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

教師1.48W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

中班開學的第一個月,發現孩子們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提高,變得更懂事,也更能幹了,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僅僅沒有提高,反而更加焦躁了。因爲有新教師的加入,再加上這些孩子可能本來就有點兒開學綜合徵,所以每一天上學都悶悶不樂的,他們不哭也不鬧,可是他們就是不開心,一個人默默地縮在自我的位子上。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

第一個發現的不開心寶寶是陳沫言,他每一天早上都自我一個人默默地走進教室,不哭不鬧也不和教師打招呼,我和他講話他也沒有反應,發現這個情景以後,我就故意去逗逗他,問他是不是不開心,他一開始不肯說,之後纔開始說自我想回家,我很老套的和他說:“小朋友們要上學就像爸爸媽媽要上班一樣的呀。”這些話以前已經說過無數次了,可是這次卻還是發揮了神奇的效果,我仔細想了想真正發揮效果的應當不是我說話的資料,而是我發現了陳沫言在不開心,並且所以去安慰他,所以他感受到了教師對他的重視,就變得歡樂起來了。接下來第二天早上他就和我打招呼了,我繼續和他玩,和他講話,他慢慢地恢復了以前上學的狀態。

發現第一個不開心寶寶以後,第二個第三個我也一個接一個的把他們找了出來。之後發現的是李雨萱,然後是於俊楠,最近發現的一個是張智熠。發現他們生活在不歡樂中,我就故意去逗他們開心,撓撓癢癢,一齊玩呼啦圈,讓他們明白教師很關心他們,比起哭鬧的孩子,他們更容易被忽視掉,我也很慶幸能發現他們的不歡樂,幫忙他們儘快的走出這種心靈的亞健康狀態,對整個班級的精神狀態也是一個很好的調整,每一個孩子都喜歡教師,纔會配合教師,纔會讓中一班變得更好。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2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 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 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3

[片斷]:

用小棒擺平行線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請同桌互相檢查。

生:他擺的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向下延長後會相交。

生:向上延長就不會相交。

師:那它們是兩條平行線。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線。

師:你怎麼知道下面會相交。

生:延長後他們會連的越來越緊,最後連在一起。

師:延長後他們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最後相交。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你怎麼證明。

生:延長後不會相交。

師:爲什麼不會相交呢?怎麼知道你擺的就是平行線呢?

生:我把兩根小棒緊靠着直尺擺,然後再抽出尺子,兩根小棒就不會跑了,就擺出一組平行線。

師:你用直尺固定小棒,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用尺量,我這兩根小棒的左邊寬5釐米,右邊寬也是5釐米。

師:兩邊寬一樣就是平行嗎?

生:兩邊一樣寬,怎麼延長都不會相交,它們的寬始終是5釐米。

師:如果兩邊寬不一樣呢?一邊是3.1釐米,另一邊是3.2釐米,它們會相交嗎?在哪邊相交?

生:會相交,短的一邊相交,延長後短的一邊會越來越短,最後就交在一塊了。

師:原來兩條平行線兩邊的寬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長後就會相交。

師:中間放把尺子後,兩邊的寬度怎麼樣?

生:兩邊的寬度也是一樣的。

師:其實這兩種方法道理一樣的,都可以幫助我們擺出平行線。

……

[反思]

以往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許多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畫平行線,至於爲什麼這麼畫,學生們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標準的畫法畫又比較麻煩,師生都愛在這上面偷懶,導致不少學生畫得很隨意。如何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畫法,感知平行線的特點是畫好平行線的第一步,平行的兩條直線延長後爲什麼不會相交,是因爲兩條平行線中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無論怎麼延長,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交。掌握了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距離不變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使兩邊的距離不變呢?只能通過平移,隨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動,不容易畫,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找到一個靠山(尺子),引導學生思維向這方面轉變,讓學生通過自己嘗試找到方法,經歷畫平行線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不過,這只是教學的理想狀態,效果還要等學生真正學過畫法後才能下定論。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4

一、全面備課——用好教材

(1)備知識體系

在我們課堂教學中,要對教材深入研究,反覆琢磨,充分發揮教材所隱含的知識體系和內在的導向作用。要想發揮教材隱含的知識體系和內 在的導向作用談何容易,所以備課要備知識體系,提高備課的高度。

如在講概率與統計這部分知識之前,我就先拿出了高等數學裏的概率與數理統計,(可以在百度裏直接輸入你要查找的知識名稱即可)對事件的直觀意義,有限等可能概型,一類無限等可能概型,概率的公理化,條件概率等一些數學概念再學習,這些知識也許在我們的課堂中不可能用上,可是它可以大大縮短我們一些不必要的講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我們講解某個問題時,想了一大堆語言描述和講解,繞了一大圈,就是說不到點子上,課堂時間白白浪費先不說,學生也越聽越糊塗。相反,如果我們對知識的內含和外延已有所瞭解,那麼恰當的語言描述只需一兩句即可。所以,我們只有在備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體系有所解,再去看教材,才能真正領會到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內在的導向作用,有的放矢。

(2)備教材

教材是綱,是我們教學的藍本,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師自己必須自己直接與課本對話而不要急於去找現成的教案。

如反比例函數的應用這節課,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分析實際問題中變量之間的關係,建立反比例函數模型,進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加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是以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的:一野外考察小組爲了安全迅速通過一片溼地,他們沿着前進的路線鋪墊了若干木板,構築成一條臨時通道,從而順利的完成了任務。讓學生解釋其中的道理。教材設計了五個小問題:1,用含S的代數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數嗎?爲什麼?2,在直角座標系中,作出相應的函數圖象。3,請利用圖象對1,2作出直觀解釋。接下來教材編排的做一做是給出了電流與電阻之間的函數關係圖象,讓學生寫出函數表達式,並完成表格。教材的最後設計了一道小綜合試題。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反覆琢磨教材的編排意圖,就會發現其中所隱含的知識體系:實際問題文字語言表達——轉化——數學關係式表達式——轉化——函數圖象表達——轉化——數學表格表達——轉化——實際問題文字語言描述,這樣我們不僅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還讓學生在複習舊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統一美。這正是教材編排的高妙之所在。

再如九年級上冊第71頁C組試題的編排,第一題,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而第四題又體現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這正是教材編排的內在導向作用,如果不進行鑽研,我們就可能會就題論題,很難發現這些內在的知識體系。

(3)查閱相關的輔助資料

二、大膽質疑——超越教材

可以說數學教材是衆多教育專家智慧的縮影,也是教育部門高瞻遠矚的產物,但教材畢竟是“昨天的產物”,難免存在一些侷限性,它不可能及時反應今天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要大膽的質疑和拓展,要在用好教材的同時超越教材。

九年級下冊課本第41頁習題第二題:設正方形的邊長爲A,面積爲S,試作出S隨A的變化而變化的圖象。關於自變量A的取值範圍,在去年的教課書上是A大於等於零,當時我們就對此展開了爭論,有的認爲只要是整式,在一般情況下都應帶上等號,而也有的認爲當等於零時正方形不存在,雖然數學式子有意義但討論沒有生活實際意義。最後,我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數學要服務於生活實際,大膽的作出決斷,把等號去掉。今年的教課書一發下來,我就迫不及待的查看,結果發現,在新的教課書上,已經把等號去掉了。

三、學會傾聽——擴展自己的知識視角

對於我們所選用的練習題,我相信,大多數我們大家都獨立完成並做正確,我們只是在遇到了有疑問或不理解的地方纔去交流和探討,但是我認爲,即使你做相當好,也十分有必要聽聽同事們不同的看法。在處理某個問題時,你側重了這方面的知識,我側重這那方面的知識,而他則側重了另一方面的知識,所以這樣的交流是十分珍貴的,它會大大減少了我們教師多年來思維定勢的教學,同時也使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數學課堂感到新奇,這樣我們的數學課纔能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成爲學生求知的樂園。基於這樣的思考,平時我非常注重教研組內的合作交流,並虛心傾聽,另外我也注意到利用網絡進行交流,傾聽大家的看法,在網上我參與了國中數學教師沙龍和國中北師大版教師沙龍的討論與交流。

交流讓你產生靈感,傾聽讓你快速成長

如九年級下冊第32頁,有一塊如圖所示的四邊形空地,求此空地的面積?這個問題極其簡單,它的基本作法是把這個四邊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然後作高,利用三角函數或勾股定理求出高的值,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即可求得。而我們老師大都側重於三角函數及勾股定理的運算,思維定勢在這一種解法上。這時,我就在組內提出這樣的疑問,“處理圖形問題的兩大基本手段是分割與重組,我們用分割的方法可以完成了此題,難道就不能用重組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在我們的熱烈討論中,另外一種新型的解法逐漸浮出了水面:把四邊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後重新組合,可組合成一個等腰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積公式即可。後來我們把這個疑問放到了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十分熱烈。這樣的數學課,學生參與性強也樂於去學習,學生收穫的是一種數學方法,鍛鍊的則是一種數學思考,這遠比數學知識本身重要的多。

四、虛心接受批評和指導——在反思中成長

在剛來求實的時候,我最怕同事們來聽課,不用說是領導了,我更怕同事們聽了課,什麼也不說?我心裏會想是不是對我的課不滿意,會不會說些什麼。可是到了三年級時,我發現我的這個恐懼心裏已悄然消失了。

上學期楊老師聽了我四五節課,可以說每節課楊老師都進行了“狠批”,但我的心裏沒有任何不高興和恐懼,反而我都會認真的傾聽和反思,並及時整理我的這種反思。楊老師每次聽完課,對我批評指導之後,我就感覺到自己又進步了很多,腦海裏所留下的卻是對楊老師的敬重和感激。

五、精心聽課——提升教學本領

到許昌和焦作聽課回來後,我就在反思本上寫下這樣兩句話:聽優質課聽的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聽同事的課更重要的是學習知識和本領。聽省裏面的優質課,我們要認真領會他們對教材的處理,以及對深度與廣度的把握,它側重於聽,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在我們每個人的頭腦裏所沉澱下來的便是形成的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也是我們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有但又都不會完全一樣。而聽同事們的課,我們應反覆琢磨,他對問題的處理手段,以及他對教材知識的拓展,並積極的想方法幫其完善,他側重於合作共嬴的積極心態。只有這樣積極心態,我們才能從同事身上學到真本領。()我經常聽我們三年級幾個老師的課,每一次都會有很大收穫。

如劉老師那節課,對於課本中的一道例題,她讓學生說出反比例函數圖象上某一點的生活實際意義,這是我備課的時候所沒有想到的,當時我只簡但的認爲是一組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對應點而已。孫老師喜歡對課本例習題進行變式和拓展,九年級下冊“最大面積是多少”這節課中的做一做:原題:某建築物的窗戶如圖,它的上半部分是半圓,下半部分是矩形,製造窗框的材料總長爲15米,當X等於多少時,窗戶通過的光線最多?此時,窗戶的面積是多少?變式:若把材料總長15改爲A,則矩形的長與寬的比是多少?拓展:有L爲長的鋼材,要做成如圖所示的窗框,問小矩形的長寬之比多少時,窗戶的 採光性最好?窗戶面積是多少?曹老師善於對解題方法和知識的系統性進行歸納和整理,條理性很強,學生聽起來非常清析。王老師善於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這樣學生先感知概念,然後再給出概念,學生理解自然而又深刻,這符合由感知到理解的新課程理念。

我的以上反思,只是我本人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看法而已,或者說是我現階段的一種教學理念,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批評扶正,謝謝大家國中數學教學隨筆教育教學隨筆教學隨筆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5

教數學這麼多年,我一直有個困惑:不管帶哪屆孩子,我都是花更多的心思去關注並幫助看似弱勢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機會讓給他們,課堂作業時巡視的時間擠給他們,批改作業的大部分精力投給他們,甚至因爲他們可能再聽一次就會懂,不惜佔用課堂時間反覆地講給他們聽。可不管怎樣努力,結果總是令我大失所望,知識掌握仍是含含糊糊,作業仍是錯誤百出,成績自然一塌糊塗。

我百思不得其解,逐漸以爲班容量的不斷擴大、家長素質客觀偏低(本班家長96%無穩定職業,多數以打工爲生,普遍知識水平偏低)而新課程所安排的課時又沒有輔差時間,這是班內不斷出現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出現學困生不足爲奇,但一次體育課中孩子們的表現卻深深觸動了我:

一次體育課,突然獲知體育老師請假不在,孩子們個個像霜打的茄子——焉了。看着他們失望的神情,我索性自薦當一回體育老師,帶着孩子們做準備活動、遊戲、練武術……在朝氣蓬勃的快樂氣氛中我發現竟沒有一個孩子掉隊。遊戲中他們是那麼團結努力,做動作時雖然參差不齊,卻看得出他們每一個都在力求做得標準……

爲什麼所有的孩子在體育課中表現得那麼優秀?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給了我啓發。書中的“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一節,蘇氏的觀點令我茅塞頓開。蘇氏認爲“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範圍之內得到限度的發展。想要做到這點,就要做到:

1、看到差異。

差異存在我們的身邊,學生間的差異並沒有隨着分到一個班級智力、體力、腦力、思維、心理、思想等代表學生個性心理特徵的要素而同一到一個水平線上,相反,坐在一個班級裏的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作爲教師必須首先承認這種差異,承認個體之間的巨大差距,把學生都看成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待進步的人,這是做好教育的起點。

2、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課堂中教師的講授一般適合普通學生學習的需要,既沒有充分考慮“吃不飽”的,又沒有體現到“吃不了”的,最後照顧到只是教室裏那幾個默默不得語的普通學生。打破“一視同仁”做法做好的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個別輔導。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數學課的分組輔導的教學,不但充分尊重了個體間的差異,而且還充分發揮了個體中所蘊涵的巨大的學習潛力和人格力量。

3、做到有效激勵。

課堂中學習方面的激勵方法很多,蘇氏提到的這種分組輔導讓每個學生都看到學習曙光的激勵,更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潛質和力量。“在學習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對學生人格的關注,對人格方面的激勵成爲獲得有效激勵效果的捷徑,特別對那些試圖搗亂破壞課堂紀律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爲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是把學生看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個體,教師應充分尊重這樣的個體之間的差異,並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因這些差異而實現因材施教的理念,作爲激勵學生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尊重感的實現。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中儘量發掘學生進步的起點並及時給予滿足,特別是在腦力勞動方面獲得進步。

領會到這裏我也更能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在數學課堂和體育課堂迥然不同表現的原因了:

1、體育課與數學課課堂形式不同

體育課更多是用形象直觀的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學習,而數學課要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來探究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而學生數學基礎的差異我也關注在課堂的設計中力求做到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穫,但在更多時候卻被我“想當然”地設計在同一起跑線上,統一提出要求。對於這些掛在統一高度的“蘋果”,有的孩子踮起腳張嘴就能咬到,而有的孩子卻使勁跳也夠不着。長此以往,這些“夠不着”的孩子不掉隊倒不正常了。體育課中孩子們的表現啓發我:設計起點低一點,要求具體一點,孩子們的收穫就會多一點。

2、學科教學目標不同決定着教師完成課程教學所承載的壓力不同,而壓力的不同直接影響教師的心態不同。

相對於只是考察課的體育課來說,數學課卻要面臨一次又一次的統一考試。考試的結果不僅是學生學期學習的總結,更是評價教師的重要依據。教師的價值很多時候就在這個依據中被認可或否定。所以,過重的思想壓力讓更多的老師缺乏了更多的耐心。殊不知正是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使我們的後進生越“補”越糟。

一個走在探索路中的學習者,只有多給自己閱讀的時間,多讓自己博覽衆長,我們才能少走一些彎路,多做一些改進和創新,用我們的智慧使教育更具有魅力!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6

創新教育是指更新觀念,把創新素質的養成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從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不同內容上採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貫穿於素質教育實施和每一個學生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可見,創新教育是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一、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

(一)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產生於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衝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並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

(二)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

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針對不同的羣體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數學笑話晚會、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等等,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它們不同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

二、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爲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爲目標,從教學思路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師本身的情感現狀,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課堂上出現某種心理氣氛,當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學生尊敬和喜愛的教師走進課堂時,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反之,學生的心理就會蒙上一層陰影,情緒就相當低落。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中規中矩的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機械化的學習,久而久之對數學就喪失了興趣和信心。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主動性的心理特徵,就是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真正的“課堂氣氛活躍”是指學生思維活動活躍,而不是表面熱鬧。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恰當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例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時,可以提問:“如果有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線?如何作出判斷?”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兩條看起來不相交的直線,讓學生作出判斷,學生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判斷爲平行線,教師再提出疑問:“能肯定地說這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直線嗎?我們現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遠處也不相交嗎?”這一問便使學生陷入思考,學生會對自己先前的判斷產生動搖,看到了單憑定義去進行判斷是困難的,由此激發思維的積極性,自覺去探索判斷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中都有廣泛的應用,而大部分學生因看不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而失去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抓住日常生活、生產的點點滴滴,構建基本的數學關係,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其實,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課本中的知識來解決,關鍵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逐步形成

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只是強調學生應該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並運用它們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樣的要求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卻是不夠的。教師如果把學生的思想束縛在教材的框框內,不

準他們越雷池一步,學生的創造力就難以得到發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應拘泥於課本,而應在緊扣課本注重命題教學的同時,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學習中必須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憶、學習思維,才能真正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課本中又沒有專節專門講述的推理論證及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適時適度地教給學生,盡力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包括數學思想方法在內的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這都有益於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樣不但能拓寬學生思維領域,也使他們學到的不僅是一道習題習慣的解法,而且還學到了解答這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逐步成爲學校教育的重點,就中學數學教學而言,學生的創造性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爲核心,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教師站在新的高度去確定教學目標,研究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效果,讓每一節課充滿創造活力,讓數學教育在培養創新性人才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7

贊可夫有可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那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恆不變的追求。

作爲一名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輕鬆學習數學,就要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逐步學會區分概念中的本質與非本質屬性、主要與次要的因素,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也就是發展學生的空間的、抽象的、邏輯推理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思維從國小的直觀數學思維逐漸發展,空間的、抽象的、邏輯推理思維會佔據優勢地位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中要注重培育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個性思維品質

所謂個性思維品質就是通過數學教學,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比如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邏輯性、獨創性。國中數學課程把?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作爲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從而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猜想等合呼情理的推側。

所謂個性心理品質主要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與態度,讓學生能夠感受數學的美、欣賞數學的美,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忠誠、堅定、自信的意志品質。有些學生感到數學枯燥、乏味,對數學沒有興趣,甚至討厭數學,那正是因爲我們沒有能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揭示這些數學美。還記得一位哲人說:?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在課堂上隨時向學生指出數理科學的美,因爲那是一種‘點金術’是阿里巴巴叫開山洞大門的神祕符咒。?在教學過程中,若能通過鑑賞數學美,可以使學生從心靈的深處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情感,進而讓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輕鬆學習數學課。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爲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繫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三、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嘗試的素養

數學教課書中,每一章節都注重新的知識來源,讓學生知道要學新的知識是由於要解決新的問題的

緣故,例如,學習有理數時,課本從溫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個角度,立體化地說明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有利於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向既重結論又重過程的方向發展。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民主、平等教學作風,把教者變成?一位知心朋友?、?一位參謀顧問?、?一位能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問題、而不是拿出現成結果的人?。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要轉變施教者自身的思想,教師必須從以前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定勢中走出來,用?一切從培養能力出發,一切以提高素質出發?的方向去考慮如何教學,要從讓學生輕鬆學習數學的角度去分析教材、備課、上課、布作業、考試這些教學中的基本元素。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後培養髮展學生的思維

要讓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輕鬆學習數學,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心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師要努

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轉化爲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爲自主的?探索型?、?發現型?的自願學習。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以完全平等姿態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尋求答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自強、自控、自信的品質,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嘗試的素養。以往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時,是教師出題來鞏固練習,學生照?模式?套用。如果教師和學生一起,師生之間?互問互檢?教學手段。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出題目,互相檢查對新知識理解,互相針對課本主要內容改編或創編一些新題目,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但能培養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嘗試,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於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不但要在教學中加強引領,還應在學生的課後中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數學的課堂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的創新是思維品質的最高層次,只有多種品質協調一致發生作用纔能有助於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數學教育觀,要站在培養學生高素質的角度,從如何使學生學好數學,輕鬆學習數學出發,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他們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堅忍不拔、克服困難的勇氣、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等個性品格得到錘鍊和昇華。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8

每次放學,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佔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教師挨的近一點,以“小教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爲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願,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站隊前,我對孩子們說:“請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孩子們高興的伸出自我的小手,我走到他們身邊,一一和他們拍手,親切地在他們的耳邊說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勁”。或者說:“你的小手熱乎乎的……”孩子們笑了,高興的也在我耳邊說一聲:“你的手也熱乎乎的。”或者說:“你的手和我媽媽的手一樣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隨後孩子們臉上都露出得意和滿足的表情。我說:“站隊吧!”話音剛落,孩子們個個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隊,沒有搶排頭的了。

應對這羣孩子,我和錢教師都覺得,我們是很用心、很真誠地對待他們每一個,自我覺得是問心無愧吧。可是,再過半年多,他們將要踏進國小,很多孩子還是讓我們很擔心、很焦急啊:像黃鈺博這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還有好幾個,另外,黃子爲的坐不住和好動、陸鴻儒的動手本事和交往本事,還有幾個孩子的傾聽本事和理解本事……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的確很明顯,幸好的是,很多家長在和我們的交流以後,都能進行很好的配合,我也相信,僅有從家長、教師開始,對他們的教育態度堅持一致,還能持之以恆,就必須會收穫可喜的效果。爲了孩子,讓我們一齊努力吧!加油!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9

駿駿是我們上次轉到其他班去的,這次又重新或到了我們班。跟原先的情景差不多,他還是那副樣貌,怕羞、膽小又不愛動手。每次畫畫了,做計算操作題的時候,他總是那着筆不動手的,不管教師催了多少次,他還是依然不動。這是多它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今日的表現卻使我對他的看法有所改變。

今日他的奶奶因爲有事來到幼兒園,我向她反映了駿駿的這一表現。奶奶當即表示在家裏使會寫的,雖然寫得不是很好,可是真的會寫的。我當然相信奶奶地話。

同時也反思可能使平時我認爲它不太會寫,就讓能幹的小朋友幫忙他,使它產生了依靠性吧。所以今日我得改變策略。我對她說:“駿駿,奶奶說你在家裏會寫的,那麼今日也要自我寫。”他看了看我,有看了看奶奶,開始動手寫了起來。我沒有一個進的催促他,當我巡迴一週回來時,我發現駿駿在本子上已經寫好了數字。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我當即表揚了他,發現他不會寫年月日,

在結束的小活動中,我表揚了駿駿,看得出來他今日十分的高興。我決定發五角星給他,發此刻紅花欄裏沒有他的照片,在我提醒他帶照片的時候,我也對其它小朋友帶照片的情景進行了排查,當我自言自語地說:“某某的照片有沒有?”時,在一旁的駿駿居然以快於我的速度找到了我說地那個人的照片,這使我很吃驚,這是他從來沒有過的行爲表現。我有試了幾次,發現她都在認真地幫我找尋。當然找完了我感激了他。顯然他對自我今日的表現也很滿意,上課的時候我發現他心境很好,聽得也異常認真。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0

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有這樣幾個知識點:一、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三、速度、時間、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四、積的變化規律;五、估算。這五個知識點在教材的編排上是分兩塊(口算和筆算)逐步呈現的。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幾個知識點教材在編排上前後聯繫緊密,特別是速度、時間、路程三個量的關係與積的變化規律兩個知識點雖然教材上安排了集中教學的例題,但在這之前有過多次滲透。

考慮到教材編排上的特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我沒有按照教材安排的次序依次教學,而是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係的整合教學:

1、口算這一節,過去已經多次接觸,本班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過於充裕;另外,爲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題圖的資源,我將速度、時間、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學,並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第一次初步滲透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2、筆算教學置於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利用學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爲媒介,引出筆算內容,學生自主探索筆算方法後,重新審視問題,對比問題,從而發現共同點:速度×時間=路程。至此,教材上還沒有出現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積的變化規律,早在三年級時,教材上曾見過類似規律的探索,但當時學生的發現只限於表面現象的觀察,由於沒有明確的引導,學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這可能就是初次接觸。本單元在教學這一內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兩道有關練習。練習之初,放手讓學生自我發現,但效果不盡人意,爲了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利用照樣子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先寫後說,兩次練習後,學生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成的知識塊,但有不少學生已經會用自己的發現去解決新的問題。

面對教材提供的資源,重新整合教材進行教學,我感到這樣處理有一些好處:

一、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大的課堂教學容量,本單元教材上安排了9課時的教學時間,可進行整合後,如今我只用了7課時就基本完成了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省下的時間就可以對一些內容進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節課進行速算規律的探索。

二、利於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教材編排本身就已經考慮到這一因素:系統呈現知識,但在具體的單元內,爲了體現知識的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特點,有些知識點在編排上系統性不太強,教學起來總感到知識間是一塊一塊的呈現的,但進行整合後,不少知識點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識鏈。

三、利於瞭解學生“原生態”的思維情況,孩子雖小,但班上總有一些孩子學習習慣特別好,每天都能提前預習新的內容,這樣一來,課堂上每教學一個新的內容,這些學生就成了老師的代言人,課堂也容易從教師講滑向優生講,不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對教學內容整合後,每一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當出現問題,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雖然這一過程相當困難,但這確實是學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當學生們自己發現積的變化規律並用非常準確的數學語言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几倍,積也跟着擴大或縮小几倍,此時學生的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不過,這樣處理後,也讓我感到一絲遺憾:沒有完整的課堂教學,感悟不深。比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由於提前孕伏,這節內容是分段進行,當到達教材安排的內容時,大部分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這些內容,新授課也就沒了“新”的感覺,只是讓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問題而已。本來我想在這課上有所創新,看來今年是沒有希望了。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1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上來對很多知識都很陌生,習慣上存在老師講推一步走一步。國中數學很了很多新觀點,比如情景創設,認識圖形等等的知識點都需要學生髮揮想象學會總結。“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一語道出提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發現並提出問題

利用教材插圖形象豐富的優勢,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這是發現問題的前提。先看着圖上畫了些什麼?你看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考慮到開始提問學生有一些困難,這些問題由老師提出,過了一段時間,試着讓學生看圖提出問題,教師驚奇發現,不僅大部分同學能模仿老師的問題,而且還提出了一些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比如在講“比較”這一內容時,同學提出:圖中畫了哪些小運動,他們都有幾隻?小鹿姑娘說了什麼話?”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名同學提出:“我們學習‘比較’,書上爲什麼要畫這幅圖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僅說明學生觀察仔細,而且能透過表面的東西發現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2、在傾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中發現並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專心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一個重要條件。學生提出好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原因,使他們積極動腦。課堂上同學的提問有針對性,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同學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常出現:你爲什麼要這樣做?我有更好的辦法;我想問問他;我給你提一個好建議,這都是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良好效果。課堂上呈現了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現象,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3、在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中,進一步提高質疑問難水平

如:教師爲學生每人制定了表格,將每天預習提出問題記載下來。在指導閱讀方法上,首先讓學生通過看圖瞭解要學的什麼知識?解決這個知識的方法是什麼?爲什麼能這樣解決?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有什麼發現?在培養質疑過程中,學生自學是有層次的,針對這些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是層次清楚的,質疑的水平也有所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給了教師更大的發揮其主體性,創造性;使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真正達到用中學,學中用,輕負優質,提高學生的素質,使教師不只是在進行數學教學,而且在進行數學教育。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2

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爲重點,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爲特徵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是以教材爲中心,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意識,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關鍵,學生是主體。同時,教師能力的提高及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實踐的探究中逐步確立。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爲一體,使之成爲促進師生髮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那麼應從哪些方面實現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構建呢?

1、要求做好課堂簡要摘記。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爲,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2、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如,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課堂中的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爲什麼?;也可以是聯繫他人的實踐,引發對自己的行爲的比較反省,我們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比較,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具體有以下五種方法:

①在解決問題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只是爲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

②在集體討論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爲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瞭解同伴的理解,有利於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

③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其實,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麼它的適用範圍就有侷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後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方法,並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範圍廣泛的數學思想。

④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勢: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於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着多開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繫的數學認知結構。

⑤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滿足於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

3、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抽些時間回顧所學的內容,摸索知識之間的一些規律和自己在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啓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在作業中也要認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後的作業,並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對題和錯題,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創新。

4、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經常引導學生反思時,如每次只是這樣簡單地做一做,學生很快就會有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引導學生這樣做的時候,給與其大量的鼓勵、啓示和評價,讓學生體會到自己這樣做的好處,使他們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得到激勵和啓示,並在後面的學習中獲得成功。如:在平時,每次引導學生反思時,我都會大力表揚那些思考認真的同學,對一些同學能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的,就引導大家都向他學習。我經常對學生說: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況下比以往有所進步,這就是的成功,那麼這個學生就是一個勇士了,因爲他已能戰勝困難,獲得勝利了。讓孩子們感到自己在不斷地反思後,能夠不斷地成功,能夠經常地、認真地反思,那麼學生就會在反思中真正領悟生活和學習的思想、方法,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3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 、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裏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國小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啓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啓蒙學生的數感。

1.聯繫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錶幾點起牀;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爲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繫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採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爲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爲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爲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係,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爲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爲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祕難測之感。爲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釐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爲本”, 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爲:“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爲:“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說:“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爲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爲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4

由省教科所組織的國小數學優質課評比活動在仙桃舉行,我有幸參加了這次觀摩活動。看到參賽的每一位老師都以自己的特色詮釋着數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對話,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置身於會場中,傾聽着老師們一堂堂精心準備的課,在這裏,我親身領略着他們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感受着他們對課堂的準確把握,體會着他們對學生的密切關注。他們在開啓學生智慧大門的同時,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引發了我對課堂化的思考。

由於我校也曾經研討過《千以內數的認識》,所以對東方紅國小萬睿杉老師所執教的這一課頗有感觸。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爲學生提供活動的舞臺,調整學習的方向,是關鍵時刻予以適當點拔的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在課堂學習中,學習的材料來源不再是單一的教材,更多的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來。萬老師用動態的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視頻資料代替靜態的單元主題圖,通過學生猜測體育館的人數,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上切實存在,這些數比以往學過的百以內的數多得多。導入的設計既具實用性又具時效性。在處理例2時,教師並沒有拘泥於教材的編排運用計數器讀數和寫數,而是巧妙地將例1數正方體得到的兩個數據398和406加以運用,再加上教師創造性的將數人民幣融入此處,用生活中的數學,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鞏固了例1剛學過的新的計數單位,而且還爲後面讀數、寫數和數的組成埋下伏筆。

例1和例2兩個例題在一個課時內完成,本身內容的量就不小,但在教學完例1,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後,教師捨得花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數小正方體,利用實物經歷數數的過程。萬老師提出“怎樣擺能讓人一眼看出你擺的是多少”。這一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擺的過程中體驗一個一個地數、一十一十地數、一百一百地數,“一、十、百”這幾個計數單位,掌握數的組成,同時感受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在教學本課時的一個難點“從九百八十五數到一千”時。老師讓學生藉助計數器邊拔邊數,利用手、眼、腦多重感觀體驗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十位滿十要向百位進一、百位滿十要向千位進一的過程。這兩次操作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輕鬆地學會了知識。

2、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國小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低年級更是如此。在萬老師的課堂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教學環節精彩的設計,老師對於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尤爲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但這種學習方法也容易流於形式。萬老師在活動前明確提出“怎樣分工合作,才能數得快”,讓學生有意識地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再通過傾聽一個小組的合理分工,對其它小組進行指導。不僅使數小正方體的活動開展有序,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併爲以後的合作活動提供範例。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通過這次活動,我找到了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要向這些優秀的青年教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數學教師教學隨筆15

一、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主動參。要與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永不枯竭的動源泉。要使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並不只受教於老師,而且自己也獨立學習。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許多教育事實也反映出,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如果我們把每種事情都教給學生或者規定他們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會妨礙他們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發現,妨礙他們的發展。比如,《應用題打折銷售》這一節,如果課堂上就單純地出示例題,然後分析題意,給出解答過程,接着再模仿練習。最後幫學生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那麼這類問題雖然與實際生活相關,但學生卻未必有多大興趣。假若我們設計一個課堂活動,讓學生模擬商店的從進貨、定價、促銷到賣出的全過程,學生一定會非常積極踊躍,樂於去對打折銷售的過程進行分析、計算。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自然會聯想到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標價與銷量的關係,進價、標價、售價與打折和利潤之間的關係,這樣需要學生鞏固、提高的知識可能自然就解決了。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由於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數學活動的開放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爲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巧創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情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②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在以教師爲主導的前提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的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着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品嚐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纔會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

③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徵,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繫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其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三、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圖形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一道題問一個正方體的盒子有幾個不同的展開面,我想,如果直接給學生答案有11種基本圖形,他們不但不明白爲什麼,也想象不出來這11種基本圖形會是怎樣形成的,於是我讓同學們從家帶來正方體圖形,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剪,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心得,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