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多媒體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多媒體2.36W

篇一: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爲國小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幾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教師能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教師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四種圖形的認識,教師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平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篇二:《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

今天進行了認識圖形(二)例一的教學,在這節課上,我提前讓學生從家裏帶來了茶葉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學空間一:想一想。以四人爲一小組,觀察自己手中的立體圖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紙上,能畫出什麼樣的圖形。

這個教學空間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動筆之前先動腦,以思導行!

反思:學生以前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圖形是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的,所以通過"觀察與猜想",學生基本都能對要畫的平面圖形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只是對球是否能畫出圓形有不同的意見。

教學空間二:畫一畫。以四人爲一小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體圖形,在白紙上畫一畫平面圖形。

反思:動手的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通過畫一畫,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由於圓錐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見,我給每組補充了一個圓錐的教具。通過實踐,學生髮現圓柱和圓錐能畫出圓形,而球是畫不出來圓形的。此外,利用長方形教具,我一抻拉,變成了平行四邊形。

教學空間三:分一分。以四人爲一小組,給小組內畫出的幾個平面圖形分分類。通過分類,進一步認識各種圖形的特點。

反思:爲了讓學生正確的給圖形分類,這裏我拓展了認識圖形的知識,和學生一起來發現不同圖形的不同特點。

篇三: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這節課是在學生第一冊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這四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體會“面”在“體”上。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因爲學生已經認識了立體圖形,對平面圖形也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經驗,所以,在教學的開始,我就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引入新課,讓學生辨認立體圖形並介紹一個新立體圖形朋友:三棱柱。富有童趣的教學語言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更願意傾聽。我說:三棱柱來到我們一(9)班,想留下它最美麗的一面,通過描一描,它留下了它最美麗的一面,就是三角形。這個設計不但好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面”在“體”上。學生的興趣瞬間被激發了,學生們紛紛都拿起學具盒中的立體圖形,留下來它們最美麗的一面。在從“體”到“面”的認識過程中,學生通過看、描、摸、找後,再通過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突破了重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這節課更是充分體現了這點。所以,我設計了:“找一找”,讓學生找身邊的平面圖形;而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發現黑板的面是長方形的,教室門的面是長方形的,地板磚的面是正方形的……“看一看”,讓學生欣賞利用平面圖形拼成

的各種美麗的圖案;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對美麗的圖案發出一陣陣驚歎。“畫一畫”,讓學生利用本節課學習的平面圖形畫出最美麗的圖案。

篇四:一年級數學下冊 認識圖形 2教學反思 人教版

反思本課的教學實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我認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有效地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探究。

例如在導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認識物體一課中認識了四種圖形,它們都住在圖形王國裏(課件演示:出現宏偉的圖形宮以及滿天飛舞的各種各樣的圖形),現在請大家認一認,說一說。學生回答後,教師進一步引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王國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有平面圖形家族,(課件演示——出示 ?□△○)誰認識它們?請介紹一下。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二、引導操作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手是腦的老師,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新課部分,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當觀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今天要認識的圖形都住在立體圖形上,你能想辦法讓他們的家從立體圖形上搬出來,單獨住到紙上嗎?”

孩子們經過思考、討論後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這些盒子放在紙上,用鉛筆沿着盒子周圍畫一圈。”有的孩子說:“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紙上。”有的孩子說:“可以把紙包在盒子的周圍,用手使勁折,就有一個圖形的痕跡了。”還有的孩子說:“還可以把盒子放在紙張下面,用鉛筆描??”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印或畫一畫?孩子們情趣高漲,紛紛回答“要”。於是教師提出合作要求,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動手操作。在小組展示、彙報的時候,就有了五彩繽紛的傑作:

有的小組採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

就這樣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創新,讓孩子在操作中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三、精心設計練習,激發創新思維

本冊實驗教材的一大特點是非常注意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而課堂練習則是學習鞏固知識,實現由知識向技能和智能轉化的主要環節。如何在鞏固環節精心設計,起到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又能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懂得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一道這樣的題目:教師先以電腦演示展示各種各樣的交通標誌(孩子們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讀物),並請孩子們說出這些各是什麼交通標誌,它的面是什麼形狀的?再請孩子們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的?因爲有了教師先前的啓發引導,孩子們的思路大開,紛紛舉手搶着回答:書、藥盒、香菸盒、食品包裝盒、中秋月餅盒的面??

下課以後,孩子們意猶未盡的圍着老師,揮舞着沾滿印泥的小手,晃動着花花綠綠的小臉蛋,興奮的衝着老師叫到:老師,今天的課可真有意思;老師,什麼時候還要讓我們印圖形;老師,我還想上下去;老師,我還能想出其他辦法讓這些圖形搬家??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考慮的不周,忽略了孩子們實際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從沒有使用過印泥,在沒有練習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讓孩子使用印泥,結果他們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臉蛋上都塗得一片狼籍,讓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學中應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綿的印泥,效果會更好。

篇五: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爲國小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幾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教師要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才能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教師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四種圖形的認識,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4、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有效地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探究。

例如在導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認識物體一課中認識了四種圖形,它們都住在圖形王國裏(課件演示:出現宏偉的圖形宮以及滿天飛舞的.各種各樣的圖形),現在請大家認一認,說一說。學生回答後,教師進一步引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王國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有平面圖形家族,(課件演示——出示圖形)誰認識它們?請介紹一下。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5、引導操作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手是腦的老師,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新課部分,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當觀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今天要認識的圖形都住在立體圖形上,你能想辦法讓他們的家從立體圖形上搬出來,單獨住到紙上嗎?”

孩子們經過思考、討論後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這些盒子放在紙上,用鉛筆沿着盒子周圍畫一圈。”有的孩子說:“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紙上。”有的孩子說:“可以把紙包在盒子的周圍,用手使勁折,就有一個圖形的痕跡了。”還有的孩子說:“還可以把盒子放在紙張下面,用鉛筆描……”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印或畫一畫?孩子們情趣高漲,紛紛回答“要”。於是教師提出自己動手畫一畫,通過動手,學生很容易就瞭解

了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總之,"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這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這幾個平面圖形,並通過搭、折、剪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學生初步接觸圖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礎知識掌握的還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學對圖形的邊數,比較難以理解和變通,怎樣邊就多一條了,怎樣就少一條了。其實由長方形變成指定要求的多邊形,也有小部分學生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爲是學生缺少生活中的經驗與情感。

我覺得孩子學習圖形,可以適當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練,一來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強認識;二來也是減少純數學的枯燥無味,給學習增加一些樂趣。所以認識四邊形時我讓學生觀察新房子鋪的地磚,有表面是長方形的地磚,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磚,通過地磚碎了一個角或碎了二個角來學習五邊形和六邊形。二年級的學生純粹憑想象學習幾何圖形,會覺得學習有點吃力。但是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場景的幫助,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點了,也可證明這樣一句話:“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在讓學生了解邊數和多邊形之間的關係時,能引導學生通過摸一摸、數一數弄清幾條邊就是幾邊形(四條邊是四邊形,五條邊是五邊形,六條邊是六邊形)。再反過來問一下:五邊形有幾條邊?六邊形呢?這樣能很好的鍛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使思維有序,使思維更有效,更科學。接下來的練習也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進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就讓學生弄清什麼是四邊形,怎樣去判斷它是否是四邊形。讓學生去說明,它是與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對多邊形知識的理解。

反思本課的教學實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我認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以後將要改進的地方有:在放手讓學生們畫圖形時,收放不能自如,還有學習圖形拼組時,學生自己拼自己的,搞得到處都是紙,到處都是掉的七巧板,今後還要改進課堂,不能“放”的太過了。

但這單元課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1、讓學生動手摺,知道了邊數就行了,認爲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上沒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力,沒有在折的過程中去思考,邊數爲什麼沒有增加,爲什麼會增加,沒有讓學生的學習有深度,沒能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去主動探索。

2、我是讓學生讀題後直接拿出正方形紙來讓學生去剪,所以學生剪去一個三角形後,大部分學生都剩下一個五邊形,我問:有沒有不同的剪法了,只有少數學生有其他的方法。這樣教學效果不好,我想應該先讓學生猜測一下結果,再讓學生去動手,效果會更好。

3、在我問學生爲什麼是四邊形時,學生回答說因爲有4個角時,我因爲時間關係沒有對學生說清楚多邊形角與邊的關係。

4、學生人數多,課堂紀律難以保障。學生年齡小,好動。

5、學生準備學具不充分,上課時有些同學缺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