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合集15篇

重陽節1.49W
重陽節的習俗1

你們一定知道重陽節要登高處、喝菊花酒、插茱萸吧!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習俗呢?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美麗的傳說,就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重陽節的習俗合集15篇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瘟魔,他只要一出現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生病,甚至有的人還會死亡。

有一位又高又壯的年青人叫恆景。恆景見自己的父母病倒不起,就下決心去找一位武藝高強的人爲師。過了幾天,他聽一位老人家說“在一座陡峭的小山上,住着一位武藝高強的仙長......"恆景一聽高興極了,於是他爬山涉水、日夜兼程、風餐露宿。幾天後恆景看見一個小房子,他想:“我要找的師傅大概就住在這座小房子裏吧。”於是他就上前敲那扇門,那位仙長打開門說:“你日夜兼程、風餐露宿把我感動了,所以我就收下你這學生了,不過你一定要勤學哦!”

一年,二年,三年......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恆景的武藝也一年一年地變高了。師傅對恆景說:“你的武藝已經非常地高了,你可以下山除魔了。”恆景走之前,仙長送給他了一些茱萸和一杯菊花酒,還有一把降妖劍。

恆景下山以後,那天正好是農曆九月九日,他等瘟魔出來。瘟魔一下子就聞到了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氣了,就順着香氣走了過來,不一會就發現了恆景。瘟魔說:“我們比試一下武藝吧。”只聽恆景乾脆地說:“比就比,有什麼了不起的。”於是他們打了五十個回合還是沒比出勝負,最後恆景趁瘟魔不注意一劍刺死了瘟魔,爲民除了害。

你知道重陽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了吧,人們爲了紀念恆景所以纔會有這樣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2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着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爲了躲避災難,而成爲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爲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裏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衆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爲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纔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爲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爲“避邪翁”,叫菊花爲“延壽客”。

獨在異鄉爲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爲神物,僅僅是作爲藥材使用了。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麪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爲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着未來的日子步步高

重陽節的習俗3

摘要: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爲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的習俗4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在呂不韋所編書籍呂氏春秋中記載了農民在九月份豐收之時有着祭天祭祖的活動,這被譽爲前身,在漢代的時候,出現了九月九日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的可以讓人長壽的說法,之後還要九月九日大家一起去野外喝酒的說法,這些活動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重陽節的前身,在漢代時以及有了基礎,而重陽節有記載則是在三國時期才正式出現,唐代時才正式被定爲一個節日,從唐開始,無論貴賤,無論皇室還是平民,都一起享受重陽節。

重陽節的民間習俗

重陽節有很多的習俗,因爲重陽節所屬秋天,所以有一部分地方的村落還保留了曬秋的習俗,而且因爲鄉村秋天風景秀麗,還有不少人會去鄉村賞秋,重陽節最爲出門的活動當爲登高遠眺的活動了,有利於身心健康,還有吃菊花糕,賞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

而韓國則是吃花菜,吃花煎,放風箏,日本則是吃栗子飯,吃茄子。

小結:20xx年的重陽節是在秋季的時候,這個時候秋高氣爽,可以叫上幾個好友,一起登山。或者是去或外做一些運動,在重陽節的時候都是比較適合的。

重陽節的.習俗5

重陽節習俗:湖北省之釀酒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重陽節習俗:安徽省之龍燭會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重陽節習俗:河南">河南">河南省之賞花會

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每年金秋10月,開封會舉行一次菊花花會。南陽會在重陽節之時舉行老人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爲戲。

重陽節習俗:陝西省之吃菊糕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陽節習俗:山東省之吃辣蘿蔔湯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爲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重陽節習俗:山西省之登高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重陽節習俗:河北省之互相送禮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爲“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重陽節習俗:廣東省之相聚答歌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爲安和富利之吉兆。

重陽節習俗

登高遠眺:重陽節,也叫做登高節。由此可見登高遠眺活動室重陽節必須進行的活動,也就是說在這一天裏面你登高山眺望遠景了,那纔算是過了重陽節。這點住在城市裏面的人們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好好外出登山,一來鍛鍊身體,以景養情,二來過一個真正意義的重陽節。

賞菊花飲菊花酒:飲酒作樂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歡進行的活動,在重陽節這一天菊花盛開,甚是迷人。在自家小庭院或者陽臺之上,對着剛剛盛開的那幾盆菊花,喝着菊花酒,感覺是多麼愜意。另外,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陽糕:吃重陽糕,這是一種習俗,就好比我們春節一樣,南方人吃糉子,而北方包餃子。

佩茱萸:王維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之中提到茱萸,說“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佩茱萸也是重陽節要乾的活動喲。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佩茱萸,是因爲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用於寄託辟邪求吉的希望。

重陽節來歷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爲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習俗6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的時候要喝菊花酒,還要佩戴茱萸。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重陽節登高習俗的由來。

從前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一個道士在外地遊學。一天,道士突然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禍。你快些回去讓家裏每人都縫製一個香囊,再裝上一種叫茱萸的植物,然後佩戴在胳膊上。這一天,你還要帶着全家躲避到高處去,喝點菊花酒。”桓景聽了,趕緊回到家鄉,並全部按道士的話去做了。到了重九這天,桓景家中的雞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則因聽了道士的話,避免了這場災難。從此以後,每到重九這一天,人們便借登高、喝菊花酒來免除災禍。久而久之,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現在重陽節的活動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作爲老年人的節日受到大家的關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重陽節的習俗7

佩插茱萸是重陽節的一個標誌性習俗。茱萸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有多個種類,與重陽節有關的茱萸主要指的是吳茱萸,古名越椒。吳茱萸的特點一是花房豔麗,給人以很強的視覺上的美感;二是香味濃烈,是很好的提神植物;三是吳茱萸的藥用價值,中國傳統醫藥認爲它有治寒驅毒的功效。吳茱萸原名萸,因爲原產在先秦吳國,所以叫吳萸。後來爲什麼又稱爲“茱萸”呢?據說這裏有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須向強鄰楚國進貢,其中有一年派出使者將本國特產 “吳萸”作爲藥材獻給楚王,無知的楚王不識吳萸爲何物,反認爲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辯解便將吳國使者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位朱姓大夫,因與吳國使者素爲相好,忙將其接回家中並問其緣故。吳國使者說,吳萸乃吳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朱大夫聽罷遂將吳萸精心保管起來。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羣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佈各地,全靠吳萸挽救了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爲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把吳萸改稱吳朱萸。

後世醫學家又將之正名爲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這雖然是個傳說,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如果結合《離騷》詩句“椒專佞以慢韜兮,樧又欲充夫佩幃”來看,我們可以認爲早在先秦楚國,人們就已經對茱萸的藥用價值和裝飾價值很是瞭解了,只不過囿於認識能力有限,人們將其藥用功能神祕化,把茱萸看作是避邪除魔的神物而用作裝飾物或隨身佩戴。茱萸和重陽節發生聯繫的過程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插茱萸、佩茱萸囊、食茱萸作爲重陽節的重要風俗到西漢時即已出現,如《西京雜記》曾記載賈佩蘭“佩茱萸”,唐代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云:“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月月奉天長”,說明唐代之前佩插茱萸的習俗已然之風。到了唐代,佩插茱萸的習俗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盛行情況在唐代詩歌中有着充分體現。由於茱萸在重陽節中具有重要地位,重陽節遂也稱爲茱萸節、登高會稱爲茱萸會等。宋元以後,人們更爲祈求長生與延壽,因此“延壽客”(菊花酒)在重陽節習俗中的地位逐漸超過“辟邪翁”(茱萸) ,佩插茱萸的習俗遂逐漸稀見,至民國時則基本衰退。

重陽節的習俗8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爲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爲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爲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登山祈福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農曆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爲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始於東漢,傳說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爲這一天裏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爲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清明節)作爲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說上巳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享宴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有現存文獻記載的最早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爲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裏,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爲,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重陽節的習俗9

漳州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爲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九年級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的重要日子,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因爲重陽節正值秋季,所以,在重陽節賞菊,是不少地方都有的習慣。

農曆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中國沿海一帶的人,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遊覽名勝,最普遍的是放風箏。到這一天人們處處都能觀賞到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天空中翱翔。舊時海澄民衆還在這天晚上把燈籠系在風箏上,那時滿天燈火,引爲奇觀。

閩南是花果之鄉,漳州的小吃也是美名遠揚。在重陽節這天,除了糕粿,品嚐美味的小吃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吃柚子補頭殼(閩南語),吃柚子要補腦袋,吃甘蔗補手腳四肢,吃一些紅柿子會補心臟,吃滷麪會補肚腸。很多非常好,包括吃花生十個指頭會靈活,所以這樣傳到小孩他們非常高興。

重陽節的習俗10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

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的習俗11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登高“辭青”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爲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爲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爲“辟邪翁”。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爲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纔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爲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登高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詩詞

重陽節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過故人莊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與楊府山塗村衆老人宴會代祝詞(陳志歲)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登高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九月十日即事(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結語: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可以說遍地開花,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最爲著名的當屬登高,賞菊花,佩茱萸。

重陽節的習俗12

拜天

遼代有重陽舉行拜天儀式的記載。文人中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軍隊中講究“出獵”等健身活動,。自清代起宮廷和一般家庭自九月七年級起向佛殿和佛像獻花糕,至初九日再獻。

敬老

由於受到重陽節“雙數爲吉”的習俗影響,因此北京有給古稀之年(七十歲)以上老年人給祝壽的說法:77歲,稱爲“喜壽”,因爲在草書中,喜字若同縱向兩個“七”字相疊。

88歲爲“米”壽,“米”字型似“八十八”相疊;99歲,稱爲“白壽”,“白”字是“百”滅掉上面一橫;108歲,稱“茶壽”,“茶”字如同“卄”加“八十八”;108歲以後稱“佛壽”、“無量壽”。

賞菊

北京的菊花多在農曆九月盛開,所以北京人又把它稱之爲“九花”。老北京把朱萸稱“辟邪翁”、菊花稱“延壽客”,是重陽節常備之物。農曆九月,正值北京秋高氣爽,一年中氣候最好的季節,公園中隨處可見似錦的菊花,其姿、色、香,使賞心悅目,使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充滿生機。

老北京重陽節習俗特點登高流行

北京的地理環境,是在城中心就可以看到山,因此登高去處很多。既可登山,又可登城中的古塔等名勝古蹟,依各自條件而定,可遠可近。

以敬老和娛樂爲主

重陽時節是北京最美最舒適的時候,此時中秋已過,步入盛秋,季節變化,又引起人們對人生的感嘆,多種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陽節發展成爲以敬老和娛樂爲主。

文化氣息濃,移民氣息重

其他地方的重陽節,多是親朋好友“登高”聚會,而在北京,重陽節聚會“登高”的不僅是家人親友,更多的有同鄉、同學、老同事、老戰友聚會或拜金蘭的兄弟聚會等。

重陽節的習俗13

重陽節吃什麼

美食一:花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花糕的推薦做法:

原料:

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1000克、紅綠果脯100克、紅糖50克、食用油25克和幹桂花少許。

做法1、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備用。將赤豆、白糖、食用油製成幹豆沙,備用。或可直接去店裏買一包豆沙;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均勻,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粉漿備用;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拌透備用。

2、取糕屜,鋪上清潔溼布,放入一半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鋪在上面,再把剩下的一半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然後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麪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撒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

3、將糕取出,切成方形或菱形狀,撒上幹桂花;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可。

美食二: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

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

說重陽蟹最美有兩層含義:

一是重陽節前後,蟹肉肉質鮮美,蟹黃肥厚;

二是重陽節是個孝心節,天漸涼了,給年邁的父母準備一套保暖衣,送上幾隻鮮美的大閘蟹,衝上一杯暖暖的薑茶,讓老人家暖暖和和過秋冬。

清蒸螃蟹的推薦做法:

原料:

螃蟹1000克、黃酒15克、薑末30克、蒜末30克、醬油20克、白糖、味精各少許、麻油15克、香醋50克。

做法1、將螃蟹用清水流淨,放在盛器裏;將薑末放在小酒碗內,加熬熟的醬油、白糖、味精、黃酒、麻油攪和。另取一小碗,放醋待用。

2、將螃蟹上籠,用火蒸15~20分鐘,至蟹殼呈鮮紅色,蟹肉成熟時,取出。上桌時隨帶油調味和醋。

美食三:菊花酒

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西京雜記》記述,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南朝梁關均所撰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這足以說明重陽飲菊花之普及。

在當時人們將菊花酒視爲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的推薦做法:

原料:

甘菊花20xx克,生地黃1000克,當歸500克,枸杞500克,大米3000克,酒麴適量。

做法1、將甘菊花、當歸、生地黃、枸杞入鍋中,加水煎汁,用紗布過濾待用。

2、將大米煮半熟瀝乾,和藥汁混勻蒸熟,再拌適量酒麴,裝入瓦壇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溫發酵,直到味甜即成。瓦壇四周用棉花或稻草圍起來,需要保溫發酵。

美食四: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

面要吃白麪,“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爲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爲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

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羊肉面的推薦做法:

原料:

麪粉、鹽、雞蛋、羊骨頭、蔥姜。

做法1、羊骨頭泡在水裏,高壓鍋添水,把羊骨頭放進去,加蔥段和薑片。冒氣後壓10分鐘。骨頭撈出來,湯留着下面條。把骨頭上的肉剔一部分下來,切成小塊。

2、取兩碗麪粉,加點鹽,再打一個雞蛋。活一塊麪,放在一旁醒十五分鐘。用壓面機把麪糰擀成長片。壓成寬面。燉骨頭的羊湯里加一個西紅柿,再加點醬油。麪條下到煮開的鍋裏,攪散煮熟。

重陽節吃什麼

山藥雞蓉粥

健脾益胃增強免疫力

原料:山藥1根,雞胸肉1塊,枸杞少許,大米、高湯各適量。

做法:

1、山藥去皮,洗淨,切成小塊兒備用。雞胸肉剁成肉茸。

2、大米洗淨,加適量高湯,煮粥。

3、待大米粥八成熟時,加入雞肉茸、山藥塊兒、枸杞同煮,並加入適量鹽調味。

4、時常攪拌,至熟爛即可食用。

茄汁花菜

營養豐富易消化

原料:西紅柿2個、菜花半顆、番茄醬若干,蒜片、香蔥若干。

做法:

1、西紅柿切小丁,菜花分成小朵,用水洗淨,鹽水泡30分鐘。

2、菜花放進加有鹽和幾滴油的熱水裏焯一下,放入菜花後,水開即可,放入涼水中冷卻。

3、鍋裏放油,加入番茄醬,蒜片,炒到油醬混合後,加入西紅柿丁,翻炒均勻後,加入菜花。加少許水,少許糖、小燉3—5分鐘,加入澱粉水勾芡,加鹽出鍋。

海帶冬瓜排骨湯

幫爸媽補補鈣

原料:小排500g,冬瓜400g,海帶30g,鹽、蔥段、姜適量。

做法:

1、排骨切好,洗乾淨,然後放入燒開的清水中。

2、水開後,撈出浮末,撈乾淨後,燒個三分鐘撈出。

3、撈出後,用涼水沖洗幾遍。

4、鍋中放入冷水,倒入沖涼的排骨,記得不要燒開下排骨。加蔥段,薑片。

5、蓋上蓋子燒開後,加鹽,料酒。然後開小火,燒個40分鐘到1個小時。

6、處理冬瓜和海帶,冬瓜洗淨切片,然後在切好的冬瓜上撒點鹽,保證冬瓜下鍋不散。海帶買回來,先泡起來。

7、40分鐘到1個小時後,加冬瓜和海帶,用水先把撒在冬瓜的鹽洗掉,海帶也要洗乾淨,切塊。

8、蓋上蓋子,大火燒開,小火燒個20分鐘,等冬瓜顏色變白後,撒點蔥末。

胡蘿蔔土豆燉牛腩

幫爸媽補補身體

原料:牛腩1000克,土豆1個,胡蘿蔔1根,小茴香10克,花椒15克,八角2個,桂皮1根,香葉3片,草果1顆,大蔥3節,薑片3片,老抽45ml,鹽15克。

做法:

1、牛腩洗淨,切成2cm見方的小塊,土豆和胡蘿蔔分別切成滾刀塊備用。將除蔥姜以外的香料放入燉煮包中。

2、湯鍋中倒入適量清水,放入牛腩,大火加熱,水開後,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淨。

3、放入大蔥,薑片和裝好調料的燉煮包,加蓋用小火燉約1個半小時左右。

4、最後加入土豆和胡蘿蔔,倒入老抽攪勻,調入鹽繼續煮10分鐘即可。

重陽節的習俗14

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 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歷史含義是:認爲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吃羊肉面。“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麪。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的含義在裏面,比較吉利。

清茶。吃的東西太多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消化過濾腸道,只有茶,健康,綠色飲料。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重陽節吃什麼?飲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是重陽節的三大飲食習俗。接下來就來具體說一下這幾大美食

飲酒。主要是飲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陽節的標誌,古人常將其插於頭上,或者作爲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製成“茱萸酒”飲用。

1988年,我國在尊重傳統節日的原則基礎上,向古老的重陽節注入了新的內容,那就是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定爲“老人節”與“義務助老活動日”,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重陽節便成爲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國老人節。

這是一個關於重陽節課件PPT模板,內容介紹了重陽節的由來及習俗等等,同時作爲一名學生,我們能爲身邊的長輩以及孤寡老人們做些什麼,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15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

人們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熟出籠,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爲多,所以有以三月爲小清明、重九爲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在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

標籤:重陽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