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略談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構建

一、信息技術有助於教學目標的漸進化

略談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構建

布魯姆指出:“有效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需要到達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一堂優質的音樂教學,應當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作爲教學的導向,而每個教學環節的目標也應圍繞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層層遞近。

優質課堂教學進行的前提,就是制定出緊扣大綱、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導向性教學目標。

例如,在《動物狂歡節》的一課中,總的教學目標是感受樂器音色、初步瞭解樂器與音樂要素的運用、理解刻畫的個性化動物形象。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即便是那樣一組鮮活的動物描繪,粗略的音樂聽賞,也還是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教參中,把《動物狂歡節》的內容與其他教學內容作爲一課時的內容安排,在現實音樂教學中,由於學生音樂素質和音樂積累的參差不齊,根本無法領略優秀音樂作品的精華所在,也無法完成即定的教學目標。

所以,《烏龜》和《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教學中,我把這兩個作品學習環節的目標、都做了相應的遞進處理。《烏龜》的教學,我的教學環節目標定在回憶比較—— 速度感知——音區識辨(體格)——角色定位上。在以往,沒有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手段的教學中,我曾經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確定音樂速度、判斷動物特徵、縮小判斷範圍,確定動物角色。

同樣是層層遞進,但是卻常常會在動物角色討論時,卻得出啼笑皆非的答案。

於是,我改變讓學生自己猜測、捕捉音樂要素(速度)特徵的學習導入,在《烏龜》的教學前,我把《烏龜》片段的曲譜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

導課時,我沒有采用《烏龜》音樂的原型,而是播放用cool edit pro 2.1變速後的、《烏龜》原型舞曲速度的音樂,並帶着學生用“啦啦啦”視唱曲譜,激活學生對生活中《烏龜》旋律變奏印象的回憶,(《河東獅吼》中古天樂的搞笑唱段)迅速有效地導入教學內容。 然後播放《烏龜》,讓學生自己哼唱比較,前後兩個片段的差異。

明顯的速度差異細節就這樣被放大,這樣大同小異的變化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接着我向學生設問,請他們說出緩慢的音樂,最適合表現什麼樣行動特徵的動物?

孩子們立刻想到了,慢速應該是爲了表現行動遲緩的動物形象。

然而,以行動緩慢著稱的動物並不只有一個,烏龜和蝸牛都是出了名的慢傢伙,答案卻只有一個。

於是,接下來的教學,目標就定在斷定動物形象具體是烏龜,還是蝸牛中的哪一個?

於是我引導學生留意音樂進行的音區。

我在課前用gold wave 5.0錄下了一句配音,並用cool edit pro 2.1將錄音分別作了誇張的高八度和低八度變調,把音區的差異細節展現在學生面前。

並同時出示了一大、一小兩種體型動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聽析、選擇符合動物體格的配音,從而得出,低音適用於表現大體型動物,高音適用於表現小體型動物的結論,使學生自覺鎖定了動物形象在體格比蝸牛更大的烏龜身上,得到正解。

而《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學習,以往我都是讓學生直接捕捉音樂要素:情緒、速度、力度等等… …

音樂要素的提煉分析,對音樂形象塑造的理解,有一定幫助,但是卻無力到達更深的層面。

也無法得出更精確、或更接近正解的答案。

通過分析、得出作品刻畫的動物形象結論,往往得到正解,也多半是因爲猜測。牽強而並非有據可依,學生對於音樂形象的確立仍然模糊不清。

所以,《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教學,我的教學目標定爲:情緒體驗——情境想象——音區識辨——角色結論。

我先播放用ulead videostudio 10截取的《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引子片段,讓學生說出情緒體驗,(例如高興、害怕等等)並分析給人這種情緒體驗的會是什麼生活習性(食草、食肉等等)的動物,然後依據音區(高音、低音)判斷動物體格。

接着,我引導學生由音樂風格想象音樂情境和適用場合(例如儀仗樂、催眠曲等等)。

爲了讓學生的第二次聆聽更貼近動物形象,我用ulead videostudio 10簡單改制了一段小視頻,採用《獅子王》中獅王所到之處動物或敬畏、

或奔逃的畫面,並用《引子與獅王進行曲》製作到視頻中做背景音樂,更進一步地、直觀地讓學生感受了一把獅王的威嚴。

作品中音區音色等音樂要素的比較,也正是素材特徵的放大展示,直接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出動物形象刻畫的用意。

在各教學環節將教學目標漸進化,可以在教學內容不變,既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又不降低教學要求的情況下,逐漸達成教學初衷。

還可以將較相對抽象和難於理解的.教學片段一層層展開。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學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也能在脫離老師的“教”後還能夠“會學”、“會分析”,讓教學難題迎刃而解。

二、信息技術的採用,有助於資源開發利用的縱深化

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一層層展開,在教學需求下,所有的教輔資料,只要有益於教學的開展,就要合理採納!

我在《梨園擷英》的教學中,由於學生們對於傳統戲曲幾乎毫無興趣,避之惟恐不及,戲曲選段學習中的導課,最後常常成爲教學環節中孤立無援、舉步艱難的斷鏈。

我在網絡上搜尋到了戲曲題材的相聲flash,用ulead videostudio 10截取了對教學有啓發作用的、講述了不同地方方言在相同地方戲曲中滑稽差異的精華部分,插入課件中,作爲導課內容。然後,引導學生用自己家鄉方言進行問候,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相聲flash的剪接採用,正好爲教學的自然開展鋪開了道路。

以往在進行教學反饋環節時,由於很多孩子不確定越劇與黃梅戲的或柔婉或清新、也聽不明白京劇的大氣與豫劇或激越或詼諧,即使進入下一課時,仍然會憑藉僥倖心理,試探地揣測老師所設問題的答案,而並不能真的能斷定戲曲的類別。

所以,我上網查了很久的資料,才找到了京劇豫劇和越劇黃梅戲的共有劇目。並花了很長時間從網絡上搜羅來了八個片段。

當中有四個都是《白蛇傳》中白娘子的唱段,但卻分別屬於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另有兩個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唱段,還有兩個是《鍘美案》中包拯的唱段。都是唱詞完全一致,旋律風格完全不一樣。

其中豫劇與京劇的曲目唱詞一致,越劇與黃梅戲的曲目唱詞一致。

我把它們分爲四組。

兩組是越劇和黃梅戲相同唱詞的一個樂句音樂片段。

另兩組是京劇和豫劇相同唱詞的一個樂句音樂片段。(我還特地截取了京劇有拖腔、豫劇簡短且方言特徵突出的幾個字)

我把樂句按一個一個的字做出了旋律線,讓學生從旋律特徵和方言特點上充分感受戲曲差異。

我把這些用ulead videostudio 10截取的片段分別穿插入《梨園擷英》的教學反饋和接下來那一課時的複習抽查檢驗中。

這樣精心的設計穿插、加上由於片段的截取十分短小,並且只採用了了特徵和差異最突出的一到兩句唱詞,突出體現了明顯的音樂風格和地域

性差異,使得教學分析比較的進行更加輕鬆而直觀,成功地幫助學生很快的就把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區分開來。

就這樣,孩子們們對京劇與豫劇、越劇與黃梅戲識辨不清就不足以成爲問題了。

用信息技術手段把素材進行微縮精簡,實際上是把素材特徵進行放大、再放大,讓學生了解得更透徹細緻,讓教學進行得更加暢通無阻。

三、信息技術的採用,有利於思維啓發的立體化

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教材內容和收集到的教學輔助內容進行合體裁剪,使得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達成、能夠兼顧面向全體學生。

一切由學生的“學”爲出發點,照拂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原則,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活躍思維。

教師在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處理備課和上課,其過程就是改變了呆板的教師教,學生學;

避免了教師向學生灌輸答案,學生向教師茫然回饋的機械狀況;

有效的教學安排,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處理過的細節鋪墊,就多角度地悄然形成了:通過教師的教,使得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相同重複的教!

多維採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避免了教師無效的教、曲折不得要領的教、即阻礙學生學的教。

教師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自己通過閱讀便能看懂的課本知識,這種教剝奪了學生學(獨立學習)的機會的教,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主動性的發展,阻礙了“學生學”的所謂教其實不過是虛弱無力的教不得法、甚至是難以挽回的誤人子弟。

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精心設計處理過的教學素材,輕描淡寫地、就對課堂教學作了合理、而又層層遞進的直觀引導。

沒有直接導向正解,而是一步一步將學生思維,漸漸引向正軌,這遵循了在學生有自主思維能力的前提下,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效率。

反之,當學生的學識積累達不到自主思維的情況的情況下,也可相應地以教學安排引導思考問題的正確途徑。

計算機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整合,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技術,以直觀形象與視聽結合的形式,對音樂的構成進行了最合理的的詮釋。

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注重學生主體性,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掌握音樂。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爲構建優質音樂欣賞課堂教學,做好了全面鋪墊。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運用不應在教學中形成牽制、造成被動,而應在教學環節中起到潤滑、促進作用。

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將關聯教學的知識素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用“放大鏡”將優秀作品中交織着的音樂元素、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合理簡化難點、有效解決難點,自然突出重點,避免架空教學目標,清晰了學生思路、讓課堂教學有的放矢,簡化教學過程、縮短教學週期,讓教師的教學引導生動直接、讓學生的學習輕鬆主動,爲音樂欣賞教學的順利進行,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