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論文

職業2.61W

【論文關鍵詞】教育評價機制 職業選擇 關係 影響

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論文

【論文摘要】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實踐理念對職業選擇前期的取向性定位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體系對職業選擇過程中的穩定性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自適功能的完整性對貫穿在職業選擇過程中的價值性產生影響。

受教育者面臨職業選擇時的困惑和迷茫;在選擇職業後的不穩定情緒;以及在所選擇職業上所作貢獻的大小等與職業選擇有關的問題反應的不僅僅是關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隱藏在這些迷茫和低貢獻率背後的是伴隨這些初出茅廬的工作者多年的教育評價機制所帶來的影響。教育評價機制的影響範圍已經遠遠超出教育本身,它與職業選擇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1、從教育評價機制的目的性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

目的性是教育評價機制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教育評價的直接目的是將處於不同水平線的人才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分流,但無論從應然還是必然的視角來看這都不是教育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或根本出發點。教育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爲受教育者的職業選擇服務,在教育評價機制進行人才分流時應該將與人才層次相適應的職業理念貫穿其中以增強人才分流的職業目的性和職業方向性,教育評價機制不能單純的爲了實現人才分流而進行分流。

在教育評價機制中適當加入與職業目的性有關的成分,受教育評價機制所規範的教育工作自然會將有關職業選擇的教育作爲教育內容。這一舉措將有助於走出校門的畢業學子樹立更加堅定的職業理想、有利於職業選擇的順利實現。這一舉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而不得不依靠國家政策上的扶持才能走出困境的地步;反之教育評價機制中職業性目的的缺失將直接導致教育過程中的職業性理念缺失,理念的缺失必然會影響教育行爲產生同質的效應。這一連環效應最終的結果是使教育者會讀書不會讀社會,會考試不會行事,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在擇業時職業觀念落後,對職業的生疏感導致擇業的迷茫和困惑;職業選擇的挫敗又將給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

2、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實踐理念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

教育評價機制的實踐理念貫穿教育評價機制的整個過程,實踐理念的落後必將導致評價機制與現實不符,這種與現實的反差最終將體現在高校畢業生職業選擇時的“專業對口難,專業不對口更難”的局面之中,同時這種反差也將直接導致畢業生的職業挫敗感。

教育評價機制是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踐行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發展型人才的理念。緊跟時代的發展的步伐,緊盯社會不同行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更新評價理念,時刻保持評價理念和實際相一致。而檢驗教育評價機制是否與時代要求相符合,是否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的標準是:擇業成功率是否能夠保持在不引起就業矛盾的水平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評價機制的實踐理念理所當然的應該和職業選擇時面臨的實際需求保持一致,教育評價機制理所當然的應該和職業選擇聯繫在一起。

3、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體系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

教育評價機制最終的運行狀況不僅取決於其理念是否與社會現實相符合、目的性是否與職業選擇性契合,還取決於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是否合理。育評價機制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存在於教育系統內部,以教育教學工作爲對象,爲規範和衡定教育教學工作,形成對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激勵引導作用從而間接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質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爲實現這些規章制度而開展的各種的實踐活動。即,第一部分包含了理論上的評價規章制度和實際意義上的評價活動兩個方面;另一部分則是存在於教育系統外部,以與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機構部以及這些機構部門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的社會效果作爲對象,爲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社會進步的教育而構建的評價體系。這兩個部分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效用實現度是教育評價機制順利運行的保障,內部評價側重的是教育教學所取得的系統內效應;而外部評價側重的則是教育教學取得的`以職業選擇爲直接跳板而獲得的社會效應。外部評價機制的健全與否關乎的不僅僅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所帶來的實際的社會效益。兩者只有“雙管齊下,齊抓共管。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保證教育評價機制和職業選擇的協調性,才能獲得積極的社會效應。

4、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自適功能的完整性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

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良好的自適功能體現在能夠在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社會轉型過程中通過適時的調整正進而保證教育事業依然穩步向前。這種效果的取得依靠的不僅僅是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良好的自適功能,他是教育評價機制良好的自適功能和職業選擇的有效結合後產生的綜合效應。

教育評價與人才吸收環節,人才輸出環節都有着密切關係。良好的自適功能既表現在人才吸收環節不會使可造之才被拋擲在外,在社會對人才需求呈現多層次的社會背景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訓正變得越來越現實,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關鍵是教育評價機制能否在人才吸收環節將人才平穩引渡,將可造之才放到能夠造就他們的地方。在人才輸出環節,教育評價機制中必須貫穿提前意識,將人才的社會准入率貫穿傳於教育評價機制之中。把社會准入率作爲教育評價機制考覈的重要方面,從客觀上給予教育評價機制自適功能提高的動力。教育評價機制的自適功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就表現在教育評價機制所進行的人才吸收和輸出環節是否適應了社會對職業選擇的客觀要求,是否將評價機制所篩選的受教育者的社會准入率保持在不擴大就業矛盾,不造成社會就業壓力的水平之上,保障受教育者畢業後能夠被社會接納。

5、從現實性角度看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係

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不僅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力,同時也已經造成了很多現實的社會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與許多企業的“用工荒”之間的鮮明對比就是很好的例子。從不同個體的總體能力而言的,在接受教育之前個體之間的能力存在差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原本具有不同能力的個體其能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接受教育之後的總體能力之間的差別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會形成一個能力梯度,就像一個長梯,有的人的能力居於上,有的人能力居於中,而有的人居於下。如果放在同一個體上來看那在接受教育之後個體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也會形成一個能力梯度。總之,不同個體或是同一個體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梯度差。同樣不同用人單位在選擇人員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會形成一個需求梯度:高端行業需要高端人才,低端行業需要一般人才;在同一企業也會因爲部門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需求梯度。

只有當每個能力梯度和需求梯度結合時纔是發揮最佳效用的狀態。倘若是較低的能力梯度和較高的需求梯度結合,那勢必會給從事相應工作的人產生極大的壓力;倘若較低的需求梯度和較高的能力梯度結合,那勢必會造成人才的高消費,致使人才資源浪費。但是事實卻是很多大學生存在着“非高薪不就,非國企不就”。對於一些與自己能力梯度相符合卻因爲薪水、待遇問題直接將其排出在自己的就業考慮範圍之外,而那些擁有高薪水、好待遇的行業所形成的需求梯度又遠遠的高於自己的能力,最終造成了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一些人簡單的把這一想象歸結爲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後,但是這實在是有點武斷。我們應該更深層次的看到是造成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落後的原因而不是這一現象的本身。

若能夠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適當的平衡純粹理論化知識或者只與本身專業相關知識與那些和現實相關的擇業理念教育,使學生儘早的樹立職業觀、明確自己以後會用什麼、自己現在該學什麼,那麼這一矛盾勢必會得到很大的緩解。然而這一舉措的實施離不開教育評價機制,任何評價體系勢必會形成一種外在的需求導向,教育系統外部或者內部的這種需求導向會直接作用與教育行爲,從而爲職業選擇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育評價機制貫穿了整個教育過程,而本屬於教育系統構成部分的教育評價機制因爲其自身的評價性和篩選性,直接從質和量上影響了能夠進行某一職業選擇的人羣。只有把握住教育評價機制和職業選擇之間的內在關係才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的潮流,才能夠讓人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實現教育爲人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王遠偉,高巍、社會分層、高等教育與職業選擇[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2]鍾宇平,陸根書、中國大學生價格反應行爲的基本特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

[3]姜大源、職業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影響[j]、職業與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