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高中生物教案集錦15篇

生物2.38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集錦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爲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幹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於本節課之前和之後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於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後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爲什麼是三個鹼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複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後,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並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慾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塗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複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係,理解密碼的簡併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於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麼是轉錄?怎麼轉錄?什麼是翻譯?怎麼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敘事程序,而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教法上,採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複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於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2

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於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過程

〖章引入學生閱讀P58。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由於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於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麪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麪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於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麪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於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於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㈡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 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提示1.在培養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液裏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並不都是這樣,這取決於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 2.√。 3.×。

拓展題

農業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採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裏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特點

2、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二、重難點: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三、板書設計:

一、認識原核細胞的和真核細胞

1、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主要特徵

1、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

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四、教學過程:

導入: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有關細胞的主要特徵,以及細胞的基本結構,今天我們就把細胞進行分類,學習一下有關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

學生閱讀【探究活動】認識一下有關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教師提問:

1、原核細胞包括的細胞的種類?

2、真核細胞包括的種類?

教師總結: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等生物。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人類。

教師小提示:

區分細菌與真菌?

細菌和真菌都是個體微小的生物,細菌一般是桿菌、球菌等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放線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總結原核細胞的特點:

1.原核細胞的最主要特點:細胞內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2.原核細胞的結構:

(l)細胞壁和細胞膜: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細胞質:有核糖體,無其他的細胞器。

(3)核區:由DNA分子組成。

區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據構成該生物的細胞是原核細胞還是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也可以說是有無核膜,因爲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就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爲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2)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不等於原核生物,原生動物是動物中最低等的類羣,但它們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類都是原核生物,細菌和放線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黴菌等)是真核生物。

細菌常根據形狀分爲:桿菌、球菌和螺旋菌,細菌常根據形狀來命名,如大腸桿菌。也有的根據功能來命名,如硝化細菌、乳酸菌等。

學生閱讀課本,總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有較大區別,兩者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大小 較小(1-10μm) 較大(10-100μm)

染色體 一個細胞只有一條環狀DNA,DNA裸露,不與RNA、蛋白質連結在一起 一個細胞有多條染色體,DNA、RNA、蛋白質連結在一起

細胞核 無核膜、無核仁 有核膜、有核仁

細胞器 僅有分散的核糖體,其結構與真核細胞不同 有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等

細胞壁 主要由胞壁質組成 植物細胞有,主要成分爲纖維素和果膠

內膜系統 簡單 複雜

微樑系統 無 有微管和微絲

細胞分裂 二分體、出芽、無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只有無絲分裂 能進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轉錄與翻譯 出現在同一時間與地點 轉錄在覈內,翻譯在細胞質內

五、小結:

本節主要敘述了有關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以及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高中生物教案4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並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並且爲接下來的教學作爲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麼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麼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裏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慾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隻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於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也爲以後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後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並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衆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於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鹼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麼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衆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麪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後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儘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佈置學生去查閱關於酶的資料,並綜合彙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並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彙總,然後彙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並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1)通過以小組爲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蒐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彙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成好奇、勇於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爲什麼?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資料,並加以指導。

八、課時安排:十分鐘

九、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

環節

教師的教學行爲

學生的行爲

教學技能

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5

必修一緒論

許多科學家認爲,可以把生物學的發展劃分爲三個階段:①19世紀以及更早的時期,是以形態描述爲主的生物科學時期;②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主要是實驗生物學時期;③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DNA雙螺旋的發現與中心法則的建立,開始進入了精細定性與定量的生物學時期。

隨着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學的分支學科變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物理學、化學、數學、計算機等的手段和方法用於生物學使其不斷分化出新的分支學科,另一方面,這些學科又相互滲透而走向融合,似乎並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爲止大家所接觸到生物學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識,認爲它是一門記憶的學科。如,記住某些動植物名稱,觀察生物的特徵,知道他們的分類等,因此,有一點我非常希望你們這學期能記住的,就是生物學並不是一大堆事實的混亂集合,它有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有邏輯的連貫性。達爾文進化論是一種邏輯,適用於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統。

高中階段有三本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微觀和宏觀)

《分子與細胞》中以細胞作爲一切有機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概念爲出發點,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1925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

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的結構

細胞的功能(物質、能量、信息)細胞的發展

必修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闡明一系列客觀事實、法則來解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組織形式。如果掌握了這些分子和遺傳定律,就能從原理上理解許多生物圈裏的生命過程,還能應用於解決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問題。並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細胞的這些事實、原理適用於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種。生化和分子規律20、30億年前已經形成,並被保留和傳承,幾乎沒變過。這種強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進化的原理。

當我們掌握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則和規律,將其應用於各種特定的問題:1)癌細胞是如何異常生長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統如何作用4)神經系統如何作用

5)幹細胞的未來醫學的影響

本學期之後期望大家認同的是,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生命的物質性;生命系統的開放性;細胞的發生、發展和消亡,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從而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用開放的觀點審查自然現象和社會事務,具有普遍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生物學——這是一個極速發展的領域,它之所以極速發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通過高中生物的學習,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是,能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學素養,以此來促進對世界、社會的認知及良好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一、生物學研究方法(一)觀察

(二)假說和實驗(三)模型實驗

二、生命的重要屬性

什麼是生物?什麼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體稱之爲生物。

(2)什麼是生命,目前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但我們可以將生命描述爲生物體存在的狀態,而生物體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化學成分的同一性;第二,嚴整有序的結構;第三,新陳代謝;第四,應激性和運動;第五,穩態;

第六,生長髮育和繁殖;第七,遺傳和變異;第八,適應

多種細胞:

自來水裝在塑料桶裏放半個月變成綠色,這是原核生物藍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陰溼的角落長綠毛,是真菌;

動物肌細胞呈梭形,匯成肌組織,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細的條狀肉鬆;吃梨時感覺有“砂”,是石細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於活細胞內2)、結構:無細胞結構蛋白質外殼

遺傳物質(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4)、危害:破壞細胞

5)、分類:植物病毒

小結: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靠單個細胞完成;多動物病毒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每個細胞共同參與完成;病

毒的什麼活動必須在細胞內完成。

細菌病毒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除了?

依據遺傳物質DNA病毒:噬菌體、HIV生物個體表現的生命活動歸根結底是每個

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表現。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質類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實例4.(1)生活方式?

結構?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學習目標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前言】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系統都有它的邊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成分組成,系統

*相關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調控規律和發展消亡的規律。

(1)在生物學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統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

哪些層次?每個層次都可看作一個獨立的系統,同時又相互包個體→生物圈

含,構成更大的系統。

(2)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圖1-1生命系【易錯提醒】

(1)區分種羣與類羣,舉例:統的結構層次

池塘裏的所有魚;

池塘裏的所有鯽魚

(2)說說草履蟲、松樹、人包含的生命結構的層次:

所在的層次:

(3)組成細胞的一個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統嗎?是生

命系統嗎?

課題: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情景導入】

展示:不同的細胞圖片第一課時

【問題導入】

問題探討:(1)四幅圖中分別是什麼細胞?

一、細胞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體現(2)它們有哪些相同點?

哪些不同點?1、多樣性(不同點)

種類、結構功能、形態大小等學習目標一、觀察細胞

【學科思維】2、統一性(相同點)

1、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相似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

2、知識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是發展變化的

化學組成:

增殖方式:

學習目標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能源物質:(1)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動植物細胞的細

胞核,但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核嗎?

(2)閱讀課本9頁,瞭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特別提醒】

根本區別:有無核膜爲界限的細胞核1、表述:“無細胞核”、“無成型的細胞核”、“無核膜”

2、帶“藻”字的不一定是藍藻。

1

藍藻:髮菜、藍球藻、顫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類植物:黑藻、水綿圖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細胞壁成分:肽聚糖(細菌)、黏肽(藍藻)3、細菌:一類單細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細菌

3)、細胞器:只有核糖體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較小(1~10UM)6)、原核生物:細菌、藍藻2

圖1-4細菌

細胞模式圖

圖1-5藍藻細胞模式圖

1)、細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與蛋白質結合成2)、細胞壁成分:纖維素和果膠(植物);

殼多糖(幾丁質-真菌)

3)、細胞器:多種4)、分裂方式:

5)大小:較大(20~30UM)6)、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說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教學難點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比法、講述法

四、教學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板書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

講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 是同種生物的種羣密度的調控,這是在有限空間內比較普遍存在的種羣變化規律;

第二,是異種生物種羣之間的數量調控,多出現於植物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常有食物鏈關係;

第三,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調控。

生態系統總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並與周圍的環境有着很密切的關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以內部生物羣落爲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載力,因此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範圍的。

旁欄思考題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因爲遷入而增加,植物就會因爲受到過度啃食而減少;而植物數量減少以後,反過來就會抑制動物的數量,從而保證了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平衡。

講述在生態系統中關於正反饋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爲死亡而減少,魚類死亡的屍體腐爛,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魚類的死亡。

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不同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越複雜,結構越穩定,功能越健全,生產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高。因爲物種的減少往往使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和其他干擾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種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中,擁有着生態功能相似而對環境反應不同的物種,並以此來保障整個生態系統可以因環境變化而調整自身以維持各項功能的發揮。因此,物種豐富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要比物種單一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強。

板書二、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學生活動閱讀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講述“抵抗力穩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擾,保持原狀”。“干擾”是指破壞穩定狀態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與干擾同時表現的系統內在的自動調節能力。“恢復力穩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破壞”是指受外界因素影響使生態系統較遠地偏離了原來的穩定範圍;“恢復”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後,生態系統重新建立穩定狀態。

以往認爲,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是相關的,抵抗力穩定性高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力穩定性低。也就是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一般呈相反的關係。但是,這一看法並不完全合理。例如,熱帶雨林大都具有很強的抵抗力穩定性,因爲它們的物種組成十分豐富,結構比較複雜;然而,在熱帶雨林受到一定強度的破壞後,也能較快地恢復。相反,對於極地苔原(凍原),由於其物種組分單一、結構簡單,它的抵抗力穩定性很低,在遭到過度放牧、火災等干擾後,恢復的時間也十分漫長。因此,直接將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比較,可能這種分析本身就不合適。如果要對一個生態系統的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則必須強調它們所處的環境條件。環境條件好,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較高,反之亦然。

板書三、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講述我們要明確以下觀點: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定狀態;

(3)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高中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1.理解葉綠體內光能轉換成電能的過程。

2.理解葉綠體內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的過程。

 教學重點:光能如何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教學難點: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的轉換過程

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從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危機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影響以及我國耕地減少與人口數量大引發的糧食需求的突出矛盾;從提高糧食產量的緊迫性和巨大潛力,引出進一步對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從而導入本節的研究內容——光合作用。

二、學生觀察,教師引導發現問題

1、 光能轉換成電能

觀察探索 通過複習高二所學的光合作用有關知識引入高三學習的重點------對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進行深入研究。

圍繞光能轉換成電能,複習回憶葉綠體的結構,與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換有關的色素,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1)A、B表示色素,請問它們分別代表什麼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在光的照射下發生了什麼變化?

(3)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是怎麼失去電子的?

(4)失去電子的葉綠素a是什麼性質?怎樣才能恢復穩態?

(5)失去電子的葉綠體a從哪裏奪取電子?

(6)試寫出水光解的反應式?

(7)脫離葉綠素a的電子去哪裏了?

(8)最初的電子供體和最終電子受體分別是什麼?

(9)能量轉換的場所是什麼?

思維發散與開拓 綠色植物這種獨有的現象在哪些領域有廣闊應用和研究前景?

同時提出水的光解中電子的傳遞和氫離子的去路的.問題,以此進入第二個研究主題,即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

2、 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

在葉綠體的囊狀結構的薄膜上發生的能量轉換的兩個步驟,由光能轉換成電能,由電能進一步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是連續不可分割的過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與電子傳遞是偶聯的。觀察多媒體,引導學生分析。

(1)2H2O→O2+4H++4e- ,水的光解產生的電子和氫離子最終傳遞給什麼物質,並生成了什麼物質?嘗試寫出物質變化的反應式。

(2)在電子傳遞過程中還形成了什麼物質?寫出其反應式。

(3)電能轉換成的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什麼物質中?

(4)活躍的化學能意味着什麼?

(5)NADPH除了攜帶一定能量的物質外,還具有什麼性質?

(6)NADPH用來還原什麼?

3、 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在暗反應階段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高二階段已經學到的知識,教師需要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思考回憶以下問題:

(1)ATP和NADPH參與暗反應階段的什麼過程的反應?

(2)在此過程中能量形式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場所在哪裏?

歸納總結 在分別學習探索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的三個步驟後,依據教材中圖2-2,要求學生完整敘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的全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前後知識比較,發現光合作用中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的相互聯繫、不可分割、同時進行的關係,以運動變化和聯繫的觀點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即能量轉換和物質變化過程,從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並形成能力。

知識遷移深化

甲、乙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內,分別餵養同樣小鼠各一隻,和長勢良好的同樣綠色植物各一盆。與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內多了一杯氫氧化鈣溶液。兩玻璃罩同在陽光下培養一段時間後,甲、乙兩個鐘罩內的小鼠和植物各發生了什麼變化?分析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教師需要特別指導分析乙罩內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應的聯繫,深入體會和總結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關係。

總結:(略)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高二級新開課程,依據高中新課程的教學要求,體現生物學科的探索性、實驗性的特點,使研究性學習課題滲透於課堂教學,我對本節內容進行了調整,第一課時學習酶的作用,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學會控制自變量、因變量與無關變量,設置對照實驗和重複實驗;第二課時學習資料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通過實驗總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處理相關習題;第三課時進行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本課時要按新課程標準的思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探究思想。對此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在處理這塊知識時也感到困難,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這樣就便於學生自主學習。也給了教師根據學生和本地實際選擇和創造的空間,便於教師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嘗試探究溫度與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和重複實驗;

(2)在探究問題討論中,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過探究,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思想,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設計、觀察、分析、判斷、彙總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生物學實驗設計的能力。

(4)在探究基礎上,繪製實驗圖像,從中培養學生通過實驗圖像定性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到科學探究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中前進的;

(2)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端正科學探究不僅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3)加深對合作學習的體會與認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4)通過理解酶活性的影響因素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理論聯繫實際的理念,增強sts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探究性實驗進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學難點:如何進行實驗設計。

四、教學策略:

1、引課時直接進入探究內容,明確學習任務。

2、展示背景資料,確定探究主題

探究活動起始於問題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竅門,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溫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立即把學生引入情景了,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考查學生從生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並激勵學生樹立從生活中收集知識信息的學習素養。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情境二給出的是人體消化系統結構示意圖,圖中有註解,學生通過觀察後,根據前二節所學理論知識回答問題“唾液澱粉酶與食物入胃後,是否還有活性?”學生回答後,確定探究問題“酸鹼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通過學生對示意圖解的觀察、分析和傾聽老師的講解,引導學生的學習激情,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3、分析實驗材料,確立實驗意圖

教師出示實驗材料、試劑與器具,與學生一起分析材料、試劑和器具在本實驗中分別是做什麼的,它們各有什麼樣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後把材料、試劑和器具依據實驗要求進行分類,哪些是用於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爲了使設計實驗和做實驗更有針對性,我在準備實驗材料時,做了限定,每個探究主題準備了三組實驗,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給的是澱粉酶,調解變量每組準備了五個貼了不同溫度標籤的燒杯,試管給了11個,也分別用標籤貼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個試管沒有編號有兩個作用,一是加澱粉和碘液與其它實驗組進行顏色對比,另一個作用是個備用試管,爲了使實驗科學準確,每組還準備了二個貼了標籤的量筒。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給的是肝臟研磨液和過氧化氫,給了蒸餾水,10%的鹽酸,1%的鹽酸,1%的氫氧化鈉,10%的氫氧化鈉,五個貼了標籤的試管,七個貼了標籤的量筒,通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和用具,教師再提出爲什麼準備這麼多試管和量筒?爲什麼要貼號?學生思考後,心中就會對實驗設計有了大致的框架。這樣就使教學難點實驗設計得到突破。

4、設計實驗

不同小組學生選擇材料不同,設計實驗也不同,教師在提示清楚相關問題時,不能干涉太多,這一環節很費時間,我根據學生可能選擇的探究問題,給了三個提示性問題(①、你將怎樣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②、你將設定哪幾個溫度或ph值?怎樣控制?怎樣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③、根據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單因子變量、可行性原則,完成實驗設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合理設計。在實踐中我認爲應組織好學生討論,讓形成小組的實驗方案,教師不能給出現成的實驗方案,如果給一個現成的實驗方案,那將改變本節課的性質,不是探究實驗,而是成了驗證性實驗,並且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參與到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去,與每小組同學交流,及時發現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來學生再修改。不同的小組,設計所需的時間不同,快的小組方案可以用示物展臺展示,這樣就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高效學習。。此環節從目的、材料選擇,裝置,過程,實驗結果預測都與學生活動相聯繫,有利於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突出學生是學習和教育的主體,培養學生高效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突破知識難點設計實驗的能力。教師引領,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消耗,使學生減少盲目性,樹立自信,學習借鑑教師和本組其它成員的探究經驗和方法,以實際行動啓發學生要資源共享。

5、進行實驗

學生在本環節按實驗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認真記錄,相互協作。教師在行進中查看學生實驗的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做適當提示,並瞭解各小組實驗的探究進度。學生體驗實驗過程,培養自身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分析實驗數據,彙總實驗結果的創造性思維與運算能力。教師參與到小組實驗結論的討論中去,及時瞭解各小組情況,確認差異,及時糾正錯誤,激勵參與,注重過程評價。

6、結果分析,全班交流。

每小組發言人用視頻展臺展示本組所選探究問題,實驗設計思路和本組探究能力表現評價表(見後續附表)。

學生學習與欣賞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及分享信任,分享實驗成果的樂趣。創造一種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氛圍。訓練學生獲取、加工和表達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獲得科學探究活動的經驗,初步確立嚴謹的作風,敢於面對失敗,積極分析原因,尊重客觀事實。

7、得出結論,推廣應用

在此環節依據學生五組實驗數據,採用描點法繪製成曲線圖得出結論,應用階段準備了二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的練習題,一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ph值影響的練習題,作業是學生自學課後sts部分知識,並寫小論文《如何保存酶製品》,和讓學生給加酶洗衣粉進行廣告設計,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通過學生對練習的表達與評價,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並對下一步的教學做及時調整。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爲打造未來技術型社會創新型人才而努力。

五、教後反思

剖析成敗,尋求良方

1、使用課件創設實驗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用課件展示加酶洗衣粉的洗衣小竅門和人體消化系統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配合老師一起分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溫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酸鹼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課件背景用黑色象徵探究活動就象在黑夜裏長征,綻放的禮花象徵着知識的瑰寶引導着探究的主體勇往直前。通過以上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提問與引導有度,培養與激發有節。

根據本地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實驗材料及器具,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實驗材料的基本特性,掌握實驗器具的使用與操作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熟悉實驗的目的和要求。教師還準備了一些與實驗相關的提示性問題,學生運用已學的理論知識,相互間分析、討論,充分發揮各自獨特的創造性思維和集體的力量完成這些問題,從而達到突破實驗設計這個教學難點的目的。理論要在實踐中檢驗,進入實驗階段,學生興趣更加濃厚,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探究實驗動手、動腦的能力。通過學習資料,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提煉知識內涵的能力,在結果分析、交流環節,培養學生準確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3、用心準備課堂預案,積極應對課堂挑戰。

設計實驗很費時間,教師不能着急,不能把自己設計好的方案給學生去做實驗,要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和完善實驗方案,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地實驗過程中探究到真知,並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實驗方案和操作。同時,有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會不止一次的出現錯誤,教師要有耐心,允許學生出現錯誤,教師要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切不可因態度和語言的失誤挫傷學生的實驗情趣。還會有部分學生可能還不適應這種探究性學習方式,顯得無所適從,不能積極認真的參與到實驗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對這部分學生的監督和引導。總之,45分鐘時間完成所有環節很緊湊,在時間的分配和把握上,對任課教師有很大的挑戰,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準備充分,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4、教學失誤:

⑴、課堂容量過大,時間比較緊,對學困生表現出的問題,不能及時處理。以後開展探究課教學時,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習主體的不同層次。

⑵、探究活動結束後,要留給學生鞏固知識、強化應用的課後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探究性學習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爲未來技術型社會探究者的主體。

教學是創造性的勞動,是一株常青樹,它的每一片新葉、鮮花和甜美的果實,都是在課改第一線的教師辛勤耕耘的結晶。我們會在這廣闊的舞臺,天然的實驗室,爲新課程的實施繼續實踐。

高中生物教案9

一、教材依據: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教學設計思想:

新課標倡導科學探究的科學理念,這一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爲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自主地學習。本教學設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科學結論出現在探究之後,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表達和交流等探究式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問題探討”,激發學習興趣→實驗觀察,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讓學生觀察“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以及四種脫氧核苷酸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動畫和四種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動畫,採用觀察――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問題式探究模式使學生認識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及其功能。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說出核酸的種類,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

1、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學會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並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形成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一絲不苟的科學探究精神。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到合作學習和小組團結協作的力量。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是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大燒杯、小燒杯、溫度計、滴管、消毒牙籤、載玻片、蓋玻片、鐵架臺、石棉網,火柴,酒精燈,吸水紙,顯微鏡,質量分數爲0。9%的NaCl溶液,質量分數爲8%的鹽酸,吡羅紅甲基綠染色劑A液20ml,B液80ml。學生準備:查閱資料及互聯網蒐集DNA和RNA的有關材料。

六、教學過程簡述:

定向激趣,引入課題: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配音:指紋鑑定一直是探案破案的一個有力手段,但有些場合犯罪分子可能未留下任何指紋,或有些物品上的指紋難以取樣,而且一些犯罪老手往往在作案時小心避免留下指紋,這些都使利用指紋鑑定判案斷案顯得無能爲力。DNA指紋鑑定不但能夠克服這些困難,而且還具有其他許多優越性。世界上首次利用DNA指紋圖成功地進行偵破的案件是英國的一起殺害少女案。由於作案者的狡猾,當時英國警察無計可施。後來在發案現場獲得了一些作案者的痕跡,通過對5000人的DNA指紋圖進行普查之後,很快將殺人犯繩之以法。

提問:

1、爲什麼DNA能夠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還能說出DNA鑑定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嗎?

3、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證據,是否還需要其他證據?

學生回憶國中知識,聯繫生活,思考、交流回答。評價學生的回答,引入學習內容: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主動探究,獲取知識:

提問:

1、你知道生物體內的核酸有幾種?它們在細胞中是如何分佈的?

2、如何觀察覈酸在細胞中的分佈?針對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相關實驗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上課之前就給學生分好組,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操作,兩位同學需要進行的是:討論,明確實驗原理、目的及方案,觀察、分析、記錄實驗結果。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後,選派代表就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小結,主動獲得結論:核酸包括兩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學生在得出實驗結論後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作深入思考:第一次分離出核酸是1868年,瑞士的科學家米舍爾從外科繃帶上膿細胞的核中分離出一種有機物,它有很強的酸性,所以叫核酸。米舍爾分離的是哪種核酸?DNA只存在於細胞核中嗎?RNA只存在於細胞質中嗎?

原核細胞中的DNA是如何分佈的?學生在思考後給出答案:米舍爾發現的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細胞質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在細胞核中也有少量的RNA。

給學生機會,參與學習過程,有利於對知識的感知和對科學研究方法的領悟,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共同探索,建構知識: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並討論:

1、核酸同蛋白質一樣,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質,那麼,核酸由哪些元素組成?組成它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2、DNA和RNA的化學組成有何異同?

3、組成核酸的鹼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幾種?

4、DNA和RNA的空間結構是什麼?

投影“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以及四種脫氧核苷酸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動

畫和四種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動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示,啓發學生思考、討論。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核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傾聽、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用列表比較的形式,說明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與功能。

在學生討論總結的基礎上投影DNA、RNA結構異同比較的表格:

比較項目

DNA

RNA

結構

大多爲雙鏈、個別單鏈

大多單鏈、少數雙鏈

基本單位

脫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含氮鹼基

A、G、C、T

A、G、C、U

存在部位

主要在細胞核內

主要在細胞質內

相同點

都是核酸,基本單位都是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鹼基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

1、本節的課題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核酸我們已經知道是什麼,那麼遺傳信息是什麼?

2、遺傳信息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什麼?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結論:DNA中脫氧核苷酸(或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遺傳信息具有多樣性是因爲DNA分子具有多樣性,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具有多樣性。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HIV、SARS的結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引導學生思考HIV和SARS的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麼?

歸納總結,形成思維:最後讓學生總結兩個問題:

1、你體會到了哪些科學研究的態度或方法?

2、你認識到了哪些科學基本知識?

從上面探討分析中,學生對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已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對於知識的總結可以採用學生回答,最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法,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學以致用,形成思維: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應用,適當地組織一些練習,既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符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規律。練習題的設置(略)

高中生物教案10

【教學目的】

1、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識記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這的運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 :滲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結構組成: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

吸水最活躍的部位 成熟區的表皮細胞 。(圖)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 滲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莖葉細胞、根冠細胞

未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 吸脹作用吸水 。

如:乾燥的種子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脹吸水的原理:親水性物質與水發生結合(結合水)

(2)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液與外界溶液通過原生質層發生滲透作用

A、滲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的擴散(如:課本P59圖)

B、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需具備兩個條件: 半透膜

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C、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理由是: 細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質都可以透過。

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間的細胞質——

選擇透過性——可看做一層半透膜。

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與外界溶液之間通常具有濃度差。

所以: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就是一個滲透系統,當成熟的植物細胞與外界溶液接觸時,細胞液就會通過原生質層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

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細胞圖分析、講述實驗)

1)30%的'蔗糖溶液——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細胞壁伸縮性小於原生質層

2)清水或低液———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3)所以: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 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

可用 質壁分離 實驗驗證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 細胞液的濃度,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可用 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驗證

4)質壁分離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 > 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復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 < 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復原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的作用:

① 證明成熟的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 證明細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請設計實驗測細胞液濃度大小 )

5、鞏固練習:課本P62:一、二、四 學案P 1、2、3、4

新學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課練P48:19

二、水分的運輸、利用、散失

1、運輸: 結構 導管 ,

從細胞外 → 導管的途徑:

土壤溶液 → 成熟區表皮細胞 → → → 導管(通過滲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的間隙 → 導管(通過擴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動。

3、散失:途徑:主要通過 蒸騰作用

意義: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 的重要動力

三、合理灌溉:(詳見課本P61內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義:

4、 鞏固練習:課本P62:三

【練 習】

1下列某同學畫的幾個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註明圖中各標號所指的結構名稱:

1. 細胞壁 2 細胞膜

3. 液泡膜 4 細胞核

5. 細胞質 6 細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質層 。

(2)A→B→C,說明細胞發生了 質壁分離 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細胞結構基礎是具有選擇透過 性的 原生質層 和一定濃度的 細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細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於外界濃度 大於 細胞液濃度;內在原因 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3)若將C細胞放進清水中,將發生 質壁分離復原 現象,若不發生,

則說明 細胞已死亡 。

(4)A→C過程中,細胞液濃度 變大 ,吸水能力 變強 。

2、用2摩爾/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爾/升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分離現象,得到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細胞體積在A~B段的變化說明:在該段時間內水分從細胞 滲出 , 細胞液濃度 變大 。

(2)在1分鐘後,處於2摩爾/升蔗糖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濃度將 不變 ,此時,在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充滿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該細胞復原,將其置於 清水 中。

(3)在1分鐘後,處於2摩爾/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是由於 乙二醇

逐漸進入細胞,引起細胞液濃度 變大而吸水 。

(4)並不是該植物的所有生活細胞均可發生質壁分離,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還必須具有 大液泡(原生質層) 。

3、下面是用新鮮的洋蔥表皮進行的一些實驗與結果。請分析回答:

組別處理結果

a ①材料置於30%蔗糖溶液中 ①發生質壁分離

②然後將材料移到蒸餾水中 ②質壁分離復原

b ③材料置於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發生質壁分離

④然後移到蒸餾水中 ④質壁分離不能復原

c ⑤材料置於7%KNO3溶液中 ⑤開始質壁分離,後又自動復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熱水中3分鐘後取出重複(a)組實驗 ⑥未發生質壁分離

(1)洋蔥表皮細胞在a、b、c三組實驗中均發生質壁分離現象,其結構基礎是 同題1(2)

(2)a組實驗可以說明 新鮮洋蔥表皮細胞具有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

(3)出現b、d組實驗共同現象的原因是 原生質層受破壞,細胞死亡 。

(4)c組實驗結果說明 K+、NO3- 可以被 主動力運輸進入細胞內 。

4、施肥過多,出現燒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濃度大於根細胞中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過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時常常剪去部分枝葉,這是爲了( D )

A、減少葉的呼吸作用 B、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進植物體的根的吸水 D、維持植物體內水分代謝的平衡

【教後感】

植物對水的代謝中的運輸、利用和散失都在國中的補課上詳細講過,高中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兩種方式、場所,以及兩種吸收方式CELL的特點,其中以滲透作用最爲重要。這裏包括滲透作用的原理、條件和植物的滲透作用以及質壁分離實驗的內容。

高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知識。

二、教學重點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導入:近年來,關於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爲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其中細胞的分化與生物發育有密切關係,細胞的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的癌症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下面我們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三、教學過程

(一)細胞的分化概念和意義

提問: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育起點是什麼?(回答:受精卵。)

提問: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麼?(回答:有絲分裂。)

提問:有絲分裂後,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問:那麼,什麼是細胞分化呢?(要求學生舉例回答。)

提問:細胞分化在什麼時候達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問:細胞分化的結果是什麼?(回答: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

(概括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引出細胞的全能性。)

(二)細胞的全能性

進述:觀察植物細胞培養完整植株示意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胡蘿蔔韌皮部分離的細胞,在適宜條件下,經過分裂和分化又能發育成新的植株,說明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有發育的.潛能,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

(三)細胞的癌變

講述:討論第二個問題——細胞的癌變,癌細胞幾乎人人都有,這並非危言聳聽,病理學家經過大量屍體解剖和病理檢查後發現,死亡原因雖然不同,但幾乎每個人的體內都能檢出癌細胞。只不過絕大多數人體內癌細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腫。

提問:常聽說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白血病、食道癌、惡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問:癌症的危害是什麼?(回答:癌症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據最新的統計資料報道,我國每年新發現的腫瘤病人約100萬左右,在全球因爲癌症,每年奪去大約600萬人生命,並把1000萬人置於死亡邊緣。隨着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腫瘤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種類?(回答:物理的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種腫瘤病毒。)

提問:癌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總結癌細胞及其特徵,人體細胞產生癌變的原因以及預防癌症的三級防治措施。

(四)細胞的衰老:細胞衰老的特徵和原因

學生閱讀"細胞的衰老"。

提問:人體頭髮變白的原因是什麼?(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總結: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問:那麼如何使變白的頭髮再變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髮等。)

講述:總結細胞衰老的特徵以及細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髮對人體的危害等加以解釋。

小結:要求瞭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以及細胞的全能性,瞭解什麼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徵、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和癌細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預防,瞭解細胞衰老的特徵和細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交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是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教材通過4個示意圖直觀形象地說明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涉及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信體等概念,其中“染色體組”是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之——。理解這概念,才能正確理解依據染色體效目變異衍生出的單倍體育種技術和多倍體育種技術。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e經學習了近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即遺傳規律)、減數分裂、DNA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識。因此,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知識結合,能幫助學生構建更爲直觀而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於學生對“遺傳和變異”整體理解,也可爲介紹人類進傳病、生物育種及生物進化等知識作鋪墊。

染色體變異發生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細胞分裂異常產生的結果,因此細胞分裂是染色體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如果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細胞分裂爲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會大大地降低學習的難度,並能有效幫助學生從已有知識中構建出新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本節主要的知識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較集中,如染色體組的概念及數目判斷方法,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係,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體組概念:以辨圖、設問、討論和複習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爲複雜,如果直接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質。可以從展示男性人體染色體組成自制模型,讓學生回顧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然後將人類染色體分成兩組,讓學生觀察並討論兩組染色體組異同點等方式人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繫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概念:通過具體實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係。單倍體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採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實例來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體內的染色體組數目,提出單倍體的概念,並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區分單倍體與一倍體,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3)單倍體與多倍體育種:用圖解、事例和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二倍體、多倍體和單習是建立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單借體具有可比性將多低體和單傷體育種放在一—起來學習,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育種的學

(4)染色體結構變異: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5)“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的實驗:學生先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後,第2節課進行實驗操作。二、學情分析

作爲高二學生已經學過染色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概念,爲染色體組等新概念的構建奠定了認知基礎。前面學習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等基礎知識,爲創設問越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有精情,但學習的主動性不強,使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基本概念、過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鍋,不能靈活遠用所學知識。因此,教學中應設置好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動手,思考和討論,適時引導追時啓發和酒時效勵由淺人深,構建染色體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說出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區別。

2、理解染色體組、單倍體、多倍體的概念、內涵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二)科學思維

1、舉例說出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

(三)科學探究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四)社會責任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出染色體數目變異

難點:

1、理解染色體組概念

2、理解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多媒體直觀瞭解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概念、種類。

2、通過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染色體結構變異。

3、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人類遺傳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5章第3節教學內容,主要學習“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和“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人類遺傳病及其病例

(2)什麼是遺傳病及遺傳病對人類的危害

(3)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4)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2能力目標:

探討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

難點:(1)多基因遺傳病的概念。

(2)近親結婚的含義及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國中已經學習了幾種遺傳病,教材前幾章已經出現伴性遺傳病和常染色體遺傳病,所以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定基礎。另外“人類遺傳病的類型”是瞭解水平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達到學習目的。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近年來,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藥衛生條件的改善,人類傳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裏的遺傳物質在數量,結構或功能上發生改變,使由此發育成的個體患先天性遺傳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卻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

學生分組討論

1什麼是遺傳病?舉例?

2怎樣做到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什麼是遺傳病

問:感冒發熱是不是遺傳病?爲什麼?

教師講述:遺傳病是由於人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裏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人類遺傳性疾病,而感冒發熱是由感冒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兩者有着根本的區別。

問:什麼是單基因遺傳病?其遺傳方式如何?

(1)單基因遺傳病

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性疾病。致病基因有的位於常染色體上,有的位於性染色體上,有的致病基因是顯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隱性基因。比如軟骨發育不全是屬於常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病。

(2)多基因遺傳病

問:多基因遺傳病和單基因遺傳病的區別是什麼?

教師講述,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它在兄弟姐妹中的發病率並不像單基因遺傳病那樣,發病比例是1/2或1/4,而遠比這個發病率要低,約爲1%—10%。多基因遺傳病常表現出家族聚集現象,且比較容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目前已發現的多基因遺傳病有100多種,如脣裂、無腦兒、原發型高血壓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如果人的染色體發生異常,也可引起許多遺傳性疾病。比如染色體結構發生異常,

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兒童哭聲輕,音調高,很像貓叫而取名爲“貓叫綜合症”;又比如染色體的非整倍體變異,人的第21號染色體爲3條的',患者智力低下,身體發育緩慢,外眼角上斜(銀幕出示“21三體”綜合症患兒圖),口常半張,即爲“21三體”綜合症,此患者體細胞中爲47條染色,即45+XY;又比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44+X)出現性腺發育不良症等等。

問:遺傳性疾病有哪些危害,舉例說明。

探究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討論:“什麼是健康的孩子?怎樣才能做到優生”?

教師講述:優生就是讓每一個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爲此,就應該運用遺傳學原理,改善人類遺傳素質。我們在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高人口的質量。

爲了達到優生的目的,首先,要禁止近親結婚。

問:什麼是近親結婚?有什麼危害?

(出示人類《血親關係表》)。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最後指出禁止近親結婚是預防遺傳性疾病發生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探究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教學引導閱讀閱書92--94頁,瞭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基本內容、正負面影響,知道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的基本知識。

人類遺傳病主要包括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三類,要知道這些病的遺傳方式及常見病症。要提倡優生,重點是“禁止近親結婚”,要聯繫已學過的遺傳知識分析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自覺宣傳優生措施,提高優生意識,減少遺傳性疾病,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人類遺傳病及其病例,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章第一節。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優點和侷限性。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

(1)單基因遺傳病

(2)多基因遺傳病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監測和預防20分鐘,學生分組討論8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餘環節7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高中生物教案14

知識精華

來 源 排 出 調 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 由腎、皮膚、大腸排出 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 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 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 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 醛固酮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並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症;要緩解以上症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 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 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症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 )

A、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皮膚排出。

C、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 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細胞結構物之一。

B、 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 維持細胞的形態。

D、 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 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 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 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 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腎上腺素 D、甲狀腺素。

5、 下列僅屬於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 )

A、腎排出 B、大腸排出 C、皮膚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 )

A、滲透壓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漿滲透壓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 下圖爲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鹹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 促進( ) 和( ) 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 ) 和( ) 對 的重吸收和對 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 。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 ) 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帶 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 選擇題:

1、A 2、A;3、C;4、B;5、D;6、A。

二、 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2、腎上腺 醛固酮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鈉 鉀

3、提供能量,有利於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小節主要講述了DNA分子的結構,關於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展示DNA分子的結構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後,安排了一個“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實驗,以加深學生對這一結構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DNA分子基本組成單位的化學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和對DNA分子直觀結構模型的觀察來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以問題爲導向激發獨立思考,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DNA的結構學習,探索生物界豐富多彩的奧祕,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求知慾望。

教學重點:

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教學難點:

1.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難點突破方案:

1.用直觀模型進行教學。

2.用多媒體課件顯示DNA分子結構組成的動態過程

3.總結典型鹼基計算規律,配合習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具準備:

1.DNA分子的直觀結構模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通過“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學習,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能使親代的性狀在子代表現出來。

那麼DNA分子爲什麼能起遺傳作用呢?爲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對DNA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那麼我們今天就首先來學習DNA分子的結構。

dna分子的結構教案教學目標達成過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習過的DNA的相關內容。

1.名稱:DNA又叫脫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具有雙鏈結構。

2.組成元素:C、H、O、N、P

3.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如下圖)

組成脫氧核苷酸的含N鹼基:A、T、G、C,鹼基不同則脫氧核苷酸的種類不同

二、DNA分子的結構(該部分主要通過課件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

在我們以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已經知道了DNA是由脫氧核苷酸構成,那麼這些脫氧核苷酸具體是怎樣組成DNA的呢?組成的DNA又具有怎樣的.結構呢?

介紹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簡介沃森和克里克的發現過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不斷探求新知識和合作的精神)。這爲合理地解釋遺傳物質的各種功能奠定了基礎。

1.DNA分子的結構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結構:雙螺旋結構

2.脫氧核苷酸組成DNA分子的過程

具體過程用PPT展示

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1)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

(3)分子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鹼基配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鹼基互補配對原則:鹼基A與T、G與C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叫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三DNA分子的結構特性

1.多樣性:由於鹼基排列順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樣性,由n對鹼基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種類爲4n.

2.特異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鹼基順序

3.穩定性: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後用氫鍵連接兩條鏈,所以具有穩定性。

教學總結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行總結、概況!

課下作業

完成學案上相應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