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助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範文

【內容提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充分藉助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將其與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機整合,能爲學生提供大量直觀、鮮明的資源,能從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觀察、探索、感悟的難度,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助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範文

“空間與圖形”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肩負着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能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在國小階段的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中,由於受國小生思維是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逐漸成熟特點的限制,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很難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直觀形象、聲形並茂、立體逼真、動靜結合的優勢,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動形象地再現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實現思維的合理過渡或遷移,在數學知識的抽象邏輯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架起橋樑,爲高效課堂的開展創設條件。

【關鍵詞】信息技術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 直觀形象 高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教學應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性特點和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特點,將其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藉助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將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從而更符合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解決常規教學手段難以解決的問題方面,尤其在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中,往往能起到化難爲易的作用,也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設了條件。

國小階段的空間與圖形部分知識主要涉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等基本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幾何體的表面積、體積等。這些知識點是學生初步地認識和理解空間的必備知識,能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感,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很顯然,傳統的教學媒體形式較爲單一,表現力不足,不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意變換,已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尤其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需要。在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過程中,藉助信息技術,能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擴展知識內容寬度。可以在屏幕上使運動的事物靜止化,靜止的事物運動化,也能動靜結合,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知識點,還能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情景,切切實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道理。以下是本人在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藉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些經驗總結

  一、藉助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由於國小生年齡小,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受興趣的左右。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相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長時間的讓他們聽老師的講解或者做文字性的習題,他們同樣會感到枯燥無味,難免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在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學習中,由於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要求較高,加上這樣的知識點不像文字性的或計算類的知識易於在黑板上書寫或用語言表達,導致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從而會失去興趣,影響注意力的集中,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教學中我發現如果把這部分知識藉助多媒體課件來教學時,學生都很興奮,興趣非常高漲,注意力也異常集中,他們會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一來,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紮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平移與旋轉”這部分內容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點,我首先利用電腦演示了一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讓學生區分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概念和特點。在教學平移時,我在電腦中把平移的過程用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瞭解了移動的方向和移動的距離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在學習中學生很容易對移動幾格造成錯覺,會錯誤地把移動5格理解成兩個圖形中間的空格是5格,利用課件可以動態平移的優勢,就能使學生明白原來平移5格是指平移前的點到平移後相對的點或者平移前的線到平移後相對的線之間的距離是5格。這樣不但有效的化解了知識的難點,而且糾正了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旋轉時,我同樣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演示,使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旋轉中心和旋轉角度決定着旋轉後的圖形。例如旋轉中心位置不同,得到的'旋轉圖形不同;旋轉角度不同,得到的圖形也不同等等。既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是一舉三得。

  二、藉助信息技術,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衆所周知,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能力,但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發展的。因此,在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中,如果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把課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繪和靜止的圖像轉化爲形象、直觀的動態過程,就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時,很多學生不理解爲什麼要“上底+ 下底”,爲什麼要“除以2”。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旋轉、平移把兩個完全一樣但塗色不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與每一個梯形的上底、下底、高、面積有什麼關係?通過簡單的課件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了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相等,因爲平行四邊形

的面積是兩個梯形面積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這樣一來,這節課的難點便迎刃而解,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的印象,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藉助信息技術,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是重要內容,很多時候需要積極啓發學生,促進學生比較、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的發展。傳統的教具演示,不利於學生的觀察發現,有時不夠便捷和高效。比如圓柱體積部分涉及圓柱的切分和拼接,教具製作複雜,課堂操作難度大,如果藉助多媒體課件就能彌補這個不足,甚至會達到傳統媒體難以演示的效果。因此,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先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將圓柱沿着高切成兩半,然後沿着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分成大小相等的16分、32份、64份……,最後把它們拼成一個近似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通過演示使學生不難發現圓柱被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形體就會越接近於長方體,較好地解決了“曲變直”的認識過程。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以後,體積沒變,表面積增加了兩個高爲長,半徑爲寬的長方形,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因爲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這種動感的演示,具體、形象、清晰地展示了分和拼的過程,突破了現實的侷限,既使學生進一步建立了空間觀念,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四、藉助信息技術,使學生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生活中我們常常要用到數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生對和他們生活有聯繫的數學知識往往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很多情境在生活中是極少出現的,但又是我們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必不可少的。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充分藉助信息技術手段,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就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的學習變的積極主動。例如,在教學“設計運動場”時,我首先通過課件出示標準運動場的鳥瞰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運動場是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半圓組成的,長方形的長是直線跑道的長,寬是兩個半圓的直徑。在學生明確了運動場的結構後,我再出示下個任務:討論設計方案,繪製運動場平面圖。同時出示設計要求和問題:共設4條跑道,最內側跑道內沿長200米,每條跑道寬1米;如何分配長和半徑比較合適?之後我先讓學生小組合作繪製平面圖,然後再用課件動態演示運動場的設計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內側跑道所在的半圓的直徑與外側跑道所在半圓的直徑爲什麼不同,從而使學生明白爲什麼在長跑比賽時運動員的起跑線不同的道理。最後我用課件播放運動員比賽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再次直觀感受標準運動場,瞭解運動員比賽的一些常識。這樣一來,學生整節課都興趣高漲,既輕鬆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教學,又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數學教學特別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方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有力的工具,我們廣大教師應該努力學習、掌握並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爲數學課堂教學搭建新的“平臺”,創設新的模式,大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爲數學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