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

新材料3.01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1

在羅婺山鄉,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大潮造就了一批批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也塑造和成就了一個個銳意進取,勇於改革創新的優秀院長,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用愛與責任,創造出了輝煌的業績。

武定縣插甸鎮衛生院院長小張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二十五年來,他由一名普通醫生成長爲一名優秀院長。在二十多年的從醫生涯中,他三次在不同的地方擔任院長,但無論身處何時何處,他都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滿腔熱情地爲病人服務,爲患者排憂解難,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忠誠、乾淨、擔當”的無悔誓言。在擔任院長的22年裏,他始終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憑着嫺熟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質贏得了領導、同行的讚譽及患者的好評。他也先後多次受到州、縣表彰,2007年3月,被楚雄州衛生局評爲“先進個人”;2010年12月,在全科醫師崗位培訓中,被評爲“優秀班幹部”。

小張能出身於書香世家,受家庭的薰陶和影響,他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學習、刻苦讀書的良好習慣。由於父親體弱多病,從小他就目睹病痛給人帶來的折磨和痛苦,所以,自小他就立志要要成爲一名白衣天使,爲病人解除疾苦。在日後的從醫生涯中,他總能設身處地爲患者考慮,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他要求醫生爲患者診治時,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最佳治療方案,能夠通過口服藥治癒的,絕不讓患者打吊針,能夠在門診治癒的,絕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療,儘可能減少患者的痛苦,減輕患者的負擔。

1992年,年僅20歲的他被分配到條件極端艱苦的發窩民族醫院工作,在這裏,他一干就是11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灑在了這片土地上,11年來,年輕的他一直承擔着繁重的工作任務,但無論工作如何繁忙,他仍利用工作之餘,刻苦學習醫學經典著作、名醫醫案、各家著論,認真閱讀有關醫學雜誌,及時掌握本領域的國內外發展新動態、新技術、新方法,並將其運用於臨牀實踐中,使很多疑難病人解除了病痛的纏繞。小張能經常說:醫爲仁術,必懷大愛之心。醫生面對的病人,很多因病痛的折磨而情緒急躁、焦慮、抑鬱。醫生在詳細診治疾病的過程中,必須心懷大愛,耐心細緻地與病人交流、溝通,安撫病人,消除其疑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調動患者及家屬配合治療的積極性。遇到疑難病變,他經常廢寢忘食地查找資料,尋到辦法,想法設法爲病人解除疾苦。病房工作時,經常遇到門診病人到了下班時間趕來求診,他毫無怨言地重新穿上隔離衣爲病人診治。

1995年3月,憑藉突出的工作能力和出色的工作業績,他被組織考察提拔擔任該院院長,成爲當時武定縣最年輕的院長。

或許是上天有意考驗這位年輕的院長,就在小張能新任院長剛剛滿半年的時候,以發窩爲中心發生了“6.5”級地震,一瞬間,整個發窩街幾乎被夷爲平地,發窩民族醫院首當其衝,成爲受災最嚴重的單位。

當地震來臨的那一刻,身爲院長的小張能最先想到的是病人,在地動山搖中,他全然不顧個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險衝入病房將病人轉移到安全地帶,用醫者的愛心與責任爲人民羣衆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橋。

不過突出起來的災難,還是讓剛剛擔任院長不久的小張能一時手足無措。看着昔日美麗的醫院變得面目全非,他傷心不已,但是,年輕氣盛他並沒被災難嚇到,短暫的悲痛過後,他意識到,自己必須首先堅強振作起來,他深知,此時自己就是醫院的頂樑柱、主心骨,如果這個時候連自己都亂了陣腳,那醫院怎麼辦,職工怎麼辦,病人又怎麼辦?

災情就是命令,驚魂未定的他還沒來得及平復情緒,就帶領全院職工投入到了緊張的抗震救險工作中,在他的組織帶領下,全院職工精誠團結,衆志成城,搶險工作有序推進,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在上級相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發窩民族醫院得以恢復重建,一所嶄新的醫院從廢墟上拔地而起,爲傷痕累累的災區撐起一片生命的綠洲。

在發窩工作的11年時間裏,小張能帶領着他的團隊走村入戶,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他的足跡遍佈發窩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心繫百姓疾苦,把羣衆視爲自己的親人,俯下身子爲他們做好事、辦實事。現如今,說起小張能的事蹟,很多發窩的老百姓都感激不已並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

因爲工作業績突出,能力出衆。2003年,他被上級調到獅山鎮衛生院擔任院長,當時的獅山鎮衛生院處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境地,偌大的一個縣城,除了縣醫院和中醫院兩所縣級醫療機構外,還有多家醫療機構,醫院的發展面臨着重重困難。小張能初到任時,醫院的年收入僅僅10萬元,面對一所醫療設備落後,條件簡陋,科室佈局不合理,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的醫院,小張能陷入了思索之中,醫院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縣城謀得發展、尋求到出路?他想,只有通過改革,找準制約醫院發展的瓶頸,大膽創新,凸顯特色,醫院才能贏得一線生機。說幹就得幹,從此,他和衛生院一班人同舟共濟,攻堅克難,想方設法改善醫院就醫條件,努力爲羣衆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通過10年的不懈努力,無論是門診人次、醫療收入及各項主要醫療質量指標均步入全縣前列,僅2015年,醫院的年收入就接近1000萬元,獅山鎮衛生院真正發展成了人民羣衆放心滿意的醫院。

2016年,因爲工作需要,小張能被調入縣人民醫院任副院長,兼任插甸鎮衛生院院長,“新官上任”的他,根本沒有想到插甸衛生院的'醫療基礎設施竟然如此薄弱,面對一所人民羣衆怨聲載道、上級評價差的醫院,小張能並沒有喪失信心,而是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從改善基礎設施、培養醫療團隊、增加科室、配套醫療設備入手,大刀闊斧地對醫院進行改革,還將縣城醫院的骨幹醫生源源不斷地聘請到醫院就診,有效解決了羣衆“看病難”問題,在他的勤奮努力下。插甸鎮衛生院的科室由原來的1個增加到7個,並建起了住院樓、彝醫館、食堂,才短短几個月,醫院的面貌就煥然一新。2016年插甸鎮衛生院住院部建成投入使用以來,當年收治的住院病人達到442人次,住院收入50餘萬元,而在2016年以前這兩個數字均爲0。得益於科室建設和人才培養,該院的門診病人、門診收入也從2015年的2.23萬人、56萬元增加到5.23萬人、226.21萬元。短短一年的時間,插甸鎮衛生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院也成爲武定縣繼續深入推進“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的榜樣。這一切的變化無不得益於小張能院長鍥而不捨、敢拼敢打的實幹精神。

說起小張能擔任院長這22年的經歷,人們都對他的醫德和人品交口稱讚。許多病情嚴重的病人住進了醫院病房,經小張能帶領的團隊精心治療,病情好轉或痊癒出院後,有些家屬表示感激之餘邀請其吃頓飯或塞一個紅包之類的,都被婉言謝絕了。他常說病人不容易,治病花費不少,回家康復還需調養,要多爲病人着想啊!千萬別爲一些蠅頭小利,喪失了自己的人格,丟棄了醫生的醫德!

小張能是一位平凡的醫生,也是一位普通的院長,但是,他卻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情繫患者,真情服務,無怨無悔,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一點一滴的事蹟,把醫者的溫暖送到了廣大患者的心中,贏得到了廣大患者真心擁戴,如今,年已45歲的他,正秉承一顆仁愛之心,繼續跋涉在從醫行善的路上。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2

從豆蔻年華到知天命之年,33年如一日,他不忘初心,歷經多個衛生院輪崗,卻始終堅守在基層一線的衛生院,用滿腔熱忱、愛心書寫着一名醫務工作者愛心之路;用妙手仁心解除患者疼痛,以實際行動踐行從醫行業時立下這樣的誓言;用自己的真心、真愛贏得當地農牧區羣衆愛戴的好醫生、好院長,他就是新疆福海縣解特阿熱勒鎮衛生院院長小段。

用真情,當好基層羣衆的“健康衛士”

“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學醫的目的,就是爲基層老百姓做好服務。”這是小段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現實中他也是這樣做的。

小段出生在福海縣一農場一戶普通的職工家庭,當時的農場缺醫少藥,且交通不便,很多醫生都不願留在這裏工作。1987年從學校畢業以後,原本可以留在縣城工作,但小段依然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面對質疑,小段說“我都不願意,誰還願意來。”,這一干就是十年。

1997年以後,小段先後被調整到福海縣阿爾達鄉衛生院、解特阿熱勒鎮擔任衛生院院長,他始終嚴於律已,熱心爲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關愛各族患者,對待患者、職工及家屬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每當有孤寡老人來衛生院看病住院時,按政策儘量減免醫藥費,老人出院時,他常親自開車送老人們回家。

位於福海縣近西部的解特阿熱勒鎮,全鎮居住着漢、哈、維、回等13個民族,總人口1.3萬餘人,針對少數民族患者,爲了避免因語言溝通不暢的實際,他帶頭利用工作之餘,學習哈薩克語,主動向院裏哈薩克族職工虛心請教,重點學習看病時常用日常短語、語句等,2015年不僅通過了“雙語”測試,還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哈薩克族醫療日常用語。每年,在開展脊髓灰質炎發放小兒麻痹糖丸,不使五歲以下的兒童有人漏服,由於牧民人口分散,行居不定,他和院裏醫護人員深入距離衛生院200多公里外的冬夏牧場發放糖丸,將糖丸發放到位。

2011年,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落實工作中,他帶領院裏一班人突出以預防爲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醫療水平,衛生院醫療門診報銷比例爲80%,住院報銷比例爲90%,在報銷比例的基礎上,對困難戶、五保戶報銷比例提高五個百分點。幾年來,衛生院在醫療工作中,以安全生產爲主,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沒有發生一起醫療事故。小段經常牽掛着各族退休職工和職工遺屬,每年逢年過節,小段和院班子成員會到家中或打電話向退休職工、職工遺屬進行慰問,瞭解生產生活實際,帶去組織和關心關愛,還爲他們免費體檢。

用真愛,築牢百姓平安的銅牆鐵壁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危急時刻,共產黨員必須衝在前,幹在先”。

危難之際顯擔當,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小段主動請纓,到一線工作,舍小家顧大家,不分晝夜奮戰在工作崗位上。在“抗非”戰役最艱苦的60多個日夜裏,他始終堅守一線,最終因工作突出被評爲縣級非典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小段再度請纓出戰。1月23日,大年三十闔家歡樂之際,他卻仍然堅守在衛生院的崗位上,運送2名返疆大學生及其家庭密切接觸者前往隔離點後已到凌晨5點,他顧不上個人休息,又電話聯繫院班子成員,對衛生院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來不及回家和家人見上一面,他便主動申請,前往阿勒泰地區的“南大門“”—奎阿高速赫勒檢查站卡點負責疫情防控檢測工作。有人說:“檢測點與疫情傳播直接接觸,容易被傳染,你是單位領導,安排別人去就行了。”他迴應說:“我是黨支部書記,衛生院院長,我必須親自站在防控工作的`第一線,”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在小段的時間表裏,從來沒有節假日,吃住都在檢測點。面對卡點檢測人員需要分成白班、夜班兩個班次時,53歲且患有高血壓的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夜班。他沒有任何抱怨,始終堅持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認爲,作爲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在疫情來臨之際,當前就要義無反顧的戰鬥在最前線,儘自己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小段的愛人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兼任縣疾控中心、縣人民醫院負責人,和他一樣始終堅守在防疫一線,共同守住人民羣衆的健康防線。疫情發生後,他心繫武漢人民,率先從工資裏拿出1000元向武漢捐款,希望給疫情一線盡一份力量,在他的倡議下,全衛生院向武漢捐款6700餘元。

在村衛生室建設中,他每季度不定期親自帶領公共衛生、防保專幹、藥庫管理人員、基本醫療人員對各村衛生室的防疫、婦幼保健工作進行指導,並對村衛生室藥品、處方、門診登記本、公共衛生項目等進行檢查,嚴格杜絕了醫藥購銷不正之風及工作人員不負責任的事件發生。經過不斷努力,全鎮建設了標準化村衛生室11座,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解決村民就醫困難等問題,讓村民小病不出村,方便了羣衆。

2015年,解鎮衛生院代表阿勒泰地區創建國家級“羣衆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由於衛生院是第一批參加創建的單位,沒有更多的經驗,他在全院召開動員會,成立領導小組,與領導小組成員一起按照創建標準逐條審覈,積極部署各科室、各部門協調工作,細化工作任務,自己則每天穿梭在衛生院與各村衛生室之間,在短時間內克服種種困難,最終代表阿勒泰地區通過了國家級“羣衆滿意的鄉鎮衛生院”的驗收。

用真心,夯實基層健康的堅強堡壘

“老百姓健康了,纔有精力去投入農牧業生產,守護百姓的健康,就是爲脫貧攻堅、小康社會做貢獻”。

在基層工作多年,小段深知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戰役。於是他從簽約醫生、完善醫療條件、落實醫保報銷政策等方面下功夫,確保貧困人口“少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在他的帶領下,解特阿熱勒鎮衛生院在全縣率先推廣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了全鄉52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先後成立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8個,採取集中、診間、上門等簽約方法,優先爲貧困人口提供醫療服務,實現建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全覆蓋。

完善軟硬件措施,結合“三好一滿意,保障基本醫療、保健防疫職能,發揮新農合服務優勢”爲主題的調研活動中,他帶領班子成員始終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深化醫療改革,加強醫療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及執業水平。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做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各項工作,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婦幼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強化了縣、鄉、村三級婦幼保健網絡建設。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建造了衛生院綜合門診部,在驗收國家級羣衆滿意鄉鎮衛生院時,專家組對解鎮衛生院給予高度評價。

作爲衛生院的“領頭羊”,多年來他在美化衛生院的工作中,與其他同志一起種樹苗、修草坪。在硬化衛生院的道路上,他與其他同志一起挖土、平地。在衛生院建設的小事上親力親爲,更帶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雖然他已獲得高級職稱,但他還是不斷涉獵專業外的知識,他經常鼓勵衛生院的年輕同志要積極向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

多年來,在他的帶領下,衛生院也取得了多項殊榮。解熱阿熱勒鎮衛生院被評爲“國家級羣衆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地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敬老文明號”等榮譽,他本人也先後被評爲2015年2018年獲阿勒泰地區十佳優秀醫師。優秀衛生院院長,

一個人一輩子有幾個十年,而他卻用了三十餘載春秋,始終如一,紮根基層,堅守初心,一直以來在崗位上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並在實際工作中實事求是,勤奮敬業,贏得了各族患者和衛生院職工的一致好評。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3

三峪鄉地處禮縣南部,距縣城80公里,全鄉共11個行政村4937人。這裏山大溝深,遠離縣城,交通不便,加之發展基礎薄弱,醫療衛生髮展水平較低,醫療技術人才更是匱乏,看病難問題一直困擾着當地老百姓,往往得一場病就要到周邊鄉鎮衛生院或縣城醫院就診,儘管有醫保報銷政策,但看病過程中出現的交通費用和生活費用成了羣衆巨大的負擔,有些疾病常常因爲交通不便、醫療資源等原因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2021年7月,組織任命小董擔任三峪鄉衛生院院長。上任伊始,他懷着組織的重託和三峪人民的殷切期望,帶領衛生院幾個年輕大夫和村醫走遍了11個村莊,對羣衆的整體醫療狀況進行了深入瞭解,逐步明確了自己的診療思路和醫院發展方向。

工作中,他不斷的探索着醫院發展的新路子,爲了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他帶領衛生院職工,先後赴甘谷縣新興鎮中心衛生院、武都區第三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參觀學習醫院的管理運營、特色科室、隊伍建設、醫療業務發展、公共衛生服務、信息化建設、醫療設備配置、村衛生室的管理等;爲更好的服務羣衆和優化資源配置,三峪鄉衛生院增加了新的科室,他用自己擅長的中醫診療技術,設立了中醫館,依託當地光照充足、植被茂盛、氣候溫和的自然條件,他嘗試引入了一種古老而新奇的診療技術——蜂針療法,蜂針療法是利用蜜蜂螫器官爲針具,配合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針刺,同時自動注入皮內適量的蜂針液,以達到藥物(蜂毒)及穴位的雙重治療作用,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其針後繼發局部潮紅充血,以兼具溫灸效應,是針、藥、灸相互結合的複合型療法。適宜於體虛易感冒、經常咽喉發炎、反覆呼吸道感染、氣管炎、哮喘、鼻炎、頭痛、腹痛、腹瀉、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面癱、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腰背痛、膝關節炎、足跟痛、強直性脊柱炎、陽瘻、月經不調、痛經、不孕不育等疑難雜症的治療。目前,已爲200多名患者進行蜂針療法,療效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肯定。

爲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小董又引進了中蜂和東北黑蜂等品種,採用了花蜜和中藥進行對比餵養,在自已身體上先進行了小規模試驗,最終採用了經過中藥飼餵減毒處理後的東北黑蜂開展診療服務,避免了因蜂毒而出現的中毒問題,從而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蜜蜂”能治病,通過蜂針療法解除病痛的患者將這一消息口口相傳。前來三峪衛生院找小董治病的患者絡繹不絕。小董用蜂針療法爲羣衆治病的事蹟也被《中國日報網》《中國縣域經濟報》《禮縣融媒體》等多家媒體報道。面對榮譽,小董沒有驕傲,而是更加深入地專研蜂針療法,更加熱情地爲羣衆服務,以自己精湛的醫術爲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把患者當親人,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遇上孤寡老人和生活特別困難的羣衆,小董還爲他們減免了治療費。小董用一顆赤誠的心,詮釋了“白衣天使”這一聖神稱號,2019年、2022年兩年被評爲隴南市優秀醫師,更被當地羣衆親切地稱爲“黑蜂院長”。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4

xxx,一個山區百姓十分熟悉的名字,一位將青春奉獻給山區衛生事業的醫務工作者,他把平凡的崗位作爲創業的舞臺,在艱苦奮鬥中昇華人生的價值,用辛勤的汗水譜寫出華彩樂章。

畢業於x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的xxx,1997年響應黨的衛生下鄉扶貧號召,毅然放棄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主動請纓到地處偏遠山區、面臨倒閉的鄉鎮衛生院擔任院長至今。缺醫少藥、缺電少煤……基層醫院的艱苦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形容的,但xxx從沒有退縮過、放棄過,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醫院的發展建設上。

隨着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大步推進,陳舊的病房、簡單老化的醫療設備,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漸顯突出,儘快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始終是xxx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方向和目標。經過長期細緻的調查研究,xxx實施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院有優勢、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爭創四個一流”、“名醫帶動、專科建設”等一系列治院方略,先後籌集資金千萬元用於醫院的基本發展建設、醫療設備的更新及醫療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新建、改擴建醫療用房面積達10000餘平方米,開放牀位200餘張,年業務收入達1700餘萬元,淨資產增值500餘萬元。源泉醫院發生了質的改變,高標準的軟硬件設施基本滿足了老百姓就近就醫的需求,山區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質優價廉的衛生醫療服務。

“醫院質量建設的核心是醫術醫德,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院長xxx說。

xxx在自己鍾愛的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潛心鑽研,先後開展新技術30餘項,發表和交流醫學論文30餘篇,獲國家、省、市級科研成果多項,榮獲“x省優秀鄉鎮衛生院院長”、 “x省十佳衛生院院長” 、“xxx市首屆名醫”、 “xxx市勞動模範”、 “xxx市高層次人才”等稱號。xxx長年堅持專家坐診、業務查房、主刀手術,精通普外科疾病的診療,特別是對胃腸道癌的治療有豐富的臨牀經驗,總是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每一臺手術,創造了兩萬例手術無事故的紀錄,挽救了無數危重患者的生命,卻從不收受“紅包”,從不吃請,表現了極高的道德風範。因爲常年從事外科手術,在手術檯上一站就是幾小時,xxx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常常因壓迫手臂神經引起劇烈疼痛,但只要一上手術檯,“病人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使他忘記了自己也是位病人。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行醫四十載,年近60的xxx,把一個人最好的時光留在了山區,用幾十年的無悔付出踐行了自己最初的承諾——紮根山區,行醫爲民。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5

吳川市振文鎮衛生院是一所鄉鎮級衛生院,與鄉社醫一起擔負全鎮12萬多人口的醫療、預防和保健等工作。近年來,該院轉變觀念,創新模式,在改革中求發展,以創建一流鄉鎮衛生院爲目標,突出以全心全意服務病人爲中心,改變“皇帝女”式的思維模式和工作作風,改變落後管理體制的工作思路,並借鑑外地先進經驗,迅速走上科學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醫療業務總收入1025萬元,比上年增加256萬元,增長33%;年內業務收入結餘69萬元;人均年業務收入9.3萬元,比上年增加1.3萬元,增長16%;職工人均年勞動分配爲3.08萬元,比上年增加0.45萬元,增長17%;門(急)診診療17.08萬人次,比上年增

24.7%;住院人數2960人次,比上年增加922人次,增長率45%。

1、隊伍健全。近年採用“自我提高”和“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解決人才欠缺問題。一是“自我提高”。醫院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爲醫務人員提供學習培養機會,營造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學術氛圍。2010年,參加半脫產學習有3人取得本科學歷,5人取得專科學歷;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了主治醫師1人,執業護師1人,執業護士5人,藥士2人;醫師資格執業考試取得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醫教科每月組織一次全體醫務人員進行業務學習,開展危重病例及疑難病例討論,定期進行“三基”考試,開展醫護人員崗位技能訓練及醫護知識

搶答活動。去年書面考試4次,技能測試2次,對取得好成績的進行表揚及給予物質獎勵,大大提高醫務人員的醫療護理意識和業務水平。二是“派出去”。選派業務骨幹、領導成員到上級醫院參觀學習及進修。去年派出進修、參加各類學術講座和短期培訓共30人次。三是“請進來”。聘請上級專家作技術顧問,到醫院上課,指導開展醫療衛生工作;聘請普外科和康復科等專家到院長期坐診,打響外科、康復科兩個品牌科室;聘高學歷人才,去年從x中醫學院招聘了本科生3名,爲使他們安心紮根工作,醫院對新進的`本科人員每月多補500元。現在,該院技術結構比以前有了明顯變化。本科學歷增至9人,大專37人;已有主治醫師12人,執業醫師17人,執業助師28人,主管理護師2人,護師5人,護士15人。

2、規模適當。以創建鄉鎮一流衛生院爲目標,精簡領導和機構,增強一線醫療力量;抓好拳頭科室,創造特色,擴大社會影響力,提高效益。制訂適合農民消費的醫療收費標準,各項醫療收費與當地個體醫生的收費持平,以“平價”滿足廣大農民低消費的就醫願望,農民患者既能就近進行全面的檢查診斷,又能享受到優質、高效、實惠的診療服務。目前,本鎮和鄰鎮患者,除危重病外,基本上不用到外地診治。

3、設備齊全 。近年投入200多萬元,購進500mAX光機、腦電地形圖、血球分析儀、多參數監護儀、輸卵管通液儀、數碼電子陰道鏡、微波治療儀、多功能牽引牀、雙目顯微鏡、電解質

分析儀、數字式超聲顯像診斷儀、數字式單道心電圖機、數字式12道心電圖機、十一項尿液分析儀、體外衝擊波碎石機、日本東芝彩色B超機、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電腦網絡信息化設備。按高標準改造了病房,購置豪華病牀、裝上有線電視、空調等生活設施,全面實行信息化管理,診療水平全面提高。

4、功能完善。該院配齊B超、心電圖、X光機、生化儀、血球分析儀等“大件”,並配備一批可承擔起鎮級衛生院功能的醫療器械,醫療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改變了當地醫療衛生落後、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實現了鎮級衛生院既有能力爲羣衆提供優質服務,又能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局面。

5、服務優良 。領導帶頭改善服務,把病人的呼聲作爲第一信號,把病人的需求作爲第一選擇,把病人的利益作爲第一考慮,把病人的滿意作爲第一標準,以白衣天使的真情溫暖病患者的心。 24小時應診制,是該院堅持實行的一項舉措,無論是節假日、班前班後,還是三更半夜、颳風下雨,病人的呼救就是命令,醫護人員做到隨呼隨到,隨到隨診。爲更好服務羣衆,公開向社會作出七項服務承諾,不定期向就診患者發放服務質量問卷調查,聘請6名社會監督員,定期開座談會徵集意見、建議,對存在問題立即整改。爲方便羣衆求醫,將門診人員分爲二組,一組在院內24小時應診,另一組由院長帶領,帶着B超機和心電圖機等儀器,走村串戶開展巡迴醫療和醫療諮詢活動。對一般羣衆,只收檢查成本費用,對五保戶、特困戶、70歲以上和老弱病殘

等弱勢羣體則免收全部檢查費用,還給弱勢羣體發放優惠卡、建立花名冊,病人持卡到門診部就診可享受免掛號費、注射費、診療費和全部輔助檢查費用的優惠。幾年來,共組織門診人員下鄉20多次,爲當地羣衆診病治病2000多人次,爲困難患者減收掛號費、診費、注射費、檢查費1.3萬元,免收2.1萬元。定期到各村莊出健康專欄,宣傳服務宗旨和預防保健知識。隨着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升,該院社會聲譽越來越高,經常收到患者或其家屬送來的錦旗、表揚信、感謝信。大力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全面鋪開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工作。到2010年12月底止,該院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紙質資料63680份,建檔率達54%,比上級下達的指標高出24%。

6、環境優美 。2004年,投入120萬元完成門診大樓建設;2005年,投入12萬元完成計免門診建設,投入4萬元完成車庫建設;2007年,投入14萬元完成廚房、洗衣房、倉庫建設,投入24萬元完成宿舍區道路、籃球場、圍牆建設;2008年,投入49.6萬元裝修留醫部內科、婦產科。2010年投入40多萬元對門診樓進行加層,作康復科使用,現在正在施工中,2012年4月底投入使用。目前,該院環境優美,診療水平全面提高,羣衆診病更加方便、滿意,病人倍增。

7、管理規範。從整頓紀律、建章立制入手,一步步規範管理,樹立起良好的社會形象,全院醫療秩序井然有序。醫務人員做到“六要六不要”,嚴格遵守“醫務人員規範十二條”、“六

不準”等規定。利用“廉政文化進醫院”契機,加強行風建設,大力提倡廉潔行醫和文明行醫,不準醫務人員收受“紅包”;不準借檢查診療吃、拿、卡、要;不準與藥品推銷商聯手推銷藥品從中吃回扣。院設立監督管理小組,對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和工作情況進行全面監督,鼓勵醫務人員互相監督。健全機制,從環節上完善醫療質量管理,派出部分管理幹部到市婦幼保健院和x市中心人民醫院學習醫護質量管理,結合實際制訂了院科兩級質量控制管理。建章立制,從制度上規範醫療質量管理。2010年6月建立《科室醫療質量考覈細則》和《個人醫療質量考覈細則》,以內、外科,門診部作試點,每月由質控科牽頭,醫務科、護理部配合對臨牀科室醫療質量進行計分制量化考覈,作爲科室績效的主要依據。《個人醫療質量考評細則》每年總結一次,採取計分制,作爲年終評先評優的主要依據。出臺醫療質量獎懲措施,經濟與個人利益、科室績效掛鉤,行政與個人晉級、評先、評優掛鉤,有效地激勵醫務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促進醫療安全管理。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6

一個多月以來,在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揚芬港中心衛生院院長小趙帶領全體職工,日夜堅守榮烏高速揚芬港站,既要嚴把卡點、守土盡責,還要無微不至、爲醫護人員做好防護。採取了種種措施,做了大量工作,爲更好的防控疫情提供重要保障。

作爲院長,小趙不僅要保證全鎮人民的生命健康,更要保護衛生院每一位兄弟姐妹的人身安全。一個多月裏,他絲毫不敢放鬆,及時檢查清點院內所有防控物資,對於緊缺的防護物品,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籌集,爲職工們購買了防護服、護目鏡、口罩等防護物品,買來了酒精和消毒液,並借來了額溫槍,購買了紫外線消毒設備,確保每一位職工在工作期間防護到位。

榮烏高速楊芬港站口外來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內容簡單、但是責任重大。遇到發熱病人帶到隔離區,聯繫上級發熱門診進一步處理,每個環節到伴隨着風險。爲了減少風險、提高醫護工作者自我保護意識,院長小趙率先垂範,帶領兩名經驗豐富醫務人員,全副武裝進行第一夜的執勤,以教科書式的防疫規定動作爲大家一個很好的示範,讓其他職工增長了經驗、提高了警惕。當時條件非常艱苦,臨時搭建的帳篷四面透風,夜晚零下七八度,即使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他仍然認真負責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疫情肆虐的日子裏,趙院長醫院高速口兩頭跑,始終跑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小趙院長的帶動下,職工們不懼寒冷,不怕困難,努力堅守,沒有一個職工掉隊,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爲老百姓築起堅強的防護堡壘。

生活方面,趙院長非常關心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飲食問題。在他的安排下,職工們建立了小廚房,購買了米麪糧油和廚房用品,大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疫情防控的後方,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爲長期堅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此外,遠道的職工出行不便,趙院長就主動聯繫當地政府,爲我院職工開證明,保證職工上班途中順利通暢。職工們有任何困難,他都會想方設法的幫助解決,但是輪到自己的事情卻一點顧不上了,因爲趙院長夫妻倆都是雙職工,疫情期間只好把年幼的小女兒送到了外婆家,大女兒面臨大學聯考,因爲疫情防控也沒有時間爲孩子輔導功課,他舍小家而顧大家,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和同志們的防護上,深受職工們愛戴,在他的領導下,職工們以院爲家,不懼風險,聞令而動,爲全鎮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7

某某同志,男,33歲,漢族,是河南項城王明口鎮苗莊村一名鄉村醫生。十幾年來,某某同志在行醫生涯中,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愛爲老百姓服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鄉村好醫生的頌歌。

一、紮根農村,矢志鄉醫終不悔。

“我是農民,我離不開生我養我的農村,離不開我的鄉鄰,我要一輩子紮根鄉村,盡我的力,盡我的心,爲村民看好病,守護村民的健康”。xx常說這句話,也是他熱愛本職工作,不畏條件艱苦,紮根農村,爲家鄉人民羣衆的健康服務的無悔追求。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在城裏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最基層的鄉村醫生,爲村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長年累月,救死扶傷,無怨無悔。爲了改善治病條件,他千方百計建設村衛生室。在條件十分艱苦,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衛生室,面積達到了400多平方米,成爲周口市示範村衛生室,實現了“村民小傷小病不出村”的目標,一些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實現了就地治療。

二、愛崗敬業,心繫患者顯真情。

xx醫生愛崗敬業,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業以來,他一直堅持邊理論學習,邊臨牀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順利地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證書。醫療技術日益提高,受到鄉親的信賴,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來求診。尤其是情牽患者、心繫病人,傾盡全力服務村民的感人事蹟,在xx的行醫生涯中多次發生,被人們津津樂道。大家都誇xx是個“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xx心裏時刻裝着村民的疾苦,無論風霜雨雪,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老幼貧富,總是隨喊隨到,不講價錢、不提條件,有錢看病,無錢也看病。20xx年3月的一天,彭莊村57歲的村民張某頭疼難忍,神智不清。xx火速來到患者家中,初步診斷爲腦出血,由於患者家庭經濟困難,當時患者血壓太高,鄉村道路不好,長途轉送顛簸對病人有一定危險。患者家屬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去市醫院確診。經過精心治療,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狀有所改善,神智稍顯清醒,說話也能聽清一些。應患者及其家屬的請求,王醫生一同將病人護送到項城市中心醫院做了CT檢查,被確診爲腦出血,證實了xx的最初診斷是十分準確的'。後因住院費昂貴,患者及其家屬要求回家請王醫生治療。經過王醫生一個多月的細心診治,患者開始下牀走動,半年後就可做一些家務活了。張某一家人逢人就說是王醫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們一家。

三、熱心公益,一腔熱血寫大愛。

他把醫生的博大的愛心融入到公益事業中去,把公益事業作爲自已的社會責任,贏得了社會的稱讚。xx在行醫中有一個死規定,凡是前來就診的殘疾人都減半收費,對困難殘疾人實行免費治療,多年來,僅此一項就爲殘疾人減免藥費達3萬多元。王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xx醫生時刻惦記着他們,每到週末都會到敬老院免費義診,免費送藥,幾年來爲敬老院免費送藥5多萬元,受到社會的稱讚。

在公益事業中,xx率先垂範,事事處處都走在前面。村裏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濘,村民苦不堪言。xx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率先捐款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捐款修路。此後,他又跑前跑後,指揮大家修路。不到一個月,村裏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們高興地說,“今後下雨再也不怕了,多虧了王醫生。”村裏的學校該修了,他又拿出2萬元對學校進行了修繕,村裏的孩子再也不爲上學發愁了。

一件件實事感動着村民,也體現了xx的拳拳之情。爲讓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xx把困難羣衆作爲自己的幫扶對象,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來維持生計,幾年前,他身患腦血管病而落下殘疾,生活極其困難,屬典型的貧困戶。xx把王仲敏作爲自己的幫扶對象,拿出20xx元幫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學,xx立即又拿出20xx元,讓他順利上了大學。幾年來,xx視王仲敏一家爲親人,把他們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真心關懷,真心幫助,使王仲敏逐漸擺脫了貧困。

家住苗莊村67歲的肢殘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難。20xx年5月18日,xx到老人家中瞭解生活情況後,給她送去了大米,麪條,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從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xx擔心老人家的房屋經受不住風雨,就去看個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鐘。當他滿身泥水出現在老人家門前時,苗珍香激動的說:“我躺在牀上都不敢睡,你來,我心裏就踏實多了,你真是比親人還親啊!”

十幾年來,從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村民們給衛生室送來一個個錦旗,這是發自羣衆內心的感慨,更是對xx的無聲讚譽。他先後榮獲了周口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扶殘助殘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面對未來,xx以“爲了村民的健康”爲己任,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爲農村衛生事業作出更大的新的貢獻。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8

王xx,儀徵市新集鎮八橋村村醫。四十多歲的她,看上去還是那麼文靜、幹練、充滿青春的朝氣。一直以來,王xx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裏的甜小妹。誰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會成爲八橋村民心中最爲親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術嫺熟的護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賴的醫生,更是一位讓人放心暖心的導醫顧問。

一、不忘初心,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王xx,可謂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生,後來姐姐也選擇了醫療職業。也許是成長環境的潛移默化,也許是骨子裏的熱愛,國中畢業時的王xx很自然地選擇衛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順利地成爲一名光榮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爲了到村裏去鍛鍊鍛鍊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遠。當年身爲鎮衛生院院長的。父親,若爲自己的寶貝女兒調動一下工作,絕非難事,然而,王xx一次次地婉言謝絕父親的關心。

王xx從事村醫二十多年來,帶着那份青春的熱情、醫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難捨的責任,默默守護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對一直不變的平淡,每天都一樣的環境和工作,王xx保持着一樣的細緻耐心、嚴謹務實工作作風。門診出診、打針治療、微信諮詢……二十多年來,王xx對村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爲她在百姓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後,當父親屢屢聽見別人在自己面前親切地稱王xx爲“二先生”時,那顆可憐的懸着的“父母心”纔算放下了,從此,父親也給了王xx許多許多的`支持和幫助。

現在,王xx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瑣的工作常常使她疏於對家庭的照顧。她說,每當面對丈夫和孩子時,她能讀出他們眼中的理解和關心,可越是這樣,她自己心裏越愧疚。她知道,一邊是家庭,一邊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與時俱進,拓展村醫服務的經緯度

王xx深切地知道,在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廣大人民羣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療經驗,對於村醫的工作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學習,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滿足工作需要。

可以說,王xx從參加工作那天起,就沒有間斷過學習,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訓的機會,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訂閱醫學刊物,收集醫療視頻、圖冊,既能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能尋找機會請教專家名醫。對王xx來說,多年來,晚上陪伴兒子一起學習,已成爲一種習慣,一種讓她感到幸福得習慣。

由於王xx的不懈努力,她於20xx年就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去年在“衛計委”舉辦的技能競賽中,她奪得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

成績面前,王xx從不驕傲。她永遠保持着謙虛的學生姿態,與揚州三甲醫院的許多名醫建立“醫療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難,或在線求助,或立即轉診,急村民之所急,總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實現了1+1+N的服務模式,

三、牢記使命,做農村醫療事業的守燈人

農村衛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紀出行不便的病人眼裏,在整天忙於勞作的村民眼裏,它就是一盞黑夜裏的明燈,它能給人溫暖,給人希望。農村衛生所服務村民,預防治療相結合,能有效治療一些常見病、小病,既緩解大醫院的壓力,又方便了人民羣衆。因此,加強我國農村醫療事業的建設,是新時期黨在醫療衛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戰略安排。

王xx身爲村醫,自然明白自己的責任,二十多年來,她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總能積極認真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佈置的工作,盡心盡職做好農村醫療事業的守燈人。每天,王xx早上六點多鐘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還要利用內網錄入資料,晚上六點多才能下班,到家時間一般要在七八點鐘左右。她從不抱怨。

每天,王xx面對五六十個門診病人,她總能熱情接待,精心診治;面對上門診治的病人,她從不爽約,細心服務;面對參加“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村民,她手機時時暢通,隨時連線。

王xx是一個有心人,她爲村民服務,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據村民健康狀況和需求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別的重點人羣有針對性地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村醫王xx對工作的責任心,對村民的愛心,還有她過硬的技術,爲她贏得八橋村村民的信任,八橋村村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簽約率在儀徵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來,王xx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也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衛生室應有的作用。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9

xx,男,19xx年6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他19xx年至今一向在龍塘鄉頑沙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刻苦鑽研業務,積極參加各項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水平。

醫者父母心,他對患者熱情,耐心細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細緻診查每一例病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有時一晚要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不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大年七年級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他的回答是憑一個人的良心和一個醫生的道德。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20xx年被評爲龍塘鄉先進衛生室,個人在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表現突出獲得一等獎,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爲先進鄉村醫生。 xx,男,19xx年11月出生,奎溪鎮言槐村鄉村醫生。 情繫鄉村,紮根基層。在漵浦衛校畢業實習兩年後,xx懷着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嚮往和熱愛,回到自我家鄉奎溪鎮言槐村當了一名鄉村醫生。毫無經濟基礎的他,懇求父親在農村合作信用社貸款500元到安化醫藥公司購進一批常用藥品便開始了長達年的鄉村醫生工作。

他熱愛學習,刻苦鑽研,經常參加各類培訓,堅持向鎮衛生院資深醫師、大醫院專家虛心請教,在業務上力求精益求精。20xx——20xx年他在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中醫畢業證書。

xx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可是,正是他幾十年來紮根基層,心繫羣衆疾苦,關心羣衆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基層三級網絡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小王,女,32歲,護理專業大專畢業,本科在讀生。畢業於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同年分配到鎮賚縣醫院工作,從事內科護理7年,在血液透析中心工作3年。

小王同志從事護理工作10年來,始終牢記黨的宗旨,視患者利益高於一切,她以高尚的醫德,優質的服務和勇於吃苦,忘我工作的精神贏得了身邊同行的尊敬,患者的信賴。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不平凡的工作事蹟得到了組織上的充分肯定。幾年來,先後榮獲醫院優秀護士、先進工作者。 一、轉變觀念,調整內涵,增強服務意識

從事護士工作十餘年來,她牢固樹立“一切爲了病人,全程優質”的服務理念,轉變“病人圍着醫護轉的傳統觀念,堅持以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服務態度爲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把愛心獻給每一位患者,做患者的守護天使,爲醫院護理工作的推動和發展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窗口“作用”。

護理工作是繁雜而辛苦的。在內科工作的七年中,她針對內科疾病病情重、變化快的情況,及時準確地爲病人做基礎護理,耐心細緻地爲病人做病情觀察。“三查七對”從不含糊,熟練運用護理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待患如親人。

在深冬的一個晚上,正是張豔紅值班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因突發“腦出血”被擡入病房。當時老人已陷入昏迷狀態,臉上和衣服上都是嘔吐物,大小便失禁,親人還未趕到,看此情景,張豔紅立即投入急救中,趕緊把老人頭偏身一側,擦掉臉上髒物,清除口腔分泌物,並把大小便洗乾淨,她很從容。從吸氧、靜脈輸液到留置導尿,動作輕柔、技術閒熟,每一項都認真地完成。並未因爲晚上就簡化操作規程,觀察生命體徵,監視病情的進展,穿梭於老人與護理站之間。但最終老人因病情過重,天亮時搶救無效死亡。這時,只有他的老伴趕到了,正處於極度悲傷之中,怎麼辦?看着老人就無聲地躺在那,不行。她對自己說:“去世的人也是有尊嚴的”。於是她開始爲老人擦身、擦臉、整理遺容。與醫生一起幫助老人穿戴整齊。事後,老人的女兒專程來到醫院感謝張豔紅護士。“謝謝你替我們盡了孝道,讓我父親安祥辭世,你是我們的大恩人,是我父親的又一個女兒”。這樣的例子很多,正因爲她做的比說的多,做的比說的好,所以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讚譽,也受到科室領導及院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水平

她深知要想做了一名好護士,工作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打針、發藥、執行醫囑上,更重要地是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力,爲了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服務意識,培養理論強、技術硬的基本技能,她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注意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在內科的一些腦血管病人中常常會留下肢體功能障礙,她爲了提高這類病人日後生活質量,最大限度提高肢體功能程度,她翻閱有關資料、找方法、並在學到的新理論應用到護理實踐中去,制定了偏癱病人康復計劃,取得了很好成效。記得病區一位40多歲的腦出血病人,右側肢體功能障礙,情緒不穩,她耐心向病人講疾病的病因及治療,使病人對疾病有了初步認識,又一次次做心理疏導,使病人慢慢平靜下來。在病人心裏狀態很好的情況下,進行治療與康復訓練,從大小便的控制訓練,到下肢肌力,關節活動度及感覺的恢復,每一步都很艱難,一次次手擡起放下,一次次腿擡起放下,患側肌肉按摩、翻身、扣背,每次訓練下來,都讓她大汗淋漓,氣喘籲呼。但就在這點滴訓練之中,病人慢慢下地,可做簡單事,大小便可以控制。自信心又重新回到病人的臉上,這位病人拉着張豔紅的手激動地說,感謝你又讓我重新迴歸生活。

她深知現代護理事業,不斷髮展,日新月異,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她常聽來院的專家講座與有經驗的護士交流,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她已不滿足於專科學歷,又進行自學本科學習,吸取新知識,鑽研新業務。爲更好爲患者服好務,提高護理水平做出努力。

進入衛生學校四年制的護理專業,開始了護理工作前的理論學習。雖然只是中專技校,但醫學理論知識的複雜性,綜合,廣泛性仍是給了她很大的壓力,刻苦、鑽研、勤奮紮紮實實是她三年理論學習的寫照,臨牀實習實踐的一年。使她真正的愛上了護理這項職業。第一次在病人鼓勵下靜脈輸液的成功,第一次面對病人痊癒時內心的滿足,第一次看到絕症患者時,他們的無奈深深地影響着這個善良的女孩,真正的與這些人一起共同的感受着痛與樂,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着這些人,同時,充實着她自己。

於新世紀的開端,她帶着滿腔的自信,帶着青春朝氣,帶着這份職業所給予的神聖使命來到市一院開始了職業生涯。在市第一人民醫院這個大家庭中,開始了她全新的生活。傳染科、內科、手外科、外科、婦產科、icu、手術室,在其中輪轉的每個小家網庭中,她都努力工作着,學習着,享受着工作所帶給她的豐富多彩。在繁重瑣碎的工作面前,微笑着忙碌;在連續頻繁的'三班倒面前,依然神采奕奕;在忍受痛苦折磨的患者面前,竭盡所能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及,熟練各項技術操作,以溫柔體貼受到患者的讚譽“季度最佳護士”、“溫馨護士”對年輕的她來說實很不簡單。

是災難的一年,卻也是幸運的一年;是紛雜的一年,也是充實的一年;四月,非典挾着盛夏的炙熱朝我們侵襲而來,它帶給我們的是災難,卻也帶給我們團結;它帶給我們死亡的威脅,卻也帶給我們生存的頑強。而一直默默工作的白衣戰士,義不容辭的走向最前線,站在死亡線的最邊緣,拯救着掙扎的在死亡線上的人,在死亡面前,他們鑄起了一道堅韌的人牆!看着電視中堅強的同志,流淚了,她是多麼的爲戰友自豪,爲自己這份事業而自豪!於六月“非典”肆虐最嚴重的時刻,作爲入黨積極分子的她積極請戰亦踏入了那戰鬥的最前線與危險面對面!沒有恐懼,沒有猶豫,只有必勝的信念,她和戰友們,和全市人民一起,將抗擊非典之戰劃上了圓滿句號!緊接着,七月,在非典勝利的欣喜仍存時,她接到了造血幹細胞初次配對成功的通知,那一刻,驚訝、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在組織領導的關心下,在父母親的支持下,她義無返顧的開始了這次特殊的歷程。十一月,當“中華造血幹細胞庫分庫”在建立分點的時候,她以第一批志願者的身份加入了隊伍中去,不足半年的時間,就得到了初次配對成功的消息,對她及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禮物!這次歷程經歷了約四個月,而捐獻的過程只有兩天,但它所帶給及患者的卻是人生中的永恆。 從接到通知,到第二次配對採取血樣,體檢,術前準備,直至真正開始採集,這整個一系列的過程,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方方面面關心,省紅十字會領導、市領導、局領導、院領導,以及身邊的親人、同事、朋友,還有那麼許許多多的陌生人,無一不在關注着她。給予熱情的鼓勵,使她更加信心百倍,讓我們看到那份愛所給予人間的希望!在醫學院附屬醫院13樓血液科,24日上午,在這裏她接受了第一針動員劑的注射,開始了造血幹細胞的準備工作。這針十分的痛、反應也很難受,她一聲不吭地堅持着。一位的哥特意趕到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門口來看。一位外地出差的同志找到,用手機爲她拍攝,說要在手機上播放的捐髓義舉。省捐髓第一人耿森來了、正在醫附院準備捐髓,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另一位女孩來了、遠在的白血病康復病人帶着他的《我的求生傳奇》也來了。他們都向豎起了大拇指。則用象徵勝利的“v”形手勢回贈他們的鼓勵,面對如潮的讚譽微笑地回答:救死扶傷原本就是我——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況且捐獻對自己的身體並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多了個“親人”。她同時將某企業捐贈給她用於保養身體的5000元錢請紅十字會轉贈給不曾謀面的患者小弟弟。她說,雖然這點錢微不足道,杯水車薪,但卻代表了她的心意,衷心希望患者弟弟能早日康復。從容的舉動、充滿愛心的言語博得了各大媒體的高度讚揚,一位同行頗有感慨地對記者說,沒想到一個看上去體質柔弱的小姑娘,在獻髓之事上,竟如此從容,的微笑令他難忘。而患者的母親接過這5000元錢激動得熱淚盈眶,情不自禁跪在了面前,對她兒子捐血又捐錢的雙倍付出實在是令這位母親感動不已。

11月28日9點在衛生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及父親、好友的陪同下,微笑着走進醫附院幹細胞採集實驗室。兩支16號針頭分別扎進的左右手臂,隨着幹細胞單採機的啓動,的鮮血從右臂流出,進入一個密封的儀器中,經過分離,採集出幹細胞後,再從左手迴流到體內。整個過程進行了4個小時,參與循環血量近1升,相當於全身血液體外循環二圈半!就這樣感受新生命誕生的艱難,而面對一批又一批的記者,她始終用微笑面對鏡頭,告訴媒體自己很好,也一定會很好!後來據她爸爸講,其實有一陣子她特別難受。因爲早飯吃的少,腸胃不適,同時由於採集造血幹細胞時出現的麻木和痠痛的必然反應,讓這個從來沒生過病的女孩感到前所未有的難受和痛楚。然而她堅持着、微笑地堅持着保持平躺的姿勢一動不動手腳已經麻木,疲倦乏力,直至結束。 而面對那麼多的鏡頭,面對諸多的記者,面對外面的流言,她也曾彷徨過,也曾有所退卻,不斷地問自己:你所做的僅僅是你應該做的而又力所能及的一件事情,而現在那個被大肆宣傳,那個淹沒在鮮花、掌聲中,那個被加上諸多榮譽的你還是你嗎?那些是你應該得到的嗎?

隨着造血幹細胞庫志願捐獻者隊伍的擴大,她漸漸釋然。作爲一個捐獻者,將生命傳遞給另外一個人,把她和所有充滿愛心的人所給予的愛,給予社會的希望,再次傳遞到身邊更多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她的帶動下身邊的那些人會再次傳遞給他們身邊的人,如此循環,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着愛和希望!而對面那些榮譽,它們是鞭策及我們大家的動力,是愛的印證,它們代表的只是過去,但他們卻讓我看到美好的未來!

讓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讓更爲自己的職業自豪,讓我們看到了愛與希望無處不在。以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的人加入愛心的行列,無愧於自己,無愧於人民,無愧於這個社會! 宋培文1982年畢業於蘇州衛校護理專業班,經過助產培訓進入原婦幼保健院做了3年助產士,後調入嬰兒室工作,從此與新生兒結下不解之緣。

宋培文已記不清楚自己到底護理了多少嬰兒,有多少病理兒經她護理轉危爲安。在她腦海裏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生命是神聖的,應該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一次,一個外來嬰兒住院,由於入院未明確診斷,該嬰兒的感染傳給了旁邊牀位的嬰兒,發生了新生兒院內感染。面對險情,她一邊迅速向護理部與控感科彙報,一邊配合科主任立即採取緊急隔離措施,對感染兒實施封閉式管理,固定專職護理人員加強治療監護。「新生兒科護士先進事蹟材料」新生兒科護士先進事蹟材料。她沒日沒夜地守在病房裏,消毒隔離,密切觀察有無新發病兒。直到一個星期後,確信沒有新發病兒,感染兒也已轉危爲安,她才鬆了一口氣。這時,她纔想起年邁的老父親患病還在住院,匆匆趕去陪伴。

新生兒不會講話,但宋培文卻能讀懂寶寶的需求。她說:“別看寶寶不會講話,但他們會有皮膚飢渴現象,有的寶寶哭鬧,不一定是餓了或者是病痛難受,而是希望有人去關心或愛撫,給他一些皮膚的撫摸就會好。”每次外出學習或參觀回來,宋培文都會把一些先進的護理理念帶回來,並帶領全科護士一起實踐。她帶領大家一起動手爲早產兒暖箱中製作五顏六色“鳥巢”,使孩子們產生安全、舒適感,讓他們的小手小腿觸碰到“鳥巢”就像感受到媽媽的子宮壁,安安靜靜地不哭不鬧。

由於本院沒有新生兒外科,碰到一些外科小病人,醫院得用轉運救護車把嬰兒送到相應的大醫院,宋培文總是坐在車上,親自抱着孩子送到目的地,與對方交接好後才離開。一個冬天的夜晚,新生兒科接到遠在蘇北東臺的轉運急救電話:一個病情危重的新生兒呼吸衰竭,需要緊急轉送至上一級醫院搶救。宋培文得知後,二話沒說,穿起棉襖,推上電瓶車就往醫院趕。到醫院後換上工作服,沒顧上喝一口熱水就匆匆上了救護車,一路護送寶寶到醫院。在她的帶領下,幾年來已有近名危重新生兒得到及時救護。

衛生院先進個人事蹟10

小陳,男,漢族,中共黨員,現任湖陽鎮衛生院院長。他在基層從事臨牀工作已近20年,時刻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懈努力,不斷創新,成爲了一名讓領導和患者都放心的好黨員、好醫生。20xx年,小陳榮獲全市抗洪救災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十多年來,他的手機從沒有換過號,關過機,就爲了能讓病患隨時可以聯繫到他,他能隨時答覆病人及辦事人員的電話。小陳對待病人,比對家人還親。有一次,醫院來了個五十歲的智障婦女,幾天都沒解大便,肚子脹的疼,灌腸也沒效果,他就找來一雙醫用手套給病人掏大便,才解除了患者的病痛。病人家屬感動地眼淚都流出來了。“自家的事情是小事,病人的事情纔是大事。”小陳常常這樣說。不管是週末,還是節假日,他不做完工作絕不下班。

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衛生院院長,他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始終謹記黨員職責,盡心做好人民公僕。今年7月,湖陽鎮遭受洪災,全鎮上下共同抗洪。湖陽鎮衛生院作爲衛生應急的基層醫院,小陳帶領衛生院的`全體職工分三個工作組日夜開展工作,暴雨期間連續一週沒有回家,吃住都在衛生院,堅守在抗洪前線,及時防控、治療疾病。“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小陳用仁心仁術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用無私奉獻詮釋了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