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重陽節習俗精選15篇

重陽節1.36W

重陽節習俗1

河北省

重陽節習俗精選15篇

XX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爲“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爲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

XX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XX市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XX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爲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糉子,互相饋贈,稱爲重陽糉。

江西省

德XX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XX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XX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爲戲,稱爲“風槎”。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XX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XX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爲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

XX縣以重陽爲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XX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舊時XX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爲“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於開封大地,深深植根於開封人民心中。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開封的地界,名揚海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爲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臺,展示着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演繹着經貿、旅遊的“大戲”,推動着開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

重陽節習俗2

廣州重陽節的習俗1:雲山登高:祈福尋菖蒲

“九”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間,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生祛病。

而在廣州,百姓自然也喜歡登高,但與賞菊、插茱萸的習俗略有不同,街坊登高尋九菖蒲。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專家葉春生昨日給廣州日報記者介紹說,鄭仙即先秦方士鄭安期,曾在廣州白雲山一帶行醫賣藥,傳說某年瘟疫流行,爲了拯救民衆,他在山上採仙草九菖蒲時失足墜崖,駕鶴成仙。另一傳說是秦始皇早就命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藥,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昇。

廣州重陽節的習俗2:慎終追遠:祭祖緬先人

按照農曆,重陽在民衆生活中成爲夏秋交接的時間界標。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爲秋祭,重陽拜山也是嶺南風俗之一。

如資料記載,香港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爲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一起祭祖;第三次是大衆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而在廣州,春祭與秋祭,祭祀的對象又有不同。葉春生告訴記者,重陽拜新山清明拜老山的傳統。如廣府地區,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以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竈,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焚燒紙錢。也有人離開祖墳前,鳴放爆竹,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心想事成等。

廣州重陽節的習俗3:風車轉運:轉來好意頭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嶺南地區一個特色。葉春生告訴記者,與廣州同是廣府文化的佛山地區,重陽節放紙鳶很有特色。當地街坊會系藤弓於紙鳶上,待紙鳶飛在半空,能發出十分嘹亮的聲音。此後,陽江地區的紙鳶則把這一特色發揮到極致,因此最有名。

如今,整個社會運行速度加快,快節奏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在登白雲山的時候,現代青年也利用這個機會放飛心情。很多街坊喜歡買個風車,轉一轉,起到轉大運的作用,期待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重陽節習俗3

陝西重陽節習俗

陝西西鄉縣在傳統佳節重陽節的時候,有當地特色的習俗,他們親友之間會以菊花、菊糕爲禮物相互饋贈。士子之間則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陝北的重陽節一樣有着自己的特色,重陽節正值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有的人家過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互饋贈,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陽節要插茱萸

茱萸是一味中藥,分吳茱萸和山茱萸。《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爲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爲“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爲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爲傳統中藥,有滋補益精的功效。

六味地黃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聞起來沒有氣味,顯然起不到驅邪避災的作用。而吳茱萸藥名爲吳萸、氣辣子、越椒等,吳茱萸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的乾燥未成熟果實,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溫中散寒,止痛燥溼,疏肝下氣,降逆止嘔之功效。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爲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

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皁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羣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

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佈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爲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爲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屬芸香科植物,分佈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重陽節重陽糕的由來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爲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爲“重陽糕”。唐時,因爲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後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爲。”這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於此時,都紛紛出遊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禮記·月令》裏就記載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臺,即位以後就規定九月九日爲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

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乾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爲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鍊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民國,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爲“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徵,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爲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節習俗4

古時重陽節,飲菊花酒之俗,漢代已經存在,《西京雜記》即載有此事。據說古代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爲第二年重陽節釀製的。在重陽時節,採下初開的菊花和青翠的枝葉,與黍米和在一起釀酒,釀成後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陽食用。《夢粱錄》則說:“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爲‘延年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說飲菊花酒可以令人長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益人們的身體健康。重陽佳節,在登高賞菊之餘,飲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

重陽節習俗5

重陽節習俗——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爲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爲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裏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裏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製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爲戲,後於鳶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爲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侷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爲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爲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爲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爲簡單,採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爲恰當。清明前後爲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爲適合的。

重陽節習俗6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的時候要喝菊花酒,還要佩戴茱萸。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重陽節登高習俗的由來。

從前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一個道士在外地遊學。一天,道士突然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禍。你快些回去讓家裏每人都縫製一個香囊,再裝上一種叫茱萸的植物,然後佩戴在胳膊上。這一天,你還要帶着全家躲避到高處去,喝點菊花酒。”桓景聽了,趕緊回到家鄉,並全部按道士的話去做了。到了重九這天,桓景家中的雞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則因聽了道士的話,避免了這場災難。從此以後,每到重九這一天,人們便借登高、喝菊花酒來免除災禍。久而久之,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現在重陽節的活動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作爲老年人的節日受到大家的關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重陽節習俗7

重陽節的介紹: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九年級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國內各地重陽節習俗: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爲“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爲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爲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糉子,互相饋贈,稱爲重陽糉。

【江西省】:廣豐縣九月九日打餈粑,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爲戲,稱爲“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爲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爲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爲“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國外各地重陽節習俗:

【韓國】:吃花煎、花菜玩花煎遊戲,放風箏。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重陽節習俗8

重陽節吃糕,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時節令食品。歷史上重陽糕經歷了多次變革:漢朝時叫“蓬餌”;唐朝時叫“麻葛糕”和“米錦糕”;宋時叫“菊花糕”、“重陽糕”;清朝時則叫“花糕”。從民俗意義上看,“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萬事皆高”之說。重陽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意義獨特。據史籍載,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也被用於饋贈,頗具禮俗意義。《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麪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爲標識。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 ”。

重陽節習俗9

登高

登高是一項古老的活動,起源於狩獵。遠古時代,人類以狩獵爲生,他們鑽森林、爬高山,以獵取野物。此外,重陽節以後就是霜降了,人們爭先恐後在霜降之前上山採藥、挖野菜。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登高的習俗。

插茱萸

民間認爲九月初九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插茱萸是爲了辟邪。唐代,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已經很盛行了。王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雖然爲懷人之作,但從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陽節已經很盛行插茱萸之俗了。

茱萸是一位中藥,又名“越椒”或“艾子”,有驅蟲祛溼、逐風邪之效,能消積食、治寒熱。

賞菊

重陽佳節,秋高氣爽,也是菊花盛開之時,除了登高以外,也適合飲宴賞菊。晉代,陶淵明愛菊成癡以菊爲伴,號稱菊友,被奉爲“九月花神”。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菊花詩中的名句。

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一詩真實形象地反映了唐代人過重陽節宴飲友人、賞菊的風俗。

此外,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李清照的《醉花陰.九日》、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均有重陽節賞菊風俗的描寫。

祭海神——媽祖

九月初九是海神媽祖昇天之日,沿海和臺灣地區都要祭拜媽祖。媽祖,名林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987)。生前是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巫女,死後被奉爲海神,有“天妃”、“天后”等封號。湄洲島的媽祖廟成爲海神祖廟,是祭祀海神的中心。

吃重陽糕

重陽節飲食以吃糕爲最,此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稱麪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則稱花糕。重陽糕是用麪粉蒸製作,以棗、栗子、肉爲作料。

飲菊花酒

菊花不僅有觀賞價值,還能用來做成重陽節的飲品。民諺曰:“九日重陽,攜酒登高。”這裏的酒就是菊花酒。據說古時候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門爲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起用來釀酒,於次年的重陽節纔可以開壇飲用。菊花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氣之效。

據傳說賞菊以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此外,重陽節的一些娛樂活動有圍獵、射柳、放風箏和舉重陽旗等。

重陽節習俗10

重陽節,江蘇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紹興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XX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爲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糉子,互相饋贈,稱爲重陽糉。古代江浙一帶,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XX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XX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XX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爲戲,稱爲“風槎”。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爲多,故俗有以三月爲小清明,重九爲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廣東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XX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XX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爲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XX縣以重陽爲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XX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XX縣讀書人舊時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爲“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開封自198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中國開封菊花花會。XX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爲戲。

重陽節習俗11

金黃的樹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後以柔美的弧度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爲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天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到了。我踏上了家鄉的路。往日泥濘的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爲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人,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歡聲笑語,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強烈。

幾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那時外公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很可愛的“老小孩”,因爲他有一顆常青的心,又有寬廣的胸懷。他的笑。是那麼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邊的人。

可生老病死—這不可逆轉的自

然規律,終究讓外公從此成爲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回憶,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壓在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何謂親情,明白在世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今重陽節,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習習秋風,夾雜着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於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覆咀嚼着這句詩的韻味,嚐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於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隻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裏默唸着,踏向了歸途……

重陽節習俗12

重陽節習俗

登高遠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爲人們認爲登高意寓“登頂長壽“。除此之外,人們還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登高在唐代就開始盛行了。

賞菊花

菊花產自中國,最早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菊花在陰曆九月盛開,它有一個美稱“長壽之花”。因此每年重陽節也是觀賞菊花的好時候。

飲菊花酒

菊花酒的釀造十分獨特。古時,人們在九月九日採摘新鮮的菊花和菊花葉,把它們和穀粒一起釀製成酒。等到來年的同一時間再打開品嚐。據說,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減肥降血壓,治療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飲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

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中草藥,茱萸香味濃,有驅蟲祛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古人重陽節會在帽子上插上茱萸,主要是爲了避邪求吉。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名“菊花糕”或“花糕”。重陽糕的歷史可追溯到周朝。相傳,最初人們是爲了慶祝秋收而製作重陽糕的。到現在,逐漸發展爲在重陽佳節人們常吃的一種糕點了。常見於江浙滬地區。

做重陽節賀卡和海報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如果因爲工作的原因,您遠離父母,不能在重陽節陪伴他們登高賞花。

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其實是我國重要的祭祖節日,與清明、中元節一樣,都是拜祖、祭奠先人的節日。中國是有着悠久歷史文化的節日,祭祖傳統一直流傳至今,代表着對先人的孝敬。

重陽節選在陰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賦予了長壽的意思,這一天也就被稱爲“老人節”,代表了小輩對老一輩的祝福和孝敬。孝道爲首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所以重陽節裏要孝敬長輩。

感恩。由上面講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測到重陽節還有一層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準則,只要心懷感恩,生活纔會變得美好。

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爲陰數,一三五七九爲陽數,九爲陽數最大的一個數字,兩個九九想重疊,寓意重九,這也是九九重陽節日期的來歷。

重陽節習俗13

重陽節各地特色習俗介紹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爲“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爲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江西省】:廣豐縣九月九日打餈粑,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河南省】: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爲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糉子,互相饋贈,稱爲重陽糉。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

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

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爲戲,稱爲“風槎”。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爲多,故俗有以三月爲小清明,重九爲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

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爲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爲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爲“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

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重陽節特色飲食介紹

1.菊花酒

味道香美的菊花酒可謂說是重陽節的寵兒。九九重陽,長長久久,這就是菊花酒對重陽節的祝福。其實,在重陽節的時候飲菊花酒是自古就有傳統,傳統釀製的菊花酒不僅味道香美,而且對身體的益處也是很多的。在古時候,更有甚至認爲九九重陽節的時候喝菊花酒可以消災辟邪。其實,古人之所以這麼認爲,主要是因爲菊花酒不僅可以調理身體,還可以幫助身體治癒一些疾病。所以說,爲了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一絲重陽節的感覺,下班之後不妨約上親朋友好友,備上一些重陽糕,喝上幾杯菊花酒。

2.螃蟹

在中國的很多地區,特別是沿海的一些地區,在重陽節的時候是有吃螃蟹的習俗的。因爲重陽節的時候也正是螃蟹最肥美的時候,這個時候,螃蟹不僅新鮮,而且蟹肉更肥厚,味道更香美。古時候,很多人都說,重陽前後的南北風帶來了螃蟹的大豐收,也因此,重陽節吃螃蟹的習俗就這麼流傳了下來。只是,螃蟹歸根結底都是海鮮,海鮮吃多了對身體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說,重陽節的時候,雖然螃蟹好吃,但是也切記一定不能夠多吃。

3.九品羹

對於九品羹,大家可能都是隻聞其名卻從未吃過。其實,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重陽節的時候都是有吃九品羹的習俗的,特別是在無錫南京等地區,這種風氣更加的盛行。只是一直以來,對於重陽節爲什麼要吃九品羹,很多人都不知道歷史依據是什麼,只知道自古就有這個傳統。而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也都已經忘記了九品羹這道美食的存在。

4.花糕

很多人都只知道,花糕是重陽節的特色美食,卻不知道爲什麼花糕會成爲重陽節的特色食物。這主要是因爲,重陽節的時候,人們都喜愛“登高望遠”,而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的意思,所以說,花糕纔會在重陽節的時候那麼的受歡迎。其實,花糕的種類是很多的。一般的花糕都是使用核桃、青棗、青果等乾果製作而成的,味道不僅好吃,而且適量的吃對身體還有很大的幫助。只是,花糕屬於甜食,吃太多的話,對身體就不太好了。所以說,重陽節吃花糕,一定要注意吃的適量,感受一下節日的味道就可以了。

5.羊肉面

九九重陽的時候吃羊肉面這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事情了。這主要是因爲,羊肉面代表着長壽的意思,所以說,在重陽節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會準備一些羊肉面給老人,寓意長長久久,長命百歲。而且,秋季的時候也是羊兒們最肥美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羊肉不僅味道更好,營養價值也很高。所以說在今年的重陽節,大家可以爲長輩準備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面來過節。

重陽節習俗14

你們一定知道重陽節要登高處、喝菊花酒、插茱萸吧!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習俗呢?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美麗的傳說,就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瘟魔,他只要一出現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生病,甚至有的人還會死亡。

有一位又高又壯的年青人叫恆景。恆景見自己的父母病倒不起,就下決心去找一位武藝高強的人爲師。過了幾天,他聽一位老人家說“在一座陡峭的小山上,住着一位武藝高強的仙長......"恆景一聽高興極了,於是他爬山涉水、日夜兼程、風餐露宿。幾天後恆景看見一個小房子,他想:“我要找的師傅大概就住在這座小房子裏吧。”於是他就上前敲那扇門,那位仙長打開門說:“你日夜兼程、風餐露宿把我感動了,所以我就收下你這學生了,不過你一定要勤學哦!”

一年,二年,三年......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恆景的武藝也一年一年地變高了。師傅對恆景說:“你的武藝已經非常地高了,你可以下山除魔了。”恆景走之前,仙長送給他了一些茱萸和一杯菊花酒,還有一把降妖劍。

恆景下山以後,那天正好是農曆九月九日,他等瘟魔出來。瘟魔一下子就聞到了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氣了,就順着香氣走了過來,不一會就發現了恆景。瘟魔說:“我們比試一下武藝吧。”只聽恆景乾脆地說:“比就比,有什麼了不起的。”於是他們打了五十個回合還是沒比出勝負,最後恆景趁瘟魔不注意一劍刺死了瘟魔,爲民除了害。

你知道重陽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了吧,人們爲了紀念恆景所以纔會有這樣的習俗。

重陽節習俗15

增城當地有春(清明)秋(重陽)兩祭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人們會帶着祭品到墳地祭祀祖先,懷念已故的親人。增城人重陽節祭祖,其祭品、祭式等與清明節大體相同,在重陽節期間,一些機關、團體、學校等還要組織幹部職工和師生到革命烈士墓祀革命英魂,向革命烈士敬獻鮮花。

而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移風易俗,重陽節又成爲“敬老節”,20世紀80年代末起,增城各級政府、社團在重陽節前紛紛舉辦敬老活動,如慰問孤寡老人、爲老人送醫送藥、爲老人免費體檢等,形成美俗良風。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登高成了人們重要的節日活動。增城人也習慣於是日登高“轉運”,寓意步步高昇。青少年登上高山放風箏取樂,小孩子則買風車“轉運”。老幹、民政等政府部門也組織老人登高。

從20世紀80年代起,增城當地重陽登高的習俗越來越盛。爲防止發生山火,公安、林業等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登高嚴禁攜帶打火機、火柴、炮仗、煙花等火種上山,對未開放的山頭嚴禁登山。如今已開放並可登高的景點,有派潭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增江的焦石嶺等。

增城當地農村,在重陽節還有蒸糕的習俗,這是取“糕”與“高”同音,寓意小孩快高長大,將來步步高昇。當地人蒸糕,是先將大米浸泡一晚,再磨成米漿,加入糕種、紅糖,經一晚發酵便可上籠蒸食,米漿發酵得越好,蒸出來的糕越大,質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