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醫療

糖尿病足中醫療效探析論文

醫療1.45W

治法:清熱利溼,解毒化瘀。方藥:四妙勇安湯合茵梔蓮湯加減(金銀花,玄蔘,當歸,茵陳,梔子,半邊蓮,連翹,桔梗)。加減:熱甚加蒲公英、虎杖;肢痛加白芍、木瓜。好轉緩解期(術後第5天~2周左右):症狀:足局部紅、腫、熱、痛,或伴潰爛,神疲乏力,煩躁易怒,口渴喜冷飲,舌質暗紅或紅絳,苔薄黃或灰黑,脈弦數或洪數,趺陽脈可觸及或減弱。治法:清熱解毒,養陰活血。方藥:顧步湯加減(黃芪,石斛,當歸,牛膝,紫花地丁,太子參,金銀花,蒲公英,菊花)。加減:口乾、便祕加玄蔘、生地黃。恢復期:表現爲患者無明顯全身症狀,以門診治療爲主,基本由患者或家屬操作,每週門診複診一次。方法:中藥足浴後行局部換藥。用祛腐生肌油膏(或祛腐生肌油紗)外敷,至瘡面、竇道癒合。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採用局部換藥,方法同治療組。

糖尿病足中醫療效探析論文

療效標準:治癒:臨牀症狀消失,創面完全癒合;好轉:壞死組織脫落,周圍皮膚開始紅潤;無效:潰瘍未愈,逐漸加重甚至需要截肢。

兩組臨牀綜合療效比較: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爲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爲80.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多數學者認爲糖尿病足與長期糖代謝障礙致周圍神經機能不全,末梢血管閉塞,肢端組織缺血缺氧,局部皮膚、軟組織受理化因素致傷而感染有關。其臨牀特點爲早期肢端麻木、疼痛、發涼和(或)有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繼續發展則出現下肢遠端皮膚變黑、組織潰爛、感染、壞疽。由於此病變多發於四肢末端,因此又稱爲“肢端壞疽”。現代醫學認爲DF的發病與糖尿病併發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肌腱病變、感染及多種誘因有關。

其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毛細血管基膜增厚、內皮細胞增生、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積黏附力增強、血液黏稠度增加、中小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微循環發生障礙,致使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及同時併發神經病變等造成壞疽[3-4]。局部外治很重要。蔡炳勤等認爲,感染貫穿糖尿病足的始終,有效降低血糖使壞疽局部得到恰當處理[5]。

奚氏提出筋疽的“溼鬱筋損”中醫病機:久消氣陰兩耗,筋腱失養;高糖生溼,溼滯筋痹;鬱而化熱,筋腐成疽。中醫治則:急則清之,急性期予“清法”治療,清熱祛溼解毒,外用祛腐生肌,清除壞死肌腱方法。這在保肢中起到主要作用[6]。我們針對糖尿病足筋疽型的'特點,縱深切開、充分引流。一般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沿肌腱走形行縱深切開,不留死腔,充分保證引流通暢。同時我們用祛腐生肌膏或油紗外敷,能促進肉芽的生長,加快創面的癒合。

因此,對於糖尿病足筋疽型,中醫外治分期治療,能明顯提高臨牀療效,可操作性強、經濟有效、技術相對規範,是較好的中醫外治糖尿病足筋疽型方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