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生物1.97W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

病毒是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手摸不着的生物,學生比較陌生。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課堂氣氛,首先從同學們經歷的“流感”入手,集中學生注意力,進而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病毒的名稱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或課前收集資料,嘗試回答出肝炎、禽流感、手足口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稱。在總結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拋出課題——病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就課文內容提問。學習小組內同學相互合作共同提出問題,各小組選派發言人,彙報本組提出的問題。

1、什麼叫做病毒?

2、病毒有多大?

4、病毒有幾種類型?

5、病毒由怎樣的結構?

6、病毒是誰最先發現的?

7、病毒是怎樣侵害人體的.?

8、病毒主要分幾大類?

9、病毒離開了活細胞還能繼續生活嗎?

10、病毒是怎樣生活的?是獨立生活的嗎?

11、怎樣預防病毒性疾病?

12、怎樣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這些問題來源教材,只要認真閱讀,再配合老師展示的課件,都能解決,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快樂中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2

本節課知識點非常清晰,但也存在部分不易理解的概念或名詞。爲了解決這些問題,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既定目標,我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

講課之後,自我感覺離我預設的理想效果還有一段距離,除了臨場發揮不夠好的問題外,感到遺憾的主要問題有:

1、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2、討論方面沒有按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從而沒能調動起學生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

3、完成情感目標上還欠缺一些。應該在分析草原生態系統的一條典型食物鏈時,除了讓學生得出動物有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這一結論外,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如果人類隨意干預就會造成引一發而動全身的後果,爲滲透動物的保護打下伏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能還很多,敬待評委專家及同仁的指點。總的來講,這次集備,讓我受益匪淺,既提高了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學觀念上得以及時更新,對今後更好的研究課堂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通過參加這次集備,我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理念都將與新課程一道成長。

點評:

教師很謙虛地反思了自己的這節課,更多地提出了自己在課堂中暴露出的問題,並中肯的談了以後的改進措施。

課堂強調交流。問題的討論,質疑問難,結論生成。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有交流慾望的情境下的互動,實現課堂學生的經驗再建構。

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在“悱悱然”狀態下,使學生躍躍欲試,有效改變課堂的“沉悶”。

情感目標的落實常常以知識目標的落實爲載體,不惟情感目標爲目標。在學生的自主、合作、討論、交流、展示等狀態下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反思是課改的前提,教育技巧在課堂實踐中發現。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3

動物的羣體生活及社會行爲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要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爲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閱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4

生物學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首先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反思對於閱讀教材的習慣,我們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想讀”或“不會讀”。

其一,認爲“教科書簡單,不值得讀”;

其二,認爲“老師已經講了,沒有新意,不必再讀”;

其三,讀書障礙很多,不想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複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覆讀。要求“精讀”。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上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嚐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其次

一、求實

1.紮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

2.聯繫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求活

1.方法科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三、求新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5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爲表格,

學生一目瞭然,更利於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佈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佈置查閱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係。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6

這堂課我採用“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論爲指導,以多媒體爲基礎進行教學,通過學生調查、資料收集、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在其中一個班上課時卻出現了意外,當時我正在講魚的呼吸器官是鰓,立刻有學生問我“那魚的鼻孔是用來幹什麼的啊?”一下把我問住了,這個問題在備課時並未涉及和考慮,於是我發動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到了第二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紛紛主動將答案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而我作爲一個教師也在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獲得新知:魚嘴外面有兩個小孔,注入水水不能進去,這小孔是魚的鼻子,這說明魚的“鼻孔”和嘴、腮、肚子沒有明顯相通。多數魚有鼻孔,其內有嗅覺細胞,魚使用它來嗅附近水流的氣味。例如,鯊魚使用嗅覺來找尋它們的獵物的所在位置。魚的鼻孔和呼吸無關,只管嗅覺。

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這節課讓我在學生面前“出醜”了,但是我想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跟上的話,以後“出醜”的機會會更打大,這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考驗,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此外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繼續貫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傳授學生常用的生物學學習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力爭每位學生學有所獲。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觀察並認識常見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繁殖形式;

4.瞭解食用菌養殖的一般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2.難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課前準備

1.有關真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用麪包、柑橘培養的真菌

3.常見的食用菌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生長中的真菌錄像觀看錄像提供錄像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認識真菌的細胞結構特徵觀察青黴或麴黴的菌絲,嘗試分辨兩種菌絲;觀察酵母菌的圖片,總結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特徵提供資料,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真菌的營養方式觀察發黴的食物,解釋黴菌的營養方式提供實物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真菌的繁殖方式觀察圖片,解釋黴菌的營繁殖方式提供圖片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常見的食用菌,鞏固對真菌主要特徵的理解辨別各種常見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徵和繁殖方式提供圖片和實物資料,知道學生觀察和分析孢子印的製作和食用菌的栽培操作提供資料,指導學生操作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在生物界裏,還有一種菌類,它的樣子和細菌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真菌。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生物吧:(放錄像)

學生:觀看錄像。

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從錄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構成真菌的軀體的主要是什麼結構?

學生:菌絲。

教師:真菌的菌絲長得都一樣嗎?(指導學生觀察根黴和青黴)

學生:不一樣,有的透明,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教師:雖然菌絲的結構不一樣,構成菌絲的細胞結構卻是一樣的,讓我們比較一下構成黴菌菌絲的細胞和細菌的細胞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細胞核。

教師:對,真菌的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但沒有葉綠體。另外,黴菌還是多細胞的生物,而細菌的每個細胞都是單獨的生命體。不過,也有單細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圖片)它雖然是單細胞生命,但是它的細胞結構也是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而不具有葉綠體,所以也是真菌。

教師:摸一摸真菌菌絲扎進麪包(柑橘)的地方,和沒長黴的地方比較,有什麼感覺?

學生:很軟。

教師:這是爲什麼?錄像裏是怎麼說的?

學生:菌絲分泌的物質將麪包(柑橘)分解了。

教師:可見,真菌也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教師:爲什麼菌絲的顏色不同呢?我們放大看一下(展示圖片)。

學生:是菌絲頂端一個個小圓球的顏色不同。

教師:這些小圓球也是一個個細胞,不過它們和構成菌絲的細胞不同,這些細胞可以隨空氣散放到各處,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每個細胞都可以發育成一個新的黴菌個體。這些細胞就叫孢子。總結黴菌的繁殖方式。

學生:孢子繁殖。

教師:除了酵母菌和黴菌以外,你還知道其他的真菌嗎?

學生:蘑菇。

教師:讓我們認識一下各種好吃的蘑菇(展示實物和圖片)

學生:積極發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師:爲什麼說蘑菇是真菌?你能從這張圖片中尋找出支持蘑菇屬於真菌的證據嗎?(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並回答)多細胞的,也是由菌絲構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細胞壁、細胞核等。

教師:(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錄像)不同種類蘑菇的孢子形狀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以通過孢子印來觀察(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

教師: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們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嗎?確實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發實在太慢了,我們有更節省時間的方法(指導學生操作或提供資料讓感興趣的學生課後操作)

學生:選擇製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8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科學,應該讓學生多觀察,有了感性材料,才能構建出理性的認識,才能將知識更好地內化。

遺傳物質的基礎知識在前面已經有過介紹,因此本節的教學內容難度不大。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與學生的交流、問題的提出、對學生回答的評價等都努力在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活潑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更多的馳騁的空間,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是享受,樂學親師。而教師則以引導、點撥、協助學生爲主。在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時都得到了老師的鼓勵、積極的評價和引導,或語言,或目光,或肢體動作,使孩子們有勇氣說,表現欲更強,更積極思考,更主動求知探索,這樣常常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課堂節奏上再快一些,資料再精一些,課上時間會更充分,這是本課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進。

齊素傑老師的這節課很融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盤錦市的“定向自學、釋疑探究、互測自結”的教學模式及魏書生的“科學、民主”的.教育思想。學生的學習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教師創造了學生髮展的良好環境氛圍,使學生能夠提出“是不是學習行爲越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呢?”等有很高思維價值的問題。建立了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開放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知識的慾望纔會如此強烈,真正做到了師生之間在進行心智的交流。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爲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裏?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裏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裏,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爲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裏,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裏爲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裏,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裏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爲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裏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裏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說明廁所裏的細菌比食堂裏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裏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爲什麼呢?

學生:食堂裏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說明教室裏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溼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溼、溫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爲什麼?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裏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裏潮溼、很多落葉作爲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污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爲中心花園裏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纔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說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裏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麪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爲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爲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爲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爲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纔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爲馬路邊很"髒",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是我經過多次講課後,總結經驗教訓所設計,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播放視頻,直奔主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着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後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藉助實物、圖片、文字和視頻,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並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多個活動,來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體現着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主體參與、探究及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去預防某些疾病,學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1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絡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說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說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導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留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正確的發言,都說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把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爲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臺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着自信和喜悅。臺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臺下,更流露着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祕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興奮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穫。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2

“先天性行爲和學習性行爲”是第五單元第二章的第二節知識,本節知識內容不多,但有些知識不容易理解,並且本節課強調培養同學們的對比分析能力和實驗探究的能力,因此課堂中充分列舉實例,並結合板圖和練習,使同學們邊學邊練,總體上教學效果還不錯。回顧本節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敏捷、靈活,對生物這門學科比較感興趣,有熱情。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但對於知識掌握不夠系統,深層次分析能力較弱,立體夠建立有限。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以故事導入着手,從而快速將學生帶人課堂,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爲了便於同學們充分理解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學習性行爲,給同學們列舉了大量動物行爲的例子,並且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使學生更加清楚、直觀的判斷出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但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面稍有欠缺,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講課內容缺乏與學生自身相結合,還有課堂練習時間過少,導致學生對本節內容掌握不夠深入。下面就《先天性行爲與學習行爲》一節知識的講授過程做如下反思。

一、本節課的總體設計

1、通過設問導入

“人與自然是大家都喜歡的電視節目,在節目中經常出現幼小動物跟他的雙親玩皮戲耍的場景,這對小動物來說,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設問學生在電視節目中已經知道答案——幼小動物在向他的雙親學習本領,這樣的行爲是學習行爲,這樣本人就可以直接切入本節的主題,在黑板上大字寫出: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

2、趣味講解展開

在講授學習行爲前,首先,要講清先天性行爲。在上節課中已經學過動物行爲的概念,因此本人可以先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先天性行爲的例子來啓發學生,如家養的小貓、小狗等寵物,他們剛出生時不用誰教,就會吃東西,就會睡覺,這些行爲是怎麼來的呢?學生自然知道是“與生俱來”的,教者進而點撥“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爲稱爲先天性行爲,而動物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爲,稱爲學習行爲,前面所例舉的貓狗生來就會吃、睡等屬於先天性行爲,幼小動物與雙親嬉戲就是學習行爲。

3、通過資料分析鞏固提高

這節課的教材中給出了6個圖文資料,本人要求學生逐一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爲?哪些是學習行爲?進而總結出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有什麼不同?先天性行爲有哪些侷限性?不同的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別嗎?學習行爲有遺傳因素的作用嗎?

學生討論分析做答後,教者再給予肯定總結,使這節課達到預期效果。

二、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以下優點:

1、用最快的方法拉近距離。在開始上課前走到學生中間,指導學生預習,用親切的語言和他們進行溝通。在講課進行時刻關注學生,用手勢、眼神引導,用話語鼓勵,講課思路清晰,抓住學生的思維變化,縮短距離。

2、儘可能少的時間瞭解學生,開始問題的難度降低,鼓勵學生回答問題,通過簡單的問答,快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出判斷,用淺顯的語言講課,面向中等生,推動潛能生,通過問題的解決,將知識還原在生成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學習生物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優生的發展。

3、教學策略的'選擇上

1)在判斷動物的行爲是先天性行爲還是學習行爲時,通過大屏幕展示動物的圖片,及行爲產生的原因文字輔助,對教材進行補充。在判斷大山雀喝牛奶屬於什麼行爲時,播放錄像片段,將過程真實再現了,促進學生實際生活與理論的理解和溝通。

2)教學方法以教師引導爲主,以問題爲線索,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思考、解決、理解,促進思維發展。,充分利用教材,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師深入小組內部,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中互相研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小組長綜合本組觀點,選派發言人表達本組觀點,全班大組交流時組織大家及時評價,在問題交鋒中教師適當引導,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恰當的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避免“審美疲勞”。

3)及時評價學生的回答,不僅在知識的對與錯上面,還在學生表達是否流暢、語言是否恰當、態度是否積極等方面及時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全面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反思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 在個別小組回答問題時,看到他們不能恰如其分的按照我想要的思路回答問題時,搶過學生的話,直接說出老師的結論,過於直接、過於着急了,如能再稍加引導,多給些時間,或許效果更好。

2、對小組學習評價過於簡單,沒有來量化考覈,對學生來說有些遺憾。

3、 對先天性爲這一知識點的挖掘不深,僅僅指出有遺傳物質,沒有進一步深層次引導出遺傳物質是DNA,不利於優等生的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3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爲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爲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徵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並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於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係,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4

生物是一門具科學性、思考性、知識的學科,問題的提出要有思考性。國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他們也希望能夠在智慧課堂中跳動思維、擦出思維的火花。一個很有思考性的問題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挑戰的慾望、激發學生的思維,當知識對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他的'思想和情感,激發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這是掌握知識。掌握一這個詞意味着對事實進行積極的思考,對事物、事實、現象抱研究的態度。

本節教學有兩處預設較好地得以生成,其一對調查活動結果“我唯一”現象的感悟,從情感上同學們認同了世界“唯一的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其他生命體亦如此,要更加的熱愛生命;其二實例分析時特意加入“白化牛犢”是有利還是不利變異進行討論,令同學們認識到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促進其思維的發展。當時看到學生眼光瞬間的閃亮、頓悟的表情和會意的頻頻點頭,很是讓我欣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挖素材,拓展資源,在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上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反思15

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角度出發,創設情境、融入經驗、注重時事。

例一、在講“蒸騰作用”時,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大樹底下爲什麼好乘涼?植物的葉片爲什麼不會被灼傷而萎蔫?等,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了一個又一個謎團,從而誘發學好生物學的強烈願望。

例二、爲了學生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收集有關時事報道。如講單細胞生物時,摘錄了20xx年10月23日《江城日報》的報道,日本發現奇特微生物,這種微生物長約30微米,是單細胞鞭毛蟲的'一種,一半是“植物型”,另一半則是“動物型”,所以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食。這種“半植半獸”微生物的發現,可能揭示了海洋單細胞生物向植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