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通用9篇)

新材料3.1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蹟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麼擬定事蹟真的很難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國工匠人物事蹟(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通用9篇)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

洪家光始終秉持“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幹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峯。航空發動機被譽爲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於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製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後,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的技術進步。憑藉該項技術,他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後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爲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爲平臺,先後爲行業內外2000餘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爲生產骨幹。他先後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爲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2

劉更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京作硬木傢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事“京作”硬木傢俱製作與古舊傢俱修復已近40年。他多次參與重要文物的大修與複製,2013年故宮博物院“平安故宮”工程中,他成功修復故宮養心殿的無量壽寶塔、滿雕麟龍大鏡屏等數十件木器文物,復刻了故宮博物院金絲楠鸞鳳頂箱櫃、金絲楠雕龍朝服大櫃,使經典再現,傳承於世,爲“京作”技藝、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貢獻。

他多次承擔國家重點工程任務,參與制作了香山勤政殿、頤和園延賞齋、北京首都機場專機樓元首廳等項目的經典傢俱,設計製作了2014年APEC峯會21位元首桌椅、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大座屏、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賀禮、國慶70週年天安門城樓內部木質裝飾等國家重點工程傢俱。他設計的“APEC系列託泥圈椅”榮獲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國匠杯”銀獎。2021年4月,天壇傢俱成爲“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生活傢俱供應商”,他秉承“產業報國、傳承經典”理念,向世界講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冬奧會場館中再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3

“蛟龍號”上的“兩絲”鉗工顧秋亮

推薦語:“蛟龍號”是中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也因爲有着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爲“顧兩絲”。43年來,他埋頭苦幹、踏實鑽研、挑戰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託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0.2絲,一根頭髮絲的1/50

“蛟龍號”的載人球是在俄羅斯定製的,安裝的難度是在球體跟玻璃的`接觸面,要控制在0.2絲以下。0.2絲,只有一根頭髮絲的1/50。

除了依靠精密儀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顧秋亮自己的判斷。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儀器乾的活兒,顧秋亮並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搖晃的大海上,純手工打磨維修的潛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兩絲以內,因此人稱“顧兩絲”。

“蛟龍號”潛航員以生命相托

2004年,“蛟龍號”開始組裝,顧秋亮和他師傅級的前輩們一起被抽調到這個項目上。而且憑着“兩絲”的功力,顧秋亮被任命爲裝配組組長。他們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潛水器的密封性。

“蛟龍號”是中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組裝起來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顧秋亮他們只能一點點摸索。時間長了,顧秋亮兩隻手基本上沒有紋路了,打卡都成問題。

目前在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兩個,組裝工作都是由顧師傅牽頭。4500米載人潛水器或許是他組裝的最後一臺潛水器,載人艙的玻璃裝好了,他還是那麼精細,那麼專注,反覆確認它的安全性。

讓人信任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容易,要一輩子信任很難。顧秋亮43年來,用他做人的信念,埋頭苦幹、踏實鑽研、挑戰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託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4

胡雙錢是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人們都稱讚他爲航空“手藝人”。在35年裏他加工過數十萬個飛機零件,令人稱道的是,其中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今年,國產C919大飛機將迎來立項後的第九個年頭,胡雙錢也將迎來人生的第55個生日。距離退休還有5年的時間,老胡覺得這個時間太短了,他最大的理想是爲了中國的大飛機再幹10年、20年,爲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貢獻。

C919的首架飛機正在爲早日首飛作準備,在這架有着數百萬個零件的大飛機上,有80%是我國第一次設計生產,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航空工業要的就是精細活,大飛機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達到十分之的時一毫米級,對此胡雙錢這麼描述:“相當於人的頭髮絲的三分之一,這個概念的公差。”胡雙錢已經在這個車間裏工作了35年,經他手完成的零件,沒有出過一個次品。在中國民用航空生產一線,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發言權。

胡雙錢回憶:“一個零件要100多萬,關鍵它是精鍛鍛出來的,所以成本相當高。因爲是有36個孔,大小不一樣,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當於人頭髮絲的直徑,這個本來要靠細緻編程的數控車牀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老胡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鑽牀,連圖紙都沒有。打完這36個孔,胡雙錢用了一個多小時。當這場金屬雕花結束之後,零件通過檢驗,送去安裝。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5

管延安,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席鉗工。在工作時,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按照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於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只有國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爲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他說,參與國家工程,是自己拋家舍業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撐,更是他銘記終身的榮譽。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海、澳門和香港,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工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條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長度、規模、施工工藝都是我國首次嘗試,因此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技師都面臨着全新的挑戰,鉗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個。

管延安所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下沉速度,從而讓兩節隧道在深海中精準對接。同樣是安裝閥門,擰螺絲,如果是普通設備,只需要牢固穩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一毫米。這樣的間隙無法用肉眼判斷,管延安只能憑藉手感來操作。

憑着手上的感覺,就能判斷一毫米的間隙,從2013年港珠澳大橋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對接到現在,經管延安的手安裝的設備已經成功對接16節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誤。管延安的技術不僅超越了當時挑中他的師傅,連兩名大學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現在,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對接工程已經完成近半,全部工期結束還需要兩到三年時間,五年深海鉗工的職業生涯,也讓管延安成爲我國從事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說,參與國家工程,是自己拋家舍業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撐,更是他銘記終身的榮譽。

管延安只有國中文化,卻成爲安裝海底隧道對接設備的第一人,甚至專業院校的大學生都成爲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這一切,是管延安對技工這個職業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爲他實現夢想的平臺。

每個大工程背後,離不開這些技工人才,他們是顆閃光的螺絲釘,是中國製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6

1986年,盧仁峯在某軍品生產攻堅中意外發生工傷,左手4級傷殘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崗位後,他定下每天練習100根焊條的底線。爲了克服左手殘疾帶來的技術“短板”,他把筷子當成焊條、把桌子當成練習試板,反覆訓練恢復技術能力,最終創造了熔化極氬弧焊、微束等離子弧焊、單面焊雙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成果,“HT火花塞異種鋼焊接技術”等國家專利。他牽頭完成152項技術難題攻關,提出改進工藝建議200餘項,一批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爲實現強軍目標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作爲閱兵裝備的某型號輪式車輛首批次生產,盧仁峯主動請纓,經過多次失敗和從頭再來,創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變制變”的操作方法,使該產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對推動我軍輪式裝備性能和國防工業水平的躍升、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具有重要的牽引推動作用。2020年,他對某海軍裝備鋁合金雷達結構件焊接變形問題進行攻關,通過優化焊接順序、改進焊接方法、製作防變形工裝等措施,一舉解決了該裝備變形問題,爲開拓海軍裝備市場奠定了工藝技術基礎。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7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特級技師,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30餘年一直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藥面整形工作,該工序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生產過程中最危險的工序之一,被喻爲是“雕刻火藥”。多年來,他承擔的戰略導彈、戰術導彈、載人航天、固體運載等國家重大專項武器裝備生產,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準操作,工藝要求0.5毫米的整形誤差,他卻始終控制在0.2毫米內。在重點型號研製生產中,他經常被指定爲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險、高精度、進度緊等嚴苛的生產條件下,經他整形的產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從無超差。

多年來,他先後數十次參與發動機缺陷修補型號攻關,並創新實現了真空灌漿、加壓注射等修補工藝。在某重點戰略導彈發動機脫粘原因分析中,他憑藉紮實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氣,鑽入發動機腔、精準定位並對缺陷部位完成挖藥、修補,修補後的發動機最終成功試車,保障了國家重點戰略導彈研製計劃順利進行,爲國家挽回數百萬元的損失。爲解決手工面對面操作帶來的安全隱患,徐立平帶領班組開展機械整形技術攻關,推動實現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內的20餘種發動機遠距離數控整形,填補了國內行業技術空白。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8

劉麗始終把“我爲祖國獻石油,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爲己任,堅守在生產一線,苦練本領。她專注於解決生產難題,研發各類成果200餘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33項、國家專利及知識產權軟著41項。她研製的“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使操作時間縮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壽命延長6倍,在60000多口油井應用,年節約維修工時10萬小時、節電2.4億多度。她研發的“螺桿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多產油60000多噸。

作爲中國石油技能專家協會主任,劉麗帶領專家團隊行程17萬公里,走遍石油、煉化、石化生產現場,攻克中國石油生產難題1000餘項,取得國家專利704項,技術技能成果獲獎2081項,爲油氣勘探領域技術技能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9

劉湘賓參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業部數控組當了22年的組長,他所帶領的團隊主要承擔着國家防務裝備慣導系統關鍵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車銑加工任務,加工的慣性導航產品參加了40餘次國家防務裝備、重點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飛行試驗任務,圓滿完成長征系列火箭導航產品關鍵零件、衛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重要部件生產任務。

他率領團隊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該型號研製的關鍵瓶頸。研究成果可推廣應用於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爲我國新型防務裝備、衛星研製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他還通過持續創新改進工藝方法,開展了大量試驗,成功將陶瓷類產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