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

新材料9.43K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

有這樣一個崗位,要爲火箭發動機裏危險的火藥做整形。在這個危險崗位上,堅持三十年不失誤不出次品,需要怎樣的力量和勇氣。今天的時代先鋒,我們來認識這樣一位天天和火藥打交道的人:徐立平。

這是我國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是未來中國運載火箭的心臟。而要保證飛行精度,一道特殊的工藝必不可少。

固體發動機裏裝滿了橡膠一樣的燃料,徐立平的工作就是用刀具爲燃料整形。

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但更大的挑戰來自於燃料的.危險性。幾克的燃料就能劇烈燃燒,而徐立平卻要近距離地爲幾百公斤的燃料整形。

89年,一臺重點型號發動機出現內部缺陷。爲徹查原因,廠裏決定成立突擊隊,把燃料全部挖出來。這需要徐立平進入發動機內部工作。

就這樣,徐立平和同事們挖出了幾百公斤的燃料,研製工作如期完成。這樣的驚險時刻,徐立平經歷過不止一次。三十年來,他參加製造的載人火箭逃逸塔一次次守護着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而閱兵式中許多導彈武器,也裝備着徐立平親手修整過的發動機。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2

30多年來,徐立平立足航天固體發動機燃料藥面整形崗位,苦鑽善學,練就了一手高超的絕技絕活,爲火箭上天、導彈發射、神舟遨遊“精雕細刻”,讓一件件“大國重器”華麗綻放,被譽爲新時代雕刻火藥、爲國鑄劍的“大國工匠”。

徐立平刻苦練習成就一流技術。他從最基礎的拿刀、握刀學起,先後跟隨多位師傅學習技術。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整形允許的最大誤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一張紙的厚度。他用手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是這個領域響噹噹的“一把刀”。30年多來,徐立平整形的產品始終保持着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爲零的紀錄,他還設計、製作和改進30多種刀具,其中一種刀具被命名爲“立平刀”。

徐立平衝鋒在前,勇挑責任擔當。89年,我國某重點型號發動機研製進入攻堅階段。一臺即將試車的發動機火藥出現裂紋,爲了找準故障原因,不影響後續研製進度,專家組決定成立突擊隊就地挖藥。21歲的徐立平憑藉精湛技術,和師傅們一起加入挖藥突擊隊。在狹窄空間裏,人如同“芯材”一樣被包裹在成噸的炸藥堆裏,每次只剷出四五克藥。爲確保安全,規定每人在裏面最多幹上10分鐘就必須出來。但爲了讓隊友們能多休息一會,徐立平每次都堅持多挖五六分鐘。歷經2個多月的艱難挖藥,故障成功排除。20xx年,徐立平的.班組接到一項緊急任務,要給一臺已經裝滿推進劑的發動機挖藥。他毫不猶豫地第一個鑽進發動機裏,接連幹了一個多月,成功找出問題所在,保證試驗圓滿成功。

徐立平開展培訓傳承經驗技術。他針對大、小整形組各自擅長手工和機械整形技術的特點,開展手工和機械整形技術雙向培訓,使班組成員全都掌握手工和機械整形相結合的方法。他還編寫整形機整形程序,實現數控整形機在藥面整形工序的成功應用。他把團隊的成長進步當作重要職責,依託“徐立平大師技能工作室”,幫助青年職工成長,所在班組被命名爲“徐立平班組”,其中多人成長爲國家級技師和技能技藝骨幹。

徐立平榮獲“時代楷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3

劉更生教授是研究中醫文獻的,近十多年卻業餘玩起了磚刻,他戲稱自己爲“磚家”,他的玩法在國內可謂獨樹一幟。

到了劉更生的工作室,就是到了一座磚刻的文化宮。磚刻的表現形式包括真草隸篆、陰文陽文,內容又多涉岐黃,出自中醫典籍。一見面,劉老師就在兩面磚架牆中間,給我們介紹他最爲心儀的幾塊磚刻作品。“二至丸”是他的中藥方名系列作品之一,篆書,刻在半塊青磚上,構圖取太極之意,陰陽合一,畫面古樸而生動,又合於這一藥方“冬夏二至”的內涵。“知道”二字大氣典雅,刻在一塊紅磚上,對書法頗有研究的蘇斌先生一眼看出,兩字取自泰山經石峪石刻。劉更生連稱“慧眼”,說這兩個字確實是他從經石峪石刻拓片上摹來的。

在磚刻作品“一千磚頭富翁”前,劉更生大笑自嘲:“這方磚完全摹自齊白石先生的一方印‘三百石印富翁’,哈哈,我比白石翁還富有!”至於“一千磚頭”的來歷,劉更生卻按下不表,給我們賣了個關子。隸書磚刻“三耕堂”,是劉更生去年虛歲六十時,用於總結和自勉的一件作品。他說,總結自己這些年的工作生活經歷,可概括爲“三耕”:一是一輩子當老師,賣嘴皮子,可謂“舌耕”;二是專業爲中醫文獻,搞中醫古籍整理,早年沒有電腦,天天爬格子,是謂“筆耕”;最近十餘年,喜歡上玩磚刻,就是“刀耕”了。加起來湊成“三耕”,他就成了“三耕堂主人”。

一名大學教授爲何喜歡上了磚刻,劉更生給我們談起“一千塊磚頭”的緣起。20xx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千佛山校區遷往新校區長清校區。老校區有一座文獻樓面臨拆遷,此樓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比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山東中醫學院)建院還早。從大學時代起,劉更生在這座樓上學習工作了30年,建立了很厚的感情。20xx年,當得到這座樓要拆掉的消息,劉更生實在不捨,就想留下一些磚作紀念。一座歷經半個多世紀老樓,在剷車轟鳴聲中很快被夷爲平地。同事郭棟得知他的想法,從工地的民工手裏“搶救”了上千塊紅磚頭,僱了一輛農用三輪車幫他拉到了長清校區的家裏。劉更生激動不已,就將這上千塊磚頭存放在自家儲藏室。這些廢磚頭以每塊五毛錢買來,劉更生爲此付了七百元錢。

望着散作一堆,迴歸原初狀態的“文獻樓”,劉更生忽一日萌生了一個念頭。他從小喜歡篆刻,想用刻刀讓這堆磚頭重獲生命。當他拿起刻刀在磚頭上試了試,不覺心頭一震,這磚頭質地密實均勻,竟然是很好的鐫刻材料。從此,一塊塊廢磚在劉更生的刻刀下活起來,鐫刻的內容圍繞《黃帝內經》和傳統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每一塊磚刻都匠心獨運,力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不知不覺,劉更生已堅持磚刻十餘年,磚刻作品已完成300多件,開闢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門類。劉更生的.磚刻作品做成的拓片,成了山東中醫藥大學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靚麗名片,他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

本來,劉更生的磚刻材料限於那一千塊紅磚,隨着名聲大了,一些朋友主動爲他蒐集古磚。這搜磚、贈磚的背後,又有一串可資紀念的故事。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4

什麼是大國工匠?匠心,乃是精雕細琢,憑靠自己的雙手打造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匠心,乃是兢兢業業,靠自己爲社會創造價值;匠心,又是一雙巧妙的手,繪出一片美景。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影響着祖國的命運,在建設礦山中衝在最前線的工人們,不缺奮鬥的青年。工匠精神是什麼?我們近幾年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面對世界新形勢,工人們發揚創新精神,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面對艱苦的.局面,工人們堅定不移地發揚“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動實踐表明,只有那些熱愛本職、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纔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纔可能拓展人生價值。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5

從“文物修復界泰斗”李雲鶴到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從中國第一代核燃料師喬素凱到電網系統特高壓檢修工王進……他們是披荊斬棘的先驅,擇一事,終一生,讓“匠心”永遠傳承。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歎爲觀止。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價值的奮鬥故事深深感染了觀影師生。

作爲新時代的中職學子,應當習得這種“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爲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尋夢、築夢、圓夢,成爲未來的.“大國工匠”。

職業院校的學生是“大國工匠”的後備軍,教師應當將“工匠精神”運用到日常工作中,通過各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練就精湛的專業技能,爲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6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年輕就該有夢想與堅守。青春應該屬於夢想,因爲夢不斷地去追求去奮鬥的青春纔是最美麗的。夢想人人都可以擁有,而能夠一路堅持下來的人卻很少。我們在追夢的過程中會遇到迷惘與挫折,這屬於一個追夢者的人生滋味。看看這些“大國工匠”哪一個不是千錘百煉,哪一個不是嘔心瀝血,他們爲了做好每一道工序,無數次做着同樣的工作,進行着反覆的操作。

爭做自己行業的大國工匠。這些“大國工匠”,基本都是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傑出勞動者,他們將簡單的招式煉化成自己的`絕技,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演繹着人生的精彩,他們以其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着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爲我們的時代、爲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讓我們爲之震驚,爲之嘆服,爲之激動,爲之點贊。我們要他們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通往工匠的路上砥礪前行,爲公司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知識和技能,我們要不斷地進步充實自己,紮紮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7

我們生活在紛繁的世界,工作在平凡的崗位,即便如此我們生活中不缺乏激情與感動,只是少了一些發現感動的眼睛,只是沒有去好好的用心感悟。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平凡的人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他們數十年如一日以廠爲家,兢兢業業,他們的

身影遍佈整個公司,他們有時在高出焊接着管道,從不畏懼烈日的炎熱和飛濺的'火花,有時在車銑鉋前專注的加工者零件,追求着絲米的精確,有時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來回穿梭,爲了一個不容易查找的機器故障忘記了飢餓,他們有時爲了車間的工作環境更適宜,全然忘記了汗已溼透衣衫而渾然不覺,他們不管白天夜晚,不管嚴寒酷暑,隨時爲了車間生產而默默奉獻着。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8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導彈武器裝備的"心臟",發動機推進劑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決定着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依然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萬多個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們用心做着一件事,"給發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按工藝要求用特製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複雜要求。"

徐立平從事的'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而與精準相比,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則更令人生畏",他介紹說,固體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員在整形時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屬殼體,或摩擦過大發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人員一絲安全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1987年,我不到19歲,從技校畢業後,在母親的建議下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裝藥整形車間工作,雖然心裏做足了準備,但進廠第一課的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雲,還是把我看呆了,沒有想到會這麼危險",徐立平回憶道。

這堂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規避危險,唯有膽大心細,練好手中這把刀。

由於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很難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導致發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員自己判斷。爲了練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麼用力、怎麼下刀,比劃着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痠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更是一絲不苟,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多年下來練壞了30多把刀具,手卻越來越有感覺,藥面整度也越來越高。到後來,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過他整形的產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9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來講,他會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如此高的焊接技術,不由人折服。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能夠被稱之爲工匠,其手藝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於自己製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製作出來的產品應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此,“大國工匠”詮釋出的“工匠精神”應該成爲“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這樣才能讓我們國家制造的產品釋放出更加

奪目的光彩,作爲一名戰鬥在生產線的普通員工,我們應該清晰認識到祖國多麼需要能工巧匠,讓我們用我們平凡的崗位創造出不平凡的成績,爲我們的企業獻出一份力量。

觀看完之後,我們深受感動,這還激發起了我們的學習積極性。關於我們能做的就是以後一定努力好好學習,學習他們的刻苦認真精神,把這些精神應用到我們的專業課學習中來,刻苦紮實的學習專業課知識,在實訓時積極認真參加實訓,多練習,以創造出一個優異的成績而努力!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0

工匠精神:對工作執着、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文明千年的大國,從吃穿住行,到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綿延不絕。小到0.01的尺寸,大到跨越千里的工程,精到毛細針管的分毫修補,準到點滴的校對符合,無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完美體現。

看着電視上那些貌似與我的生活並無緊密相關的行業和人物,頭腦中想到的卻是勞動技術課上的生動畫面。“老師,爲什麼一定要畫木工加工線啊?差不多不就行了?我想早點動手操作。”“不就差一點嗎?老師幹嘛要對我要求這麼嚴格?”“我只會用剪刀,能不能不用刻刀?我害怕!”“老師我做不好,我放棄了!”……

是啊,我就是這麼較真的'老師。孩子們啊,這一分一毫看似不重要,但是代表了勞動的態度。這好與不好不重要,態度決定一切,難不難看沒關係,步驟操作是規矩。原諒我的較勁與嚴格。

因爲,你們是未來的我大中國的脊樑,是未來我大中國的工匠,是精神的傳承者,是希望。

電視節目有結束的時候,一個個獎盃代表了堅持和精神。多希望在未來的大國舞臺上可以看到曾經跟我學習,玩耍,提問甚至被較勁到哭鼻子的孩子們,精神不滅,奮鬥不止。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1

劉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壇北門的魯班衚衕,據說當時北京城耍手藝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劉更生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

小時候,劉更生的玩具幾乎都是父親幹活的工具,他從小耳濡目染,漸漸地對木質傢俱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983年,18歲的劉更生接了父親的班,來到龍順成工作。在他將近40年的`從業生涯裏,他潛心研究榫卯結構京作傢俱,並且練就了讓古舊傢俱殘件“起死回生”的絕活。

今年42歲的張雲希是劉更生的徒弟,和劉更生一樣,張雲希的父親也是一位木匠。20xx年,張雲希從老家滄州來到北京進入龍順成,到今年師徒二人已經共事了17年。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劉更生的嚴厲在於對細節的精益求精,作爲徒弟的張雲希對這種“嚴厲”已經習以爲常。

進入龍順成之前,張希雲有5年的木工經歷,進廠後不久他接到了一個製作3米高頂箱櫃的任務,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要使用豬皮膠來粘合。當時張雲希爲了趕工,在熬製豬皮膠的時候由於熬製時間短,沒有達到師父要的固定效果,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

劉更生說:“我們要把每一件傢俱當做‘傳家寶’去做,只有用這樣的心態製作才能對得起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在劉更生的桌子上擺放着幾個榫卯結構的小玩具,看似簡單卻蘊藏着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稱爲古典傢俱之魂,一榫一卯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結合,科學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們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

在木匠圈裏流傳着一句話——“寧幹十方,不幹一圓”,由此可見圓形、異形傢俱對榫卯結構的製作組裝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一次,張雲希參與到一個繡墩的製作,在做一個木銷時,師父劉更生髮現了問題,木銷紋理決定着傢俱的耐用程度,在這個結構中,橫向紋路比縱向紋路的木銷穩定性更強。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2

他們技藝精湛,比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他給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的誤差。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他們每天都在精益求精,每一刻都在一絲不苟的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可以說學習伴隨一生。在他們的人生中有對祖國的責任,有對單位的責任,有對自己的責任,正是這責任的信念支撐他們走到中國第一。

高鐵研磨師寧允展,深海鉗工,管延安。船上縫鋼板這些人物的事蹟更加突出了他們的責任感對國家的責任。

20xx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蹟學習心得(篇7)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給我了很多啓發。

《大國工匠》主要講述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他們以精煉的技術,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的興盛,更加的繁榮。

有時候,一毫米的厚度就有可能導致致命的危機,在那時候機器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通過雙手打磨一件零件,只有憑藉技藝的高超纔會擁有超凡的能力。

《大國工匠》就是給我們訴說了技藝的重要性。帶我們認識了高超的技術人員,告訴我們在工作方面,我們要一絲不苟,要堅持不懈,更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有擁有高超的技能才能永垂不朽。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3

本世紀初,我國正在研製新型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新型戰車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爲裝甲。然而這種材料的焊接難度極高。

盧仁峯: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碳當量高得多得多,可焊性極差。所以說它難就難在如何控制,讓如此高的碳鋼量金屬材料不產生裂紋。

作爲領軍人的盧仁峯必須儘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這樣工人們才能以此爲範式,展開規模化的生產。爲了研製出新的焊接方法,盧仁峯把自己家的煤氣罐、煤氣竈、廚具都搬到了車間,吃住在車間裏,反覆琢磨。盧仁峯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做了上百次試驗,終於對新型鋼材的`性能瞭如指掌。

甚至他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他就能聽出其中碳當量有多少,判斷出應該採用怎樣的焊接工藝。

技術難題攻克,一批批新型坦克裝甲生產下線。在穿甲彈衝擊和車體涉水等多種嚴峻的考驗中,坦克車體依然堅如磐石,密不透風。

中國工匠們的職業生涯既是技藝磨礪、技能積澱的過程,也是突破自我的心路歷程。無數極限式挑戰的積累,造就了他們自己,更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空間和創造能力!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4

週五晚上收看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些“大國工匠”,既是匠人,也是追夢人。他們用雙手鑄就了港珠澳大橋的輝煌,用智慧將航天器送上太空,用堅守探

測出一個個油田,用果敢挑戰超、特高壓帶電作業……他們是焊工、技工、電工、橋樑工等等,來自於不同的工作崗位,卻有着同樣對工作執着的追求。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建設港珠澳大橋的團隊。這座大橋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它的美麗、雄偉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那些辛酸和勵志的故事,卻鮮爲人知。其中一個難點便是一個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橋之前,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里,而且,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中國的橋樑專家們,在困難面前沒有後退,也不能後退。2013年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這是不平凡的'96個小時,彷彿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五環。

這些可敬的榜樣,他們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員。但是,他們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我們要向這些榜樣人物學習,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用自己的愛心、耐心、恆心去守護孩子們稚嫩的童心,讓他們在愛的雨露中茁壯成長。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心得15

重溫《大國工匠》紀錄片,聆聽24位極具“工匠精神”的傳奇人物事蹟,“工匠精神”。

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精確”的傳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說法就是例證。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會感慨於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洞,會讚歎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的技術。正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的事蹟中所描述。他爲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這樣的技術,非一朝一夕所成,也非臧谷之羊的態度所能做到。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無奇,但是這些工作中都積澱着經年累月淬鍊而成的精湛技藝。

回顧三國,諸葛亮一生不辭辛苦,兢兢業業,爲國爲民,嘔心瀝血。做到了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所謂“工匠精神”除了做到精細、精準,更多的是敬業。作爲國家電網檢修工的王進,面對工作時帶高壓電50萬伏,作業地點離地面100多米,腳踩晃晃悠悠的電線,這種讓普通人想想就心驚膽戰的工作,他卻在這一崗位上堅持了21年。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心、責任心和本行業的技術操作本領使其成爲了超高壓輸電線上的“舞者”。相當多的工匠崗位,都是以身犯險而保大業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萬民康樂。

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種執着。梁啓超曾在《讀書分月課程》中寫道“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做工作時我們要具有穩定的心理狀態,做到心無旁騖。作爲殷瓦鋼內膽焊接的領軍人物張冬偉認爲心不定則手不穩,手不穩則活必糙。即使焊完一條6米長度的焊縫需要5個小時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淵渟嶽峙,這就是大匠精神。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就傳承着敢爲人先,身先士卒的精神。第一次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的屠呦呦;“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解決了一代又一代的溫飽問題。無論是改變拓印技術,實現三維拓印的李仁清;還是從傳統雕刻工藝向現代數字化雕刻製版轉化的馬榮,他們都做到了創新。

我們所從事的電解鋁生產一百多年來一直遵循着冰晶石—氧化鋁熔鹽電解法。但自從熔鹽電解法誕生之日起,電解鋁的先輩們對於電解生產工藝的創新、技術指標的提高就從未間斷過。電解槽電流由最初的幾十千安發展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千安電解槽AP50。電能消耗由噸鋁22000kW·h降低至現在的12900~13200kW·h。在電解槽中已掌握“三場”仿真技術,能較好地處理電解槽的磁場、流場、熱電平衡等問題。正是由於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支持,我們由最初的在生產現場監管電解槽的生產狀態,發展到了只需坐在計算機前通過生產歷史曲線的分析結合多維圖就能準確判斷電解槽的`生產趨勢。作爲一名電解生產的工區長,在生產中要積極學習現代鋁電解知識,將理論和生產現場相結合,用科學的方法管理電解槽。首先對於基礎數據的測量要準確。結合計算機給出的大數據對電解槽運行趨勢進行準確判斷,通過生產參數的調整使電解槽按預定方向發展;其次日常的操作要精細化,進行仿生學管理,我們常說電解質是“血液”,陽極是電解槽的“心臟”。更換陽極作業相當於做一場心臟手術,一定要精準、快速高效的完成,把對電解槽的干擾降低到最小,新極保溫料相當於我們的衣服要夏薄而冬厚,保持電解槽的熱平衡;最後對於電解槽要運行分段和趨勢管理,電解鋁的生產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管理,合理設置單臺槽的技術指標和技術參數進行趨勢化管理,使電解槽高效、平穩運行。換而言之,任何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即所謂“工匠精神”。

作爲工匠崗位的工作者,我們應當傳承“工匠精神”。做到不斷進取,自我提升。面對傳統技藝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對工作忠於職守,一絲不苟,紮紮實實幹活。如中國工業沈飛標準件廠的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所說“幹工作,不光會懂,而且會通;不光會通,而且還會很精。”千古工匠的業績已然豎起歷史的豐碑,今日的我們應以紮實創造去賦予民族文明以實體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