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高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

生物6.29K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其他植物激素》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並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協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以適應環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節內容與前兩節“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網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佈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於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佈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於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驗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的地域特點出發,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課的導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來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爲懸念,還能爲後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於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並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探究之後,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爲探究的過程。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學生聯繫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採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達到深入理解,並學會從系統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律。最後,將“膨大劑增產之謎”作爲課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舉例說明植物體的生長髮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調控制的。

(3)探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認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難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資料)20xx年6月1日,記者在被譽爲“獼猴桃之鄉”的周至縣採訪時看到,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圖),在周至縣,超過90%的果農採用膨大劑增產,以保豐收。那麼膨大劑到底是什麼物質?它是如何發揮增產作用的呢?

生長素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黴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麼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

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本節課的學習將爲我們揭曉答案。

【新課學習】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①赤黴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進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黴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這是因爲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脫落酸能促進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後,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後,同桌互相檢查。

(二)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後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髮育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概念和特點,區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並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並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那麼,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回家後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歸納總結】(見板書設計)

【當堂檢測】

1、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能促進花的脫落

C.乙烯能促進植物果實的成熟

D.脫落酸促進果實脫落

2、菸草“打頂”有利於菸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但“打頂”後腋芽的生長會影響菸草的產量和品質,爲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打頂”後於傷口施用()

A.細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黴素類物質

答案:1B2D八、作業佈置

1、自然生長的植物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都有明顯變化。在植物生理學家研究了某種果實成熟過程中的激素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生長素赤黴素乙烯D.生長素類似物

細胞分裂脫落酸細胞分裂素細胞伸長成熟衰老

(1)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在果實的細胞分裂和細胞伸長時期生長素濃度較高,其原因是。

(2)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外,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脫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高中生物教案2

1.單細胞生物依賴單個細胞就可以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例如:草履蟲的運動和分裂依賴單個細胞就可以完成

2.多細胞生物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

如縮手反射的結構基礎、人的生殖和發育等。

3.病毒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1)病毒無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DNA或RNA)構成。既不屬於真核生物,也不屬於原核生物。

(2)病毒營寄生生活,在活細胞內纔有生命現象,因此只能用活細胞(如雞胚)培養病毒。不能用普通培養基培養。例如:T2噬菌體——用大腸桿菌培養。

(3)病毒分類:

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爲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爲DNA病毒和RNA病毒。

(4)繁殖方式--------複製(增值):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見下圖)

病毒的繁衍過程中病毒只提供模板。氨基酸原料,核苷酸原料,核糖體,酶,能量,tRNA都由宿主提供。

(5)變異類型:只有基因突變一種方式,因爲病毒無染色體,也不能有性生殖,所以無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6)病毒在生物學中的應用舉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載體,②誘導動物細胞融合,③在免疫學上可作疫苗用於免疫預防。

(7)常見病毒的遺傳物質

DNA類病毒:噬菌體、天花病毒、乙肝病毒等

RNA類病毒:菸草花葉病毒、HIV、SARS、禽流感病毒等

所以,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逆轉錄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轉錄病毒。此類病毒自身攜帶有逆轉錄酶,其基因組獨特,是由兩條相同的正鏈RNA構成,稱爲單正鏈雙體RNA。其生物合成過程與其他單鏈RNA不同。首先以病毒RNA爲模板,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合成canal,構成RNA-DNA中間體。中間體中的RNA鏈由RNA酶水解,DNA鏈進入細胞核內,在DNA多聚酶作用下複製成雙鏈DNA。該雙鏈DNA則整合至宿主細胞的染色體DNA上,成爲前病毒,並可隨宿主細胞的分裂存在於子代細胞內。前病毒在細胞核內逆轉錄出子代病毒RNA和mRNA。mRNA在細胞質核糖體上翻譯出子代病毒的蛋白質。(注意:HIV侵染T細胞時,RNA和逆轉錄酶一起進入宿主細胞)

如圖爲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體淋巴細胞及增殖過程示意圖

有關病毒知識小結如下:(理解記憶)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羣--羣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說明:①分子、原子屬於系統,但不屬於生命系統結構層次

②一個單細胞生物,既是細胞,又是個體。

③植物沒有系統層次

④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最大的生命系統--------生物圈;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單細胞生物。

高中生物教案3

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存在於細胞質中,葉綠體呈 色、 形,高倍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葉綠體形態和分佈。

實驗程序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原理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用 的運動作爲標記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目的

1、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通過顯微鏡的實際觀察的實際觀察,理解細胞質流動是一種生命現象。

實驗程序

光照、室溫條件下水中培養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葉

臨時裝片:清水+小葉+蓋玻片

低倍觀察葉片細胞

高倍觀察葉綠體的流動及流動方向

注意事項:

1、細胞質的流動受細胞的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增進細胞代謝作用的因素,如適宜的光照、溫度、PH值、生長素等,都可以促進細胞質的流動。反之,不利的環境變化和某些化學藥品,如麻醉劑等,則可抑制細胞質的流動。

2、在做此實驗時,如果發現細胞質不流動,或者流動很慢,應立即採取措施,加速其細胞質的流動。其方法有三種:一是進行光照,即在陽光或燈光下放置15~20分鐘;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溫,可加入熱水將水溫調至25℃左右;三是切傷一小部分葉片。

自我評價試題

1、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儀器之一,試回答下列關於顯微鏡使用中的有關問題:

(1)一細胞或物體被顯微鏡放大50倍,這時“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胞或生物體的( )

A、體積 B、表面積 C、像的面積 D、長度或寬度

(2)當顯微鏡的目鏡爲10×,物鏡爲10×時,視野範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

A、2個 B、4個 C、16個 D、32個

(3)用4臺顯微鏡觀察黑藻細胞。在相同環境中, 若視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鏡的選用一致,則:顯微鏡的光圈最大的一臺是( );目鏡和物鏡均最短的一臺是( );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一臺是-------------------------------------------------------------( )

A、目鏡15×和物鏡45× B、目鏡15×和物鏡10×

C、目鏡5×和物鏡10× D、目鏡5×和物鏡45×

2、選擇蘚類作爲觀察葉綠體材料的原因與下列哪項無關---------------------------------( )

A、製片簡單 B、葉綠體清楚 C、葉子薄而小 D、細胞質流動速度快

3、用高倍鏡觀察比用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大小和視野的明暗情況依次爲---(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觀察細胞質流動時,觀察的最佳部位是---------------------------------------------------( )

A、葉的邊緣細胞 B、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 C、葉片表皮細胞 D、保衛細胞

5、把葉綠體作爲細胞質流動的標誌是因爲--------------------------------------------------( )

A、葉綠體在不同強度光照射下會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沒有標誌物,細胞質的流動難以觀察

C、只有葉綠體等顆粒可以移動,細胞質基質不流動

D、細胞基質是流動的,細胞器是不運動的

6、張小攀同學在觀察變形蟲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較大的變形蟲,但在圖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響對變形蟲的觀察。

(1)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她應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操操作步驟。

(2)如果確認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自我評價試題答案: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輕輕移動裝片,觀察污物是否隨着移動,如果隨着移動,則污物在裝片表面或內部;如果移動裝片,污物不動,一般在鏡頭上,可先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轉動,如果污物隨着轉動,說明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可能在物鏡上。

(2)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內部液體,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高中生物教案4

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蒐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解決方法:聯繫國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繫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徵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

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啓發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爲什麼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着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着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後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幹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

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於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後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併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

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蔔的組織培養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

由於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幹細胞

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着少數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幹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幹細胞。幹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爲成體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也可以分爲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幹細胞稱爲全能幹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爲多種類型細胞的幹細胞稱爲多能幹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爲專能幹細胞。

[資料蒐集和分析]幹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佈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基礎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3、類型動物細胞核的全能性

三、幹細胞

1、概念

成體幹細胞全能幹細胞

2、類型或多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專能幹細胞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人類遺傳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5章第3節教學內容,主要學習“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和“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人類遺傳病及其病例

(2)什麼是遺傳病及遺傳病對人類的危害

(3)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4)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2能力目標:

探討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

難點:(1)多基因遺傳病的概念。

(2)近親結婚的含義及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國中已經學習了幾種遺傳病,教材前幾章已經出現伴性遺傳病和常染色體遺傳病,所以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定基礎。另外“人類遺傳病的類型”是瞭解水平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達到學習目的。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近年來,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藥衛生條件的改善,人類傳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裏的遺傳物質在數量,結構或功能上發生改變,使由此發育成的個體患先天性遺傳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卻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

學生分組討論

1什麼是遺傳病?舉例?

2怎樣做到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什麼是遺傳病

問:感冒發熱是不是遺傳病?爲什麼?

教師講述:遺傳病是由於人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裏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人類遺傳性疾病,而感冒發熱是由感冒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兩者有着根本的區別。

問:什麼是單基因遺傳病?其遺傳方式如何?

(1)單基因遺傳病

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性疾病。致病基因有的位於常染色體上,有的位於性染色體上,有的致病基因是顯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隱性基因。比如軟骨發育不全是屬於常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病。

(2)多基因遺傳病

問:多基因遺傳病和單基因遺傳病的區別是什麼?

教師講述,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它在兄弟姐妹中的發病率並不像單基因遺傳病那樣,發病比例是1/2或1/4,而遠比這個發病率要低,約爲1%—10%。多基因遺傳病常表現出家族聚集現象,且比較容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目前已發現的多基因遺傳病有100多種,如脣裂、無腦兒、原發型高血壓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如果人的染色體發生異常,也可引起許多遺傳性疾病。比如染色體結構發生異常,

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兒童哭聲輕,音調高,很像貓叫而取名爲“貓叫綜合症”;又比如染色體的非整倍體變異,人的第21號染色體爲3條的,患者智力低下,身體發育緩慢,外眼角上斜(銀幕出示“21三體”綜合症患兒圖),口常半張,即爲“21三體”綜合症,此患者體細胞中爲47條染色,即45+XY;又比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44+X)出現性腺發育不良症等等。

問:遺傳性疾病有哪些危害,舉例說明。

探究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討論:“什麼是健康的孩子?怎樣才能做到優生”?

教師講述:優生就是讓每一個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爲此,就應該運用遺傳學原理,改善人類遺傳素質。我們在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高人口的質量。

爲了達到優生的目的,首先,要禁止近親結婚。

問:什麼是近親結婚?有什麼危害?

(出示人類《血親關係表》)。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最後指出禁止近親結婚是預防遺傳性疾病發生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探究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教學引導閱讀閱書92--94頁,瞭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基本內容、正負面影響,知道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的基本知識。

人類遺傳病主要包括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三類,要知道這些病的遺傳方式及常見病症。要提倡優生,重點是“禁止近親結婚”,要聯繫已學過的遺傳知識分析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自覺宣傳優生措施,提高優生意識,減少遺傳性疾病,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人類遺傳病及其病例,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章第一節。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優點和侷限性。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

(1)單基因遺傳病

(2)多基因遺傳病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監測和預防20分鐘,學生分組討論8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餘環節7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高中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瞭解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製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採髮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瞭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第一課時的課後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複習在國中階段所瞭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複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製作臨時裝片並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並以問題作爲引導:你觀察的是什麼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後,視野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爲什麼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並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爲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於功能上的差異。

課後聯繫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爲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並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並回答問題

製作臨時裝片並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並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後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製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爲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麼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髮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採髮菜的環保意義。

2.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爲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後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爲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麼?(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後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略)

比較兩種細胞的差異,討論並回答問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細胞都有成型的細胞核,而大腸桿菌的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嘗試解釋細胞學說的內容

閱讀資料,討論問題並進行交流彙報。(1、例如科學發現是曲折,漫長的;2、主要是闡明瞭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對神創論有力的打擊等。

北京各區重點高中分班考試數學考察知識點總結

北京四中數學考察知識點:高中學習方法

數論、方程、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圓錐曲線

人大附中數學考察知識點:

排列組合、數論、數列、不等式、平面幾何解析初步、圓錐曲線

海淀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西城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東城朝陽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高中生物教案7

第一章第1節人體的穩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鍊鋼廠鍊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乾淨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麼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爲穩定,如溫度基本恆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爲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爲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爲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於細胞內,約佔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於細胞外,約佔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於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佔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麼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麼?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係?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係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着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於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爲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並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於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於血管內,組織液分佈於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佈於淋巴管中;

(2)生活於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於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於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繫。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爲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繫)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麼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麼作用?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於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於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於清水中滲透吸水會漲破,置於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麼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

2、什麼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麼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爲什麼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爲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於或高於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爲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並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於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爲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爲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於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着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教學反思:

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3)能力方面:

a.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b.養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c.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教學難點

穩態的調節機制。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同學們在一入學的時候進行了體檢,體檢什麼?有沒有驗血?呈現血液檢驗化驗單:a具體哪些指標查哪些項目?b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範圍,爲什麼?c化驗單哪幾種超出範圍,對人體有什麼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答案,內環境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狀態,當內環境不穩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境穩態具有重要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隨着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結果。

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數據,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麼?

(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

體溫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於動態平衡中。那麼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於動態平衡中呢?

簡單說明了內環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於動態平衡中。

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態概念。

教師強調:(1)穩態不是恆定不變,而是相對恆定的一種動態變化;(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定範圍內。一內環境穩態遭破壞後會出現什麼現象呢?

請同學列舉幾個穩態失調的病例,說明症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什麼原因導致內環境穩態的失調呢?

機體對穩態進行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內環境穩態就會遭到破壞。那穩態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簡要介紹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並說明穩態概念已成爲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8

在第一課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的基礎上本節主要進行知識性內容的教學,主要包括細胞呼吸的過程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爲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繫,也爲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打好基礎。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2)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

(3)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

(2)通過學生觀看多媒體演示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理解新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認識生命活動。

(2)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培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

(2)細胞呼吸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和生活實例闡述突破。

2、教學難點: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和產物。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學生,並通過比較啓發學生思考聯繫點和區別。

三、教學思路

多媒體演示上一節課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並讓學生歸納細胞呼吸兩種方式: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教師教授細胞呼吸的概念——介紹細胞呼吸的類型———多媒體演示有氧呼吸的過程,學生觀察討論總結,並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多媒體演示無氧呼吸的過程,學生觀察討論,總結並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師生共同歸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繫——多媒體演示細胞呼吸原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教師總結應用的例子—小結,鞏固練習,爲下一節做鋪墊

四、教學資源

1、課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

2、多媒體——利用計算機查找細胞呼吸有關的資料如圖片等,並自制PPT。

高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於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爲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九年級、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爲什麼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麼?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爲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鑑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麼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麼?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爲什麼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爲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爲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製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澱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鑑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於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鑑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捨,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後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爲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爲生物催化劑,對於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隨着科學的不斷髮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於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爲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於大膽的猜想,又歸功於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麼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麼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麼是對照實驗,有利於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採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後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列舉生物資源面臨的危機及其原因。

2 .關注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3.模擬對某個環境事件或資源利用計劃做出決策。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課前蒐集資料或上網蒐集我國或本地生物資源的利 用現狀的有關資料 、撰寫文獻綜述,自學歸納完成教學目 標。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 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身體健康、熱愛生活 的情感,培養他 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 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教學難點】

模擬對某個環境事件或資源利用計劃作出決策。

【教學方法】

講 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學生:利用“從社會來”分組討論:本地有沒 有禁漁制度?爲什麼要實行禁漁制度呢?禁漁制度實行後,漁民一年的漁業經濟收入會減少麼?

一、 生物資源面臨的危機

1.生物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源,其中來自生物界(除人類外)的資源統稱爲生物資源。

到目前爲止 ,地球上命名和描述的 有16 0萬種左右,而實際大約有500萬至1億中之間。

化石燃料和其他礦產資源是不可更新的資源,如果無止休的開發利用,總有一天會枯竭。

2.現實中的問題

(1)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人類超量採伐森林,導致 森林的成長速率遠遠低於開發利用的速 率。

(2)過渡捕撈,不僅使年捕撈量明顯下降,捕撈的魚、蝦等水生生物種類 日益減少,種羣結構低齡化,個體小型化,而且嚴 重威脅到其它水生動物的生存。

(3)髮菜產於我國內蒙、甘肅、陝西、青海和寧夏等乾旱地區,因風乾後外觀仙頭髮而得名。用密集的鋼絲鐵耙樓過的土地恢復 植被則需要2—3年的時間。目前正處在沙化的過程中。

二、 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前提,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對生 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涉及個人利益和羣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如何將多方面的利益協調統一起來,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難題。

2.我國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部分法律

(1)1998年4月修訂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2)198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3)198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漁業法》

三、 教學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

1.在漁業捕撈中,過渡捕撈造成的危 害是:

A.破壞生態環境。

B.嚴重危害社會的可持續性 發展。

C.污染環境。

D.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

2.目前爲止,地球上的生物物種已被 描述和命名的有多少萬種?

A. 150。

B.180。

C. 210。

D.160。

【佈置作業】

1.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2.做社會調查

【教學反思】

本節課與農環境的破壞、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聯繫密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聯繫實際,討論的比較熱烈。特別是針對如何使用現有資源、開發新能源,學生提出的方 案很多。充分調動了學 生關愛社會、關愛未 來的社會責任感。

高中生物教案11

知識精華

來 源 排 出 調 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 由腎、皮膚、大腸排出 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 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 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 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 醛固酮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並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症;要緩解以上症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 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 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症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 )

A、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皮膚排出。

C、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 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細胞結構物之一。

B、 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 維持細胞的形態。

D、 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 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 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 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 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腎上腺素 D、甲狀腺素。

5、 下列僅屬於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 )

A、腎排出 B、大腸排出 C、皮膚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 )

A、滲透壓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漿滲透壓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 下圖爲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鹹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 促進( ) 和( ) 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 ) 和( ) 對 的重吸收和對 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 。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 ) 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帶 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 選擇題:

1、A 2、A;3、C;4、B;5、D;6、A。

二、 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2、腎上腺 醛固酮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鈉 鉀

3、提供能量,有利於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學目標:說出水在生物體內存在的形態和功能,說出無機鹽在生物體內的分佈,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體內分佈的情況

二、教學重難點:水、無機鹽在生物體中的分佈、功能是本節重點;學生理解結合水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蒸餾水、佳得樂、綠茶各一瓶

四、課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內容:

(一)細胞中的水

(二)細胞中的無機鹽

(三)練習

(四)教師活動直接引入:

設問:非洲的角馬、大象不遠千里進行遷徙、沙漠中的植物地下的根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幾倍,這些生物都在苦苦地尋覓什麼呢?

舉例說明水對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誕生、沙漠植物的特殊形態、人胚胎髮育的環境、人最長缺水時間和缺食時間比較。水在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時期的含量變化:細胞中水分的含量最大(在解題時,注意看清楚問的是乾重還是獻重)。水分的減少對生物的影響(植物的枯萎、人的衰老)。

結合水和自由水:請學生說說認爲人體什麼結構中有水?指出生物體內的水除了能流動的水的形態以外,還有一種方式是水分和一些物質結合在一起。(可以舉無水硫酸銅和五水硫酸銅的關係爲例子幫助學生理解)結合水的概念、含量、自由水的的概念。

自由水的作用:

1、良好的溶劑(味覺的產生)。

2、參與許多生物化學反應(種子遇水才能發芽、光合作用)。

3、爲細胞營造液體內環境。

4、物質的運輸(血液)。無機鹽的種類;着重講無機鹽的作用:

5、生物體的組成部分(血紅蛋白的鐵離子);

6、參與生命活動(鈣離子對人體的作用)

p36旁欄部分:

1、不同種類細胞中的化合物有區別,例如澱粉與糖原;

2、含量有差別:如肌肉細胞中蛋白質教多,而脂肪細胞中脂肪較多。

學生活動簡單回答老師的問題。根據p35圖,分析人不同生長時期體內含水量的變化。(廣告詞: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列舉人體中有水分的結構或者物質。討論並完成相應的練習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較多的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過程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二)能力訓練點

1.學會識圖,提高學生分析能力。

2.通過電視錄像和多媒體軟件的觀察以及實地考查生態系統,結合課本上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爲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熱愛家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及特點。

(3)碳循環過程圖解。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2.難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

3.疑點

在生態系統中爲什麼只能是物質循環,能量能否循環。

4.解決辦法

(1)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知識重點、難點編製成圖文、音形並茂的多媒體課件,使它們變靜爲動,變抽象爲形象,將難理解的內容轉化爲易接收的知識。

(2)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討論交流將知識化難爲易。

三、課時安排

2課時:能量流動1課時,物質循環1課時。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組合教學模式,採用自學、討論與講述法。

五、教具準備

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多媒體軟件及電教設備。

2.電視錄像帶、放像機。

六、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全部內容。

2.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啓迪,教師點撥指導。

3.交流總結,相互取長補短,獲取新的知識體系。

4.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相互提問解答,歸納小結,課後練習,寫小論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使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起點,能量流動的數量及其作用。

2.以一條食物鏈爲例闡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3.使學生理解什麼是能量金字塔?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目的是什麼?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作爲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的結構,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二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首先學習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最重要聯繫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成一個整體,所以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主渠道。

學生活動:觀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電視錄像片和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身臨其境,看完錄像後,師生共同討論。

(1)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能不能從動物開始爲什麼?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這裏指的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因爲只有綠色植物才能把太陽光能轉變爲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所以,流經生物羣落中的能量是從綠色植物開始的。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起點能不能從動物開始?不能,因爲我們通過動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學習,知道綠色植物的細胞結構有特殊的葉綠體能固定太陽光能,而動物細胞結構沒有葉綠體是無法固定太陽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現有的有機物。

(2)能量流動的數量及作用: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轉化爲化學能,儲存在它們製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後,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力。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全過程。

分組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的涵義:

能量流動的起點: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都是來自太陽,是從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製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所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光能開始的。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數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光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能在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中進行流動。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途徑:通過食物鏈闡述其能量流動的過程,結合播放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的印象。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的課件看完後,推薦一個學生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學生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第一、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生產者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隨着植物遺體和殘枝敗葉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釋放出來;還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動物攝入體內。

第二,植物被草食動物吃了以後,一部分以糞便等排泄物被動物排出體外,其餘大部分被動物所同化。這樣能量由植物流入動物即能量從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第四營養級,各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於各營養級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消費者的屍體、糞便等與生產者的遺體,殘枝敗葉一樣,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並通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將其能量釋放到環境中去最終消失。

(4)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

講述:

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明確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從理論上講,一個人靠吃魚增長身體1kg,就得吃掉10kg魚,10kg的魚則要吃掉100kg的浮游動物,100kg的浮游動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說,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養活10kg的魚,進而才能使人增長1kg體重。

根據林德曼能量傳遞的“十分之一定律”,編製成多媒體課件,圖、文、音、形並茂,形象逼真,學生一目瞭然。

觀看後,學生歸納小結如下:

第一、能量流動不是循環的而是單向的: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傳遞率爲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於生態系統能量流量逐級遞減,其傳遞率爲10%~20%,即構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流經生態系統過程中逐級遞減,單向不循環,最終在環境中消失。

(5)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目的

問:能不能改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

不能,人們雖然不能改變能量流動的客觀規律,但可設法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儲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場上,則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體內,獲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產品。

(三)總結、擴展

學生活動思維訓練

1.爲什麼肉類食品的價格比小白菜價格高?

引導學生根據林德曼能量流動的“十分之一定律”來闡述這個問題,如魚體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結合日常生活實際講解。

2.下圖是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及能量流動圖解,回答問題。

圖中D表示______。

能量在逐級遞減中,傳遞率按20%計算,若狐獲得的能量是8千焦,傳遞給狼的能量爲______千焦,狼獲得的能量中,草應供給這條食物鏈的能量爲______千焦。

圖中各營養級通過A______作用被消耗,通過B______利用,而B又通過C______被消耗。

太陽能;②1.6 200;③呼吸分解者呼吸作用

3.總結

從能量傳遞過程看,流經生態系統的能量就是綠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這些能量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各個營養級傳遞,可見生產者是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從能量傳遞的數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經各營養級是逐級遞減的,單向不循環的,傳遞率爲10%-20%,因爲大部分能量用於各營養級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另一部分隨遺體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只有10%-20%。所以,一條食物鏈一般不能超過五個營養級,到第五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已減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四)作業

1.識圖作答:下圖表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請據圖回答,

(1)將A、B、C、D各營養級的名稱依次寫在圖中: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圖中a1代表______。

(3)圖中a2代表______。

(4)a3<a2的原因是______。

(5)從生態系統能量傳遞效率上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流到下一個營養級只有______。因此,一個食物鏈一般不能超過______。

答案:(1)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3)從第一營養級流動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4)初級消費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傳遞給次級消費者,所以a3<a2;(5)10%-20%,五個營養級。

2.思考題:生物的個體數量是否能成爲金字塔?答案:略。

(五)板書設計

七、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概念及物質循環的重要意義。

2.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重點以碳循環爲例搞清楚物質循環的過程及特點。

3.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互爲因果關係。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也是順着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主渠道進行循環流動的。前面講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是不同的,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單向不循環的。而物質循環是在生態系統的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可以反覆出現,是循環流動的。那麼,生態系統中物質到底是怎樣循環的呢?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講述:

(1)物質循環的概念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態系統的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反覆循環運動。

生物地化循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這種物質循環又叫生物地化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反覆出現,循環流動,不會消失,生物可反覆利用。

(2)物質循環的特點

學生活動

演示水、碳、氮循環的多媒體課件(自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爲學習物質循環奠定基礎。

學生談觀後感:老師點撥指導。

水循環:水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的60%~95%,體內進行一切生化反應都離不開水。地球上水通過蒸發、降雨、植物的蒸騰、吸收等過程反覆循環。

碳循環:碳元素約佔生物體乾重的47%,碳是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沒有碳就沒有生命。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之間是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的。

氮循環:氮是組成蛋白質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佔大氣成分的79%,必須經過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反覆循環。

物質循環的主要特點: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生物羣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物質可以反覆出現反覆利用,周而復始進行循環,不會消失。

爲了進一步搞清楚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全過程,現以碳循環爲例來進行系統學習。

(3)碳的循環過程

演示碳的循環過程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感性認識。

看圖說話,P267中圖104碳的循環過程,一人發言,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碳的作用:糖、脂肪、蛋白質、核酸都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物質,在它們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約佔生物體乾重的49%,是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沒有碳就沒有生命。

碳在無機自然環境中存在的形式即以CO2和碳酸鹽(石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碳的循環形式: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間是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的。大氣中的CO2進入生物羣落,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變成爲有機物中的“C”,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C”的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還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爲有機物。

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爲地下的石油和煤,這部分“C”暫時脫離循環,一經開採運到地面燃燒,仍可產生CO2再返回碳循環。

3.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因果關係

生態系統的存在是靠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來維持的。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鍵和食物網的渠道實現的,二者相互伴隨進行,又相輔相存,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運動是單向的、不是循環的,最終在環境中消失。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物質可以反覆出現,反覆利用,循環運動,不會消失。

(三)總結、擴展

1.進入生態系統中生物羣落的能量和物質都是通過光合作用進行的,從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2.在碳的循環中,森林生態系統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約固定36×1012公斤碳。但是,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的CO2濃度明顯增加,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世界的氣候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後果令人擔憂。

3.總結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可以反覆出現,循環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四)佈置作業

1.識圖作答:

(1)寫出①②③④的生理過程及⑤產生CO2的方式。

____②____③____

____⑤____

(2)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之間以____形式進行循環。

(3)碳循環中最簡單的循環途徑是在____和大氣之間的循環。

答案: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燃燒。

(2)CO2

(3)綠色植物

2.寫小論文淺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生物生存發展的關係。

(五)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材內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的內容。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爲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繫,也爲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出並解決疑惑,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本節課所揭示的細胞呼吸的本質,使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資料和圖片閱讀。

思考討論,問題探究等活動,培養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教學難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質。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導入新課(2min)

由上節課內容的回顧引導學生記憶探究實驗的相關結果;使學生對細胞呼吸有總體的認識:

①回顧細胞呼吸的概念。②上節課的探究實驗得知細胞呼吸分爲兩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對於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有氧呼吸是細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學習新課(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讓學生快速閱讀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師做出下列總結:(4min)

①有氧呼吸的順利進行需要有氧的參與。②作爲生物體內的代謝反應,還需要有酶的參與。(提示:本章第一節內容)③在前面學習細胞器的時還了解到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提問:從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出發,線粒體的哪些結構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線粒體爲什麼被稱爲細胞的“動力車間”,能爲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線粒體結構示意圖,標示出各部分結構名稱。說明線粒體基質與內膜上分佈着有氧呼吸相關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並講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7min)

第一階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發生在細胞質的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脫氫氧化成兩分子丙酮酸,脫下少量的氫[H],釋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二階段:丙酮酸的徹底分解(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兩分子丙酮酸氧化脫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釋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三階段:[H]和氧結合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兩階段產生的[H],與氧氣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較多的ATP。列出每個過程的反應方程應式,強調[H]的寫法,講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階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個階段的反應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請學生上臺寫出反應式,並修正講解。(1min)

(4)教師做小總結:(4min)

根據有氧呼吸的過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氣和6mol水,將產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達式爲: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過表格比較三個階段,它們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之處呢?

共同點:都需要酶的參與;不同點:從反應場所,反應物,生成物,放能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強調:①反應場所從細胞質到線粒體中,又從線粒體基質到線粒體內膜上的區別。②第三階段產生大量能量,與氧氣參與反應有關。③各階段的反應物與產物之間的聯繫:第一階段產生的丙酮酸參與第二階段的反應;第一、二階段的反應產物[H]作爲第三階段的反應物參與反應。

2、無氧呼吸(7min)

(1)讓學生快速閱讀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並講解有氧呼吸的兩個階段:(3min)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過程:①無氧呼吸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徹底分解。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根據產物的不同分爲——乳酸發酵和酒精發酵。

板書兩種無氧呼吸的反應表達式:

①乳酸發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發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導學生參考有氧呼吸的概念歸納得出無氧呼吸的概念,並試着標出關鍵詞。(3min)

特點:不需O2;有機物分解不徹底;放能少。

瞭解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196.65KJ),與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較少。

提問:與有氧呼吸相比,同樣是分解葡萄糖,爲什麼無氧呼吸只能夠釋放少量能量?

答: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因此只釋放出少量能量。

3、細胞呼吸原理及運用(7min)

(1)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5min)

ppt出示並填寫相應表格,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揭示細胞呼吸的本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構建知識框架,通過箭頭表明細胞呼吸的兩種類型及其產物,分析得出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5min)

(3)運用細胞呼吸原理,分析生產實踐中的現象。介紹細胞呼吸原理常常運用的幾個領域。(2min)

①發酵技術:釀酒等;②農業生產:曬田等;③糧食儲藏和果蔬保鮮:低溫儲藏等。

(三)佈置課下作業(2min)

完成P96頁習題,嘗試把歸納所學知識,畫成表格或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15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爲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幹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於本節課之前和之後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於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後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爲什麼是三個鹼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複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後,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並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慾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塗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複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係,理解密碼的簡併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於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麼是轉錄?怎麼轉錄?什麼是翻譯?怎麼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敘事程序,而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教法上,採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複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於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標籤:高中生物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