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哪!不一會兒,奶奶就包出了很多好看的棕子。奶奶叫我把包好的棕子五個五個地綁在一起,這樣煮的時候容易翻動。煮好的糉子香噴噴的,好吃極了。

吃上幾個糉子,爸爸提議我們去看賽龍舟。到了現場已經是人山人海,比賽開始了,人們喊着:“加油!加油!”條條龍舟咬得緊緊的,時而這條快,時而那條快,龍舟過去了,但人們的加油聲還沒停。

這個端午節,我們掛了艾香、吃了五黃和糉子、看了龍舟賽,過得特別有意義。

2021端午節隨筆7

還是孩子的時候,那時國家實行計劃經濟。但在端午這天,父母等長輩也會盡力把紀念屈原的糉香與愛,集中施放在米香之中,當糯糯之口沾着紅豆與白糖,那滿口的幸福總能見到母親眼角魚尾的微笑。母親包的小腳糉有模有樣,碧綠的糉葉在她的手中更疊,浸胖的米粒乖乖聽話,三繞捆紮,一雙雙活潑可愛米糉腳就擠成一團,疊成羅漢。

當煮糉的鍋冒出沸騰的汽,糉香特有的味清清飄散,屋裏屋外,城中村的村道上,運河邊就會聚集孩子們追逐的影子,而手中嘴邊和議論,都是端午糉子香,味好甜,屈原先,是詩仙,吃了糉子學詩填。孩子們比劃着糉子的形狀,誇着各自母親長輩們的手藝。胸前搖晃的蛋袋舞步起彩,她們時不時停下,小心翼翼拿着小耳扒,掏一口墜在胸口蛋袋裏的蛋,眯上雙眼等得那油香入化神仙生翅膀。那個年代,那個童年,母親包的糉子要比屈原的詩美,更關健是有“糉”幸福溫飽的難得。

歲月如歌,日子慢慢變遷。當我工作上了鐵路,那有名的浙江嘉興肉棕,第一次吃過以後,就直呼世上還有這頓美味。幾十年後,每到端午,各地的糉香,端午文化也就興方未艾。

年復一年端午糉香,情繫母親的心靈手巧。說真的,母親文化只有經過解放後的掃盲班,但母親記憶挺好,知理識事。和沉默的父親把我們兄妹四人養大。其生活的艱辛是我們這代人值感恩和欽佩的。年復一年的端午,年復一年的母愛,把糉香情繫兒女。

今天,雨多情,風傳遞,母親的糉子在繼承中傳遞,她來至一個敬老愛幼的家庭系族,來至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

端午,屈原詩歌。我則請安母親,點燃一支香,“糉”情到永遠!

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團聚在一起吃糉子、包糉子,看賽龍舟。

今年的五月初五,我們一家也團聚在一起。奶奶和我在廚房裏包糉子。爸爸和姨夫們在一起打麻將、鬥地主。而媽媽和姨媽們則在一起聊天,而只有奶奶和我在廚房裏心得不亦樂乎。

不過,我們在廚房裏也心得挺開心。我和奶奶在比賽包糉子,比誰包的糉子又好又快,又精緻,只有做到這三好,纔算是真的好,才能算是真正的贏者。我們先一起將糉葉清洗乾淨,洗過了糉葉,然後再將糯米清洗,洗乾淨了以後,再往糯米中倒入一些醬油,和少許的糖和黃酒,這樣要等上二小時。

等醬油、糖和黃酒完全融入糯米里時,再拿來糉葉,先折成一個小船似的樣子,一頭有邊,一頭無邊。用糯米在“小船”有邊的地方鋪上一層糯米,接着就是放肉了,我將一塊五花肉放在糯米上,然後再把糯米輔在肉上,最後再把“小船”無邊的地方蓋在上面,然後將多餘的地方彎折一下用線紮緊。我和奶奶就這樣一個接着一個地包着愛心糉。

終於,我們包完了,我數了數我的,又數了數奶奶的,發現奶奶比我少一個,我頓時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這時奶奶走了過來,對我說:“孩子,比賽的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參加了,如果你贏了也不能驕傲,只有沉着冷靜的人,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奶奶的這番話語,深深地藏在了我的心底裏,令我受益匪淺。

2021端午節隨筆8

等車間,閒於無事。徘徊在車站不遠處,呆望來來往往人羣。

真得像朱自清說的那樣匆匆。

見到糉子飄香的小攤,才記起已近端午了,屈原的忠貞、憂傷、憤恨又在心中起了動盪。

在那江水的深處,詩人一身布衣,懷抱詩篇,長髮和水草纏絡,一束憂傷的火焰在明亮的眼睛裏憤怒地燃燒。屈原啊!秦軍的鐵騎,早已踏碎你心中的祖國,你滿腔的愁緒,將如何流去?你,只有縱身一躍,讓滾滾的波濤載着你的魂魄,你的'熱血和冰冷的江水永不停止地翻騰。

可小小的汨羅江又怎能容得下你的憤怒?

江水平靜了,也許你累了,我卻仍然聽見你的喘息。你低聲的喃語,是水草勒着你的脖子,還是魚兒調皮了?你爲何又不願回來?大規模的打撈卻也不能撈起你的 骨顏,只能讓你葬於汨羅江內。

是你不想,不敢知道這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嗎?

2021端午節隨筆9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前兩天,媽媽就開始買糉葉、粘米、大棗等等,然後就開始烀糉葉,泡粘米……端午節頭一天下午,我放學後就能看到媽媽坐在臺階上包糉子, 旁邊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於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媽媽學包糉子的心情,開始湊趣。只見媽把兩三片糉葉瞬間就捲成漏斗型,然後用右手在盆裏撈起粘米放到糉葉 裏,再在裏面放上大大的甜棗,然後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鋪均勻,接着我是怎麼也學不會了。我包好的糉子幾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狀也不對,於是媽媽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麼也學不會,於是我索性不學了,坐在那裏看着媽媽包,媽媽手疾眼快,那麼多糉子媽媽包了幾個小時,終於包好了,就在大鍋裏煮,聞着糉香味,我 和弟弟心裏饞饞的,可也只能等到時間到了纔可以吃到嘴,媽媽說將煮好的糉子要用涼水多泡一會,吃着纔好呢!

第二天端午節,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牀,在家裏的大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據說端午這天插艾葉可以避邪,也許這些都是風俗習慣,或者迷信吧。媽媽將頭天晚上煮好 的糉子放到涼水裏,煮雞蛋、鴨蛋、鵝蛋,有鹹的也有淡的,糉子一盆蛋一盆,吃糉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後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學。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時代的端午,也是貧窮困苦的端午,也是快樂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後的端午,也是生活進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不知不覺我已經多年沒有在端午時節看到麥兒黃了。

兒時的印象裏,看見一羣婦女、姑娘圍着賣貨郎嘰嘰喳喳購買五彩絲線和繡香囊用的料子時,便知端午節就要到了。村裏的孩子全都一樣的被那五彩的靈物庇護起來,撒歡野性地滿村裏跑着。

那時的端午節總是趕在麥口,五月的麥壠早已呈現黃澄澄的氣象。含我在內的一羣小冤家總喜歡聚在地頭,各自在麥地中挑選幾穗,蹲下來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麥 芒和硬殼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飽滿黃綠的麥粒,填進自己的嘴裏,香甜的肉感連同新鮮的漿液讓人滿口生香。生產隊裏看麥的“禿大辮”(我們村上的一個光棍 男人)出現在離我們五十米開外時,我們立刻一鬨而散,那感覺如山高似水長。

姐憶的不是端午,是快樂;吃的不是糉子,是心情。

2021端午節隨筆10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衆,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爲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衆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說,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說,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佔據了。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後對人類說,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戶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爲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爲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口插柳樹枝,是爲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爲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於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牀,媽媽就爲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說是爲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說是,五月裏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麼說都是爲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於吃糉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說過,端午節還要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還是在上學以後,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麪食爲主,在端午節那天,家裏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裏,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爲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着杏子、油餅、麻花,帶着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着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着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着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爲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國小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爲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後鬧到班主任那裏。

七年級那年,我吃上了糉子。雖然在國小就知道,糉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裏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糉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糉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嚐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嚐出味道,一個糉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爲什麼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裏有一種失落感。心裏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裏都沒錢,吃糉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糉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徵性的吃個糉子,只是爲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糉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說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後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着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後,還一直帶着,一直到農曆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衛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麼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着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於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爲重。

對於百索兒來說,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九年級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國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着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牀,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說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爲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說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揹着一揹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着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麼遠幹嘛?我還心裏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麼這麼大興致?最後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後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裏煮水,來爲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說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爲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塗蛋。

隨着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已無人說起,而關於糉子,屈原、女兒節的說法,卻佔據了家鄉的傳說。對於社會低層的勞苦大衆,怎樣的傳說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爲,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着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會對她說:“因爲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說,神、鬼之詞。

2021端午節隨筆11

編輯青州大浪: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其實是爲了紀念一個人,這個人是我們的民族之精神,人性之魂魄。青青艾香飄端午,濃濃情思糉是情,這情是濃濃的鄉情;這情是血濃於水的親情。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那些關於端午節的美好過往,永遠都在記憶長河中散發着馨香。

不知不覺端午已經來到了你我身邊,好感嘆時間過的好快呀!

想起羊年的春節好像剛剛過去不久,

卻意想不到的是它已經從我們的身邊過去了五個多月了,

這不一眨眼團圓相聚的端午到來了。

想起遠方的親人,

內心無比愧疚,

記不起多年以前的端午,中秋相聚的時光。

好懷念曾經年少時的日子,

家人的陪伴,夥伴間的嬉鬧,

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沒有,,太多的沒有,

現在都離我遠去,再也找不回來了。

翻看着我離開家鄉第一次寫下的心聲日記,

好想哭。

望着至今保管着完好無缺的日記冊

好酸楚

心事無人可訴時,是文字給了我最好的依靠,

憂傷永落筆尖,微笑永送別人。

四天前,

我與我的丈夫因對事情的本身給予觀點不同而發生了爭吵,

其中受到最大傷害傷心的是我的孩子,

他很懂事,很可愛,

感謝上蒼,賜予我一個如此可愛的天使

讓我有幸圓了母親的心願

從此,陪伴我一生

孩子,謝謝你

謝謝你,給了媽一切

事後想想根本沒有必要計較,爲何當時就想不開呢?

其實生活中間有對跟錯嗎?沒有,

只需要用智慧去平衡它,

夫妻需要攜手過一輩子,

難免會碰到磕磕絆絆,一些小摩擦

不要緊的,處理好了

可以增進夫妻的感情,

還可以夯實感情根基,

等到大風大浪來了,才能經得起,扛得住,

真正的婚姻生活,

不是說一輩子不吵架,而是吵了架還能過上一輩子,

說說,寫寫,哭哭,笑笑

走過了一春又一春

迎來了一年又一年

文學在進步

思想在進步

素香的故事也仍在述說

其中有悲也有喜,有淚也有笑

不必感嘆時間的短暫

人情的冷漠

命運給予自己的不公

自然上帝給了我生命

我應該努力改變命運創造屬於我的精彩

堅強自信一直是我對人生樂觀最好的回答

我不需要榮華富貴,我不圖愛慕虛榮

我只需健康和平安

相信心態註定着一切

永做知足常樂的人

2021端午節隨筆12

今天是端午節,若非我的工作極其清閒,我還真就不知道呢。這些天始終在瞎忙,忙着寫我的長篇小說,從而導致我只記得今天該上什麼班,別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有人說這是專注的精神與境界,但在我看來,自己純粹就是個傻子。

平常情況下的週一,哪次不是瑣事纏身,累得不行?要麼跑到腿疼,要麼聊到嘴疼,腿與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業的特性,不足爲奇。而這個週一,由於是端午佳節,是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兒園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個光,享受一日之閒。對於保安來說,雖然沒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經說過了,看少有人進出的崗,又與假期何異呢。

我這個人很怪,凡遇節日,無論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國倍受關注,倍受矚目,影響力非比尋常的的農曆春節,我也不上心。記得以前我小的時候,還知道吃喝玩樂這幾樣嘞,可現在長大了,居然連這幾樣都不以爲然了,以至於常有人講我成長了一歲,也便成熟了一歲。

我卻笑而不答,怕對方嘲笑我“虛無主義”、“頹廢主義”、“過度現實主義”的極致。“虛無主義”和“頹廢主義”倒是很好理解,那麼“過度現實主義”又是何意呢?簡單地說,現實過頭,便是虛無,就跟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乃一個道理。一個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學,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討厭“長一歲”這個說法,我更喜歡“老一歲”這個說法,只是春節期間這麼說總歸不太好,誰讓老與死是近親呢。但我常常慨嘆自己已老,以至於對春節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歸正傳,還講端午。由於是週一,按照規定,我自動調到最喜歡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來,上廁所、洗臉,然後回到寢室,拿起手機,打開微信,好一頓問候。我跟其他人還不一樣,問候極其簡短,因爲是單發的,而非羣發的,單發若還要我逐個長篇大論,我怕自己手會骨折。

我絲毫不認爲自己的這種做法是沒有誠意的表現,相反,我覺得自己非常有誠意,能夠花費時間給一些網友送去問候,這本身就是一份誠意,誰要說這不算誠意的話,那麼我也無話可說了。

鑑於我的誠意,我也得到了這些網友的回饋。這類有關節日的問候與寒暄,其實就是在借節日之氣氛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在網絡世界裏認識的所謂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長時間不聊,情分就會減退。此與現實生活中結識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網絡世界的本質,真假難辨,我也曾迷濛過,可後來也就澄明瞭。看頭像,訴真情,怕是連自己都不盡然相信,無非是一種憧憬,一份幻想,一點消遣。

誠然有趣的是,每逢佳節,一些詩詞文章羣裏的才子佳人們便會借題發揮,乘興而書,或文章,或詩歌,或古詩,或古詞,可謂是接踵而至,層出不窮。我也不曉得他們都是在什麼時候寫下的,反正當正日子來臨,便會發在各種羣組裏,就好像足球比賽裏的觀衆席上那數以萬計穿着統一着裝,喊着統一口號的觀衆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還不忘高舉兩張堅硬的,色彩鮮明的,似乎永遠不會褪色的,永遠不會鏽住的牌子,其中一個牌子上寫着“慶端午”,另外一個牌子上則寫着“憶屈原”。

我沒有寫,也沒有爲他們之所作所爲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簡單的讚美都沒有。我不想違心做事,既然不曾細心閱讀他們的作品,且讀之有慨,也就沒有做任何評價,我既不想欺騙他們,也不想欺騙我自己。

那類東西給我感覺未免千篇一律,無非是對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壯的痛訴與呼聲。說句不當說的話,屈原的精神的確是頂了不起的,然而後世之人爲紀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愴然喟嘆,自己又何嘗不是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人呢?

我記得辛棄疾曾寫過兩篇《北固樓》,其中一篇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句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闋詞表面上是借登臨北固樓抒發對孫權的欽佩與讚美,敢於直面對抗曹操的英勇無畏之決心,恪守父兄基業,坐斷東南,獨霸一方,與曹劉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可實際上呢,也是在氣惱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憤恨當權者的平庸與怯弱。

若非這類詩詞讀多了,也斷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純粹的文人,終歸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見一位網友姐姐發了一篇自己寫的詩作,題爲“一曲《離騷》,借問九天”,內容如下:

昏君無道害忠良,

報國無門恨楚王。

天問離騷滄浪水,

至今吟唱汨羅江。

我看罷,當即點了個贊,非由心,僅禮貌爾,並留下了幾個字的評論,“今天寫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糉子還多。”並附上兩三個表情。

她很快就回復了我,就一句話,“閒着沒事,寫着玩。”

我沒有再說什麼,因爲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負是被壓抑着的,被誰壓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壓抑着。但凡寫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負的。所謂的玩心,只因他還沒有登高一呼的資格,策動輿論的能力,索性故作謙遜,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譏誚冷啐,“你算什麼,裝什麼權威!”。

縱觀古今,凡鬱郁不得志者,選擇的路通常只有兩條,一是屈原,二是陶潛,再無第三類。

2021端午節隨筆13

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傳說是爲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爲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爲吃糉子了.

這天早上,媽媽要煮美味的糉子。只見媽媽往鍋裏放了水,把鍋放到煤氣竈上,把糉子放到了鍋裏,點上了火。過了不久,一股香味從鍋裏飄了出來,美味的糉子出鍋了。糉子有點像三角形,難怪它們有“角黍”之稱呢。我小心翼翼地解開了綁着糉子的線,把糉葉一層一層地拆開,終於可以吃了。糉子有一層糯米,吃到裏面就是餡了。糉子餡也多種多樣,有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豐富多彩。我吃到的是肉餡。肉配合糯米,真是又香又美味。我吃了一個,還是回味無窮,於是我又吃了一個。雖然我沒體驗到包糉子的樂趣,但是我嚐到了糉子的美味。

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傳說在兩千多年前,屈原不得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怕屈原的遺體被魚啄食,就在水上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羣。我曾經看過賽龍舟,那場面很壯觀。有一些人負責敲鑼打鼓,有一些人負責划龍舟,其中有一個人在船尾劃。所有龍舟都拼命向終點衝去。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2021端午節隨筆14

這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着端午節的氣氛,但是一般人的家裏總是呆巴巴的包糉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裏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糉子的比賽呢。說幹就幹,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夥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糰,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着做。

糉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糉子,我連忙衝上去:“媽媽,在這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你個禮物!”我從身後拿出了這個糉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着大家說:這天的糉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糉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日。多麼完美的端午節阿!

2021端午節隨筆15  又近五月端午,聞着大街上糉子散發出的香甜味道,我不由地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節。對於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來說,端午節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給孩子們搓五色線,第二是抹雄黃酒,第三才是包我們愛吃的糉子。
標籤:端午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