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高三年級地理教師說課稿

教師1.91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年級地理教師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年級地理教師說課稿

高三年級地理教師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自然資源分佈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佈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佈局的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課文主要從兩部分講述:

(1)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教材的着眼點是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強調一個“變”字,體現兩個“影響”。

教材文字雖少,但內容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本節配置了許多的“活動”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圍繞相關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2)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法、合作與探究、對比法,分析交通運輸方式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聯繫生活中的例子,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從而理解交通運輸佈局的變化對城市及其商業網點佈局和發展的影響,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2)學會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合理建議,培養學生參與城市交通佈局和建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培養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知識的技能。

二、說教法:

通過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通過各種圖片資料,強化對學生的感受,更好地進行分析對比。比如,根據圖5.8“山區商業網點示意”、圖5.9“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對比山區和平原的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得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分佈的特點及其原因。

三、說學法:

學生通過多媒體的演示的各種圖表,案例資料,通過各種形式的資料討論,對比,分析並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問卷調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人士,要置業(買房),以下因素中,哪三個你認爲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2.新課講授:要了解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就先跟學生們一起復習有關聚落的基本知識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間形態的知識。再通過讀圖分析比較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通過補充知識《大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衰》來分析說明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對第二部分“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也是通過上面的順序即先對商業網點相關知識作一下簡要的提問,再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交通條件對對商業網點密度,對商業網點位置,對集鎮發展的影響。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依靠具體的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三年級地理教師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對教材加以說明。

一、說課標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於新課標編寫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學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特別是基本理念突顯時代性。課程目標分成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屏幕上是我對地理必修3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再重複。

二、說教材

1.編寫特點和體例

(1)以典型案例構成教材的主體。教材選用了5箇中國案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開發、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西氣東輸)、2個外國案例(亞馬孫雨林開發與保護、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1個地區案例(東亞地區),案例具真實性、典型性,中外兼顧的特點。

採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組織教材,努力打造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這樣“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2)內容提要課文:文字和圖像讀圖思考思考案例問題研究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必修3冊,選修6冊。必修1(自然地理)以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運動爲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過程和規律,體現尊地之規,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類活動爲核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體現以地爲主,調人地關係的思想;必修3(區域地理),立足於必修1必修2的基礎,以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爲核心,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新編實驗教材必修3與原人教版地理選修2的對比

4.內容結構課標展示(略)

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必修3的課標有13個,基本與節數相當。這是能容標準,這是教材內容與課標的對應關係。本書共五章10節,本着由自然至經濟、由區域內至區域間的學習思路設計知識結構,對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依次分爲"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繫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圖略)

三、說教學建議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編寫者認爲經過國中的學習,學生應該對區域的基礎知識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和掌握,所以教材並沒有重述相關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而實際情況卻是大相徑庭:地理學科在國中屬於弱勢學科,每週兩節課,會考30分,學生往往並不重視,全憑考前死記硬背得分。他們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國中和高中地理學習的銜接存在明顯的斷層,這就必然嚴重影響到“必修3”教學的順利開展。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山東版、中圖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他們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編排人教版是從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角度來闡述的;是從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入手,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總的命題來概述的。在案例選取上人教版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選擇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的防治作爲案例,而山東版是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爲例;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3.教材教學與開展學生評價之間達成協調存在挑戰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爲主線,貫穿了整本教材。教師對教材的教學,自然離不開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但在具體案例教學中,學生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問題的規律和方法,並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來反饋教學的效果,在新課程中始終還是我們共同面臨的難題。

(二)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基於學以上問題和挑戰,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嘗試: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教材選用了5箇中國案例,第一章第一節就是把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進行對比來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爲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在學習這一章之前,首先對中國三大自然區進行對比,對中國的各個區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徵進行知識的鋪墊,並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思考中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這樣就能使學生對中國地理的基本概況有大概的瞭解。在後面的中國案例分析時,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補充與拓展,做到“點”“面”結合,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養

只有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學會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抽取,學生才能夠進行知識遷移。例如,在“產業轉移”一節,要分析影響東亞產業轉移的因素,在教學中就應該抓住影響工業佈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這一關鍵點。影響產業發生轉移的因素如: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等,只要他們在遷出地和遷入地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產業的轉移。這樣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業大量遷往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的`原因,學生就應該能夠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髮生了變化,使企業變得不利,而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業的遷入。

3.在教學中進行學生評價的嘗試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一節後,我們可以引用新疆農業這一案例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略)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要想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高三年級地理教師說課稿3

一、說課程設置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繫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爲: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內容取捨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係爲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繫、旅遊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基本規律包括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佈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爲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採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於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複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爲手段,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覈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範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覈。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佔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佔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佔60%(既考覈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於對理論應用的考覈)。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爲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鍊的積極性。

3、今後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爲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爲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