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讀以文化人有感

文化3.12W

《以文化人》,在我拿到書的第一個星期,就迫不及待的讀完了一整本書,被書中的很多內容深深吸引了,所以,那幾天就一直在看這本書,越看越發現自己要提高的有很多方面。

讀以文化人有感

首先談談第3章:課程形態的數學文化帶給我的思考。

由於教材的簡潔化,規範化,格式化的內在要求,使得數學家當初發現時"火熱的思考"變成教材上"冰冷的美麗",課程形態的數學文化形態是靜止的,內隱在知識背後的觀念性成分,常常要從數學史,數學哲學以及人類文化學的宏觀角度來審視數學,不僅要關注數學的發展,而且要關注數學的研究者……數學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對教材中的知識返璞歸真,將課程形態的數學"冰冷的美麗"還原爲數學家們"火熱的思考".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擁有一種能力,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中,我們要有一種基於數學文化的挖掘教材分析視角與自覺,教師要從熟視無睹的教材知識的邏輯鏈條中去捕捉知識背後的"潛臺詞",在陳陳相因的教學習慣中追問知識的來龍去脈,要從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去挖掘蘊藏在水面之下的曲折動人的數學故事。

所以我的思考是,如何去捕捉?追問?挖掘?自己本身的數學文化底蘊就很少,所以很多大師的課我們駕馭不了,是因爲我們的功底太淺了,內功不夠。

希望自己以後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中,經常思考並進行一系列的追問:爲什麼是這樣?是誰規定的?一定是這樣的嗎?還可能是怎樣的?除了具體的知識外,學生還能獲得些什麼?只有教師對教材的認識與處理由膚淺趨於深刻,才能真正的教給學生更多,才能做一個講道理的教師。、

再來談談這本書的第四和第五章帶給我的思考。本書的第四和第五章讓我在案例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了怎樣去以文化人!

本書96頁,告訴我們要深入地去挖掘蘊藏在知識背後的數學文化元和文化叢,才能尋求在此基礎上實現深入淺出。

從書中瞭解到數學文化叢的挖掘,有以下基本路徑,數學內部的聯繫,數學與哲學,藝術,歷史,德育教育,社會學的聯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多閱讀,而且可以從上面幾方面入手,纔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深深地覺得自己的數學課更多的是就着知識教知識,(1)數學課很多時候被上成了解題技能計巧的訓練課,學生雖掌握相關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則,卻依然難以領悟到數學的精髓,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我每次用電腦做表格一樣,知道要在word中做,也基本能完成,但在做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自己也不明白是哪一步出現了錯,每次都是通過請教婷婷,她一看就知道我是哪裏出問題了,我想,這也是很多學生每次做題目時心裏所想的吧,明明我是這樣做的,一步一步下來,怎麼就是錯的呢?心中有個大大的疑惑,說到底,說明我還是對電腦的功能不瞭解,出了問題也找不到原因,所以每次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爲我對她的認識是片面的,割裂的,我想學生也是一樣的吧,只有完整地理解整個知識體系,他們才能更好地解題,而不是就某個知識點做某道題!

書上146頁的案例2《萬以內書的認識與表達》,片段2看圖寫數,將學生學過的四種計數方法集中呈現,由一開始的板條塊的計數方法原始且麻煩,到簡圖法,更加簡潔和優化,再將簡圖符號非本質特徵弱化,同樣的小圓片,放在不同額數位上,就表示不同的數,從而將位值制的思想進一步凸顯出來,並問:以上幾種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它們有什麼共同點?生說,它們都是滿十進一,最後引導出,十進制,這一段教學片段,回溯到計數法的源點,濃縮地再現從板條塊,簡圖,位值圖到算盤的演變過程,這種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原味解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成長性,建構性,對學生無疑是一次思維的歷練與智慧的啓迪!說實話,我也是第一次明白原來可以將這幾種計數方法放在一起對比,從而讓學生明白十進制以及符號話思想,我的內心真的是心生佩服,這樣的設計讓我深深的震撼,同時,明白自己要學的東西很多,在教學路上,我也只是一個初學者!慶幸的是,一直與書爲伴,從中汲取養分。

標籤:讀以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