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高中歷史教案集錦15篇

歷史9.68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歷史教案集錦15篇

高中歷史教案1

一、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教具: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爲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爲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爲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爲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爲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爲體,西學爲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徵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六、板書設計:(略)

七、練習鞏固:

i、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佈置作業:P39問。

答題第二題、P40閱讀與思考。

高中歷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南北朝並立形式圖明確東晉與南朝空間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通過多渠道收集與江南開發相關的文獻圖片等史料,小組討論總結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史料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感受中國古代區域開發的新成就,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爲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意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江南開發的表現。

【難點】

江南開發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朗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並提出問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學生回答:東晉詩人陶淵明。

教師追問:詩人所生活的東晉是怎樣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現在什麼地區?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東晉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西晉滅亡後,中國陷入到分裂時期等相關內容。提問:當時在南方建立了什麼政權?

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後,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嚴重低估的王朝——東晉》,提問:視頻中反映了東晉怎樣的特殊現象?

學生分析回答:在三國、西晉以後,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開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爲“士族”。他們在西晉滅亡後,逃到南方,這些北方高門士族先後執掌東晉朝政,成爲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教師補充:門閥士族在內遷南方之後,輪流把持朝政,當時最有勢力的王氏家族當政期間,被稱爲“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南北朝並立形式圖》,提問:南朝是怎樣建立的?具體先後經歷了哪些朝代?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東晉的士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劉宋政權。此後170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樑、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教師總結:這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爲“六朝”。

(三)江南的開發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史料和圖片,進行小組討論:江南地區爲什麼能夠得到開發?

小組代表回答: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爲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統治者重視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宋書》中的史料,提問: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爲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教師補充: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對峙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南北朝發展動畫視頻,提問: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勢力範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範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後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

教師補充:到後期,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蒐集資料,瞭解魏晉時期有哪些的門閥士族。

高中歷史教案3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本課的內容爲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繫。從而貫徹“以學生髮展爲主”的新課標理念。

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2、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在落實目標1、2、的過程中,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本課重點:《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本課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二、說教法

探究性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爲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供依據。教師通過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覆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達到查缺補漏、深化提高的學習目標。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高中學習不久,初高中的過渡尚在進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待養成。

主要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當堂反饋。

簡述歷史思維的三時態特徵,並將學生分爲三組

讓學生分組在課本中找出與各時態相對應的觀點

提出本課的總問題:爲什麼同一事件不同的時間人們的看法會有如此差異?

分別以“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爲例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由共時態思維向即時態思維轉化,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佔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2。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基本構想,上述構想基於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髮展爲主”這一理念,力圖在課堂上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培養髮散性四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僅建立在軼聞野史之上,關注社會演進中人們的觀念之變,體味社會文明的進步,才能真正從理性層面體會歷史之美。

高中歷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關於教學目標,大家都比較熟悉,包括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書寫教案時爲了給後面的教學過程留足時間,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形成固定模板,這樣就可以在考場上迅速下筆,具體模板如下:

二、教學重難點

準確確定教學重難點是建立在考生堅實的專業基礎和教學技能基礎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對高中教材不是特別熟悉,我們可以爲大家提供一些確定教學重難點的技巧。

一般情況下教學重點我們可以確定爲過程類,簡言之,不管政治史、經濟史還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個歷史事件的進程、某次改革和王朝採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觀點。

教學難點我們會設置爲意義、影響或者本質類,因爲這些比較抽象的內容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

三、教學方法

很多考生在考慮到底要不要寫教學方法,我們在這裏給大家的建議是要寫,尤其要寫那些新課改提倡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討論法、情境實踐教學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點,教案中寫到的教學方法,範文,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實。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考生在寫教案的時候最頭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爲考生不知道到底該寫什麼,另一方面是因爲考生在思考怎樣既能把教案寫出來,又能幫助自己試講或者說課。爲此,我們將教學過程整理出思維導圖便於大家理解。

(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們建議考生先將導入方式寫上,如情境導入、經驗導入等等,這樣考官在看教案時會非常明瞭,接着,把教師活動、問題和學生活動寫上,這樣的安排是爲了突出設計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寫成教學實錄。

(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們建議考生按照知識的邏輯層次展開,一般情況下,歷史知識的層次比較清晰,分爲背景、過程和影響。在明確了知識點之後,每個知識點下面的書寫就可以分爲教師活動、問題和學生活動三部分,我們以高中歷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爲大家舉個例子。

(三)小結作業

這是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比較簡單,考生不需要花過多筆墨去渲染,只需要寫上你採用的小結方式和作業即可。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考生在寫教案時特別容易忽視的一項,我們要在這裏給大家強調,教案中板書設計出彩了,你的試講會更遊刃有餘。大家不要採取特別老套的提綱式板書,如果不能保證特別有新意,那麼大家最好採用線索式板書,這樣線索會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們以高中《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給大家舉例子。

以上介紹了教師招聘考試高中歷史教案撰寫技巧,大家能夠對教案撰寫有一個深入的瞭解,祝大家考試成功!

高中歷史教案5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爲正統思想的史實。

學習重點: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2.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自主學習

一、從“無爲”到“有爲”

1.無爲而治:

(1)背景:秦末戰火頻繁,破壞嚴重。

(2)目的:恢復和平。

(3)表現:採取無爲的政策。

(4)影響:漢朝逐漸恢復和增強,國力日盛。

2.積極有爲:

(1)背景:西漢強盛後,仍面臨一系列社會危機。

(2)目的:加強,適應的發展形勢。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新儒學的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學的內容:

(1)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 ”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爲加強君權,宣揚“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學說。

(3)提出“ ”。

3.作用:

(1)對扭轉的局勢十分有利。

(2)被採納,使儒學成爲正統。

三、儒學成爲正統

1.措施:

(1)漢武帝起用很多參與國家大政。

(2)成爲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爲所壟斷。

(3)興辦,打破由貴族官僚世代爲官的陳規。

(4)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使儒學在開始處於獨尊地位。

2.影響:儒家思想成爲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思想,併成爲中國的主流。

問題探究

學生活動教學設計

互動與展示:

1.老子主張“無爲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西漢初期爲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又提倡“無爲而治”的思想。根據這些史實,請你談談對道家思想的認識。

老子“無爲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極、保守的一面,也爲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並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穩定。同時,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順其自然的進步思想,這對今天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爲什麼在他的統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的時代需要。但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等,因此也會被採納。

3.有人認爲,若沒有漢武帝,儒學就不會確立其統治地位,你認爲正確嗎?說明理由。

不正確。

理由:(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採取一系列措施最終確立了儒學的統治地位,說明漢武帝在儒學走上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但從根本上講,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是當時政治、經濟上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經過改造的儒家學說與這一需要相適應,因此成爲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精講與點撥: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爲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其關鍵人物就是董仲舒。那麼他的新儒學體系的思想主張主要有哪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1)思想主張:

①“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③“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

(2)目的:使統治者採納儒家思想,讓儒學在社會和國家中獲得獨尊地位。

2.自漢武帝以後,儒學的正統地位爲什麼能夠確立?又有什麼影響?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適應了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漢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學思想,採取各種措施尊儒,大力推動儒學發展。

(2)影響:儒家思想成爲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爲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高中歷史教案6

一、基本說明

1、教學內容所屬模塊:必修1,第二單元

2、年級: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第二單元

5、學時數:40分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識記: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時代侷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義;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是羅馬不斷擴張的結果,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實質。

運用:1、運用因果分析法,通過實際案例探究羅馬法的發展演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討論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繫羅馬帝國的作用,培養學生蒐集、提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設置情景,通過法律案例判決來理解羅馬法發展的進程,並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2、通過討論羅馬法的影響,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3、通過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使學生掌握綜合歸納、因果分析、信息蒐集、合作探究階級分析等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羅馬法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繫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起着重要的作用。

2、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爲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

3、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等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瞭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馬法四個階段的演變,羅馬法的影響。

難點:羅馬法的影響,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羅莫洛是的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後,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大家想一想,法官會怎麼判呢?還有一個條件,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有以下幾種類型:甲,奴隸出身,作戰勇敢,陣亡;乙,外邦人,在羅莫洛征戰中參軍,傷殘;丙,羅馬平民,立過不少戰功,年邁多病。

新課設計:

(一)羅馬法

1、含義:指的是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2、內容: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3、目的:爲了維護和穩定羅馬的統治

4、形成背景:

①階級條件:平民與貴族相妥協,迫使統治者調整法律

②經濟條件: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③思想條件:古羅馬崇尚自然法則

④主觀條件:統治者的重視

(二)羅馬法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1、習慣法

1)含義:人們接受並默認爲社會生活中相互關係的行爲規則。

2)特點: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貴族常常隨心所欲的解釋法律,保護自己,損害平民利益。

3)判決:法官會偏袒羅莫洛的家人。因爲羅馬共和國早期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無形中爲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銅表法(成文)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葉

2)背景:貴族壟斷立法權,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3)特點: = 1 GB3 MERGEFORMAT ① 內容廣泛,條文清晰; = 2 GB3 MERGEFORMAT ②保留了一些較野蠻的習慣法、

高中歷史教案7

[複習目標]

1、正確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特徵,從社會組織、生產力狀況、經濟活動等方面掌握原始社會各發展階段的狀況。用生產力的觀點分析原始社會瓦解的原因。

2、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進步性,掌握中國奴隸社會的階級關係和主要矛盾,階段特徵和主要線索。

3、根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正確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級制等制度的特點、作用。

4、瞭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徵和線索,確評價春秋戰國時一系列戰爭的性質、特點、作用;全面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表現、作用、影響。

5、掌握自原始社會末期以來,華夏族及各部族的狀況,瞭解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發展,正確評價民族融合的作用。

6、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生活的進步、生產關係方面的變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

7、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科技文化繁榮局面出現的原因、表現;把握諸子百家的基本主張和觀點,正確評價其歷史地位和影響。

[要點梳理]

本單元的斷限從距今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三個歷史時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幾個歷史階段。

1、主要線索和階段特徵

(1)原始社會從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爲止,歷經原始人羣、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時期。元謀人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類的典型代表。從山頂洞人開始進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榮階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時期,貧富分化,原始社會解體。堯、舜、禹的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

遍佈全國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國先民的多項發明,說明中國對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貢獻。

(2)奴隸社會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紀至約公元前16世紀,由啓建立,最後國王是桀。統治中心地區,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處。夏朝是中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奴隸制開始階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紀至約公元前11世紀,由湯建立,最後國王是紂。初都城是亳,前期屢屢遷都,最後定都殷。其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陝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至長江流域,還有衆多屬國。商有高度的奴隸制文明,是奴隸社會發展階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紀中葉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後國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鎬京。西周建立了完備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隸制國家,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這一時期,生產力發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爲諸侯的傀儡,戰爭頻繁,諸侯爭霸,民族融合加強。春秋是奴隸社會瓦解,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

(3)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這一時期,兼併戰爭激烈。民族融合加強,出現了統一趨勢,生產力大大提高,通過一系列變法運動,新興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貴族掌握了政權,封建制度最終確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分爲原始人羣、氏族公社、部落聯盟等幾種形式,這些社會組織與原始社會的各個階段相對應。部落聯盟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是由兩個以上部落爲了共同利益而結成的聯合組織。炎帝、黃帝、蚩尤和堯、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聯盟的首領。部落聯盟的選舉是“天下爲公,選賢與能”,實行禪讓制。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發生變化,人們平等的關係被打破,出現了私有財產和氏族貴族,並逐漸形成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立階級,部落聯盟逐漸被國家取代,原始社會瓦解。

(2)奴隸社會整個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實行的都是君主爲核心的王權專制和分封貴族爲主的政體。

①夏啓以王位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裝、設置了官職、監獄,制定了刑法,國家機構完備,奴隸制國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隸制國家機器及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備。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隸制度的殘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隸制制度完備時期,通過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級制度,從王國到諸侯國,按地區建立起層層政權機構,形成明確的等級,由各級奴隸主貴族世襲地把持着各級政權,維護着中央對地方,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和秩序。分封制、等級制、宗法制及特權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④春秋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級制受到嚴重破壞,政自天子出變爲政自諸侯出,周王成爲大國的附庸,出現了七國爭霸的局面。

⑤戰國戰國時期,周王室和諸侯的進一步敗落,通過一系列變法,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世卿世祿制被軍功爵制等所取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開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開始建立,封建制度終於在各諸侯國建立起來了。

3、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

(1)原始社會經濟

①原始社會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被迫過羣居生活,原始人羣時屬舊石器時代,會製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頂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會建造房屋,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出現,弓箭、製陶、麻紡織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開始種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生產工具更加進步,出現小型銅器,有了養蠶繅絲業。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有了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私有制和貧富分化。

(2)奴隸社會經濟

①生產力的變化夏商西周的生產力有了進步,處於金石並用時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出現鐵器和牛耕,以奴隸集體勞動爲主。

②經濟活動狀況夏商西周的農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都有了較大發展。青銅鑄造是主要手工業部門,青銅器不再侷限於禮器和武器,開始向生活化、工具化發展。紡織業、玉器加工業、陶瓷業、漆器業有了發展,後期煮鹽業、釀酒業等有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商業、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發展。

(3)戰國社會經濟戰國封建制的確立,又加速了生產力的提高。新的剝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力水平。鐵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農業、手工業都有了發展,出現了一批政治、商業中心,還出現了一批有勢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強

先秦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的奠基時期。原始社會後期,通過戰爭、結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華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華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華夏族與國內務民族的聯繫和交往加強。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係都有了發展,在頻繁的戰爭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繫加強。這些爲後來秦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發展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

(1)原始社會時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記事符號,說明當時已出現了簡單的文字和藝術形式。

(2)進入奴隸社會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促進了文化的進步:夏朝有了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記錄,商周的青銅藝術、雕塑和甲骨文、金文達到很高水平。

(3)伴隨着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劇變和經濟大發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現了繁榮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輩出,從各自的立場出發闡述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這一時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諸于思想,對中國和東方文化有着重要影響。教育方面,官府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學形成。適應征戰的需要,出現了一系列軍事著作。天文、曆法、醫學和建築等科學技術有了進步。文學藝術也有了發展。出現了標誌我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體現“百家爭鳴”的諸子散文,影響深遠的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離騷》等。

[題例剖析]

[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農業的發展

B、掌握建造房屋與製陶的技術

C、飼養家畜家禽

D、營造公共墓地。

(20xx年北京、安徽春季大學聯考)

剖析:解答本題,最關鍵的是要準確再認原始人生產生活變化的歷史階段特徵。從採集、漁獵到原始農業的出現;從逐水草遷徙到定居。從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來分析,C、D兩項極容易排除,迷惑性較強的是B項。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術,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術才定居的。這樣就可以排除B項。解本題從正面認定A項是正確選項也可以。如可以這樣想,採集、漁獵的場所不可能固定,而遠古居民居住的場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會那樣的環境條件下。而隨着原始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居住的場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種區域的附近了。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題避免了學生的死記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學生的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代表着大學聯考命題的改革方向,這類題目在大學聯考試題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在練習中應予以重視。

答案:A

[例2]問答題

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並分析其積極意義。(1994年全國)

剖析:本題是一道材料論述題,試題引用墨子的兩段言論來創置新情景,並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愛”、“非攻”作爲切入口,由淺入深的設置了三個問題,屬“小切口、深分析”題型,旨在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概括、分析和評價能力。試題還滲透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因素。題目的第一問,考查了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提煉觀點的能力;第二問較難,要求考生在課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根據要求重新進行加工和整理,對考生的理論素質和思維品質要求較高。教材並沒有直接講述戰國時期墨于思想產生的根源。只能根據教材涉及到的戰國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和戰亂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思維加工和理論思考,結合提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第三問,要求考生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當時墨子思想的地位、影響及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角度作出歷史、全面的評價,肯定其積極意義。

參考答案:

這些言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非攻”。

墨子生活在戰國初期,當時社會經歷着劃時代的變革,封建經濟初步形成,隨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小生產者的隊伍不斷擴大。他們深受剝削和壓迫,要求擺脫貧困,渴望溫飽富裕。同時,各諸侯國爲掠奪土地和人口混戰不已,生產破壞、生靈塗炭。廣大小生產者厭惡戰亂,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對掠奪戰爭,譴責戰爭對生產的破壞。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有利於社會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墨子的這些言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值得弘揚的。

高中歷史教案8

一、富民(理財措施)

(一)原因

1、宋神宗繼位時,社會_____並未緩和,迫切要求改變___________的局面

2、王安石的變法設想

他認爲國家貧困的症疾在於__________,這是由於官僚__________,政府__________。他的解決辦法是__________。

(二)開始:_______年,核心:富國強兵

(三)措施

1、______法。

(1)原因:爲了供應皇族和中央的消費物資,在各地設置了發運使,總管購買物資,運往首都。但發運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內容: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輕了納稅戶的負擔,________________有所增加。

2、______法。

(1)內容:政府設立_________,出錢收購____________,市場短缺時再______。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______,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____________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內容: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______或_________給農民,收穫以後償還,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農民免受____________,又能增加政府的______。

4、募役(免役)法。

(1)內容:政府嚮應服役而不願服役的人戶,收取______,僱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2)作用:減輕了農民的______負擔,保證了__________,也增加了____________。

4、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__________,開墾荒地,促進了____________的發展。

5、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____________,按照每戶__________________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國家的____________。

 二、強兵(軍事措施):

1、______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將禁軍進行___________,由固定的______加以訓練。加強了軍隊______和________,充實了邊防力量。

2、______法。

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爲______。保丁在農閒時______,平時種田,維持__________,戰時編入軍隊作戰。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禦遼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了__________。

3、保馬法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內容:廢掉______,推行民戶代養官馬的辦法,同時規定了許多優惠政策。

(3)作用:節約了______,降低了____________。

4、軍器監

(1)原因

軍器生產和管理______,嚴重影響了____________

(2)內容

(3)作用

武器生產量______,______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舉改革

內容

2、改革學校制度

改革______,重新編篡______,內容爲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使學校變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四、短暫的變法(變法成效)

結合變法的具體措施分析,並通過具體史實說明變法的成效。

3.失敗原因

關於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問題,教師只要依據教材講述的內容分析即可。①違背了_________________。②變法觸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③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④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__________,使保守派重新得勢。

根本原因:沒有改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制度,反而從根本上認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

高中歷史教案9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歷史現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較感性的認識,但由於國中階段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歷史知識基礎普遍非常薄弱,還不太適應高中歷史的模塊式教學,歷史思維能力也很稚嫩,有待於培養提高。對於古羅馬政治,由於學生在國中學習中接觸過一些,因此對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帝國的擴張有粗淺的印象,但古羅馬法律知識,國中教學中從未涉及,學生知識儲備爲零。

教學方式:

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利用圖片、文字、音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

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瞭解《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識;理解並掌握羅馬法的核心內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提高閱讀各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歸納表達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個別案例的思考,合作討論,培養學生掌握從政治、經濟背景中分析歷史發展趨勢的方法;通過閱讀分析材料,使學生學會古今知識聯繫思考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羅馬法起源與發展的過程,認識到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羅馬法對世界文明進程影響巨大;認識到進行法制建設的艱難性;理解不斷髮展的法理觀念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珍惜和弘揚。

教學重點:羅馬法影響深遠,澤被後世,如何理解其影響。

教學難點:羅馬法從產生到最終體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清晰地整理出脈絡,並使學生對每一階段羅馬法的發展原因有所瞭解。

4、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課件: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學們好,如果說古希臘以民主著稱於世,古代羅馬就以法律聞名於世,我們先觀看一尊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觀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別象徵着什麼?寶劍、天平和矇眼的裝束,分別象徵着正義、公平、權威和不帶主觀色彩的理性。這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決定的,但法律發展之路絕非易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在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古代羅馬法的發展的道路。

講授新課:

一、什麼是羅馬法?

【課件:羅馬法的釋義】

引導學生閱讀定義,初步建立對羅馬法概念的.印象。

二、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引導學生思考:羅馬法發展歷程跨越千年,之間呈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請結合教材,劃分羅馬法發展的幾個階段。

【課件:案例一】

展示“羅慕洛將軍的遺囑與遺產糾紛案件”,請學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據,由此

總結並加深習慣法的特點的認識。

比較習慣法與《十二銅表法》,找出其區別。

【視頻:古羅馬領土的擴張】觀看古羅馬領土擴張視頻,並結合課本歸納,領土擴張帶來了哪些新問題?羅馬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設計意圖:用形象直觀、高度概括的視頻材料呈現羅馬的擴張,增強學生對其擴張的深入認知,瞭解其速度、規模、範圍、相應時間,並深入思考其原因與影響)

【課件:古羅馬領土擴張帶來的問題和影響】客觀上形勢所迫,公民法內容不足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主觀上統治者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佈的法令也成爲羅馬法的組成部分,此時法學家也不斷提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先進思想。

【視頻:《埃及女王入羅馬》】

觀看視頻短片《埃及女王入羅馬》,引發學生興趣,並進一步思考,隨着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大量非羅馬公民成爲羅馬國家境內的被統治階層,他們不能得到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否有利?(設計意圖:增強對歷史現象的直觀感受,增強歷史現場感,並進一步思考其出現原因與帶來的新矛盾)

【課件:西塞羅《論法律》片段】閱讀材料,指導學生去辨析理解法學家西塞羅提出的自然法原則其內涵。

引導學生總結萬民法形成的原因。

講述6世紀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高中歷史教案10

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係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

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

“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於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爲“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爲漢朝的強盛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爲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麼措施?起什麼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佈“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於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於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麼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於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爲什麼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於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爲後,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麼,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爲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後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範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複習本課線索、內容。

高中歷史教案11

一、梭倫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實行財產等級制度(依據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公民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可以入選;

建立陪審法庭,廢除債務奴隸制度;

3、影響:動搖了舊貴族的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權利,爲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劃分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爲單位實行選舉;

設立五百人議事會;

每一地區部落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

3、影響:基本剷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標誌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表現

①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

②公民大會成爲國家權力機關,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陪審法廷是法院

④國家爲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四、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的影響

雅典的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響,比如:

1、陪審法庭制度;

2、議會制度,選舉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識等等。

羅馬法

1.瞭解《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2.認識羅馬法的作用

一、《十二銅表法》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期,

2、背景:習慣法遭到平民的反對

3、意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標誌着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二、公民法與萬民法

1、公民法: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

(1)背景:羅馬向外擴張;

公民法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導致矛盾激化。

(2)範圍:羅馬境內的各族人民。

三、羅馬法的作用

1、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爲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立法與司法有重要影響。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爲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說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爲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爲”導演”,學生爲”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爲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高中歷史教案1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爲大宗——“焚書坑儒”——復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爲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爲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爲“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爲“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爲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於《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爲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於物”,或者“即於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於“物”,可訓爲“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繫,提出天理就是作爲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

明初成爲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爲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爲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後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啓蒙思想上升爲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並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於實際踐行之中。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啓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複習總結

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2.宋明儒學新發展

3.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朱、陸素來觀點對立,“朱以陸之教人爲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爲支離,彼此不和”,在學說上各執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成爲南宋理學上的兩大派系。

呂祖謙爲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4.北宋的程顥、程頤(合稱“二程”)

程顥被習稱爲“大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於周敦頤,他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說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爲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故世稱其學爲“洛學”。

5.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迴”等等。

“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於人有慾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迴(轉世)。

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

第四諦爲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慾望。

“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爲(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義

7.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即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範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麼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恆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爲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慾”。

課堂練習

1、程頤認爲:“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爲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這段話的實質是

A.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B.宣揚儒家倫理道德

C.強調理爲萬物之本

D.倡導建立和諧社會

2、王陽明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感嘆地說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爲此王陽明主張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經世致用D.內省自修

作業佈置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配套課後練習題。

高中歷史教案13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瞭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侷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瞭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爲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於哪裏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爲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爲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於哪裏?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麼?這主要與什麼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於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爲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爲公民,極爲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爲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裏。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於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爲他們屬於特殊的階級,而是由於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麼?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爲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峯;②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佔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爲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於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高中歷史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瞭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於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麼?古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後,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爲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爲“商人”,販賣的物品爲“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爲“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後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於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觀察並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啓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繫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麼?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並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櫃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櫃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麼?學生自由閱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爲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那麼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後,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着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裏?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爲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爲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並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爲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爲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臺表演。最後教師啓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髮散思維後,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後請大家爲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高中歷史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記住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偉大的啓蒙思想家及其主張,理解啓蒙運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理解啓蒙運動的影響,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法國啓蒙思想產生巨大影響的分析,認識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主要啓蒙思想家的主張。

【難點】

啓蒙運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出示先賢祠的照片,介紹先賢祠的作用和伏爾泰的地位,進而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法國的啓蒙思想家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理性時代的到來,範文,知道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是啓蒙運動發生的主要原因。那麼大家在此基礎上猜測一下,歐洲的哪個國家會首先產生啓蒙運動?爲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英國,因爲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較爲發達,同時英國首先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資產階級的理論來指導革命。英國啓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會契約,但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首倡分權學說,主張君主立憲和社會契約。

2.其實啓蒙運動在英國起源之後,迅速擴張到了法國並且在那裏達到了高潮。法國啓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

(1)伏爾泰是法國啓蒙運動的領袖,請同學們結合PPT上的材料,總結伏爾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怎樣理解其思想內涵?

伏爾泰猛烈抨擊天主教會,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認爲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爲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些思想體現了資產階級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

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以歷史小組爲單位,自主探究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分別是什麼?怎樣理解起內涵?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孟德斯鳩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提出“三權分立”學說;法律是理性的體現。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主張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的思想,宣稱“人生而自由,可是現在他卻處處戴着鐐銬”,封建專制就是束縛自由的鐐銬,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主共和;認爲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統治者的權利來自於它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違反了民意,人民有權推翻他,提倡社會契約論。盧梭是最爲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3.啓蒙運動的擴展

啓蒙運動很快又從法國傳播到其他國家,德國的康德對啓蒙運動做了經典的總結,認爲人應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啓蒙運動的影響

啓蒙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請同學們結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課本內容,以歷史小組爲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可以從思想解放和對資產階級革命、民族鬥爭的推動作用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總結:(1)思想解放: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衝擊着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2)對歐美其他國家:衝擊歐洲封建專制統治,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作用;爲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3)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4)對人類:啓蒙思想成爲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本課的主要知識點。

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比較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的異同點,下節課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