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

設計3.11W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1

一、教材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

活動天地(一)《我會打電話》是《品德與社會》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中的《活動天地》。學生們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已經知道了當父母不在家遇到困難時如何獨自應對的方法,而且還掌握了一些正確的求助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活動天地(一)《我會打電話》,學生們就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常用應急電話號碼,並懂得不隨意撥打這些電話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爲.

二、學情

生活中,學生們較多的是與自己的親朋好友打電話,瞭解的是父母單位、手機、家裏等的電話號碼,卻很少涉及常用的應急電話號碼。因此本課教學十分有必要

三、說目標

我在原教參的“教學目標”上作了補充,加上了“不隨意撥打電話是一種文明行爲”的要求,因此設定的目標爲:

1、知道一些常用應急電話號碼和文明打電話的方法。

2、進行模擬打常用應急電話的練習,培養在緊急情況下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懂得不隨意撥打這些電話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爲。

四、說教法

我在本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

1、媒體教學法:爲使本課教學更具體化、形象化,併爲學生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打好基礎,我在教學中將生動形象的媒體貫穿始終。

2、實踐體驗法:針對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還不夠強的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動靜交替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通過實踐,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能,、體驗成功的機會。

五、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參與學習法:我在教學設計中儘可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限度地投入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有成效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2

1.教材

本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整理物品的好處,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技能。日常生活中,物品放在一定的地方,既整齊、美觀,使用時又方便。從小養成不亂放東西的習慣,長大後就不會丟三落四。本教材在生活技能上以整理物品入手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對其以後的生活與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2.學情

處於3~6歲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很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常常一件事沒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顯得做事雜亂無童,缺乏條理。同時,現如今大多數的國小生在長輩的呵護下,更缺乏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識和能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國小低年級是進行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所以,在教學中應加強指導,使行爲落到實處。

3.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續編故事,使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環境。通過比賽,讓學生懂得整理的原則是方便、美觀。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學會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如物品分類放、用完東西放回原處、及時整理物品等。同時,通過兩次比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習慣。

4.教法

遊戲導入,揭示課題續編故事,明白道理討論交流,歸納方法

指導行爲

聯繫實際,整理講臺運用學具,模擬生活比比賽賽,評選標兵

學會整理

5.學法

在教學中,通過比賽,給學生創設了充分自主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做,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6.實施

本課我們打算用二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初步學會有條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環境;懂得整理的原則是方便、美觀。在教學中,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落實。活動一:遊戲導入,揭示課題

遊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通過遊戲,還能使使教師瞭解到學生整理東西的實際能力。同時,通過遊戲評選出的小能手,也能在班中樹立起這方面的榜樣。

活動二:續編故事,明白道理

教材中鼕鼕的故事可能就曾發生在班中學生的身上,通過這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可啓發學生該怎樣改正這個壞習慣。

活動三:討論交流,歸納方法

通過創設“幫助鼕鼕”這個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使學生歸納並掌握整理東西的基本方法。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初步學會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如物品分類放、用完東西放回原處、及時整理物品等;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同樣,也是通過三個環節來完成。

活動一:聯繫實際,整理講臺

在課開始前,教師有意識將講臺弄亂,然後通過這一情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

活動二:運用學具,模擬生活

通過擺放學具這一模擬生活的環節,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活動三:比比賽賽,評選標兵

整篇課文在遊戲中開始,也在遊戲中結束,激烈的遊戲比賽,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3

一、說教材

《讓我自己來吧》是浙教版國小《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中的第三個主題。本課由“我會打扮我自己”、“我會管好我自己”和“我來當個小幫手”三部分組成。其中“我會打扮我自己”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會管好我自己”中的“展示臺”是督促學生實踐並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一個記錄。實際上,一年級的學生能管好自己,就已經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了。本課的最後以“我來當個小幫手”爲主題,用編兒歌和模擬生活場景等形式,再次強化了學生積極主動爲家服務的情感導向與能力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課前向學生和家長調查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現狀(見調查表),其中會整理書包是新生入學後第一個月要學會做的事情,差不多的學生已經能做到;另外自覺鍛鍊身體,是《家校聯繫冊》裏的內容,根據批閱情況,學生的習慣也還不錯。這兩項在本課的教學中就省略。另外,根據調查,扣扣子學生全會;出門要關燈、玩具換着玩、轉告電話大部分的學生能做到;理被子,也是多於半數的人都會理,而且是課堂上不易操作的;這幾部分內容也省略。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基於本課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願意嘗試、自己動手。樂於爲父母做事,並能體會到成就感。

2、行爲與習慣:培養學生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學生基本學習習慣。能爲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知識與技能:懂得繫鞋帶、刷牙、整理學習用具的小要領,鍛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穿衣能力。讓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努力使家變得更可愛,更溫暖。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學教法:

本教案設計力求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通過競賽、評判、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教學遊戲、討論等各種兒童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生們則在徒手操、個別示範中學習;在評比、鼓勵中糾正;在競賽、唱兒歌中鞏固;在表演中體驗、提高。整堂課安排了五個活動,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五、活動過程

活動一:置身好孩子樂園

課上,將學生分六組沿教室一圈坐好,中間留空。教師帶鳥的頭飾飛來:小朋友們好,我是從好孩子果園裏飛來的一隻快樂鳥。秋天到了,果園裏桂花飄香,黃澄澄、金燦燦的果子都成熟了。我從那裏捎來了一些,專門獎勵給積極參與,認真聽課的好孩子。你們準備好了嗎?(教師拿出獎品)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創設美麗又輕鬆的氛圍,爲一年級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提供方便,同時讓一年級的學生覺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很愉快的事。

一年級的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往往容易忽略,而對別人的缺點卻看得很清楚,所以通過看其他小朋友起牀時要爸爸媽媽爲她穿衣服的錄像,讓孩子以旁觀者的身份從心底裏發出:爸爸媽媽,讓我自己來吧的呼聲,以此引出課題。

活動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通過課前的調查,一年級學生會穿衣的佔大多數,但真正是自己穿衣的44人中只有12人,所以提高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是本環節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通過以小組進行穿衣比賽,評出每小組的優勝選手一名,在採訪優勝選手時,爲在家都自己穿衣服的優勝選手戴上成熟的紅蘋果頭飾,爲在家不能自己穿衣的優勝選手戴上未成熟的青蘋果的形式,鼓勵並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二的第二環節是學習繫鞋帶,課本當中安排的是“繫鞋帶、扣扣子-我是巧手好孩子”。這裏做了兩個改變,一是扣扣子省略,因爲調查時發現所有孩子都會扣;二是將課本系鞋帶的穿鞋帶步驟省略,因爲調查中發現就光光繫鞋帶,會的只有22人,佔半數,平時自己繫鞋帶的只有14人。而穿鞋帶的方法過多又複雜,一節課中既要學會繫鞋帶還要學會穿鞋帶,要求過高。所以本環節只選取單純的繫鞋帶爲知識技能訓練目標。通過小組內選出繫鞋帶小能手,讓他們介紹不同種的繫鞋帶的方法,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來掌握繫鞋帶的要領。運用可愛的水果貼圖(自制吸鐵石),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活動的設計打破了課堂裏單一、師生相對立的空間關係,課堂中有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增大了每個學生髮出和收取的信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師生互動,彼此融合,課堂變得更加活潑。

活動三;照鏡子

這一活動通過兩兩照鏡子的遊戲,即一人做動作一人當鏡子的遊戲(模仿他的動作),在學習簡潔易懂的兒歌中,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儀表,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鏡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可以正衣冠,而小夥伴、家人和老師也是我們的好朋友,除了可以正衣冠,還可以正言行。

活動四:自己的事爭着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已經掌握的本領。如何在活動過程中體現榜樣示範的作用?在這一活動中,在教室裏設計一棵樹,樹上長着各種各樣不同顏色的果子,果子後面分別寫着:“你會獨立作業嗎”“你會梳頭嗎”“你會刷牙嗎”“做完作業後自己會理桌子嗎”等一些調查中主要存在的又是孩子經常要面臨的問題。通過讓不同小組對於這個問題特別能幹的孩子來摘果子,並做一做,介紹介紹自己的經驗。讓這些摘到果子的孩子得到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受到鼓勵,其餘小朋友在羨慕中進步,顯示一種榜樣示範作用。既能面向全體,又能因材施教。在這個活動中,也讓孩子們動一動,做一做刷牙的徒手操,唱一唱、跳一跳《我有一雙小小手》,在動動、做做、唱唱、跳跳中讓孩子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增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爲父母的情感意識,

活動五:幫助爸媽做事

本活動的第一環節也由身邊的榜樣入手,讓兩名學生演一演《媽媽回來後》,其他學生說一說: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這位小朋友是媽媽的小幫手?並且誇誇這丙位孩子。

本活動的第二環節,讓孩子們交流一下遇到下面的情景你會怎麼做:

a、爸爸下班回到家,很累了,你會怎麼做?

b、媽媽做好飯了,你會怎麼做?

c、媽媽要去洗衣服,你會怎麼做?

d、爺爺在家悶得慌,爸爸媽媽工作又很忙,你會怎麼做?

第一環節的表演是生活的重現,體現學習內容從生活中來。第二環節將學學到的知識又回到生活中去。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交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使師雙向互動,彼此融洽,課堂變得更加活潑,並能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

小結、導行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知道,我們雖然是做自己的作業、幫媽媽拿碗筷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加起來會讓我們的家變得更可愛,更溫暖。

習慣養成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所以課堂的最後讓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選擇項目填入表格,在平時的生活中,讓父母來評一評。將課堂的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努力做父母的小幫手,在現有的生活中有所提高。使學生的行爲得到鞏固。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4

一、內容說明:

本課是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教材中讓學生認識殘疾人在生活上的許多困難,以及瞭解張海迪身殘志堅的事蹟,這些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遙遠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讓學生換位體驗,燃起對殘疾人的同情和關愛之情,併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培養學生的愛心。

二、教學目的:

1、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真實困難。

2、增進對於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

3、瞭解社會生活中各種爲幫助殘疾人設置的設施,以及幫助殘疾人的做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真實困難,並從中得到感悟。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尊重、幫助殘疾人。

三、教學設計意圖: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整堂課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活動、遊戲中得到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並從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習慣的培養及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準備:絲巾,課件,100元人民幣,學生蒐集殘疾人的故事。

五、教學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初步感受

(1)、談話導入,出示圖片,說說圖片上的人跟我們長得有什麼不一樣?小朋友個個是健康、活潑的孩子,得到老師精心的培養,父母的疼愛,多麼幸福呀!可在我們的社會中還生活着許多殘疾人。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樣的人叫殘疾人?(板書“殘疾人”)

(2)、小朋友們說得對,由於先天或後天的意外,而使身體器官或功能有了缺陷的人,我們稱他爲殘疾人。你見過殘疾人嗎?

2、通過活動,加深體驗

(1)、雖然同學們可能都見過殘疾人,但是對他們不一定有很多瞭解。現在,我們一起來進行一次模擬活動,體驗一下殘疾人的生活。(老師先請兩位同學到前面來,做矇眼走路的體驗活動,一人把眼睛用絲巾矇住,體驗盲人,一人明眼走完全程,路線是教室一圈。)

請同學們談談體會。

(2)、下面,我們再來體驗一下“單手戴紅領巾”,一隻手不準動,只能用另一隻手來戴。

請同學們談一談剛纔的感受。

(3)、剛纔,在這短短的幾分鐘裏,小朋友們就感到了許多的不方便,對正常人來說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對殘疾人卻不是那麼容易。而殘疾人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多麼不容易啊。儘管如此,許多殘疾人像我們一樣地學習、工作。(師出示張海迪的畫面及介紹)說說你還了解哪些這樣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的殘疾人?小組討論,交流。

(4)、由此可見,殘疾人不但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那種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去學習。誰來說說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殘疾人呢?(板書:關愛)那麼他們的做法對不對?(出示課件)

(5)、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幫助殘疾人的做法,你們知道我們社會對殘疾人有哪些關愛嗎?(引導學生認識盲道、無障礙通道、人民幣上的盲文,電視臺的啞語新聞,助殘日等)。

3、情境表演、鞏固深化:

(1)、關愛殘疾人,幫助殘疾人,是社會的進步,是社會聞名的表現。小朋友們,那麼當你在公園裏遇見聾啞人向你問路時,遇見坐在輪椅上的阿姨要過小水溝時,如果你在大街上看見盲人急着要過馬路時,你會怎麼做呢?(出示課件)讓我們選擇一個場景說一說、做一做。

(2)、你們爲什麼要這麼關心殘疾人?學到這裏,你懂得了什麼?(板畫:愛心)

4.總結激勵,延伸導行:

在這世界上,我們人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讓世界都充滿愛,讓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伸出溫暖的手,奉獻自己的愛心,這世界將永遠成爲美好的春天。讓我們努力去行動吧!回家去約上爸爸、媽媽,約上親朋好友,讓大家都來關心殘疾人。

跟錄音齊唱:《愛的奉獻》。

板書:

六、教學反思:

通過《他們需要關愛》這一課的教學,我更深地感受到,課堂要充滿活力,師生的創造是很重要。而實驗教材正好爲師生提供了很多創造空間,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去運用了。在新課程的引領下,課堂學習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活動性成了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不再是靜聽、靜觀、靜思的學習,而是學生在合作、活動中的學習,其中行爲體驗正是一條絕好的途徑。

1、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發相應的道德情感。根據教學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心絃,引發學生體驗。活動一開始,教師通過看殘疾人的圖片,讓學生認識殘疾人,初步瞭解殘疾人,從中燃起對殘疾人的同情。與此同時,我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搜查一些感人的圖片來輔助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如:盲人畫、斷臂青年的篆刻及口書,還有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的精彩畫面的選用,使教材的功能得以拓展。

2、參與遊戲,親身體驗

傳統的課堂上,我們要求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不插嘴,專心聽,孩子成了學習的容器,個性被磨圓,創新的火花被掐滅。爲此,我們要設計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歡快的遊戲活動中,成爲活動的細胞,活動的主人。如“換位體驗”中的“矇眼走路”、“單手穿衣”這一活動形式是令學生喜愛的,強調全體學生一起參與活動,人人都得到體驗,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切身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困難與痛苦,喚起內心的同情,併力所能及地幫助殘疾人。教學中爲學生準備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自由地進行體驗活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了同學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及相互合作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自主學習的主人,並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體驗。這樣的活動既符合國小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又體現了新課程中活動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關於國小一年級思想品德說課設計稿五篇範文5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蘇教版《品德與生活》第二冊第11課。

二、教材分析:

本課處於第三單元愛心行動篇。愛心的培養,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針對現在兒童都是獨生子女,只知受人關愛,不知去愛別人的現象,本單元以愛心爲主題,編排了《小手拉小手》、《關心老人》、《關愛殘疾人》、《愛護花草樹木》四個主題活動,從不同層面,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樂於愛。讓他們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的成長。《小手拉小手》的活動,旨在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遇到困難應學會求助,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在互助中學會愛,在愛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幸福地成長。

三、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學期,班級開展了“同在一片藍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長”活動,班級即將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們還設計了一個愛心標誌,制定了成員守則。這節品生課,就是與班隊活動相整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具體指導學生怎樣互幫互助,明理導行,通過開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並從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習慣的培養及能力的發展,即以活動促教學實效,以活動促自主發展。

四、教學設計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遇到問題學會求助及互相幫助,培養兒童愛同學、愛集體的思想感情。

2、瞭解並學會求助他人時要用的文明用語,培養與同學團結友愛的精神,養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3、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瞭解向人求助和幫助他人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活動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明理導行。

本課一開始就給學生呈現課堂學習中的一個困難,忘帶畫筆。這一小困難,如何解決、如何向同學求助。別的同學又如何幫助解決困難,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二)——愛心互助,行爲辨析

通過“忘帶水杯”A、B兩組情景劇的辨析,“一把雨傘”小組討論後的幾種不同做法與結局,進一步明確“求”要有禮貌,“助”要盡我所能。

活動(三)——情感熱線,昇華道德

以小朋友喜歡的卡通形象“愛愛鴿”做小記者採訪的形式,啓發學生交流,說出助人後的快樂和被人幫助後的幸福,被別人幫助和助人後的感受,只是表述出來才能昇華爲道德的內驅力。

活動(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兒歌,表達了被人幫助後的快樂感受,通過吟誦兒歌,既把本課的活動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課的內容;既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題。最後老師推出“愛心花”,同學們可以把平時幫助別人的事添入每一片愛心花瓣,真正使互幫互助之風成爲孩子的自覺行爲,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五、教學反思:

要改變長期以來傳統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就必須緊密聯繫學生實際、生活實際,就必須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做纔可能達到此項活動課程的總目標。

在本堂課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學素材。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爲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的活動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班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科技信息、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及時吸收到教學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所以我們應該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例如通過創設“忘帶畫筆”這一生活情境,讓“愛心”回到生活,回到課堂、回到身邊。增強了學生興趣,體驗到“愛”的樂趣,充分提高了學生體驗的主動性。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興趣是學習之魂。《品德與生活》作爲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它所呈現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師能夠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如在“忘帶水杯”兩組情景劇表演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感悟,辨析小品中兩人言行,展示出學生對別人的愛心,對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對自身經歷的反思融爲一體,實現生生互動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與生活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活動中鍛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際能力、動手能力,把音樂、班隊、品德進行有機地整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創造性。看來,教師巧妙選擇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到新鮮,得到鍛鍊,讓課堂充滿活力,就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注重課後活動延伸。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兒童的現實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教師雖然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明確了生活中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的道德行爲準則,但是事過境遷,學生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們教師應把視線轉移到家庭、社會中,與家長攜手並進,形成家校合力,共同關注其行爲習慣的養成。教師在全課尾聲中佈置與同學共同填寫“愛心花”圖:把每天爲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並將此項習慣持之以恆,使活動真正開展起來,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