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魚我所欲也教案

教師1.47W

教學目標

魚我所欲也教案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彙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瞭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的關係,把握本文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爲尊嚴,生爲自由,生爲名聲,生爲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飢,黔敖(富人)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多媒體顯示字音:

(1)不爲苟得也(wéi) (2)爲宮室之美爲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註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爲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多媒體顯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故患有所不闢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爲身死而不受 (2)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鄉爲身死而不受, ; , 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鑑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爲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後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爲人都有“欲生而不爲苟得,惡死而有所不闢”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纔不會喪失。爲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爲他們爲物慾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爲物慾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①“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繫?

②本文分兩段,結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纔會按“義”的原則行事,纔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②這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捨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爲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於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爲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爲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 (《四書章句集註》)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徵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隨着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爲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鍾”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義”作爲一種道德規範,約束一己之私慾,成就集體、民衆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宏願偉志。他爲實現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於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爲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佈置作業

請以“義與利”爲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標籤:所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