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花傳書》讀後感

教師8.22K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後感。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花傳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花傳書》讀後感

《教師花傳書》讀後感1

讀完佐藤學教授的《教師花傳書》,覺得字字珠璣,飽含着教學實踐的真知灼見。佐藤學教授從《風姿花傳》中得到啓發,指出了教師在教學的洗練中形成 “妙花”的 “心” 和 “技”的方法。

作爲一個青年教師,從進校執教伊始,就經歷瞭如何寫好教案、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說好一節課、如何進行教學評價等大大小小的培訓。期間也參加了學校的說課比賽,也曾精心備課,開過公開課,也觀摩了很多同行教師的課堂。然而,內心卻總是處於迷茫的狀態,認不清楚到底什麼樣的課堂纔是“妙花”綻放的課堂,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課堂開出“妙花”。這本《教師花傳》介紹了許多堪稱“妙花”的課堂片段。如古屋老師的“成功養蠶”一課,若林老師的文學課,田中老師課堂上“自始自終的穩定而纖細的知性氛圍”,吳井老師課堂上“學生們說出自己的觀點時的歡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響和織物那樣精緻地展開”。細讀這些課堂片段,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妙花”的課堂具有如此和諧融洽的氣息;教學結構簡單,教師沒有多餘的語言,主要工作在於“傾聽”、“串聯”、“反芻”;而學生自然地沉靜於學習中,完成與教材的對話,與同伴的對話和與自己的對話。

  一、“妙花”綻放的課堂

(1)細緻入微的開端

古屋老師的“成功養蠶”一課還未正式開始,學生們就自覺投入到上課狀態了。“交流如同絲線一樣纖細,協同學習的情景如同織物一樣鮮明。教學還沒有開始,學生們就如飢似渴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了。每個人都自自然然的懷着雀躍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教學的開端。在佐藤學看來,“細緻入微的開端是創造性活動的共通特徵;創造性的教師會聚焦於教學的開端”。讀到這裏我特別想知道古屋老師到底是如何讓學生們在教學開端就如此沉醉於學習的。

細讀書本發現,古屋老師這門課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學習目標有三點:一是讓學生養蠶、採蠶繭、抽絲;二是讓學生了解與養蠶相關的民俗;三是邀請家長作爲學習者共同參與。養蠶是當地人古代生活中的一種勞動,雖然現在已不普及,但是蠶寶寶的成長變化這個主題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夠激起兒童的興趣。課上所用的教材《養蠶的一年》和《成功養蠶法》都是古屋老師自己編寫,屬於“民間故事教材”。古屋老師的教學目標不僅限於養蠶的方法,更要在學會養蠶的同時瞭解相關的民俗,增加了該課程的文化內涵。故事、民間傳說等會天然地去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教學環境方面,“走廊裏飼養着100多條蠶,各種養蠶的工具一應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師將“生活融入課堂”和 “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環境的建設能夠潛移默化地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另外,邀請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學習,將幾代人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孩子的學習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讓課堂的學習充滿動力。

(2) 融洽和諧的氣息

佐藤學教授認爲課堂要有一定的“氣息”。在上課開始和上課過程中,有些課堂感受不到“氣息”,有些課堂的“氣息”很亂,有些課堂的“氣息”很整齊,有些課堂的“氣息”很淺淡,有些課堂的“氣息”很深沉。古屋老師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氣息彼此融合,每個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氣息是建立在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之上的。氣息的好壞與師生的情感密切相關。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融洽才能保證課堂的氣息是舒服的,保證學習的質量。作爲教師一定要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關係。我自己上課經歷告訴我,在接手一個新的班級之時,最重要的不是推進其學習,而是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係。這將極大地促進後面的學習。如果忽視關係的建設和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縱使教學設計得再精妙,學生可能也不會真正投入學習。這也是爲什麼借班上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認爲要建立良好的關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每一位學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2)看清並理解學生的現狀,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3)真誠地對待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4)對他們充滿希望,給予鼓勵,相信他們的發展潛力;(5)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尊重並傾聽他們的聲音,顧及學生的感受;(6)建立學生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之間形成團結友愛互助的氛圍。這種關係的建設要一直持續進行下去,貫穿在日常的教學之中。

(3)“傾聽”,“串聯”,“反芻”

不管是古屋老師,若林老師還是田中老師,他們的課堂教學構造都極爲簡單。教師沒有多餘的話語或動作,所要做的只是“傾聽”、“串聯”和“反芻”。佐藤學教授認爲“一旦教學分成四個以上的階段,教師就會在教學內容及其修正過程中傾注過多的精力,就難以對學生的發言或言語進行纖細而柔和的迴應。爲了能夠纖細而柔和地迴應每位學生的發言或言語,就要簡化教學的流程。在教學實踐中,傾聽大有深意”,“傾聽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核心活動”。

傾聽的時候,古屋老師“輕輕地坐在學生座椅上,視線與學生視線水平交流,語言柔和且靈活”。若林老師“安靜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認真傾聽學生們的言語”。田中老師“在學生集中的地方擺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認真地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與自言自語”。這些老師虛懷若谷地傾聽兒童的聲音,促進了孩子們的協同學習。在傾聽的過程中,還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串聯:學生的發言或言語與內容之間有着怎樣的關聯?與其他的學生之間有怎樣的關聯?與學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發言之間有着怎樣的關聯?不僅做到理解發言的意義,也要完全理解發言的學生本身。這樣才能讓每一位同學都真摯地參與到協同學習中來。反芻也是這些優秀教師常用的一個教學技法。讓學生不斷地迴歸教科書,與教材反覆對話,從而深化理解。

讀到這裏,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教師還能坐着上課?這也太幸福了吧。因爲我們學校是不允許老師坐着上課的。佐藤學教授描述的老師們以坐着上課的姿態創設了一種平等對話的環境。老師們在坐着的時候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續地關注着學生,傾聽他們的發言,並引導學生進行串聯和反芻。這是在踐行一種看不見的智慧,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師的這種教態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於他們的深度學習。

  二、我的教學實踐

反思我自己的課堂,剛入職第一年的時候,似乎很少傾聽學生們的觀點。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很費勁地講解,生怕學生不懂。但其實往往我講得多的時候,學生還真的是不懂,學習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師講得多了,學生會自然地進入疲憊狀態,遊離於課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憊,還會埋怨學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紀律。師生間的距離大,關係一般,我上完課後不會覺得滿足或欣喜。時間一久,上課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時候,坐在座位上拼命聽老師講,試圖在短短的一節課上獨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師語言。當時就碰到很多難題,渴望與同學交流。可是,那時的我們是不被允許和同學“閒聊”的,只允許“獨立解決問題”。造成了我對許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們同學關係很冷淡,現在基本也不聯繫。對於以前的老師,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懷念,腦子裏留下的畫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麼“折磨”我們的。每每回想起這些,我就會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轍。現在的教育必須跟以前不一樣。

在這兩三年裏,我在教書的同時也一直在琢磨怎麼樣提高課堂的質量。我從關注自己如何教開始轉向關注學生如何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問題。我瞭解到學生的主要問題有:(1)缺乏學習興趣;(2)基礎水平低;(3)學生間差異大;(4)學習死板,不會思考;(5)消極的心理狀態;(6)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

瞭解了這些問題後,我也嘗試一些方法。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教學內容不滿足於教材,利用網絡去搜尋更好的資源,如歌曲,繪本,故事,小說等。教學組織活動靈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組對話外,加入遊戲、戲劇等元素。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增進了他們的情誼。對於學生差異大的問題,我覺得異質分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到一組,同學間相互幫助解決問題。我發現當學生們湊到一起學習的時候產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讓平時閉口不言,面無表情的同學也產生激情,讓平時偷懶的同學也積極加入學習。同學間的交流和鼓勵對他們的心理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另外,大多數同學都不會獨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維。這是長期以來順從被動的學習方式導致的。針對這些同學,採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引導他們相互傾聽、交流自己的觀點顯得十分必要。

雖然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我十分贊同,但是如何將它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來對我來說還是很模糊的。我想我們要像佐藤學教授指出的那樣構建同僚專家共同體,共同研究我們的學生和教學。我很欣賞石井老師的一句話:教師的實踐研究並不是要加入“新的東西(知識技術)”,而是要“不斷砥礪真正必要的東西,下決心剔除不必要的東西”。要砥礪真正必要的東西,就要求我們對教育本身保持着清醒的頭腦,不隨波逐流。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去反思經驗,守護好每一位學生的學習。

《教師花傳書》讀後感2

看到封面上“花傳書”三個字時,還是覺得挺新奇的。佐藤學先生《教師花傳書》,感覺似乎就如一朵“妙花”一般,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世界。

佐藤學藉由世阿彌《風姿花傳》一書,將我們引入了教師成長的“正途”,“‘花是心’,而‘種是技’”,“‘花’是美的表現,其‘心’(思想、哲學)是摒棄私心雜念,日復一日練功修養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教育改革一片喧囂,學校愈發混淆迷惑,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們越不能被喧囂所擾,而是要認認真真地回到教師(學)的正途。”

這本書分了三個部分進行描述。

專家型教師的成長。佐藤學每年參與觀摩研討500多節課,在他看來,像吳?S弘美老師的“貓子的紡車”這樣的課,堪稱“妙花”,幾乎完美。對於一個優秀教師而言,在課堂上像一朵花一樣綻放,是一種人生的追求,因爲“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最高真理,只能是完美。”還記得書中寫到:“課堂中,教師不是要努力地尋找進入學生的世界的教態,而應該讓學生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中。”我想,作爲老師,要打開自己的世界,實現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樑。只有教師能夠敞開自己去教學,以欣賞的眼光理解學生,學生也自然會努力的把握好該做的事情。而對於“專家型教師”,要具備的能力有許多,比如傾聽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等等,都是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的。

我所遇到的教師們。“教學的‘妙花’是教師長期的修養與鑽研的結晶。”教師的主陣地還是在課堂上,很多問題還是應從課堂入手,再深入研究。在教學的頓悟一文中寫到:“向教師深入學習;支持教師的研究,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聯繫,而不是去指導教師;堅持從外圍觀察教學與從內部觀察教學相結合,成爲我之後進行教學研究的根本原理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論。”看到“深入學習”和研究時,不禁讓我想到最近又很火的關於衡水中學的一篇文章。裏面便說到了關於教師研究的深入,因爲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要教學研究與探索中,所以纔有了衡水中學的奇蹟。

教師生涯。教師的`實踐包含“匠人”與“專家”的雙重屬性。“匠人”的性質再遇具有相應的關注點、技能和結構,這種學習基本上是通過模仿來進行的。而作爲“專家”的性質則是洞察、思考與判斷,這種學習基本上需要實踐經驗與科學知識的結合、理論與世紀的統整。教師的教育與研修,必須將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作爲核心。看了文章中寫的句句文字,深切感受到,作爲教師而言,要不斷使自身的日常實踐更加知性、更具創造性,從而達到自身的使命與責任,最終實現自我成長。

《教師花傳書》讀後感3

《教師花傳書》結合晚近日本中國小“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創造的改革案例,闡述了教師的教學技法及其學習方法。初讀此書時,我其實並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線不年輕教師,跟專家型教師相距甚遠。這道理想與現實差距的鴻溝,不是一本書就能填滿的。

假期閒暇時光,再次打開這本書,從經驗豐富的古屋老師的精妙絕倫的養蠶課堂,到年輕的福田悠子老師與學生心心相印的課堂;從資深教師中西老師專心教學,臨近退休卻仍謙虛向青年教師學習,到田中老師精選洗練教學用語,創造協同學習樣式的教學改革;從吳井老師十年如一日都在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的成立”、“串聯”、“反芻”,到大賴校長一邊與死亡和病魔進行着鬥爭,一邊持續實踐着“生命教育”……越讀越讓人愛不釋手,越是感覺受益頗多。

一、立足自身,持續學習,奠定專家型教師的發展基礎。

擅長也非樣樣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處。去年的期末考試,我的幾個班級都沒有考好,爲此我懊惱得像個祥林嫂。總覺得自己差勁透了。書讀至此,我長吁了一口氣,開始原諒自己。是啊,我只看到了失敗的果,併爲之苦惱,卻不去追究失敗的因,也不去探究改正的途徑。再多懊惱也是毫無的浪費心智。古屋老師做所以能成就絕妙絕倫的課堂,源自於他15年不間斷的研究和學習。

作爲專家型的教師要具備三方面的素養:一是一般性素養,二是學問素養,三是教職素養。在學校,我就是老師,要有一名教師應有的素養,和應盡的義務。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臨近退休的中西老師都在堅持學習。在我身邊,英語辦公室裏臨近退休的王老師、閩老師都在兢兢業業,我也唯有苦心積累,學習,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持續發展的老師,無愧於學生的老師。基於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屈不撓地追求進步,我才能理直氣壯的要求、鼓勵學生進步。在知識高度化,複合化,流動化的知識社會,唯有堅持閱讀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纔會對學科的學問與教養得到提升,纔會使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有所豐富。

1、聚焦課堂,創建有效學習的課堂妙花。

班級是教師的重要戰場,促進每一位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如何使教學內容有序推進而不空陳乏味都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琢磨,並且反覆踐行的。田中老師的那節課讓我大受啓發。四十多名學生無一例外的聚焦課堂,參與議論思考。整節課至始至終寡女換的穩定而纖細的知性氛圍,讓人折服。即使同樣的一份教案,其他人照搬過來,還是難以形成這個課堂上學生的那種學習態度吧。我不禁聯想到我自身現狀。我今年帶的兩個班級都是跟隨了第三年的班級,五(11)班沉穩,內斂,五(12)班活躍,熱鬧。一節課通常在兩個班上下來是不一樣的感受。我常常就會埋怨孩子們的狀態不好,讓我興高采烈進課堂氣急敗壞出教室。

每個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都不相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傳統的一刀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我在平時教學中必須針對班級具體情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相應的改動課堂用語,改編教學環節,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對於班級中各個層次的學生也應當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來讓他們都在課堂上獲得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合作教研,點燃合作共同體的智慧火花。

教師的實踐包含“匠人”與“專家”的雙重屬性。“匠人”的性質再遇具有相應的關注點、技能和結構,這種學習基本上是通過模仿來進行的。而作爲“專家”的性質則是洞察、思考與判斷,這種學習基本上需要實踐經驗與科學知識的結合、理論與世紀的統整。教師的教育與研修,必須將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作爲核心。

佐藤學教授認爲學校共同體是堪稱奇蹟的學校改革。今年我校與郵堂國小建立了教學共同體。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備課班的集中智慧碰撞,接下來還會開展大量的公開課以及送教活動。每一次備課,磨課,都是一次次教學案例的深度研究。在這樣的教育團體中,我們無意是幸運的。經過這樣集體的磨合磨練,我相信我會從中吸取養分,幫助自身成長。

二、初心不改,堅守崗位,幹好教書育人的良心活。

年輕不得志是的小?老師說:任何學校都是這樣的,那些尊重每位兒童的尊嚴,如同珍視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課堂、真是自己的教育哲學的教師們,往往都揹負着受難者的宿命。無奈又悲哀,這就是教師人生的現實。教師是怎樣煉成的?美國有句格言:教師實在病牀邊養成的。我曾經無數次被學生氣哭,被家長誤解,甚至也被家長投訴到教育局。也失望過,也灰心過,也想過放棄。做老師難,做個好老師更難,常常我會患得患失。

教師的工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複雜,教師的成長,是通過對經驗的反思與反省達成的。我們呂校長曾經說過,一切煩惱都是因爲你的格局不夠。心有多高,舞臺就有多大。格局不夠,你就糾結在雞毛蒜皮上無法前進。讀這本《教師花傳書》,當我看到那些多優秀的老師爲教育事業奮鬥的故事,原來他們也經歷着我經歷的一切,甚至更痛苦。而他們卻努力着我想象不到的努力,所以他們成功了,而我還在困頓中迷茫着。我不禁想起兒時的自己寫的稚嫩的語言: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多少人做着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有什麼理由不堅持下去,成爲自己想成爲的那個人呢。那是多麼大的幸運啊!

我的母校校長陶行知老人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教十年來,我也是一直信奉着。但是今天我更多的是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開展工作,去聆聽孩子們的新生,去揣度同僚們智慧的教學能力,去吸納書籍裏的陽光和活力的能量。做好良心活,讓教育朝着越來越美好的方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