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裏做什麼》中班教案

端午節1.76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裏做什麼》中班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裏做什麼》中班教案

《端午節裏做什麼》中班教案1

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裏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

2、知道端午節時中國人的節日。

準備:

1、幼兒用書《民間風俗活動》、賽龍舟的一段錄像;

2、幾個打打小小的香包;

3、一個大糉子,幼兒每人一份小糉子。

過程:

1、出示糉子,引出話題:

教師出示大糉子:

——“這是什麼?你吃過嗎?什麼味道?”

“過什麼節日要吃糉子?”

介紹節日名稱“端午節”: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時怎麼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麼意思?讓我們來聽故事。”

2、瞭解端午節:

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

——“現在你知道端午節時怎麼來的嗎?”

“你喜歡屈原嗎?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閱讀《民間風俗活動》,瞭解端午節裏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

——“在端午節里人們還要幹什麼?”(出示香包,看看聞聞)

觀看錄像片,感受賽龍舟時緊張歡樂的氣氛。

3、品嚐糉子,體驗快樂:

幼兒自己剝糉子,體驗快樂:

交流糉子的味道

糉子(泥塑)

《端午節裏做什麼》中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糉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糉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糉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出示糉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糉子,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是什麼味道?過什麼節日要吃糉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麼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並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原來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划船是爲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糉子是扔進江裏餵魚的,是爲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

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幹什麼?看賽龍舟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4.瞭解相關風俗活動

5.品嚐糉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糉子,吃糉子。

--請幼兒交流糉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週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纔來哦,瞭解糉子的來歷、端午節裏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糉子,佈置一個糉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糉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後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裏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遊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教學反思:

通過“端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過節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端午節裏做什麼》中班教案3

目的:

1、學習用彩泥表現不同形狀的糉子;

2、體驗中華民族節日的快樂。

準備:

1、範例糉子

2、彩泥、綵帶

3、幼兒用書《糉子》

過程:

1、出示糉子,引出話題

——“什麼節日要吃糉子?你們吃過什麼糉子?”

“糉子是從哪裏來的?”

2、幼兒學包糉子

——今天,我們用彩泥來做糉子,好嗎?

幼兒用彩泥自由的搓、捏、壓、團,做出不同形狀的糉子

嘗試用綵帶捆綁糉子

——你們可以請來時幫幫忙

3、分享、欣賞泥工藝品

——你做的糉子用什麼餡?什麼味道?

標籤:教案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