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在學習反思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教師3.02W

在以往的早教工作中,我雖然也經常翻閱一些有關2~3歲嬰幼兒發展特點的書籍,但不繫統,不紮實,有時候感覺理論和實踐不能有機結合,大部分時間憑經驗工作,總是感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平日組織活動,發現有的主題在組織過程中不能長時間吸引寶寶,寶寶聽一會兒就跑了;但有的主題活動就特別順暢,如“喂喂小動物”主題,我們設計了三個活動:閱讀活動“真好吃”、動手操作活動“喂豆豆”、撕紙“好吃的麪條”,在組織過程中,每個班的寶寶都專注地傾聽故事,積極動手用勺子喂小動物吃豆豆,認真地撕紙,整個過程流暢、順利,很有成功體驗。我也一直在思考寶寶爲什麼喜歡這些活動,但總是找不到理論依據。

教師在學習反思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上學期,我們按照園務工作計劃開展了“共讀一本書”活動,我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了《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對幼兒行爲的觀察和解讀能力有了提高。特別在學習了《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章節後,我深刻地理解了先學前兒童的思維總是伴隨着動作進行的,具有直覺行動性。回過頭來反思早教的小主題活動正好符合了寶寶的這種年齡特點。以前我設計小主題活動時,只注意到五大領域的平衡,沒太在意設計的內容是否符合寶寶們的學習特點,如“兩隻小鳥”主題,有兒歌、智力遊戲、音樂等活動,在教寶寶唱《兩隻小鳥》時,我只給自己準備了兩隻小鳥當教具,範唱後,引導寶寶用手指來當小鳥,玩手指遊戲,孩子雖然喜歡,但根本分不清丁丁和東東,許多寶寶只會當看客——在一邊呆呆地看着老師表演,不動彈,更不用說用兩隻小手交替舉高、交替背後了。對這一難點,我們原來也只是通過複習的方式來解決,根本沒有深層次地考慮他們是怎麼學的。

現在,我在活動中給每個寶寶提供了兩隻小鳥的操作學具,紅色的是丁丁,藍色的是東東,引導寶寶兩手交替做“壓蹺蹺板”的動作。由於有了材料的支持,寶寶很輕鬆地完成了兩隻小手交替舉高的動作,活動難點得到順利解決。後來設計的“大大和小小”“樹葉飄飄”等主題,都是運用這種理論,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學習反思中提高設計活動的能力

我們早教中心一共有1O個班,每個班都有不同的特點,同一個活動在每個班實施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我每次活動實施後,都會認真反思,依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及時調整活動計劃,使計劃符合不同班級孩子的需要。有的活動我甚至改了6遍,才真正感覺到情境性、趣味性較強,寶寶們活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如“圓圓的東西”小主題活動,我們以故事作爲第一個教育活動,它講的是一隻小豬要去給媽媽買一個生日蛋糕,但它卻忘記了蛋糕的名稱,在路上分別碰到了小羊、小馬和小熊,它們幫小豬想:“你是想買一個圓圓的皮球/西瓜/餅乾嗎?”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情節,幫助幼兒建立有關圓形的概念、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樂於助人的品質。

第一次組織活動後,我看到孩子們很喜歡觀看,但不願意用語言表達;第二次組織後,孩子能迴應了,卻用單字來回應;第三次組織後,感到內容太多,不便於孩子們表達……之後,我反思:是不是課件內容形象不美觀、趣味性不強?句式是不是太複雜?寶寶喜歡顏色鮮豔、動態的事物,而這個時期的寶寶語言發展特點仍是以簡單句爲主,如果句式太複雜,就不易理解和學說。因此我先將課件進行了改動,並加上了動畫效果,將原來老師的提問“你想買圓圓的什麼東西”改爲“什麼是圓圓的”以方便幼兒學習短句:皮球/西瓜/餅乾是圓圓的……並將故事改編爲豬媽媽過生日,想要一個圓圓的禮物,小動物都來送禮物的情節。這種設計上的改變,由於有情景的支持,效果好多了,過生日的內容也調動了寶寶已有經驗,他們特別願意表達。經過不斷地反思、修改,教學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

每一個主題活動,我都堅持根據每個班寶寶的不同情況在活動後及時從不同側面進行反思,調整設計,讓課程更加適應不同的孩子。通過不斷的實踐,自己設計活動的能力不斷提高。

在反思學習中提高組織活動的能力

(一)讓寶寶在遊戲中理解規則

以前組織戶外遊戲,我總是讓寶寶先看我的示範,聽我講解遊戲規則與要求,但是早教寶寶年齡小,語言理解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一味地講給寶寶聽,常常造成“寶寶跑,老師抓”的局面。通過學習與反思,加深理解了寶寶的`思維總是在動作中進行、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是在動作中逐漸培養起來的特點,我便改掉遊戲前講解規則的做法,爲寶寶設計具體的遊戲情境,讓寶寶在參與中逐步清楚並理解規則。如玩“撿水果”的遊戲時,我發給每位寶寶一個小盤子,然後以遊戲的口吻告訴孩子:“蘋果樹上掉下來許多蘋果,我們走過小橋,一起去撿回來吧!”教師引導寶寶過橋,彎腰揀球放進小盤裏,教師看到有的寶寶將將果盤捂在身上,便通過遊戲語言指導寶寶:“果子用小盤子盛着,不要碰到衣服上,要不然就弄髒衣服了……”寶寶就容易知道用小手“端”盤子了。撿完果子要過小橋了,有的寶寶反方向跑動,這樣易造成碰撞,老師及時引導:“去的時候過橋,回來的時候走大路就可以了,不要‘撞車’啦。”寶寶自然而然地跟隨教師過橋。通過反覆遊戲,孩子們也逐步理解了遊戲規則和玩法。

(二)在重複遊戲中不斷髮展遊戲情節

兒童喜歡重複做一件事。蒙臺梭利說:“如果反覆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這些理論怎樣在活動中體現呢?在每一次的遊戲中,我都嘗試設計情境,後繼活動既重複舊的東西又有新的內容,以符合寶寶的學習特點,使之將自己置身於遊戲情境中,完全投入。如在跟隨音樂做動作的部分,由於音樂是沒有歌詞的,因此我便會根據節奏設計各種遊戲情境,編排了適合孩子們學習模仿的動作,如開車(奔跑)、加油(上臂動作)、打氣(下蹲)等引導寶寶跟隨教師來模仿學習,激發寶寶參與活動的興趣。前兩個周,我只設計了開車的遊戲,引導寶寶模仿跑和剎車,在跑跑停停的遊戲中,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聽從指令;第三週開始,我加入了加油、打氣的動作,引導寶寶模仿,孩子們緊緊地盯着我,然後跟隨我一起做,我的動作越誇張,寶寶的動作做得越到位;又過了幾周,我又添加上“開車去動物園”的情境,引導寶寶重複開車、加油、打氣動作,並增加模仿小動物的動作;當寶寶對開車遊戲熟練之後,我再投放上圈,引導寶寶用圈當方向盤,通過“停車場”的遊戲,引導寶寶將圈放到指定位置;再後來,我又將開車的情境改爲開小飛機……雖然是同一段音樂,同一個動作,但因爲有了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遊戲內容,老師在組織這些遊戲中,不斷重複,既豐富遊戲了內容,又發展了遊戲的情節,孩子們活動的興趣也特別地高漲,使反覆練習真正成爲兒童的“智力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