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死亡行星定期造成地球生物大滅絕

生物7.05K

根據科學家最新的觀測驗證,在太陽系周圍的宇宙空間內,並沒有所謂的“死亡行星”存在,然而,這裏所指的“死亡行星”並不是2012世界末日中提到的尼布魯(Nibiru)小行星,而是被認爲能定期造成地球生物大規模滅亡的小行星等天體,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爲是“復仇女神”天體的週期性運動。至於2012預言中的未知行星將逼近地球並撞擊事件,那應該就是個現代神話。近日,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也否定了這個蠱惑人心的超級謠言。而對地球生物週期性滅絕的最新解釋則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死亡行星定期造成地球生物大滅絕

一些科學家認爲。在太陽系周圍存在流浪的小行星或者短周期彗星,這些“死亡天體”會定期或者在某些外部突發性引力作用下,偏離軌道位置,向太陽系內移動,在漫長的宇宙歲月中,總有個別天體穿過地球軌道,對地球生物構成極爲威脅,這就是一個概率性的事件。理論上,經常“騷擾”地球的“死亡天體”一般來自遙遠的奧爾特雲,這裏是一個位於太陽系外圍的球形雲團,籠罩着太陽系大部分空間,被認爲是由太陽系形成的殘餘物質構成。根據觀測結果,多數彗星等冰冷天體都是經過奧爾特雲闖入太陽系。這種情況同時還發生在柯伊伯帶。

而許多人認爲地球生物會因某種外來因素造成定期性的毀滅,這個命題僅僅是個比較有“創意”的想法,根據最新的天體撞擊可行性分析,並沒有充分證據顯示生物滅絕是一個週期性的事件,特別是受到外來天體的撞擊,應該說是個統計學上的問題。這就比如說,一顆天體脫離軌道發生的可能性肯定是有的,接着這個軌道與地球軌道交叉可能性也是有的,將這個可能性放大的數千萬乃至數億年,概率統計上的數字就會告訴你,每隔多少年就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

據位於德國西南古城的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天文科學家拜勒瓊斯(Coryn Bailer-Jones)介紹:人們對自然界的未知事物都非常地好奇,總是喜歡在神祕的事件背後挖掘對應的數字,使一件本來應該是平淡無奇的事件變成越來越神祕,而這一點需要申明一下:在某些情況下,傳統的統計學應用到天體事件中必然存在着特定的弱點,

當然,有些撞擊事件不可否認,在地球這個45億年左右的生命歷程中,肯定受到過天體的撞擊,其中也包含小行星或者彗星。典型的例子就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的滅絕。但是,存在於一個恆星系統中的行星,都可能受到來自外部天體撞擊的威脅,而地球的軌道位置應該說是個較爲理想的地點,在地球軌道外層,還有木星、土星等巨型行星的引力場可以抵禦小行星對地球騷擾,而這個同樣也是個雙刃劍,木星的巨大引力場可能改變某些小行星或者彗星的軌道,使之對地球構成威脅。

關於對地球生物大滅絕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有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稱:根據計算出來的災難性事件的週期發生在每2600萬年左右,在過去的2.5億年中,地球生物在一定時間間隔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性事件的影響。

而爲什麼是2600萬年呢?這個數字又是如何推算出來的呢?研究人員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提到的是在太陽系附近潛伏着一顆恆星,且假設這顆恆星是一顆紅矮星等M型主序星。而這個研究人員則是上文提到的計算出2600萬年地球生物會出現一次大滅絕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理查德A.穆勒。他提出在距離太陽1.5光年左右的宇宙空間中,存在一個太陽的伴星,我們將其稱爲“復仇女神” 涅墨西斯。這顆復仇女神的軌道週期就是在2600萬年左右,當這顆太陽的伴星經過奧爾特雲時,引力場干擾了其中的彗星軌道,這些天體脫離自己的軌道進入太陽系,這一時期的宇宙環境,極大地增加了外來天體與地球相撞的概率。

至於這個2600萬年生物週期性滅絕理論也是需要證據來支持,一些科學家認爲,地球上的隕石坑就能說明這個問題。發現在每1300萬年至5000萬年間,地球上都會出現超級隕石坑,而這個就是“復仇女神”對太陽系乃至對地球生物影響的證據之一。同時,拜勒瓊斯使用了貝葉斯法則進行分析,這是一種統計學上的基本定理,簡單地說:當龐大的分析樣本非常接近樣本總數時,分析樣本中事件發生的概率就接近於總體樣本中事件發生的概率。通過使用這個復法則,拜勒瓊斯並沒有發現類似的模式,而相反,這個統計結果卻揭示了另一事件:將地球上不同年齡段的隕石坑進行歸納,時間範圍從2.5億年前至今,這些隕石坑的年齡分佈卻能支持這個理論。

而目前廣爲流傳的2012有一顆名爲尼布魯的小行星會在一個不可思議的方向上突然向地球襲來,並撞擊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天文學家認爲這個一個現代神話故事,除非這個小行星是由外星人來駕駛,那或許還有一些的可能性。

有兩種可能性來解釋這些情況,一方面,一些較小的隕石坑容易被侵蝕,而年代久遠的隕石坑在漫長的歲月中也容易被侵蝕掉。因此,這個統計出來的趨勢受到的較大外部因素的影響。而且年齡較小的隕石坑也比較容易被發現,然而,如果我們將統計時間範圍擴大到4億年前至今,對象爲35公里直徑的隕石坑,我們卻沒有發現這樣的趨勢。另一方面,我們如果分析月球上的隕石坑,由於月球基本沒有地質活動,這些隕石坑得以保存良好,分析結果顯示月球上的隕石坑顯示出較爲符合統計模型。

無論外來天體對地球撞擊的影響是否明顯增加,新的研究都對“復仇女神”的存在性持懷疑態度。當然,草率地否定“復仇女神”存在的可能性是不正確的,她仍然有可能存在,這顆潛伏的太陽伴星或許是紅矮星,或許是一個失敗的恆星,但是她不太可能是地球生物週期性毀滅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