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共15篇]

文化1.3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共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憑着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着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進入直抒式的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爲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祕。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麼知道"揹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餘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我覺得,憑藉《文化苦旅》,餘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史上佔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迴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有一本書,剛出世就極度暢銷,也引起了媒體的攻擊,此爲何書,《文化苦旅》是也!

我無意間在書店中發現了它,它裏面的描寫細緻入微,使人身臨其境,它裏面的故事真實精彩,引人入勝。於是,我便在字與字間遊覽起來。

此書選取了幾個比較典型的遺蹟,來自於中國,南亞,歐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尋,而讀者們隱形般地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一個又一個文化遺蹟,受到了一陣又一陣的震撼,發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嘆。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隱泉》,剛開頭,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嘆。在爬山之時,作者告訴我們“心平氣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竅門。作者在山上看見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問,爲什麼在這裏會有泉水?在下山時,面對危險,作者則說“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着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這一篇篇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的道理。

而在此篇結尾,作者告訴了我,這山名爲鳴沙山,這泉名爲月牙泉。一見到“月牙泉”這名字,我另有所思:據新聞報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幾年後就會乾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啊,我們應該多多珍惜它,保護它。

此書中的苦旅,並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創造雖苦雖難,但毀滅卻如此簡單。但如果毀滅了就在也找不到當年的輝煌了。

由創造之苦連接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一份財富,創造美好明天!

文化苦旅讀後感3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就是在映射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着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着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後,咱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象如今咱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那一口廢井時的心情,彷彿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彷彿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那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着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乾了,最後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但我想,正是歷史的漠然使咱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那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咱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象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恆的。有人爲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而當咱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裏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咱們的,也是歷史教給咱們的。

再回頭看那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儘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那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爲什麼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咱們寵辱不驚,使咱們看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讀後感4

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爲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爲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爲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爲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爲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纔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殘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

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5

“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總這麼說。同樣,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領略了一番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爲何要寫經歷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餘秋雨先生認爲人們看待文化不能總是滿腦章句,或者說是不能被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在自身的經歷中深刻,細膩的'體味文化,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於是,那年,餘秋雨先生開始了他的“苦旅”燒水沐,煮米爲食、裁布爲衣,整榻爲憩。身孤旅,無伴無從。“一葉扁舟渡滄海”,卻少了李白的輕舟,就連陸游的毛驢兒都顧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隨餘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書中也寫道:“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來天府之國,秦朝又如何統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戰爭時的中國纔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至於爲何說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築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損不大。可以說,它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開鑿,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後來石窟造像藝術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遺址,是一部史學鉅著。

文化苦旅讀後感6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雪峯是偉大的,因爲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爲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爲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因爲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爲廢墟的。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纔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7

看過餘秋雨的這種短文我深有感觸,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人心,但最讓我很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本文,它裏邊得話深深危害着我的觀念,在巨大數的人都覺得詳細纔算是美麗的時期。他卻明確提出了一個能夠 說成極具特色的念頭廢墟也是一種美,或許蔥綠的葉片代表着期待,但是誰又能否認漂落的看秋葉就並不是一次生命的循環嗎,就並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剛開始,枯葉是大家心裏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授予着不一樣的精彩的精彩紛呈,難道說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室高雅的真實身份和無窮的財富,但是如今在我們在回首過去式,看到的.也是些什麼?是一幅殘缺不全破破爛爛的景色,大家早已難以去想像它曾經的我們過的這些無悔這一生。當有些人明確提出修補圓明園的情況下,有的人卻站出去否認了,由於即便修補了它原來的容顏又能如何呢?這些以前遭到過的羞辱歷史時間就能消退在歷史時間的紀錄裏嗎?回答是自然不容易了,殘缺不全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有,也是一種美,極具特色的一種美,由於這一殘缺不全一樣的廢墟的存有才使我們更爲銘記了歷史時間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慘忍而真正存有的美。它是不容易因爲它的不詳細而被大家所丟棄,反過來的,大家總是更爲還記得它,它可能始終的被大家收藏在心裏深刻的哪個角落裏。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可以感受到餘秋雨那濃厚的文字功底,在我國久遠的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上,有許多優秀的才俊,他的文章內容並並不是最綺麗最幽美最動人心絃的,但確是令我感受深刻的,他的文章內容教會了我很多的生活哲理,因爲我能感受到來源於他心靈深處的真實念頭,看了這本書,把我深深打動了,那樸實簡易的文本就是我思想觀念的一次超越,就是我精神實質上的愉快,也是我內心上的一次極致震撼人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8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lt;lt;廢墟gt;gt;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爲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爲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爲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9

天寒假裏品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爲何,再寥寥翻過幾頁後心情變得些許沉重,最大的感觸莫過於:“文人的魅力,竟能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餘秋雨先生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爲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他在自序中有寫到。這位老教授雖年老卻遊歷了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這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和對中國文化的思索與追尋。於是他開始了這次文化苦旅,並且在書的扉頁寫到:“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文章看似是一篇遊記,然而正當細細品味後才發現在或蒼涼或繁華或粗獷或柔美的風景之後是作者的無奈嘆和對中國文化旅程的思考。《道士塔》的《陽關雪》,默默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沉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地還原。書中還滲入了許多歷史名人故事。有對李白、王安石、蘇東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敬仰,甚至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真亦幻的白娘子等人物。

在書中的三十七章中我尤爲喜愛那篇《白髮蘇州》。兩千多年的漫長曆史,並未成爲蘇州人的沉重負擔,因爲蘇州這個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蘊藏着典雅柔媚的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她獨有的婉約與清新。但是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她不僅僅代表園林、美女、建築。可是蘇州是沉默的,如那絲絲白髮,沒有言語地講述着一個完整生命的故事,也許蘇州是真的老了,在無限蒼老中學會了忍耐。

讀完這本《文化苦旅。》感覺就像在廣闊無垠大海上的一聲吶喊,有多少人能聽見這聲有力的吶喊。

我聽見了!這聲吶喊將永遠迴響在我的耳畔!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看了餘秋雨《文化化苦旅》,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爲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爲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爲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第一次看這種書。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遊記,但看了你會發現,真正的景點描寫沒幾句。

他更多的,是在講述跟景點有關的`種種故事。

1

不過回頭來想,景色其實也沒啥好寫的。

那些描述花花草草的景色描寫,國小時分析了那麼多,感覺有意思嗎?

沒意思。

而只有背後的故事,才能在我們心中激起波瀾。

相信作者的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在他那,種種歷史事蹟都能信手拈來。

這也告訴我們,以後旅遊,除了那種純看自然景色or純玩刺激的,我們一定要慢慢看、慢慢體會。

要去聽講解、瞭解背後的故事&文化。

不然,如果只是拍照、看看新奇,那意義不大,充其量只能代表你曾經去過。

2

這本書裏的很多道理,也需要慢慢悟纔有感覺。

比如有段寫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纔有風韻。

這句如果快速、不加前後文的看,多半會毫無感覺。

但如果你慢慢悟,你會想到: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它本就是各種波動的。而這樣的人生才叫人生,纔有意思。

再者,在描寫柳侯祠時,作者反應出京都太嘈雜了,柳宗元被貶到柳州,反而激發了柳的文采,甚至可以說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所以說,挫折和機遇,真是並存的。

3

當然,這種文章我想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包括我也沒完全看完)。看下去,確實需要毅力和思想境界的。

而當你能看下去,那思想應該得到充分洗滌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中華文化,說是人文文化,不如說是自然生態文化,中華文化從長江,黃河,高原點滴累計!在我看來,宗教和時間是讓人從熱血沸騰的狀態冷卻下來,因爲人有敬畏之心;科學和高速讓人從淡然到沸騰,可是卻耗廢了生態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歷過苦纔能有沉澱,中華文化,雖說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澱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樑!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於餘秋雨,並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後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看過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餘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於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於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讚歎,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昇華!健康,健康,我會爲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敘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爲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爲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爲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說,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爲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爲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爲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爲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說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倘若讀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屍,還自己的魂”的深隱之意,便會覺得這是一篇作嘔指數很高的“文化散文”,與其說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這個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說是一個文化人急於想做官的心靈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濃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識,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這樣肉麻的話來直接會通今古,就差從棺槨中拉出柳宗元來現場講幾句了,並且說“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柳州當代的開放和崛起是否真是“從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貶官們的文化遺產,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餘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沒忘記格外強調了這位副市長“也是個文人”,那麼我們可以說他餘秋雨也是個“文人”,而且是級別更高的.大文人,那麼中國若想“從根子上”好起來,實在只有起用這羣大文人、小文人們來做大官、小官這一條不二法門了?

可以說透過此文,我們完全看得出餘秋雨骨子裏幾乎全然未消化現代法治社會、憲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許知道一些理論,但他接受的卻是比當代新儒家還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識,這樣的結果,是做官的附庸風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勢權力賣弄着文化,可笑的是餘在文中竟還哀嘆柳宗元失去了“個人的意義”,在官本位的專制體制下,個體當然無法獨立或倍受壓制,餘既然看到了這點,卻不向制度問責,而把希望寄託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豈是真在替古人鳴冤?“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早就聽說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關於這本書有許多讚揚也有許多批判,最近有幸拜讀即爲其中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所吸引。一口氣讀完,讓我思量萬千,感受倍深。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用平淡自然的語句帶着我們透過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跟着作者的筆我們時而走過荒涼的大漠,時而走進小橋流水江南。從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到江南小鎮,作者用縱橫的筆墨帶領我們經歷了中國文化的千年滄桑。我們從《道士塔》中聽到了莫高窟的文物的哭泣,在《陽關雪》中看到黃河文明的興衰,在《風雨天一閣》上感受着文化人的人格和良知。每一篇文章都帶着我們走過一個地方,講述一個快被遺忘的故事,引發我們心底深深的思考。

書如其名,不是名勝古蹟的旅遊觀光,作者走過的是一條充滿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之苦,中國文人的艱辛之苦的,文化之旅。看着莫高窟裏一張張被劃下的壁畫,目送一車車被運向國外的文物,腐敗的官場,墮落的文人,還有那在同胞的屍骨中間爲皇軍立碑的中國俘虜。我總是不猶的陷入苦澀的沉思;一生堅守着藏書樓的範氏父子,冒着被免職、甚至可能被逮捕殺頭的'危險給學生講學朱熹,又總能給我許多感動。我們走過的是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可是看到的卻是隱藏在他們背後的種種思念。

這是一本需要用心看的書,每讀一段都需要你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不是一本關注於歷史的書,書中也許會有一些歷史的錯誤和疏漏,可我們真真應該關注的,這些或對或錯的歷史帶給我們反思(上海一個姓金的史學家,從餘氏的《文化苦旅》中挑出了二百例不付史料的錯誤)。

這路是苦澀的,卻能喚醒華夏子孫體內的熱血,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去經歷一遍的旅程。

標籤: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