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學校文化精神的內涵與實踐論文

文化1.1W

[摘要]學校文化精神是學校羣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爲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羣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學校文化精神是學校內部的主導意識,源於學校自身發展需要,與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等具有邏輯一致性,體現了現實與前瞻的統一。上海市觀瀾國小的實踐證明,要建設學校文化精神,就必須形成學校文化陶冶氛圍,構建制度文化理性,創設校本文化課程。

學校文化精神的內涵與實踐論文

[關鍵詞]學校文化精神;上海市觀瀾國小;學校管理

一所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來的教育是充滿力量的教育。當這種力量深入到學校的血液之中時,它就會讓所有的努力都變成自覺的活動。在這樣的境界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會用更高的道德追求來要求自己,從而爲學校的發展竭盡所能。然而,學校文化精神的內涵是什麼?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的要求與途徑又是什麼?這些已成爲學校發展與提升的現實問題,也是實踐研究與理論建構的課題。

一、學校文化精神的內涵

學校文化精神是學校羣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爲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羣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它是學校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主要包括以下六個特點。

第一,學校的羣體是指學校的全體成員,既包括教育者,又包括受教育者,還包括其他教育輔助人員。學校文化精神的形成有賴於學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第二,學校文化精神的形成既是歷史的傳承,又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學校精神不是自發形成的,需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凝練。第三,如果把學校文化精神僅僅看作“學校羣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起來的共同的情感、認知和意志中體現出來的共同氛圍、行爲以及價值觀”,那麼可以說其中良莠雜糅,但當強調學校文化精神“是學校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時,這就將前者界定中積極的、先進的和精粹的部分看作是學校文化精神了,因而學校文化精神代表着學校的主流文化與先進文化。第四,學校文化精神是以情感作爲基礎,進而進入羣體的偏好結構。第五,學校文化精神指向羣體的行爲。羣體的準則以個人偏好意見的集合作爲價值判斷的來源,而羣體的行爲主要是透過理性的分析過程,強調以較佳、較具效率與效能的行爲結果爲基礎。在這個階段,學校羣體透過學校的制度、傳統、習俗等加以設計。第六,學校文化精神指向羣體的價值觀。這種羣體的價值觀主要是指學校羣體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於人的精神歸宿,又指導人的現實精神生活,是人們選擇生活類型的價值基礎,是學校文化的內核,意志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的要求

第一,學校文化精神是統領全局的。這是指學校文化精神應該是學校內部的主導意識,應該能爲全部或大部分師生員工所認同。學校文化精神只有在學校內部中擁有廣泛的認同程度,才具有羣體性,具有了羣體性,學校文化精神才能被學校師生員工所接受,並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行爲。作爲一所具有175年辦學歷史、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學校,上海市觀瀾國小的發展打上了鮮明的社會烙印,形成了相應的辦學特點。是什麼支持這所學校從曲折複雜的辦學歷程中一路走來,並不斷地創造着新的輝煌?觀瀾人剖析其內裏,這就是學校文化精神。這種精神的力量是鮮明而豐富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爲此,面對歷史變遷帶來的紛繁複雜的文化積澱,觀瀾國小組織全校師生開展了學校精神大討論,同時向退休教職工、家長及社區代表徵詢意見。經過篩選、提煉,形成《觀瀾精神及解釋精編》。幾經研討,學校將“求真、求是、守信、踏實”的“八字精神”作爲觀瀾國小的學校文化精神:“求真”是探究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進而成爲引領事業創新的動力;“求是”是探求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變化的規律,用以衡量事業創新的標準;“守信”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是美的心靈的展現;“踏實”是謙虛做人、紮實幹事的平實作風。

第二,學校文化精神是內生的。學校文化精神源自於學校自身,是學校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是有利於學校走上新臺階的`。一所學校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別的學校,肯定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源自於學校自己獨特的歷史、獨特的環境、獨特的羣體等,而這些構成了學校文化精神“獨有”的屬性,從而決定了學校的個性。1834年,江蘇元和縣令何士祁升任川沙同知,對川沙地區“不設學、民風不厚”深感憂慮,爲此捐俸銀一千兩,與人聯合創建觀瀾書院,由此開創了川沙教育之先河。何士祁闡述了爲書院取名“觀瀾”之用意:江以南地大物博,人材如林,匹諸於水,謂觀海矣。瀾是湍急之水,水有源須清,源清而瀾始大。未有源之不清而其流不至潰涸者,未有源之既清而大波小波不自然脈絡者。何士祁重視對兒童品德的培養,他將書院講堂命名爲“敬業堂”,含有勸誡學童踏實求學之意。講堂的後五楹取名爲“求放心齋”,讓學童保持心胸之開闊。書院的東側廂房取名“戒欺”,告誡學童行事要光明磊落;西側的廂房冠名爲“持志”,明示學生要貴在“立長志”。1903年,立志救國的黃炎培獲准與張志鶴先生一起改川沙觀瀾書院爲川沙國小堂。黃炎培提出了“並重德育、智育,而歸本於忠愛”的辦學理念,採用“學用結合”的辦學策略,消減讀經課程,增加實用課程。黃炎培的教育救國思想的實踐體現在“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操行品行之中,爲觀瀾的“成人”教育之探索樹立了典範。

第三,學校文化精神是自洽的。學校文化精神與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校訓、校風、教風以及學風之間具有邏輯的一致性。歷代觀瀾人正是以求真爲動力,以求是爲標準,以守信爲心靈,以踏實爲作風,追求着事業、學業、生活的豐富與豐收。觀瀾精神既包括了何士祁的“戒欺”與“持志”,又包括黃炎培先生所提出的川沙國小堂“誠·勇·勤·樸”的校訓以及學校現在的“誠·勇·勤·樸·實·新”的六字校訓。六字校訓寓意爲誠者誠心,勇者勇敢,勤者勤勞,樸者樸實,實者踏實,新者創新,是謂德性;又誠爲心靈,勇爲氣質,勤爲自立,樸爲生活,實爲作風,新爲進取,則是素質。這六字既具前瞻意向,又與時俱進。

第四,學校文化精神是現實與前瞻的統一。尊重歷史,尊重現實,是立足於學校當前的發展現狀,但學校文化精神還要注重創新,引領發展,這就是學校發展的前瞻性。因此,學校文化精神是現實與前瞻的統一就是指學校文化精神既能有現實的立足之處,又能引領未來發展。學校文化精神從哪裏來,它是從學校文化傳統中提煉而來的。“就人際互動的本質來看任何時刻的現代式互動關係中,一定要包含‘過去’的成分,也就是說,互動若無過去的共同經驗做基礎,則無以產生了。”可見,傳統是通過前一代人與後一代人共存的“互動”而延續的,其本質是一種運動,從過去到現在,從上一代到下一代。“傳統傳遞的是文化經驗,它爲某一羣體共同擁有。”傳統在運動中被接納、被創造,因而被傳統保存下來的東西越來越豐富。從精神發展的可能性來講,精神的建構有賴於傳統通過語言形成的“前理解”或前結構,亦即通過傳統,人獲得精神建構的“前結構”,從而使精神的發展從歷史到個體、羣體,再從個體、羣體到歷史的不斷迴歸的過程中擴展。因此,精神來自於人對歷史傳統的理解,來自於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精神也是在歷史中產生的,它具有歷史性。從傳統中我們學到的是人類的生活智慧。學校文化精神還表現爲注重創新,引領發展。注重創新,才能使學校歷史成爲具有生命力的活的歷史;也唯有創新,才能使學校在歷經多少年之後,其歷史文化還依然清新、清雅、醇厚、質樸;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領學校的發展。“教育要培養一代人的‘心智’,使一代人創造地進行社會實踐,就必須在自身的變革中使傳統處於不斷革新的過程中,爲傳統融合進新的精神。”爲此,觀瀾人賦予觀瀾精神新的價值:引領學校發展,激勵師生“成人”,期望通過觀瀾國小學校精神的弘揚,爲師生明示“爲人之理”,以此指導師生踐行,最終獲得品性、技藝、能力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的途徑

提升一個人要從提升其人生目標開始,提升一個組織就要從提升其精神追求人手。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的過程就是其提升的過程。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形成文化陶冶氛圍

學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學校師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都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價,並從情感上愛護自己所屬的羣體;學校文化精神就是無聲的命令,使學校師生能夠出色地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學校文化精神具有引領作用,並化作一種精神的驅動力。爲此,觀瀾國小主要從校園文化設施建設與“我與觀瀾”的系列宣講工程兩個方面來形成文化陶冶的氛圍。

首先,從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構建民族風韻與時代氣息相和諧的物質環境,營造環境育人的氛圍做起。第一,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精心佈置校園環境,使優美的環境、園林式的校園、和諧的師生關係都能起到育人的功能,薰陶每一位師生。2000年,觀瀾國小啓動“校園文化統整工程”,規劃修建了以“紀念·勵志”爲主題的觀瀾國小四區二十景。2004年,在建校170週年慶典之際,觀瀾國小的校標問世,校標造型彰顯了黃炎培先生教育後人的“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外圓內方”的哲理以及與時俱進的精神。2007年,觀瀾國小繼續推進學校精神建設,建成了風景牆、雙諭廊等。第二,實施校園文化統整,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每一處的空間,力求讓牆壁說話,讓花草傳情,讓“提示”伴隨師生。學校重視學校文化精神的薰陶作用,就是要做到理念與實踐一致,環境與人互動,文化與育人同步,既關注物質,又關注精神;既關注行爲,又關注制度,凸顯出學校師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組織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教育使命,學校必須是有助於成長的教育組織:促進成員的學習進步和個人成長與發展,鼓勵不斷成熟,增進自信和自尊、滿足感、主動性和對自己行爲的責任感。”正是學校文化精神的建設讓每個師生在“我與觀瀾”的系列宣講工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舞臺。一是邀請退休教師、校友來校宣講他們與觀瀾的故事。這些故事都閃耀着觀瀾精神的光輝,無不體現着“求真、求是、守信、踏實”的觀瀾精神。二是開展“觀瀾十大好事”“感動觀瀾人物”評選,組織“黨員講壇”等活動,讓教師切身地感受到觀瀾精神。三是開設觀瀾師德課堂,聘請專家來校上課,用讀書支撐教師的教育生涯。開展“我教學中的故事”講述比賽活動,將故事講述比賽作爲觀瀾國小教師“十一五”校本研修必修課“師德修養”內容之一。四是開展“青年明星教師”教學評比活動,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平臺。五是開展“新學期,我們與世博同行”活動。在“全國公益活動暨浦東青少年迎接世博倒計時一週年”主題活動中,觀瀾國小學生盡展英姿,同時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世博知識競賽活動。六是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做觀瀾學子,說觀瀾話”活動。

(二)構建制度文化理性

要把隨意、零散的行爲轉化爲自覺的、長期的、主動的行爲,這就需要制度的力量。從本質上看,“制度”是一組規則與規範的體系,它帶有一定外在的與內在的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表現在制度強制的限制性與激勵性上”,所謂“限制性”是指“它對個體隨意行爲的約束”,所謂“激勵性”是指“它對個體社會期望行爲的鼓勵”。在這裏,“外在”是指一系列明文規定的“規則”與“程序”;而“內在”一方面是指被內化爲人們的心理認同,從而達到約束人們可能產生的社會所非期望的行爲,另一方面則是指鼓勵人們積極從事社會所期望的行爲。學校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凝練,更要長期堅持,這就要制訂出行之有效的學校規章制度,並經常加以督促、檢查、總結與評比。

在教師發展方面,觀瀾國小細化教師考覈指標,用觀瀾精神激勵教師以主人翁態度投身教育工作,開展以弘揚觀瀾精神、規範職業道德爲主要內容的考覈、評優等教育活動,以制度規範師德,以學習提高師德,以活動錘鍊師德,以先進弘揚師德,以考評激勵師德,使師德在活動中激發、提升。一是制訂體現“八字精神”的觀瀾國小教師職業形象。“求真”的教師職業形象內涵表現爲忠誠事業與依法執教;“求是”的教師職業形象內涵表現爲嚴謹治學與探索創新;“守信”的教師職業形象內涵表現爲守信團結與恪守師德;“踏實”的教師職業形象內涵表現爲踏實工作與樂於奉獻。同時制訂出行動指標。二是制訂觀瀾國小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從儀表、語言、辦公、學習、上課以及身先垂範等六大類25個小項來對觀瀾國小教師職業道德進行考覈。考覈的辦法分爲自評、組評與校評三個步驟,將其與教師評優、晉級掛鉤。

在學生髮展方面,學校精心研究如何以觀瀾國小學校文化精神助學生“成人”,制定了體現“八字精神”的學生行爲規範準則,描繪了具有觀瀾精神特徵的觀瀾學子形象。學校提出了創造型學生的基本特徵:具有崇高志向與遠大目標,富有積極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學習生活中勤奮踏實,富有自信,勇於克服困難;善疑好問,獨立思考,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積極發展良好個性;學會觀察分析方法,善於發現,具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並能蒐集、分析、整理信息。

(三)創設校本文化課程

教育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了傳統,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是把一代人與傳統溝通的主要方式,它以有效的方式把個體在較短的時間內引入傳統,使個體理解傳統,把握傳統的內在精神,把傳統‘內化’爲個體人生經驗,使傳統養育個體的心智。”如何使傳統成爲學校文化精神發展和創造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營養”,唯有用教育解釋傳統,使傳統通過受教育者的理解而接受,使傳統真正“活”化。這樣,傳統通過教育的解釋就會既得到傳遞,又得到發展。觀瀾國小將學校文化精神打造成學校師生員工達成共同信念的平臺,從而,使學校文化精神轉化爲他們的實際行動。這樣,就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教師便可以與學校歷史上的執著於教育的人物達成精神交流;也將促使學生思考自己在學校中的生活,進而強化他們對學校文化精神的認同。

學校從兒童的認知與行爲能力特性出發,採用點面結合的方式推進觀瀾精神“成人”工程。首先,定點推進,在四年級階段開設校本探究性課程《走進城廂》,通過“優良設施”“獨家寶藏”“七彩人物”“輝煌歷程”四個探究單元的設計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全面而細緻地探究自己學習與生活的校園環境,從中深刻領悟觀瀾歷史人文的精髓,感悟“求真”“求是”“踏實”“守信”的觀瀾精神。其次,全面調動,抓住學科教學滲透、主題探究設計、常規活動融合等每一個契機滲透觀瀾精神的培育,促成學生對學校文化的主動認識。一是編寫《觀瀾勝景》,主要展示學校的20個景點。二是編寫觀瀾國小校本教材《在古城牆邊成長》《八百工程》等。《在古城牆邊成長》分爲五個單元,分別是一年級的《我們校園裏的古城牆》,二年級的《占城牆小故事》,三年級的《我心中的古城牆》,四年級的《古城牆的數與字》以及五年級的《占城牆與偉大的中華民族》。《八百工程》重在學生中推行“百句俗語、百篇佳作、百幅名畫、百首名曲、百種草藥、百項發明、百處名勝、百位名人”的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寬厚的基礎。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校精神通過思想教育加以潛移默化,通過倡導行爲規範加以薰陶和內化,通過轉變育人方式加以穩定和優化,通過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加以彰顯和強化。它促進了師生員工的成長,實現了觀瀾國小的不斷跨越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