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農業產業化路徑選擇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融合是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路徑,既符合外部產業發展趨勢,又體現了內部產業發展邏輯。應從強化一產基礎、優化二產結構、健全三產功能等方面探索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實踐新型農業產業聯合體、休閒旅遊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等多種融合模式,同時,建立融資平臺、市場信息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等多元平臺,建立健全經營風險支持系統支持產業融合,實現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的深入發展。

農業產業化路徑選擇與對策研究論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288(2015)06-0012-04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外就開始關注產業融合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我國的理論研究則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研究內容多是以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互聯網的普及爲背景,強調信息產業化發展給傳統產業帶來的衝擊,引發不同產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產生產業界限模糊、產業結構變革、市場空間增大等現象[1]。但是,將產業融合理論運用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的研究卻並不多見,究其原因,與我國較低的農業發展水平有直接關係。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蘊含新意,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爲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促進“三農”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以農村爲基礎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勢必成爲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產業化深入發展的創新思維與重要路徑。因此,建立新型農業產業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迅速成爲理論界與企業實踐中的關注熱點。

一、新常態下產業融合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研究

歷經萌芽、探索、發展三個階段的我國農業產業化,在經濟進入提質增效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面臨着巨大壓力,而產業融合理論爲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1.產業融合符合外部產業發展趨勢

國際上,隨着信息產業的發展,產業之間的融合早已成爲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產業的邊界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的跨產業界限的融合,也由此引發了產業鏈、價值鏈的進一步延伸與發展,引發了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而在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新常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都對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以創新創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不僅體現在產業內部,更體現在產業之間的跨界合作。因此,以農村爲基礎的產業融合,正是抓住了外部環境賦予的機會,對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有積極意義。

2.產業融合體現內部產業發展邏輯

根據國外學者研究的成果,所謂農業產業化即是“農工商一體化”,因此,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就是基於產業之間的分工,再通過多種渠道與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前、產中、產後的相關產業間的交叉滲透,形成一種複合型的產業化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發展水平[2]。因此,產業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傳統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或是改變了要素投入的方式,另一方面改善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轉變了成果的產出形式,從而優化了農業投入與產出結構,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現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關係。

二、以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1.強化一產基礎

(1)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並且已初具規模,例如農戶家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企業)、行業協會,在第一產業中佔比越來越大,靈活的機制、年輕化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使其逐漸成爲農業產業化的先進力量與創新主體[3]。因此,應以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爲原則,在鼓勵發展家庭農場、規範農民合作社行爲、拓寬合作社服務領域、促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鼓勵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爲農村產業融合提供載體。在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發展路徑上,着重通過財政資金扶持、提升扶持政策的效率等方式引導其進一步壯大,例如,可以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爲其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風險補償;補貼資金可以優先考慮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提高財政扶持資金的精準度和使用效率,防止組織異化、經營制度扭曲和農民利益受損。在合作社的發展路徑上,首先,提供管理培訓、技術培訓、經營信息、市場信息等信息來源,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市場意識與產品銷量;其次,規範現有與未來的農業合作社的行爲,通過示範合作社的評比等活動,形成如月報、季報、年報等規範化的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多形式的農業經營組織,提升透明度,保障農戶利益,帶動農戶發展。(2)深入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中央高度重視“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4箇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通過政策支持與引導,以農村現有資源爲基礎,先培育出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再利用其示範效應,帶動其他鄉村利用自有資源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這種做法一方面實現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爲農民帶來了收益。隨着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特色農業應向着由“一村一品”到“多村一品”“一鄉一品”,再到“一縣一業”方向加速推進,以現有特色農業爲基礎,努力在全國具有較高影響。

2.優化二產結構

第二產業在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起到關鍵的承上啓下的聯結作用,應重視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從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來看,第二、三產業的高附加值對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產值的提升有直接影響,這也體現了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意義與作用。我國目前三產產值比例關係的經驗數據接近1∶5∶4,經濟發達省份或地區的三產佔比更高。因此,實現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加快發展第二產業,體現其拉動效應。具體來說,優化二產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強化產業規劃,調整產業佈局,依託發展迅速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及一產發展基礎,藉助“互聯網+”等多種形式,推動農產品產地加工、產地消化的模式;二是以財政扶持等利好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打造龍頭企業,加大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科技爲支撐的創新發展體系,促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帶動三產融合發展。

3.健全三產功能

第三產業對於產業融合發展來說,其作用體現爲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單純的農產品直接供應於服務業,例如開發農產品食品短鏈,發展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本地產品的本地供應,縮短供應鏈,提升供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針對一產、二產的生產經營,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而產生的專業性農業服務行業。其中,第二種形式能夠體現第三產業對於一二產業融合發展的功能,因此爲這一部分的主要研究內容。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黏合劑”是服務,它的發展質量決定着產業融合所能達到的水平和高度。應拓寬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領域,從生產性服務向其他服務領域轉移。同時,吸引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服務主體,明確各主體角色地位,引導主體間協同。專業化農業服務應具有以下功能:(1)融資功能。以政府爲主體,通過多種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行農業生產的投資,同時可以考慮以財政資金擔保、貼息或是直接投資等方式,在稅收方面給予最優厚的待遇,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的資金問題。另外,更重要的是依託社會化服務機構,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建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體系,拓寬融資渠道,搭建融資平臺。(2)市場服務功能。第一,對接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環節。舉辦並參加各地區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展銷活動,提高品牌農產品知名度與美譽度,提升農產品銷量。鼓勵城市社區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園區對接,發展社區配送、小區直銷等銷售業態。提供農業經營主體市場信息,尤其是增強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涉農企業等的市場導向意識,鼓勵他們發展直營店、電子商務,開發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提升收益。第二,健全農產品物流服務網絡。依託專業社會化物流企業或是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聯合就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儲運、配送等配套設施和冷鏈物流。鼓勵大型流通龍頭企業建立批發配送中心,提高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比例。(3)培訓功能。以社會化服務機構爲主體,針對不同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設計培訓目標與內容,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市場競爭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政府採購的形式,也可以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出資的方式,實現社會化服務機構的培訓功能。

三、以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踐模式

產業融合的經典理論認爲,產業融合一般經歷技術、業務管理和市場融合三個階段,原有產業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形成了新的產業與產出成果,同時被賦予了新的特點與功能,獲得新的增長,因此,產業融合的本質就是一種創新,即“產業融合創新”[4]。基於此,以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模式加以實現。

1.新型農業產業聯合體

新型農業產業聯合體可以理解爲農業工廠式經營,也就是“以工促農”戰略的具體表現,運用工業化所提供的技術手段、物質手段和管理手段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運營,即用工業化技術和理念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滲透、融合和提升,實現工業對農業的生產方式、產出結果、經營管理方式的全面融合[5]。工廠化農業就是一種採用類似工廠的生產方法、組織和安排農產品生產的農業經營方式和新型農業業態,它融入了工業領域的生產和組織方式,引起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根本性變革[6]。例如,設施農業將先進科技成果與工業生產方式引入現代農業生產,以物聯網爲基礎,實現動植物生長環境的可視可控,實現資源投入、人力資本的投入最小化,提升生產效率與效益。

2.休閒旅遊農業

休閒旅遊農業是通過體驗經濟,進而使城市人更好地熟悉農村體驗農業,農村人更好地發展農業瞭解城市,實現城鄉互利、協調發展的一種融合型經營模式。休閒旅遊農業賦予了原有農業新的附加功能,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跨越農業、第三產業甚至是工業的新的產業形態,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性的經營方式[7]。休閒旅遊農業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的經營內容:從農業產品的種植、養殖,休閒園區、休閒項目的規劃開發,到旅遊營銷、旅遊服務和旅遊產品的生產加工;從爲消費者提供新鮮、特色農產品,到爲消費者提供旅遊、餐飲、交通住宿等全程服務,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產業交叉融合屬性。休閒農業經營方式融合了農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加工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六種產業,其形式表現上是六種產業的相加,但卻顯示出明顯的'乘數效應。

3“.互聯網+”現代農業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電子商務。雖然優秀電商人才匱乏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瓶頸,但是廣大農戶在農業生產、銷售過程中,仍然存在思想觀念落後的問題,對電子商務的作用與意義認識不足,對於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物流發展認識不到位,依靠網絡來獲取信息、制定決策的仍然佔極少數,大多數經營主體的信息多是來自於個人經驗,以及熟人、朋友的信息,因此,易於形成跟風種養,既加大了種養的風險,也不利於市場意識的建立。同時,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農村網絡普及率、農民電商物流配送等發展落後,信息來源與傳輸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從目前農村物流企業的發展來看,其基礎設施設備的不健全不完善導致了大多數物流企業的配送能力有限,配送質量差。

四、以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培育多元平臺支持產業融合發展

完善的政策體系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了發展的保障,然而,真正能夠充分利用政策並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案例卻並不多。在操作環節影響利好政策落地實施的主要障礙來自於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大量存在,這種信息不對稱包括投融資信息不對稱、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服務供求信息不對稱等情況。解決這個發展中的主要障礙,必須要以政府爲主體搭建一系列多元化平臺,以服務促溝通,完善信息對稱,建立起一產、二產、三產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關係,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共同發展。一是建立融資平臺。一方面,針對一產中的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多種農村農業經營主體,涉農企業,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由政府相關部門出面,成立信用信息調查與評估小組,從信用記錄、經營規模、還款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信用評估指標體系;通過走訪調研等形式對各個經營主體進行評估信息蒐集,最後進行綜合評估,以評估結果爲依據建立各農業經營主體與企業的融資信用等級體系。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出面與銀行建立廣泛聯繫,及時將銀行鍼對農戶與涉農企業等的好的貸款方案宣傳告知給各農業經營主體,同時,以融資信用等級體系爲依據,向銀行推薦優質貸款主體,實現雙方之間的信息對稱,建立起有效的融資平臺,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二是建立市場信息平臺。對於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知名農業企業,著名商標品牌在市場中已建立起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市場信息的獲取渠道相對比較豐富。然而對於一產中的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農戶,以及二產中的中小微農業企業,他們的市場意識不強,市場信息獲取渠道單一,這也是其經營風險的主要形成原因。因此,針對這些主體,應考慮從線上、線下兩個方面建立市場信息的交換平臺:一方面在線下,開展各項農產品宣傳銷售展會,如農業交易會等形式,以及積極參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展銷會,將優質農產品及優秀農業經營主體“推”出去;另一方面在線上,建立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並進行廣泛宣傳,把產品及企業信息推出去,更重要的是,將市場需求信息“拉”進來,再有針對性地推送給具體的企業、農戶等,實現供求信息的對稱。三是建立科技服務平臺。科技服務不僅要針對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科技研發與生產的對接,更重要的是,打破部門分割,建立服務於農村經營主體的農業科技研究、技術推廣、農民教育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平臺,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方面,合理設置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明確其公益性職能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科研機構、教學單位、推廣機構、農民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聯合實施科技推廣項目。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採用多種渠道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通過農業技術講座、培訓、函授、夜校等多種有效的途徑和形式,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圍繞“一村一品”,大力培養專業農民,進而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2.建立健全經營風險支持系統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調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爲根本,轉變農民在融合發展中的弱勢地位,提升農民利潤空間。因此,在產業融合過程中,如何保證農民的經營收益,降低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的經營風險,除了要求在與其他主體合作的過程中,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合作機制及利益聯絡機制之外,政府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經營風險支持系統,降低經營風險,保證農民利益。首先,在財政資金方面,應通過農業投資、稅收優惠等方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推廣、培訓體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其次,在金融體系方面,一方面建立支持農業發展的農村信貸體系,對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各種農業合作社等提供不動產抵押貸款、生產中短期貸款,在購買農用機械等方面通過信貸利息補貼的方式爲農業提供信貸支持等;另一方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以分散農業經營風險。針對農作物生產提供保險業務,提供高額補貼及其他優惠政策等。

五、總結

農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面臨着巨大壓力,黨和政府提出以農村爲基礎,以產業融合爲思路發展農業產業化,正是在新形勢下發展“三農”的有效路徑,而打造創新創業新引擎、公共產品服務供給傳統引擎,也爲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將產業融合的理論運用於農業產業化的實踐,需要釐清兩者作用的內在邏輯關係,明確其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強化一產基礎、優化二產結構、健全三產功能多路徑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新型產業聯合體、休閒旅遊農業等多種模式,實現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的深入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世新.產業融合與產業競爭力相關性研究[D].新鄉:河南師範大學,2005.

[2]劉希宋,陳權利“.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及特徵[J].學術交流,2002,(1):85-89.

[3]張秀生,單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7-24.

[4]嚴奇春,和金生.知識創新視角下的產業融合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55-59.

[5]劉茂松.中國農業工業化理論探索——論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8.

[6]車淑玲.農業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J].現代農業,2007,(11):114-115.

[7]何立勝,李世新.產業融合與農業發展[J].晉陽學刊,2005,(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