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入侵者》案例與教學反思範文

生物2.13W

在本學期接近期末的時候,我們八年級語文組組織了一個同題課的公開課活動。我很有幸地加入開課的教師之列。所選課題《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案例與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已經上完了,從備課時到聽其他老師的課和我自己上課以及最後的組內討論都給了我不少的思考。那麼我就自己的課來談一談吧,也許不成熟,但是卻也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首先,說一說備課時對教學思路的設計思考。

因爲我是三位老師中最後一位上的,前面兩位老師的發揮特別是朱老師的出色表現給了我不少壓力。在他們二位開課以後,組內討論形成了一些共識:要有大語文的觀念,課堂的教學做不到全面灌輸,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雖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課,但是圍繞的中心、學生的能力培養都應該在語文這一特定知識內容上;自讀課文應該以學生的自讀爲主,是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的訓練。

針對這幾點共識,我有了如下的設計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定位在“文章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因爲只有抓住了這兩點,纔是抓住了語文知識,而不至於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課。而且課前我們的討論其中就有一個方面是“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其次,設計中還有“對學生蒐集資料能力加以培養,並且對自己的資料加以整合”。設計這個目標是因爲在一些綜合性學習課中,我的學生往往很會尋找資料,但是卻不會對這些資料的有效性加以鑑別,也不會對這些資料整合歸納分類。雖然對資料收集的培養應該是在綜合性學習中訓練的,但是我覺得此課趣味性較強,而且學生也在課前收集了不少資料。

現在再來思考這兩個目標設計,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在具體環節的設計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備課中,還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問題。因爲前面已經有兩位老師上過此課了,而聽課的都是同一批老師,我心裏總有一種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兩位老師不一樣。否則一樣的課程容易讓人乏味。

這樣的設計想法,現在來看的話,實在是一個不明智之舉。別的老師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鑑,借鑑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嗎?而且這樣的思考是爲開課而設計,而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讓學生得到知識,學到知識。所以,基於這樣一種思考,所以在設計上出現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對說明方法作用其實經過一個多單元的說明文學習,學生掌握的情況已經比較好了,但是我還是設計了在此環節上的小組討論,希望通過討論增強活躍的氣氛。雖然我的目標針對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師所說“好”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學生如何知道把握這個“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課來談說明方法和修辭的話會就全篇來談,但是我刻意沒有這麼做,我把說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來講,而修辭的內容重點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雖然我不認爲這個刻意求新的設計不好,但是在課堂實施時沒有把握好,反而讓學生亂了方向。學生沒有按我設想的來“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尋找,而是如以往一樣在全篇當中尋找答案,而我卻沒夠做到好好引導,也因此有一些慌亂。

再來說一說我的課堂教學吧。

首先由“入侵”導入,讓學生抓住“外來”和“災害”這兩個特點。接着整體感知尋找圍繞“生物入侵者”作者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接着進入課文,先探明什麼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徑”的意思;朗讀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討論探究有哪些說明方法;朗讀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徑,尋找當中的修辭手法和其表達作用,重點在一個新的修辭——“仿擬”上。最後拓展探究,怎麼對待生物入侵者,學生的蒐集資料中有很多,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從“防”與“治”兩個方面歸納資料。

我無法說這節課上的還馬馬虎虎,因爲清楚地知道自己這節課是失敗的,或許不用這麼嚴重的詞,但是“糟糕”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首先,問題出現在課堂上我的緊張上。平時很少緊張的我此節課卻是緊張異常雖然不知道爲什麼會如此緊張,但可能是潛意識裏覺得此課備得還是不夠充分的,也有前兩位老師的課讓我感覺到的壓力。由於緊張,出現了不少不該出現的失誤。有教學環節的遺漏:導入中原本有學生蒐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資料展示,使和最後的拓展提示首尾呼應的一個環節,況且預習時的要求是尋找身邊的生物入侵者,但是這個可以給學生展示機會的環節卻漏掉了。既讓最後的拓展環節——對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沒有了針對性,也讓學生覺得失望沒有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有的學生收集資料時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學環節的混亂: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燈片做的時候還是很有條理的,原計劃在學生們說出舉了斑貝的例子來說明危害的時候就有相應的幻燈片展示。可是由於緊張卻漏了,然後講到後面的問題時卻又沒有點擊超鏈接,結果就出現了原來應該展示的圖片。只好又反過頭來再提斑貝的危害。

出現的失誤還有就是語言了:說明文的語言基本上是很規範的,教師在教的時候語言也更應該是規範嚴謹的,但是我的語言卻出現了很多語文老師不應該有的失誤,要麼表達不夠清晰,學生聽了很茫然,要麼有些用詞不當,甚至有的時候一時想不出什麼詞了,句子就說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地生硬,也是語言沒有能夠表達好。

最關鍵的問題出在具體環節的有效落實上。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及他們的表達作用,重點是明確的,但是落實確是不夠的。在小組討論中,有老師就指出了我讓學生找出了說明方法,但是這裏爲什麼用這樣的說明方法,學生大而化之我也就這樣馬馬虎虎過去了。或許在這一點上有我自己意識的鬆懈,可能是覺得這一個單元都在說說明方法學生說得夠多了,所以也懶得讓學生認認真真地組織自己的語言,把說明方法的作用說清楚透徹。這其實應該是對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的大好機會。這裏應該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甚至可以動筆寫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語言,而不是交由無意義的小組討論。因爲說明方法的作用學生也可以說是比較熟悉的了,他們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語言的組建。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首先要有定位準確的教學目標,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來是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然而最關鍵之處在於設計環節的有效性上,這要在對課本學情的充分了解下進行縝密思考。不過是否是好的教學設計還得要課堂的實踐檢驗,課堂上對設計環節的有效落實才真正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此次我對本課教學的最大認識。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沒有向一些教學理論向靠攏,只是個人對這一節課的一些感悟,算來只是成長道路上的一道痕跡,離厚重的腳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還有一些針對課後討論時候提出的幾個問題的個人思考。

一,有關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辭。討論中,有老師指出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就從學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說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學生卻又說到了比喻。這一課既然是說明文,那麼是否就乾脆不要說修辭,或者這一課也有修辭的設計環節,那麼幹脆就不提說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講越混了,學生很容易糊塗。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問題就越要一起來說。這個觀點源於我自己以前學生時代學習的經驗,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較它們的異同,比較出了異同遇到題目纔不會慌張,才能抓對方向。同一個語句,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如果論說明方法該如何答題,如果論修辭手法又改如何答題。課堂上有老師的引導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錯,然而真正考試中學生如果對這些相近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分析能力的話還是會出錯。

二,關於仿擬的修辭。仿擬並不作爲會考要考察的修辭,而課堂上把仿擬作爲了本課修辭的一個小重點了,是否喧賓奪主。

其實我的課堂上我很喜歡這樣一些小修辭,或者說是一些知識點上的小細節。這些東西或許不會考,但是卻是很有趣的東西。學生平時自己也會仿一些古詩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仿擬。而它用得恰當卻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說它不會考,但是可以運用在作文之中;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也正是在這些小的甚至是對考分無意的知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