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教育研究論文

職業2.19W

摘要:職業學校的學生不但要認真學習文化知識,熟練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還要適時地接受職業道德和就業、創業指導,特別是要加強職業道德行爲養成教育。分析了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的作用,提出了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的具體途徑。

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教育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途徑

職業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爲社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重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多年來,甘肅煤炭工業學校一直重視對學生的職業道德養成教育,在教育實踐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一、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的作用

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道德建設對從業者個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升個人素質和事業發展的前提。因此,職業道德行爲養成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提高綜合素質。隨着社會的發展,對入職員工綜合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是合格員工的必備條件。一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應做到愛崗敬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以勝任崗位職責。

第二,促進事業發展。職業道德行爲養成是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重要保證。從就業者職業關係來講,工作目標就是爲從業者職業關係中的各個服務對象提供服務,能否爲這些服務對象及時提供相關的高質量的服務,取決於從業人員能否嚴格履行事業行爲準則。

第三,抵制不正之風。中職生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嚴格遵守和執行國家制定的相關法規,積極認真地完成崗位任務,履行職務職能,從而抵制當前社會發展中的不正之風。

二、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爲養成的途徑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情感教育。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中職生渴望愛與尊重,教師應對他們進行關心和愛護。以行育情,培養高尚的職業情感。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明確了社會對人才的職業道德要求,陶冶了職業情感,也培養了學生的正義感、責任感、榮譽感。

第二,課堂教育是保證。課堂教育是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信念的主陣地。職業理想、職業行爲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所以,在專業技能訓練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職業道德的要求,加強職業崗位規範,嚴格要求學生規範操作,讓學生在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爲習慣。

第三,組織學生實踐活動教育。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有意義的活動,以學生容易融入的方式進行職業道德滲透,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促進職業道德內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實”的目標,開展“文明禮儀、從我做起”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第四,合理安排學生專業實訓教育。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數都要走上工作崗位,如何讓他們能正確地處理好與單位同事以及他人的社會關係,體現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職業崗位教育是未雨綢繆的好辦法。除了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外,還要計劃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學生校外參加社會實踐、工學結合等,讓學生在具體的職業活動中檢驗能否把內心形成的職業道德情感、信念外化爲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爲。

三、提高職業道德養成教育實效的途徑

第一,個案教育。爲全面提高中職生綜合素質,需建立學生操行檔案,制定切實可行的考覈方案。比如甘肅煤炭工業學校實行的學生德育量化制度,尤其對“問題”學生,實行個案管理。“聯網”互動,綜合評定,全員管理,形成合力。這種教育方式能夠讓學生“量化”自己的行爲並加以改正。

第二,激勵教育。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徵,激勵教育有着很大優勢。尤其對品德“問題”學生,激勵所帶來的愉悅心情會形成動力,從而引起學生更強烈的愉悅體驗,進而自動“軟化”其隱性牴觸,提高其服從集體行爲規則的意向。

第三,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通過教育者有意識的'心理和行爲活動而產生影響的方法,暗示法則是間接內隱地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產生影響的方法。中職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暗示法沒有明顯的教育痕跡,受教育者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根據學生的心理實際,讓學生在校園中積極尋找“校園十大文明現象與十大不文明現象”,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種方法要比說教效果好得多。

第四,勞動教育。很多中職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缺乏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就業後承受不了企業的勞動強度而出現頻繁跳槽,爲了讓學生能儘快適應企業的要求,就必須把已被遺忘的或忽略的勞動教育納入管理。比如通過每週的公益勞動,班級辛苦一週打掃校園和教學樓等,在勞動中樹立中職生勞動光榮的職業道德理念。總之,在職業道德養成教育過程中,採取多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並進行有效組合使其發揮更大的功效,把職業道德養成教育滲透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總之,通過職業道德養成教育,學生的行爲在改變,素質在提高,職業道德在養成。

參考文獻:

[1]陳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0.

[2]鄧曉丹,孟桂雲.文科大學生的就業瓶頸與職業素質養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7(5):120-123.

[3]楊哲.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新論[J].職業教育研究,2008(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