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熱]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5篇

設計1.52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熱]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5篇

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1

1.作爲老師,信心和責任心是第一位的。記住一點,你擔心的別人也擔心,所以不需要有壓力。 相信自己,別人才能相信你。

2.打動那些對你有好動感的評委!沒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訴所有人,我來了,我能教好學生。

3.講課要有激情,如果抑揚不足,起碼聲音要大。普通話標準一點。語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練。這是關鍵!講話要擲地有聲,不要半推半就,在講臺上要有颱風。教師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語音悅耳,抑揚頓挫。

4.一定要着裝合體,不要穿着太前衛,畢竟教師這個職位還是要講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潔得體端莊大方,給人感覺氣質非凡。

5.在見到官時要表現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囂張,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注意肢體語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講臺上,運用好肢體語言。

6.要在試講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的相關背景等知識瞭解到位,並把課的內容和這些背景結合起來,讓背景知識在吸引人的同時把人引導到課本的內容上來。

7.不用花費講得過於仔細,只要在你講的時候提到就可以了,讓聽課的評委知道你有這個環節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臺下評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視線不要一直停留在講稿上,要使臺下的每一個評委都以爲你在看他們,注視着他們。要面帶微笑,不要太嚴肅。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

2.瞭解骨傳導。

3.知道什麼是“雙耳效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

2.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2.通過貝多芬耳聾後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聲波進入人耳後,經過哪條途徑,最後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後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隻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徵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佈置

教材第18-19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多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全探究過程。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

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

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後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然後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麼,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纔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麼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聲

複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後,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後聲音的不同。

? 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 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裏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瞭解。

(四)課堂小結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五)佈置作業

調查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採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2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2)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無論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學生掌握簡單的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一課時。

實驗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頭、乒乓球、釘子、木塊、鉤碼、測力計、筆、盆子

一、引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文彥博樹洞取球故事,好嗎?

生:好!

師:從前有個小孩名叫文彥博,有一次,他跟好在玩皮球,當他們玩得起勁時,皮球掉進了旁邊的樹洞裏。小朋友都望着樹洞興嘆:“唉!沒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當大家都手足無措時,文彥博鎮定地說:“有辦法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取到樹洞裏的球呢?

生:給樹洞灌水。

師:爲什麼給樹洞灌水能把球救出來呢?

生:因爲水能把球浮起來!

師:你們真聰明!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有關浮力的現象。(出示板書:浮力)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一)活動一:判斷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

師: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發現的,文彥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麼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想一下,我們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塊、鉤碼、乒乓球、釘子、石頭。如果把我們準備的6種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塊都會浮起來。

生2:乒乓球也會浮起來。

生3:鉤碼、釘子、石頭會沉下去。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猜想。現在我們來親自試一試,究竟我們的猜想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呢?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填在表格一的“實驗結果”那一行裏。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學生分小組進行試驗並填寫表格)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結果是怎樣?

生1:上浮物體: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

師板書:上浮物體: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體:鉤碼釘子石頭

師板書:下沉物體:鉤碼釘子石頭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師:同學們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知道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爲什麼他們能浮在水面上呢?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可以知道了。

師:首先把氣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擡一擡手,反覆幾次,看看手有什麼感覺?

(師動手壓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壓一壓,感覺到手有一種向上託的力,被壓到水底的物體又被一種力託到水面上。

師:手的感覺和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說明了什麼?

生2:水有浮力。

師引導: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

師問:你們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樣嗎?

生齊答:豎直向上。(課件演示)

(三)活動二: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師: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現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課件:演示實驗的操作順序)

師:現在我來教大家怎樣使用測力計。力的單位是:牛頓(n)現在老師出示三把測力計,誰能準確讀出以下三把測力計的讀數?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頓。

師: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頓。

師:第三把呢?

生3:0.1牛頓。

師:現在老師說一說稱鉤碼的實驗步驟:(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講解)

師:首先,在空氣中用測力計測量一下鉤碼的重量,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鉤碼在空氣中的重量。接着將鉤碼緩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鉤碼浸入水中,但鉤碼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針平穩後,再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鉤碼在水中的重量。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做完後,請來告訴老師你的實驗結果是怎樣?

(學生分組活動並記錄實驗數據)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一下,哪個讀數大?哪個讀數小呢?學生小組討論並齊答:在空氣中讀數大。

師追問:爲什麼在水中會變輕了?

生齊答:因爲水中有浮力!

師高興地:那麼怎樣計算鉤碼的浮力呢?現在小組討論一下。誰來鉤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組組長展示實驗記錄表。

師問:你知道鉤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嗎?

該組長:物體浸入水中,變“輕”了多少,就是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氣中測到的數減去水中測得的數。

師問全班: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齊答:同意!

師肯定並表揚該組長!

師強調:通過表格一和表格二,我們已經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說: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應用。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瞭解有關水的浮力現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很普通的力,與人有很密切的關係,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水的`浮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哪些應用呢?(出示圖片)

師:我們回想一下在期學到哪篇課文有關浮力的呢?(撈鐵牛)宋朝時的出色家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隻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鐵牛拉回了岸邊。

師:(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圖片)這幅圖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浮出水面。

師出示木排圖:這幅圖哪裏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載人。

師: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浮在水上的航標燈,它用來指揮海上的交通。以上這些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多媒體出示圖片)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你們曾記得在二年級語文下冊有一篇《稱象》的課文,曹操的曹衝利用水的浮力稱出大象的重量。這頭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稱,也不能砍了再稱。於是他想出一個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趕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然後把大象趕上岸,再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最後稱一稱石頭的重量,石頭的重量等於大象的重量。

五、課堂小結。

師:現在我們回想一下,今天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生1:知道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有上浮、下沉、懸浮

生2:學習了浮力的應用

生3:怎樣計算浮力的大小……

師:人們對浮力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只要我們注意認真觀察,就不難找到利用水的浮力爲人類的事例。這節課同學們表現非常不錯!相信你們一定收穫不小!

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3

本課設計中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並注重多種方式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結合教學內容,將公式p=i2r的呈現做了處理,用閱讀探究的方式出臺,並以“探究卷”爲橋,完成本次課教學內容。

“電和熱”是國中物理(八年級)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的主體內容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與電阻成正比。編者的實施建議是根據生活現象發現問 題,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結論,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中,體現從生活走得物理──再從物理走進社會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打開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電爐子、電餅鐺通電時發生的現象,並說出啓示,提出問題。

環節:探究與發現。

通過實驗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電阻的定性關係;再通過閱讀探究;電熱功率p與導體的r及通過的電流i之間的關係式。

第三環節:應用與創新。

用結論解答課前實驗現象,繼而再觀察多媒體的兩個演示實驗,根據結論判斷實驗現象,並加以解釋,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讓學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並對課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個變量電流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即對於同一個用電器熱功率p與電流i的關係探究,使課堂得以延伸……

1.知道電流具有熱效應,知道在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2.通過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

3.領悟從生活走進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這一課改基本理念。

電池組、帶蠟油的鉛筆芯、帶蠟油的銅絲、導線、“探究卷”。

重點: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難點:p=i2r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做好探究實驗,認識現象。

師語:請同學觀察通電的電爐子和電餅鐺,回答它們工作時能的轉化。

學生:電能轉化成熱能。

師語:請仔細觀察,談談你的“發現”,並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電阻絲很快地發紅,電餅鐺也很快地熱起來,而與之相連的導線卻不太熱。

2.爲什麼電阻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幾乎不熱。

(若學生沒有“發現”,則提示用手觸摸電餅擋、導線,“發現”問題。)

師語:結合2引思:探究課題──在電流相同時,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與電阻有什麼關係?

(“導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的關係。

過程:學生根據所給器材操作(參考裝置圖如下)。

學生:根據銅絲和鉛筆芯上的蠟油熔化的快慢,推斷出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熱功率p與電阻r的定性關係。

發現小結:在電流相同時,電阻越大,產生的熱功率越大。

2.閱讀與探究。

目的:瞭解電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

過程: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並分析數據,得出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式。(附閱讀卷)

小結關係式:p=i2r

師再引導:由p=ui、u=ir推導p=i2r,根據關係式,用語言描述熱功率p與電阻r的關係。

探究結論: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爲熱的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此教學目的,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突破p=i2r這一教學難點;二是學會閱讀探究方法。)

目的:用剛剛得到的結論去解釋開課的實驗現象。

(教師給出提示語,學生填相關知識)

1.過程:以探究卷形式學生解答實驗現象。

師:多媒體大屏幕演示實驗。

師:應用結論指出實驗出現的現象,並加以解釋。

2.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師語:請你回憶一下,生活中和許多產業中,哪些場合用到了電熱器,請說出兩個場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聯想。

師語:利用電熱器加熱時,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哪些場合用電器通電時發熱,但我們並不希望它們發熱?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問題,關於這兩方面,你有那麼改進意見。

生:交流、評估,教師做總結性。

(教師贈語:科學靠我們發現、探究、改進──科學永無止境。)

(此環節教學目的有三,一是培養學生聯想、解決問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評估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另一種探究思維程序:通過閱讀得出結論→根據結論解釋某些現象→再將這結論應用於生活中→將問題做創造性改進、發展。)

1.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結構。

2.通過多媒體給出生活中電熱危害的實例,學生課後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辦法;課後設計實驗探究電熱功率p與電流i之間的關係,要求說出所需要的物品,並畫出電路圖。

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4

本設計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爲本的培養理念,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民主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通過實驗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觀察法、探討法、演示實驗法、訓練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物理》(滬科版)第八章第一節壓強第136頁

1、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論證、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會到客觀規律的可認識性和有效的利用規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研究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1.學情分析

對於國中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這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勝心理特點,且大多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學習積極性高,平時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需要,使學生對物理有興趣,學習有信心,且課堂氣氛好,師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壓強的概念是貫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後三節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採用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路.壓力和壓強的概念及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用壓強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和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最後概括出規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圖釘、方磚、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一、新課引入教師提問:

1.大家見過怎樣用斧子砍樹嗎?是用斧刃砍,還是斧背?爲什麼?

2.同學們觀察過自己的書包帶子嗎?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爲什麼?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按書中圖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麼不同,知道是爲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前面我們學過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力——壓力

對於壓力我們分析一下,我們知道壓是個動詞那麼那我同學來給我們演示一下壓這個動作。請同學演示自己據一些例子

請畫出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重力與壓力的區別?以放在物理課桌上的課本爲例。

分析歸納:

課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桌面受到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課本。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於接觸面的。

1.感受壓力的效果。

2.實驗探究

發給每桌一個圖釘,請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地夾着圖釘,感受一下,爲什麼兩個手指的感覺不相同呢?

舉例:爲什麼人在雪地上行走時腳容易陷進積雪中,而穿上寬寬大大的滑雪板時不僅不會陷進雪裏,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1.壓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預設:學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引導工作,爲引入演示實驗做好鋪墊。)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或猜想還與其他什麼因素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兩個因素有關。所以,用控制變量法,控制受力面積相同,研究壓力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再控制壓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積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

選用器材:兩塊磚和一泡塑料。

設計意圖:把兩塊磚和一塊磚分別放在泡沫塑料上所產生的壓力大小不同,但把兩塊磚疊起來平放與一塊磚平放的受力面積相同,因此,可以比較出壓力的大小對壓力效果的影響;把同一塊磚平放與立放能保證壓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

參照課本實驗。

(1)把一塊磚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2)把兩塊磚疊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塊磚豎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證據: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b)受到的壓力大,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圖(c)的受力面積小,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論證: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

3.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壓強的計算公式爲: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單位是由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單位組成的複合單位,寫作“n/m”,物理學中稱爲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單位;我們把三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佈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約爲1pa。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信息窗”,讓學生對帕斯卡有所瞭解。

帕斯卡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家,1623年6月19日生於法國克萊蒙費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於巴黎,享年39歲。

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流體力學、靜力學和大氣壓強的研究。

托裏拆利實驗的消息傳到法國後,引起了帕斯卡的極大興趣,在1646年10月,他幾次重複了托裏拆利的實驗,均獲成功。1646-1647年,他準備了幾根長度約12m的各種形狀的玻璃管,把它們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別用水和葡萄酒做實驗,帕斯卡根據這次實驗的結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關於真空的新實驗》一書中指出,管內出現的空隙確實是真空。

帕斯卡還做過大氣壓隨高度變化和虹吸現象的實驗。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讓他的內弟佩裏埃把氣壓計帶到克萊蒙附近高約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進行實驗,看出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山頂比山腳的水銀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聖傑克塔頂做過同樣的實驗。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論證和大氣壓強聯繫起來,進而把兩者放在更爲一般的“流體平衡”理論中來加以闡述,說山頂實驗使他“親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輕的流體——空氣和最得的流體——水銀之間的平衡。”

實際應用:比較坦克與圖釘所產生的壓強。

例題:一輛質量爲12t的坦克,每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m2;一顆圖釘尖的面積是0.05mm,手指對圖釘帽的壓力是20n。試比較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與圖釘尖對牆的壓強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質量m=12×103kg,履帶面積s1=1.5m2,圖釘所受壓力f2=20n,面積s2=0.05mm2。

求: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和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並比較其大小。

解:坦克對地面的壓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積:s1=1.5m2×2=3m2.

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3.93×10pa。

圖釘尖對牆的壓力:f2=20n。

牆的受力面積:s2=0.05mm2=5×10-8m2。

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4×108 pa。

比較可知,圖釘雖小,但是它對牆面的壓強卻遠大於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設計意圖: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交流與討論:

估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行走時和站立時的壓強一樣嗎?如何估算每隻腳的面積?

採用的方法:割補法測面積。

根據質量計算重力,得到人對地面的壓力,代入公式p=fs進行計算。

4.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增大壓強?怎樣才能減小壓強?

分析歸納: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

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應用:

(1)把兩個核桃同時放在一隻手上捏,由於兩個核桃互相擠壓,其接觸面積非常小,產生的壓強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壓開。

(2)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它的科學道理是什麼?

答: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的應用:釘子、箭頭、刺刀、長矛等。

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的應用:物的地基、載重汽車的輪子比普通汽車的輪子多、學生的書包做成雙肩背且揹帶做得比較寬。

三、課堂小結。

1、基礎知識。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相互接觸,並相互擠壓的那部分面積叫受力面積。

(3)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公式:p=fs,單位:pa。

2、研究方法。

通過猜想、分析、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分析論證得出壓強的規律。

四、課堂反饋。

1、推土機對地面的壓力也很大,爲什麼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往地裏打樁,爲什麼要把樁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3.書包的揹帶爲什麼要做得很寬?(答案: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4.將邊長爲3dm的立方體銅塊放在上表面面積爲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鐵塊上。求鐵塊上表面受到銅塊的壓強是多少?(銅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積是解決本題的關鍵,銅塊的底面積900cm2,大於支持面的面積100cm,所以受力面積是100cm。(答案略)

1.本節從學生常見的但沒有思考過的現象引入新課,意圖引起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再介紹壓強的鋪墊重點知識壓力,通過對四個圖例的分析來理解壓力的的概念;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用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爲了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之後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並口頭解釋壓強現象,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突出物理學是描述自然現象,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學科。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通過演示實驗的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

3.本節課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培養了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國中物理課教學設計5

1.精心設計問題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爲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啓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爲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物理論文《依據教材特點 設計課堂教學》。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學習方法及教學手段都賦予新意。並不失時機地介紹新科技,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手段使課堂活動不斷變換形式、力求出新。

所謂求活,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說話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努力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實驗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製作及課外小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師設計小實驗要考慮到課外小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難度稍大的實驗製作,在佈置學生時要提示學生怎樣做,以及注意事項,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製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4.精心設計活動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教學中充分運用每節教材後面的“想想議議”提出的信息、精心設計“想想議議”活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樹立敢爲人先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