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農業》教學設計9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農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業》教學設計9篇

《農業》教學設計1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 第一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農業區位各因素及其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2.難點

說明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分析某一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圖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蘭的花卉園、季風區的水稻田、呼倫貝爾草原的牧場、東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農業: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副業

2.農業生產活動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3.農業生產活動的對象:動物和植物

4.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地域性和季節性、週期性

5.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投入: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產出:農產品

  【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

(1)氣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農作物的地區分佈。

熱量:決定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決定作物品種、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區發展什麼類型的農業?(林業)平原發展什麼類型的農業?(種植業)

(3)水源

思考:爲什麼古文明起源於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條件

(1)勞動力

(2)科學技術(節水技術)

(3)裝備

3.社會經濟

(1)市場

(2)交通

◆主導因素與限制性因素

主導因素的改變:立體農業佈局模式、梯田等。

  【農業地域類型】

1.概念: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並在地區之間開展商品交換所形成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

2.佈局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3. 生產佈局發展趨勢

4.農業地域類型分析

以亞洲水稻種植業爲例:

1) 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2) 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

4) 歷史悠久,市場廣闊。

【練習】

《農業》教學設計2

展示學習目標:

1.聯繫行政區劃的知識描述北方地區的位置和範圍。

2.描述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和氣候類型。

3.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佈,及黃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的條件及現狀。

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8—P10的圖文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說出我國北方地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2.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佈。

3.思考P10活動題。並小組合作完成。

自學成果展示,教師總結補充

黃土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黑土地----東北平原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11—P12的內容,完成下列內容任務

1.觀察圖6.6分析:北方地區的三大地形區各自主要的農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動”。

成果展示:北方地區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經濟作物課堂總結:結合學習目標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達標測試:

1.關於北方地區的位置描述正確的是()A.位於黃土高原以南

B.東臨渤海和東海

C.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西

D.秦嶺—淮河以北

2.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區主要氣候類型是() A.溫帶海洋性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D.高原山地氣候

4.下列地形區不屬於北方地區的是()A.內蒙古高原B.華北平原

C.東北平原D.黃土高原由學生介紹自己旅遊行程、感受導入,老師注意提前課下與學生溝通好,介紹時間不要太長。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教學反思

得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事先了解學生並事先讓其準備好,以免影響上課效果。如果學生有旅遊時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生,圖片導入也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學習資源(導學、效能作業、教學錄像等)多媒體課件

《農業》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圖文資料瞭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的重要性。

2、閱讀圖和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在地區分佈上的差異,並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自然原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農業在我國的地區分佈差異。

2、教學難點:農業分佈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圖文、活動、閱讀資料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啓發,通過問題引導、圖表分析、綜合比較,瞭解農業的重要作用及我國農業在地區分佈上的差異。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學生要完成的任務素材。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從數字中國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形成感性認識。

教師: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驚人,那麼如此重要的食物來自哪個經濟部門呢?

學生回答預設:農業。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農業的重要性,爲後續的學習做鋪墊。】

講授新課──識農業,說農業

教師: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請大家閱讀課文,說一說什麼是農業?

學生回答預設: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農業;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是生物本身。

教師:結合圖說出農業的主要部門。

學生回答預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資料啓發引導學生,得出農業的概念和分類。】

教師(小結):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這是廣義的農業,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

教師:大家閱讀資料“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瞭解我國的現代農業。

教師:你的早餐吃了什麼?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還需要農業嗎?請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預設:衣、住、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農業的重要性。】

教師:展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示意圖,請同學們讀圖(四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世界、部分國家單位面積水稻產量),尋找證據,證明這個說法。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讀圖驗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它們的界線在哪裏?

2、東部和西部各有哪些農業類型?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爲什麼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

4、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

5、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於天然林?哪些屬於人工林?

6、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學生:讀圖思考回答。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佈示意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地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學生:讀圖討論,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圖得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東部與西部的差異,南方與北方的差異),通過問題的引導一步步認識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接着結合地形、氣候、河流等所學內容,引導學生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分佈差異的自然原因,加強前後知識的聯繫,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完成活動“我國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建設規劃”。

【設計意圖:加強對地形、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係的理解;瞭解在西部地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並認識我國西部地區種植業區的常見農作物;進一步理解我國東部南北方農業的差異,爲今後高中學習農業規劃打下基礎。】

《農業》教學設計4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全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農業生產知識屬於區域地理學中的基礎知識,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主要表現在:一是區域農業的發展是區域各種資源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課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美國農業發展條件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對所學知識和已有能力的遷移。

二、課程標準:

以某區域爲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佈局特點和問題,瞭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三、課標解讀

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爲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美國農業的佈局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讓學生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通過知識遷移能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課綜合性比較強,但高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應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能通過一些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本節課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能力。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掌握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3.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 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分析、討論的方法討論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今天我們用相同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知道美國是發達國家,是因爲他擁有發達的工業,其實美國不僅擁有發達的工業,還擁有世界最發達的農業,其農業生產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這節課我們就以美國爲例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多媒體展示:美國農業生產狀況)

推進新課: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1. 分組討論如何分析農業區位:

(1)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河流、氣候、土壤等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 科技、勞動力、政策等

2. 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佈圖》、分析美髮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提示:美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對農業有何影響;地形分佈有何特點,對農業有何影響?)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佈)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佔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溫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佈)

活動1: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課堂活動:分析地形條件對美國農業的影響

2. 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閱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參閱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出。

(承轉:由於以上原因爲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P52

2 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 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並完成表格。

1.瞭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2.瞭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兩種不同類型小麥的分佈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爲主。

3.瞭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位置。

4.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討論:分析美國的自然條件(光、溫、水、土等)對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形成與分佈的影響。其體現了農業發展的什麼原則?

美國西部爲高大的山系,東部是山脈,中部是美國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國西部陽光燦爛,光照強,東部地區的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水熱條件充足,而北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涼,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由於美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大,不同區域的不同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農業,這爲美國農業專業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實質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發展原則 。

知識遷移練習:

1.試分析我國東北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並比較兩地農業生產條件的異同。

2. 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 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2)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爲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

課堂小結:

一、美國農業的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地區專門化

2、美國的主要農業生產帶

《農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瞭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佈。

3、瞭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佈。

4、瞭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瞭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範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徵,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爲主,理解爲輔;技能與能力要求:瞭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瞭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划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繫?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瞭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爲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佈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繫?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範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聖的景象等。

3、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係,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並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犛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後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範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徵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農業》教學設計6

【課前透視】

本課以“我”參觀農業科技成就展爲線索,記敘了“我”在展覽館的見聞和感受。反映了先進科學技術給我國農業還來的巨大變化。課文采用了連環畫的編排形式,語言淺顯,內容生動。

課文內容中介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生動形象的連環畫形式,一定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使學生在瞭解科學技術,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藉助插圖瞭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在感情朗讀中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信息資料】

1、生詞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

2、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一參見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爲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激趣導入:播放錄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令人驚歎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吧!(板題)

(錄像的播放,拉近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人物介紹:(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同學們,這位老爺爺你們認識嗎?他就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這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34課《農業的變化真大》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聽錄音,感知課文內容。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讀課文,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師生評議。

(初讀課文就根據低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讀時字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上。)

二、識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會認”中的14個字。(藉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組詞、找朋友遊戲等。)

2、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着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教師以夥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爲學習是一種樂趣。)

三、精讀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農業都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2、探究讀:看到這些變化時“我”的心情怎樣?怎樣把新奇的語氣讀出來?(自由練習,小組練讀評議。)

(這樣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正確評價他人的能力,在嘗試讀書中提高了讀書能力。

3、配圖讀:圖文結合讀課文,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層次的閱讀課文,不但在閱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實踐

1、教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小朋友們給它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的評爲“最佳講解員”。

2、出示“讀讀記記”中的詞語,引導學生正確朗讀,並試試說出類似的詞語來,也可以課下收集,把他們記在積累筆記上。

(循序漸進,設計有坡度地練習,增強學生積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農業科學家,你會怎樣呢?充分想象,大膽交流。

(充分尊重個性體驗,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科學情感。

《農業》教學設計7

一、揭題引入

1、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各項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課前,老師叫大家收集了有關農業變化的有關知識,現在誰來介紹介紹?

3、學生介紹農業的變化。

是啊,農業的變化真大,都是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34課。

4、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認讀生字。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勾畫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3、說說這些生字該怎麼記?

4、出示生字卡片,小組開火車認讀。

三、學習課文,瞭解農業的變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思考我到農業展覽館知道了農業有哪些變化。

(二)學生彙報農業有哪些變化。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掛圖(或放課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爺爺立了什麼大功?

3、你還知道袁隆平爺爺的哪些事蹟?

4、指導朗讀第2節(誇獎、自豪的語氣)。

四、自學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讀課文3-5節,然後小組說說我在展覽館裏還知道了農業有哪些變化。

1、思考討論

①爲什麼在寒冷的冬季,大棚裏仍然百花盛開,瓜果飄香?“百花盛開”、“瓜果飄香”是什麼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麼特點,它有什麼作用?

③爲什麼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長得十分茁壯?“十分茁壯”是什麼意思?

2、小組派代表彙報交流學習結果。

3、師相機放課件。說說你還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識以及“彩色棉花”和“無土栽培”的哪些知識?

4、指導朗讀3-5節。

五、學習第六自然段

1、爲什麼農業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2、齊讀第6自然段。

3、農業還有哪些變化呢?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去查一查農業還有哪些變化。

《農業》教學設計8

一、教材簡說: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歎。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採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並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藉助插圖瞭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圖文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建議老師們採取“圖、文、字”結合的辦法呈現生字。可以製作下面描述的課件(或者複合投影片)呈現生字。

第一段:畫面右邊是文中插圖,左邊是課文。課文中“致、勃、農、技”加註音,“農、技”兩個生字爲紅色,其餘的字爲黑色。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農、技”兩個生字,當學生認識後,教師點擊生字,使之變成黑色。

其餘自然段與之相同。

2.寫字。

建議把指導重點放在“絞絲”的書寫上(紡、織)。寫好絞絲的關鍵在於寫好兩個“撇折”: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給學生講,可以通過示範讓學生明白),第二個折要寫成“提”。

(二)範讀(或聽錄音),感知課文

(三)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

2.討論、互助,解決難讀的句子。

“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3.指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一讀,並說一說通過讀書自己明白了什麼。

(四)朗讀感悟

本課有些句子比較長,教師要加強指導。注意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

由於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已經不是難點。本課詞語較多,還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學時可採取以下方法。

“興致勃勃”是個成語,可以引導學生查成語詞典自學,也可以這樣指導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說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2)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個成語,可以採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幾個專業術語可以不講。如果學生提問,可作簡單回答。如,雜交水稻:一種產量特別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種莊稼的土地。溼度:水的多少。光照:太 陽光的照射。吐絮:(看書上插圖,再出示一隻“棉桃”──圖畫、實物、課件均可)這裏是指棉桃剛剛張開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幫學生理解意思。 如,把糖放在水裏,即糖溶解在水中。

(五)積累詞語

請學生在每段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讀給大家聽。並模仿課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後重點讀讀記記課後列出的四字詞語。

(六)實踐活動

參觀當地的科技展覽館,回校後交流參觀所得。農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冬季作物種植或在大棚中栽種的農作物。

《農業》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瞭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佈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瞭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佈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佈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佈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於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着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複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係。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麼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麼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後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1.我國的種植業分佈在哪裏?以種植什麼作物爲主?爲什麼這樣分佈,與什麼有關係?2.畜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畜牧業的分佈與降水有怎樣關係?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麼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佈在哪裏?屬於什麼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於什麼乾溼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佈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裏?(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爲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範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爲什麼這樣分佈。(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並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瞭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後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佈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佈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佈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標籤:教學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