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開設生物活動課內涵及其的必要性

生物2.77W
 1 生物活動課的產生與特點

1.1 生物活動課的產生

開設生物活動課內涵及其的必要性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急需大量有實用技術的人才,而學科課程的缺點因此暴露無遺:以學科爲中心,偏重書本,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脫離......這種做法已爲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不容。在此同時,美國掀起了自詡“進步教育"的教育改革運動。其代表人物就是杜威,活動課就是在這場運動中由杜威倡導並發展起來的。其理論主張中強調“應把兒童的興趣和動機做爲他們獲取知識的基礎,課程的設置要順應和滿足兒童的自然傾向......"。即便其理論出現之初,其主張與學科課程相對立,但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課程研究的深化,兩者關係也逐漸從對立趨向兼容。現代課程論認爲,學科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只有在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得到鞏固和強化。生物學科作爲一門自然學科,更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與學科理論課程相結合。

在我國,1992年原國家教委頒佈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也將“活動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中,併爲活動課程正式安排了課時。1993年2月13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佈,〈綱要〉指出:“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自此以後,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成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題。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祖國各地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向“活動課程"的設計。1997年頒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是新課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了以學科課程爲主、活動類課程爲輔的課程結構,由單一的學科課程改爲“學科加活動"的整體優化結構。

1.2 生物活動課的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活動課程是在學科課程之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設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以及非學科性爲主要特徵的課程體系”。

生物活動課程以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實地考察、設計實驗、指導生產等)爲中心,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爲根本目的的一種新型課程。它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 生物活動課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指導學生自主的活動,學生的“學"是發現式的學習。這一點與生物學科教學有着顯著的差別,學科教學中教與學是依附於教材,教學進程主要由教師掌握,教師是顯性的。而活動課的教與學是依附於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的活動方案,教學進程依附於學生自主的活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如果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活動課程便名存實亡了,可見教師的指導是隱性的。顯而易見兩類課程堅持同樣的原則??“教爲主導,學爲主體"。

(2) 生物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關聯,使生活成爲構成課程的重要素材。在傳統的生物學科課程裏,課程是服務於未來生活的,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產生隔膜,也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相去甚遠。要糾正傳統的生物學科課程,就應當下大力氣進行課程改革。雖然近幾年全國有部分省份(如江蘇、河南)進行了教材改革,但是教材編寫者考慮到教材使用的範圍、地區學生的特點等因素,教材中難免有其不足之處。如何將新的生物技術、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問題、社會熱點等知識讓學生掌握,這就是生物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要上好活動課,關鍵是設計的活動方案要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例如要將生物園中的年桔上盆,需採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證成活,並在春節時多結果,可以讓學生在活動課中動腦去分析剪葉、保根、施肥等措施的學科理論依據,然後動手去操作、設計實驗步驟......。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課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與積極性,引發他們獨立思考,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3) 生物活動課程要與學生的“活動,,相聯繫,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生物學作爲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活動課開展的效果如何,考查的重點就是學生在思維、綜合能力方面是否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傳統的活動課程通常被窄化地理解爲單純的行爲表現,是毫無教學價值和意義的,這就嚴重地曲解了活動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活動是一種由動機(其中體現着某種需要)所激勵着和指引着的過程。換言之,在活動的相互關係後面表現着動機的相互關係。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活動能力、感性與知性相統一爲基本原則;以學生各種活動爲中心,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活動課成員必須是自願參加,有着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目標。因此,生物活動課是爲那些有特殊能力的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施展才能或沒有發現自己有特長的學生提供條件和機會,促使他們的“特長"得以發揮。這樣有利於在活動中開展創造性活動,創造的志趣使他們團結一致,創造的結果將使他們歡欣鼓舞。

因此,本課題重點在於研究生物活動課程的目標、內容,以及各項活動的組織形式、特點等。科學系統地挖掘各項活動中的創造成分,結合中學生身心特點,有的放矢進行教育教學。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生物活動課作爲正式課程出現,它不是“第二課堂",不是學生隨意支配的'課餘生活,它有更強的綜合性、活動性、創造性、廣域性、趣味性、實效性特徵。其層次高於課外活動,內容更爲豐富,功能更加全面。因而,無論從實踐上講還是從理論上講都是課外活動的發展和昇華。

 2 生物活動課開設的必要性

2.1 現狀分析

前已述及,當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實踐也像國內經濟實踐一樣呈現出鮮活的時代氣息。神州大地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向“活動課程“的設計,一時間“活動課程"如火如荼,蔚成風氣,生物學科活動課程更不例外。

但當他們冷靜地觀察時,發現在實踐中存在着諸多問題。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不少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學)教育者仍然固守着傳統的教育思想,不敢開設活動課。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學校課程開設以升學爲唯一的價值取向,課程結構比較單一。學校僅開設有限的幾門學科,生物作爲國小科往往被嚴重忽視。我們曾對我校的高三、高二年級的學生做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42.1%學生在國中學校就沒有開設生物課,生物活動課更是無人問津。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個性和特長,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別人會的我也會,別人不會的我也不會"。

直至目前爲止,不少地方出現的“活動課程",儘管反映了現實需要。但不否認它是一種“應時之舉",它缺乏理論支撐,缺乏明確的內涵。這種名義上的“活動課程",實際上也是變相的“學科課程,,或是變相的“課外活動"。這不僅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多類別的需要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更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貫徹因材施教的這一原則也是不利的,不利於我國培養生物學科方面的人才,更談不上與國際競爭。這些道理應當是人人皆知的,並且絕大多數人是贊同的。

2.2生物活動課的意義

生物活動課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項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最新信息以及實踐能力的課程。它對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提高各種能力,具有獨特的功能,對素質教育的貫徹和落實有極大的帶頭和示範作用。以下就生物活動課開設的意義略作一番探討:

(1) 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由於生物活動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較符合中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因而活動的開展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能夠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並逐步形成特長,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目的。而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又是推動人進行創造思維的內部動力,是創造能力培養的前提和關鍵。例如在學習“植物向光性實驗,'、“抨插校條生根實驗,'。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引發其獨立思考、去努力探究實驗的真諦。

(2) 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生物活動課的教學能夠突破學科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如發現性、探索性、批判性等問題研究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開發、訓練。在活動中通過各種易於接受方式讓學生去接觸新事物,傳遞新信息,獲得直接經驗。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提高多種能力,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創造思維,形成創造品格,增長創造才幹。如組織學生製作動植物標本,參觀考察生態園;再如針對“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步驟多、難度大的特點,可以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設計改進實驗......。通過各種活動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勇於戰勝困難的科學精神。

(3) 利於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活動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課題提出、方案設計、實施操作總結討論、撰寫論文等全部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掌握、運用知識,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進行自我組織和評價,培養自己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的精神。親身體驗到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認識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生物與環境的科學統一;不斷確立生態學觀點、進化論觀點,促進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增強德育效應。

此外,生物活動課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利於培養學生優良意志品質;利於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利於對學生進行美育、人口、情感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