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我國職業教育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失衡及應對策略教育論文

職業1.9W

論文摘要:從人類把握世界的思維認識能力來看,職業教育應該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結合。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卻出現了工具理性偏重而價值理性式微的局面。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切實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教育和養成,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中價值理性的追求。

我國職業教育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失衡及應對策略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工具理性 價值理性 職業教育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作爲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即思維認識能力,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但是,在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卻沒有同步發展,而是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現象。具體來說,就是長期以來工具理性得到極大的關注甚至崇拜,而價值理性卻日漸式微,甚至淪落到可有可無的地步。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及時扭轉這種局面,使得職業教育能夠健康發展。

  一、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及其相互關係

人類是有理性的,馬克斯·韋伯根據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將理性分爲兩類,即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工具理性也叫技術理性,它是西方理性主義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技術理性主義文化理念,是在工業文明社會中以科學技術爲核心的一種佔統治地位的思維方式。其含義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物的最大價值的功效,爲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服務。工具理性表現着人的科學認知與價值評價相互分割,輕人文、趨於功利化等傾向。簡言之,工具理性關心的是手段的適用性與有效性,是人爲實現某種目標而運用手段的價值取向觀念,它強調效率,講求效益,只重視目的而不管目的是否正當,是否合乎理性。

價值理性最初是由馬克斯·韋伯在考察人們的行爲時提出的與工具理性並行的概念。價值理性是作爲主體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價值及其追求的自覺意識,是在理性認知基礎上對價值及價值追求的自覺理解和把握。它在實質上就是作爲主體的人對自身價值和存在意義的體認、憂患、呵護、憧憬、建構與追求的自覺意識,價值理性實際上也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價值智慧、價值良知。這種智慧、良知、精神力量所訴求的是人自身的價值,是人存在的意義,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作爲人的意識的兩個不同方面,它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諧統一的。工具理性以價值理性爲導向,價值理性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動的方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二者不可偏頗。單純的工具理性所追求的是一種極端功利化的實用價值。在此驅使下,人們的活動有時不但不會給人帶來好的結果,還可能威脅甚至傷害到人自身的存在。同時,工具理性對於價值理性,也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爲在人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脫離了一定感覺經驗和一定歷史階段的抽象價值,沒有工具理性作爲支撐的平臺,價值理性根本就無法形成。如果我們只是從“良好願望”出發.只是從一切價值假設出發,而不去考慮現實的歷史和環境,就會陷入烏托邦式的空想之中,甚至導致在現實中的處處碰壁,給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帶來危害和挫折。同樣,如果我們完全不去考慮價值判斷,放任工具理性的非法膨脹,就有可能導致人性的破碎以至完全喪失,甚至導致主體的毀滅。

  二、我國職業教育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失衡

長期以來,受功利化社會思潮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在對辦學的理性認識上,表現出工具理性傾向明顯,而價值理性卻日漸缺失。

第一,受“惟效率”的價值觀影響,把職業教育看成是模式化“學習產品”的社會化大生產,對“產品”進行等級分類,目標大多窄化爲學生的學業成績。只重視學習結束後的成績,而忽視成績後面人的動機取向和努力程度。學校課堂應是青年學子“精神成人”和“靈魂發育”的搖籃,它的最高目的應該在於完善個性,施行成人之教,陶冶學生的品性,在這方面職業教育也不例外。然而當前社會各界關注最多的是學生畢業後如何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要。學校的社會價值得到張揚,而學生的個性、興趣、情操卻被壓抑。相應地,教學也服務於學生謀生或提升學歷的需要,傳授講解側重於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功利化教學目的的至高地位必然是漠視教學的育人作用,忽略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心與心交流和思想碰撞。學生個性的形成被置於無關緊要的地位,價值的塑造和人生意義的滲透顯得力不從心。教師反覆強調要以科學、理性、中立的標準看待問題,教學內容也講究體系化、邏輯化、序列化和結構化,通過抽象知識的系統訓練以提高學生理性的計算、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學生對情感的訴求被當作是非理性的體驗加以排斥。

第二,職業教育目標定位強調培養“高技術人才”,忽視人的全面素質。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增加,各類職業院校抓住機遇,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服務生產第一線,把培養大量從事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作爲辦學目標,強調培養並形成學習者的技術應用能力,使之進入社會就業。這種辦學指導思想體現在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模式等方面,強調職業技能的訓練、工學結合的開展、資格證書的獲得等看得見的工具和技術,對於高職學生的人格素質、思想情操、審美能力等方面,相對不夠重視,甚至避而不談。 第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強調技術的'實用性.忽視技術的人文性、社會性。職業技術教育是技術發展的產物,技術也就成爲了職業教育的基石。技術的過程是物的要素(工具、材料)、人的要素(知識、能力、素質)和技術本身目的的有機結合的過程。技術有實用性,也存在人文性和社會性特徵,這表現在: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客觀的技術要起作用,人的自主意識也要起作用,作爲背景存在的社會因素、人文文化也起作用;另一方面,運用技術進行生產活動,其結果有實際的物的產生,也必然創造一定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意義,如對人類心理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然而,目前的職業教育在實踐上,強調的是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如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利益的更大化。

  三、職業教育應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交融

“教育世界是形成自爲人的意義世界,教育實踐的本原、根據、最高追求和全部意義、全程價值、終極關懷是人,是學生,是通過教學不懈追尋、發現人的意義和提升人的價值。‘成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育人是教育安身立命之本。”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爲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爲專家。因此,僅僅用專業知識、技能育人是不夠的。“大學教育除了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有清楚的頭腦、熱烈的心,這樣他對社會才能理解、判斷。”這些教育理念同樣適合我國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應當是具有健全人格體系的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簡單的承載知識、存儲技術的容器;應當是既掌握了較紮實的職業技能,又具有完美的精神品質的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交融以及昇華,是現代職業教育應當具有的重要靈魂。針對目前現狀,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中的價值理性追求。

首先,要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改變職業教育偏重工具理性的傾向。應該對技術進行理性認識——技術不該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利益不該是技術的唯一取向,技術的人性化和人文價值應成爲更重要的追求。其實,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並不矛盾,關鍵在知識和技能的結合上,也就是知識技能型人才。以應用型技術人才爲宗旨的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職業人,還要塑造合格的社會人。職業教育如果只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成功地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學生的專業學得再好,這種教育也是失敗的;如果不以人品優先,就會培養出善惡不分,不管是非的技術動物。以技術教育爲特質的職業教育迫切需要拋棄那種在教育價值取向上片面強調“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傾向,把人文素質教育提到應有的高度,彰顯教育過程中的人文價值,追求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相融相通。

其次,要對職業能力的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改變職業教育短視傾向。長期以來,人們對於知識和教育的功能的理解侷限於短期的“有用性”上.而這種“有用性”的內涵又是非常狹隘的:職業教育的“有用性”就是實際的操作技能、知識、經驗,再加上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中規定的考試要點。這種非常實用主義乃至急功近利的態度,忽視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其結果往往是造就一批生產流水線上的簡單勞動者。

現代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已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職業崗位操作能力,而是從業素質的全面提升,包括職業技能、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創業能力等等。高職教育應把握能力本位和全面職業素質培養的協調,由關注崗位技能訓練向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轉變——不僅僅爲了學習者就業,還要讓學習者適應社會變化和未來發展,讓學習者成爲會學習、有能力、有自信的人。我國著名學者楊叔子曾說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那麼,職業教育更應該改變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割相離的“制器”狀態,追求兩者相通相融的“育人”狀態。

  參考文獻:

[1]苗春鳳.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2)

[2]李光.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研究——理論與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