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15篇[精華]

心理學1.81W

認知心理學1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信息輸入與輸出之間內部的心理過程,認爲人腦是一種類似於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以往的知識結構、行爲習慣對人的行爲、認知具有重要影響。隨着二語習得領域出現問題的增多,傳統以語言學視角對教學過程進行解釋的侷限性開始顯露,因此心理學機制的引入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重視。認知語言學家認爲,人類可對信息的輸入、輸出進行控制,將這一機制引入到語言教學活動中,將有助於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認知心理學15篇[精華]

1.高校公外俄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環境因素

在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中,公外俄語屬於公共必修課,與專業課相比,不僅在學生中認同度低,學校的重視程度也明顯不足。如在教學配置方面,外語學科應屬實踐課,但在課程設置上卻與理論課無異,課時不足,班容量大。這不僅在潛意識中會引起受衆的消極暗示效應,將該課程與其他公共理論課等同而忽略其技能性和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也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從而難以實現基本的聽說讀寫譯這一教學目標。

1.2 教師因素

在當前公外俄語教學中,仍採用翻譯法進行教學,該教學法雖對語法知識傳授、翻譯能力培養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與學生本身知識結構偏離甚遠,教學效率低;受限於目標、課時等種種因素,對於語言的文化背景介紹不足,跨文化意識薄弱,語言學習的“附加值”貧乏;教師從“給予者”到引導者的自身角色認知轉換緩慢[1-3]。

1.3 學生因素

中文屬漢藏語系,孤立語,俄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屈折語,二者在語音、構詞、句法等方面都相去甚遠,公外俄語的學生(一般爲零起點)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繫的難度較大;應試教育使學生更注重考試技巧而忽略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使其難以養成“說”的習慣,還可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挫敗感,出現牴觸心理;學生學習多以就業爲導向,如果俄語與自己未來可能的就業崗位匹配度小的話,往往動因不足,效率低下;語言環境的缺失也使得客觀上難以實現學以致用,從而導致學生很難對俄語產生興趣[4]。

2.基於認知心理學的高校公外俄語改革

2.1 教學活動設計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特點,教學活動分爲:動機激發、建立圖式、理解構建、儲存記憶、創造重組五個步驟,同時穿插任務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及探究教學法。

動機激發是根據注意力穩定性理論進行設計的。在課程開始階段,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並進行即時反饋與引導。首先介紹俄語學習的必要性與意義,引入俄羅斯的文化背景,吸引學生注意力。課程開始階段,整體對學生應達到的學習效果進行規劃,如完成前五課時,學生應掌握6個單元音字母和6個輔音字母的正確發音及書寫,單詞的重音規則,肯定句和疑問句的調型以及名詞性、數的語法概念,學會42個單詞,4個句型和4句簡單的禮貌用語。第一學期結束時,學生應掌握俄語基本的語音規則,6個常用調型,名詞、代詞、形容詞的一、四、六格和動詞變位法,學會約460個單詞,12個句型,若干常用口語,並能進行簡單的口語交流;劃分學習小組。學習包含閱讀、書寫、口語、聽力等各個方面,學生的合作交流必不可少,所以教師應創造俄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同時,分組學習也是任務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及探究教學法的必要條件。分組可根據學生性格、認知習慣等進行;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程講授中提示重點,教學效果卻並不太好,這與學生的參與度低有關,而且50分鐘的課堂時間中真正有效的時間僅約20分鐘,如何利用這20分鐘是一節課效率的真正體現點。所以學生有效的預習不僅可以自己找出重點,提高參與度,還能更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5-7]。

建立圖式階段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動機激發階段結束後,學生應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興趣,並具有一定的預習能力。課堂初期,記錄每個學習小組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寫在板書上,講解中點明某一學習小組做重點講解。俄語學習無法脫離學生原有的漢語思維,教師應利用這一特點,藉助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建立新的認知體系。如,詳細規劃等值和非完全等值詞語,提高學生對於詞彙的辨識度,加強學生對於既有知識的聯想,歸納句式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強化語法、詞彙和基本句式的應用等[8]。早期利用母語與俄語建立聯繫,在學習時多注意、體會,比較發音、詞義辨析、句法構成、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形成語言的正遷移,中期不斷強化常用語法規則和詞彙的應用,後期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不斷補充信息,輸入新的詞彙、語法等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理解構建就是用既有的知識對新的概念進行解構。在俄語教學中,所學知識與以往知識鏈接得越深,學生理解得就越透徹,所以這一階段教師應深度挖掘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深度理解的過程就是記憶編碼的過程,前期簡單詞彙、語法等可用漢語進行編碼,聯繫已有觀念,後期選取一些關鍵詞,與所學知識相聯繫,構建知識樹。如學到新單詞учёа,可以問學生這個詞與哪些學過的詞相似,讓學生回憶所有學過的如учение,ученик,ученица,ученик,учить,учиться等單詞,隨着課程推進,再對其進行深化,讓學生找這些詞的共同部分,當學生找出共同部分-уч後,告知這個叫詞根,然後引入同根詞概念,並由詞族串聯新的學習內容。

儲存記憶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分爲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學習狀態的監視,一方面是合理運用記憶策略,提高學習效果。因爲內因語言和外部語言的差異,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錯覺。教師可在每單元設置練習題、要求學生闡述自己的知識體系或進行隨堂測驗,便於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態。記憶策略是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5分鐘、20分鐘、1小時、12小時、24小時、2天后……各複習一遍,提高記憶效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對新知識進行聯繫和編碼,如詞彙、句型、固定結構等,便於學生記憶提取。

創造重組是對已有知識進行運用創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俄語知識,應可利用知識進行一定的.對話、寫作等。只有不斷進行運用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根據相關測試及認知心理學的分析,語言能力無法完全反應語言知識水平,在有限時間內,學生更傾向於運用常用或記憶深刻的語法、詞彙進行表達,所以教師應反覆訓練學生這方面的運用。訓練可分爲隨堂和課下兩部分:隨堂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話;課下可進行寫作訓練、學習探究等任務[9],如用俄語解釋新單詞,歸納如顏色、方位或日常生活中某類常用詞等等。這一階段多采用任務教學法,給學生布置具體的情景任務,與課前預習相聯繫,形成一個整體的封閉式教學結構[10]。

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適當改變其學習策略,還要注意隨學生能力、性格等變化調整教學策略。

2.2 實施評價

本次研究中,65名公外俄語學生大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初期學生反映學習壓力大,學習效率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在課堂效率、教學內容、學習成績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課堂效率方面,學生提出的問題更有針對性,知識輸出量提高,課程進度加快;教學內容方面,穿插講解了俄羅斯國情、民俗、歷史、文化等,知識得以拓展;學習成績方面,平均成績由之前的62.5提高至74.9,進步顯著。雖然也有部分學生成績下滑,但推測與學習態度、自主能力等有關,需進一步研究。

3.結語

認知心理學是基於人腦處理信息的過程而發展的一門科學,而俄語學習就是信息輸入與建構的過程。通過認知心理學的方法對俄語教學進行改革有助於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及課堂效率。“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基於認知心理學的公外俄語教學改革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對俄語的學習能力,對其在學習和思考方面的綜合能力培養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王金容,夏宏鍾.我國高校俄語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及認識[J].中國俄語教學,20xx,33(1):58-61.

[2]李錫奎,李文華.從大學俄語四級考試角度探查大學俄語教學現狀[J].中國俄語教學,20xx,33(1):53-57.

[3]吳寶沛,雷秀雅.“認知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xx,33(2):58-60.

[4]呂紅周.俄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俄語教學,20xx,33(4):59-62.

[5]楊立明,趙秋野.試論商務俄語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J].中國俄語教學,20xx,33(4):56-58.

[6]楊蓉.新疆高校外語學科跨文化教育的區域性特徵[J].民族教育研究,20xx,24(4):40-43.

[7]張淑霞.探析高校俄語教學策略選擇[J].科教導刊,20xx,056(23):115-116.

[8]黃東波.俄語公共課在中國的現狀及前景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5(6):11-12.

[9]黃東波.通識教育背景下的大學俄語教師角色轉型[J].電大理工,20xx,21(2):46-47.

[10]顏志科.高校俄語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xx,36(5):64-68,76.

認知心理學2

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自身素養、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較大的幫助。然而在我國正如火如荼進行全民音樂教育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如灌輸式教學理論、應試性教學制度等。這對國民接受音樂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礙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這些問題都歸結於對音樂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因此,在認知心理學向藝術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下重新詮釋音樂課程和教育理論,從認知心理學中得到對音樂教育的新啓發,以嘗試構建音樂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

一、認知心理學與藝術

1967年,美國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設立了“零點計劃”的研究項目,其目的是爲了研究哲學和心理學在人體符號上存在的缺陷,所謂人體符號即音樂、詩歌、美術等。這些符號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人類的心理有特殊的影響,對藝術概念和學習也產生了新的觀點和啓發。“零點計劃”的理論基礎是形成於這時期的認知心理學,計劃的實施意味着認知心理學拓展至藝術領域。藝術類別中的認知主義表現在:藝術不是作爲知識存在,而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

即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能夠用抽象的形式表達出喜悅、悲傷等心理狀態,而藝術“讀者”也能夠分辨並且明白這種抽象表達。20世紀70年代後,“零點計劃”研究轉向學前至大學階段的藝術教育,並獲得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藝術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論證了藝術對人類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零點計劃”在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藝術教育觀念都造成了巨大沖擊,形成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目前該理論在我國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智能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爲,產生了音樂、人際關係、空間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認識。

音樂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其被證實爲人類智慧的形式存在,爲音樂教育方向點亮了一盞明燈。認知學習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之一、其與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礎上豐富了學習過程方面的研究。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意識的重要性,學習的過程:提出學習者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認爲主體的學習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之外還包含外部刺激和個體主觀意識;思考、認知等意識性活動在學習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力;重視主體內在強化的作用;強調心理和外部環境對主體學習的影響。認知學習理論就是照亮音樂教育前方的明燈,對音樂課程和教學理論有很大的啓發。

二、認知心理學與音樂教育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啓發,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造能力。同時,創設有利的音樂教育環境,開放的音樂課程,進而發展音樂教育,提高教學成果。

(一)認知心理學對音樂課程的啓發

第一、開設音樂課程,完善音樂課程。在我國中國小當中普遍存在忽視音樂課程,重視文化課程的“應試體態”。除了一些藝術生之外,文化生幾乎與音樂隔絕,這直接阻礙了學生對音樂進行認知行爲,也構成了中國小跨越大學的音樂教育斷層。音樂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狀況下根本無法實現全民音樂教育的願望。大學中儘管開設了音樂課程,但僅僅只是單線條的存在,在課程結構上並沒有把學生的心理需求考慮進去。

中國小缺乏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大學音樂教育又未考慮這一因素,課程結構設置較難,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課程不太滿意,進而失去興趣。大學的音樂課程應該根據普遍大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內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樂欣賞方面,應該結合一定的理論知識,調動學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音樂認知世界。

第二,音樂教材的極端性。在中國小中不乏在課餘時間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觀意願,而是把音樂作爲一種知識,爲了接受家長、教師、社會的考覈而學。進而也就有了音樂考級一說,所配套的還有考級教材,完全將“應試教育”搬到了音樂教育中。考級教材儘管是專家爲不同程度的音樂學習者所精心編寫,但是從認知心理角度來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者的行爲意識,更不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則缺乏相對應的音樂教材,有些教師要麼憑個人喜好選擇教材,要麼直接把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作爲教學內容。教材的極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學生無法接受適合自己的系統音樂教學,造成不良心態,形成惡性教育機制。教育者應該努力編寫適合音樂教育各個階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對音樂進行不同階段的認知,而非目的性的應試。

第三,開放性“音樂課程”。這種課程的形式自由,沒有強制性的內容和課程地點,純粹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刺激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爲目的。無論是中國小,還是普通高校都可以開設音樂社團,一切以學生爲主體,開展社團活動,教師只作爲輔助指導而存在。課程內容方面則可打破傳統的音樂知識灌輸,而是交流大家對音樂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溝通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積極調動學生意識的發展,讓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的啓發

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最大的啓發就是要將理論建立在學生的心理之上,遵從學生學習的自然發展規律,重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不拔苗助長,不強加教師主觀意識。比如幼兒在學習音符時,首先學習四分音符,因爲這個節奏與其走路的節奏一致,幼兒容易接受;學習音階時則從二聲音階人手,即“sol-mi”,因爲這個音調和幼兒最早掌握的詞彙媽媽的音調一致,隨後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如此教學理論則充分體現了學生自然發展的規律。

其次國小生大都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靜止的音樂教學對其不太適合,教師則需要採用“遊戲教學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寓教於樂,在玩樂的過程中讓學生認知音樂,感受音樂。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認知能力各方面都發育成熟,對其進行音樂教育以啓發主觀意識爲主,大學生一旦主觀意識上對音樂進行學習認知,就能自我探索創造力等。教師可從火爆的選秀節目中吸取精華,採用“PK教學法”,讓學生在PK的過程中,認知自我音樂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創造力,進而自我開發探索,以求PK獲勝。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從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有助於提高教學理論的創新以及音樂課程的完善。認知心理學從心理角度出發,突出重視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主張從從內至外地刺激學生對音樂認知行爲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進而開發其創造力。

音樂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讓學生獲得終身的興趣、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傳揚音樂文化。學生主觀意識的形成有助於其主動認知音樂,探索音樂和創造音樂,爲自身音樂能力以及音樂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可見認知主義心理學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家長、教師都沒能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出發,讓其學習音樂,傳統的灌輸型教學和強制性手段反而減退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至此,希望教師、家長能夠站在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視角下看待音樂教育,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理論,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認知心理學3

第1篇:認知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認知管理心理學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通過影響公衆對事物、組織或個人的看法,達到改變其行爲方式,最終使公衆作出有利於己方的決策。整個認知管理心理學的過程不僅是複雜的智能策劃過程,而且是主體形象形成發展的過程。這一概念的提出擴展了公共關係學的外延,也豐富了企業管理的內涵。

一、認知管理心理學特點

認知管理心理學是內部與外部認知管理心理學的整合,在企業管理中,企業組織通過運用具體運認知管理心理學策略來獲得人們以及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它的特點有: 一是目的性,採取具體的公關活動,影響人們的認知,最終獲得對組織的認可。二是主動性。認知管理心理學人員與客戶是合作伙伴關係,在客戶策劃企業目標,戰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幫助客戶設計切實可行的目標。三是長期性,社會認知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變化過程,包含認知主體,認知對象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認知的形成與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樣要改變人們對某事物認知也是如此。四是藝術性,認知管理心理學沒有一種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這需要認知管理心理學者擁有很高的管理技巧,認知管理心理學主體對這種管理技巧的運用與發揮,體現了管理主體設計和操作管理活動的藝術性。五是動態性,從事物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公衆的認知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正是由於認知的這種動態性,使得企業有必要通過認知管理心理學的手段來引導公衆的認知,達到使公衆及員工改變行爲方式,最終作出對組織有利的決策。

二、認知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的作用

(一)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助於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隨着世界經濟信息化、一體化的發展,企業所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面對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有必要通過認知管理心理學來管理、傳播形象。通過與競爭對手以及大衆誠懇地交流溝通,使企業得到競爭對手的信任,公衆的理解和尊重,最終幫助組織實現戰略目標。

(二)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利於提升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

企業無形資產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資產,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無形資產價值首先是建立在公衆對企業形象、產品形象認可、接受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正確認識和重視無形資產是提升企業價值的重要部分。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企業的無形資產的價值常常是依賴公衆對企業形象及產品認知的基礎之上。認知管理心理學使企業和公眾在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與知識共享,從而達到提升企業無形資產價值的.目的。

(三)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助於提高企業內部信息溝通效率,起到指導、協調、激勵、控制的作用

在市場環境不斷髮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組織內部環境也在不斷的進行變革,種種變化使得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與決策中需要依賴更多的信息才能完成,對管理者在信息的收集和傳遞過程中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溝通中,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助於向員工指明企業面臨的現狀、問題以及戰略目標,使其瞭解企業的困難和改革的必要性,降低在企業改革過程將會面臨的阻力;同時有助於員工參與企業管理、激勵員工、增強凝聚力,提高管理效能。

三、影響認知管理心理學的因素

(一)認知動機因素對認知管理心理學的影響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爲個體傾向於使自身的態度與行爲保持協調一致,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心理緊張感,因此個體會努力去解除這種緊張感,兩個途徑:改變自身態度或改變外在行爲。認知管理心理學就是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影響公衆對組織的看法,達到改變其行爲方式,最終使公衆作出有利於組織的決策。

(二)自我認知因素對認知管理心理學的影響

當個體面對組織時,個人的力量往往太過渺小,對於組織所能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漸漸使人們對組織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無力感會使服務態度和質量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繼續劣變。因此在認知管理心理學的過程中企業要注意對客戶以及內部員工的意見予以及時、積極地反饋,耐心的解釋;當人們接受這些反饋信息之後,就會改變其對企業原有的認知,產生積極地情緒。

四、企業實施認知管理心理學需要注意的原則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認知管理心理學策略和機制

對客戶或員工的認知管理心理學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業在管理中應重視認知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認知管理心理學機制,運用認知管理心理學的策略處理各方關係,樹立、保護企業形象,同時做到在日常工作中潛移默化引導員工認同企業文化,推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不忽視小羣體、快速反應、透明傳播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企業在進行認知管理心理學過程中不能僅關注傳統的公關對象,同時也要對容易被忽視的小羣體的反應予以足夠的重視。他們可能利用互聯網“草根”力量給企業帶來始料未及的壓力。

(三)更新傳播方式、積極溝通

企業應該注重審視自己認知管理心理學戰略,及時修改或添加新的內容,使企業的認知管理心理學達到與時俱進。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重視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利用好信息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開通新的溝通渠道,例如論壇、微信、微博等傳播渠道,建立並維護好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反饋渠道,重視互動媒體的動向。

(四)苦練內功、隨時自檢、防患於未然

危機暗藏在企業運營鏈的方方面面,面對危機,企業更應該做的是練好內功,隨時自檢,及時清除化解那些隱藏在內部的問題。企業危機管理專家林景新提到最好的危機管理策略就是診出隱患之根,化於萌芽之中,良醫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第2篇:獨立學院專職教師的認知與管理心理學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是普通高校的優勢辦學資源與優質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

一、獨立學院教師隊伍

獨立學院師資力量具有其獨特性,一般都是有專職與兼職教師組成的。其中包括了本校的專職教師、母體學校選派的在職教師、外聘的企事業單位有實踐經驗的部分人員和在讀的碩士或博士生。專職教師大部分是聘任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以及少數緊缺專業本科畢業生,還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退休返聘教師。兼職教師大部分畢業於非師範院校沒有系統的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培訓,部分還存在臨時觀念,責任不明確,往往都是上課來,下課走,難以完成教學的完整過程,尤其是課後輔導、批改作業等環節,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兼職教師與學校沒有人事關係,學校難以做到全面管理。就目前來看,專職教師在獨立學院中所佔比重還比較低,兼職教師數量偏多,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教師是學科建設、決定獨立學院長遠發展的主力軍,沒有自己的具有足夠力量的專職教師隊伍,學科建設以及辦學特色就難以實現。因此,建設一支符合獨立學院自身長遠發展的、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師隊伍對獨立學院的教學以及發展都是非常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二、獨立學院中專職教師方面存在不足

根據教育部8號文件和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方案的要求,獨立學院的教師數量應按照1:18配備,一般應具備不少於100人的、聘期一學年以上的、相對穩定的專任專職教師隊伍,專任專職教師中具備高級職稱和研究生學位的比例應占30%以上。首先,獨立學院發展初期專職教師數量偏少,多數依靠兼職教師。學校教學工作以兼職(母體大學安排和外聘)教師爲主體,學校自有的專職教師很少,而且專職教師大多承擔一些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這樣不僅難以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難以保證教學工作的連續性、一致性,也不利於學院的長遠發展。其次,專職教師結構不合理。辦學初期,絕大多數獨立學院難以招聘到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所以主要是退休返聘教師和應屆畢業生爲主。在職稱、學歷及年齡結構上不盡合理。專職教師隊伍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狀態。返聘教師年齡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氣及創新精神,難以適應現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應屆畢業生,從校門進入校門,直接開始授課,教學方法、經驗、科研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師實踐能力差,也影響教學質量,難以形成特色學科。獨立學院要想長期發展,最終目標是要從母體大學分離出來,從相對獨立走向完全獨立,所以培養自己的專職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三、專職教師的管理對策

獨立學院要提高教學質量,要長遠發展就必須加強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的專職教師隊伍,應從招聘引入、薪酬與發展、培訓、考覈等以下幾個方面對專職教師進行全面管理。

1.招聘。

目前獨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普遍存在着缺乏師資隊伍建設整體規劃的問題,教師隊伍結構尚不能完全適應學院發展的需要。發展初期獨立學院基本上是根據當年的教學情況以及來年的教學需求來確定當年的需求教師的專業和人數,沒有制定一個長期的規劃。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建設應堅持需求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正確處理好改革與發展、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關係的基礎上,有序引進教師。根據自身的定位、專業設置和辦學規模,在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進行長期規劃,分步驟、分階段引進人才。補充專職教師數量的同時不斷優化年齡、學歷、職稱、專業和能力結構。人力資源部門應與教務處以及各教學單位共同配合,對現有的`專職教師隊伍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專業結構等情況進行統計,明確將來的發展需求,找出兩方面的差距,從而制定近、中、長期的招聘計劃。學校要通過制度創新,建立有利於吸引人才的用人機制,還應不斷提升獨立學院的影響力。可以在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評定、戶口、繼續教育等相關政策方面作調整以利於吸引人才,使應聘者能夠明白應聘成功後學校可以爲其搭建成長平臺,幫助明確發展目標、發展優勢,實現自身價值。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挖掘本校的長處,宣傳優勢,不斷提升獨立學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認可度,使學校有一個良好的口碑等。

2.培養和培訓。

只有教師不斷進步,才能促進學生不斷髮展。不能只注重教師的使用而不重培養,獨立學院不應僅成爲教師臨時授課的場所,更應成爲教師獲取成長動力與機會的地方。穩定自己的專職教師隊伍,要重視對專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從制度上給青年教師的成長提要求、加壓力,並提供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證,創造有利環境讓青年教師不斷地快速成長。不僅要重視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的補充和提高,另外還需注重實踐技能的訓練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獨立學院應多途徑、多方法地鼓勵青年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方式方法、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等方面不斷積累。崗前培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集中對青年教師進行入職前的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多聽課,學習借鑑他人上課的方式風格;定期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加強青年教師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實行“導師制”,讓老教師、名教師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鼓勵青年教師在職進修,提高理論知識及學歷;組織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調查研究、業務實踐,參與企業科研課題研究;建立與市場接軌的研究所、開辦經濟實體等;開展產、學、研結合,爲教師提供社會實踐和科研的平臺,主動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項目,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通過對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建設本校的特色專業、特色學科。依據學校特色,確定優先發展的學科和專業,設置學科帶頭人,選拔骨幹教師,保證各學科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3.薪酬與發展。

要提高獨立學院的教學效果,就要讓教師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專職教師的激勵工作對獨立學院的發展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對專職教師的激勵工作就要努力提高專職教師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教師的薪酬待遇是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對獨立學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設置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增加教師的物質鼓勵,在經濟上對他們的工作予以肯定,有利於吸引更多有才華的人進入教師行業,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壯大專職教師隊伍規模。也可促進教師對自我價值的認識,提高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滿意程度。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做法,實行績效工資制,堅持多勞多得、優勞多得的原則,對關鍵崗位和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學科專業帶頭人以及中青年骨幹教師實行傾斜分配政策,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獨立學院可利用職稱來挑選優秀的教師,也可對絕大多數教師施加壓力,使他們不斷進取。因爲普通本科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完善,職稱評定上競爭壓力也比較大,這也是獨立學院獨特優勢所在。所以,獨立學院可以在這方面爲專職教師創造條件,不斷鼓勵專職教師完善自我,早日滿足評定條件,同時也能儘快改善獨立學院專職教師的職稱結構。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晉升機制,通過提拔、進修、深造等方式將有管理潛能的骨幹教師提升到相應管理崗位加以鍛鍊,能夠充分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4.績效考覈。

績效考覈是獨立學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考覈制度,才能促進專職教師的自我發展,有助於改善績效,根據績效考覈決定教師是否應該晉升加薪,決定人員合理安置及調動。獨立學院評估制度應具有獨特性,不能僅克隆母體學校的考覈體系,應根據辦學目標及特色來重新設計,明確考覈範圍、考覈標準、考覈指標、考覈結果公開等評估體系。尤其是考覈指標設計要符合獨立學院特色,指標儘量量化,確保客觀、公正地反映教師的實際工作,不僅強調教學與科研,還應該包括教師知識更新和自我發展能力。在教學和科研考覈中,對於不同學科和不同年齡的教師,採用不同的考覈尺度和辦法。組織專門人員通過定期、不定期等方式檢查專職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師教風等。完善考覈程序,考覈結果出來以後,學院應及時將信息全面反饋給教師,指出其優點和不足之處,並給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根據考覈結果以及後續改善情況,對教師實行滾動管理,對於教學效果好、責任心強的教師,在聘任期滿後繼續聘任;而對於教學效果不好、責任心差且指出問題後不思進取、不改善的教師則不再續聘。通過績效考覈,體現學校對教師的導向,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對於獨立學院來說,也能發現和合理的使用人才,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保證獨立學院的教師的質量。

提升專職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是增強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獨立學院得以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獨立學院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專職教師的招聘、培養培訓、薪酬與發展、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所創新,既要符合獨立學院特點,又要充分調動專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認知心理學4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爲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爲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爲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爲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爲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爲表現,而對學習行爲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筆者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爲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爲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筆者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圖式理論與教學設計

1、教學四個心理環節的設計。

按照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古寧漢(DJCunningham)的說法,“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爲,筆者們之所以能理解一組句子及其含義是因爲在筆者們的頭腦中存在着關於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的圖式,這種圖式包含對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及其內在邏輯關係的概括,其作用就在於它可以幫助筆者們根據這一圖式對一些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情境進行“推論”。

根據這個理論,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激發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並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重構,形成新的知識源,串聯成知識網絡四個環節。

以講解銀行知識點爲例。

(1)感性材料來源:學生事先的調查及原有感性認識的積累。調動過程:讓學生上來描繪各個國家國旗的圖片或國家名字的英文全稱,同時讓其餘學生以四人爲一組將平時的感性積累的知識進行討論、整合。目的:進行感性知識貯備與興趣積累,讓學生調動自主學習心理等。

(2)對感性材料的歸類、整合與重構過程:將各種信息進行匯攏,分層次進行排列,比如從亞洲國家到美洲國家,從南半球國家到北半球國家,對世界國家總體認識,等等。

(3)從對感性材料整合、重構並向理性認識上升,形成新的知識源:從對國家的感性接觸到對這個國家的深入瞭解。

(4)將新的知識源與知識網絡連接,把一個國家知識放入整個世界國家知識環節之中,並與風土人情、文化地理、經濟旅遊等融通起來。這種融通還涉及學生自身對整個知識獲得時心理髮展過程的熟悉,並進一步推動這種觀察動機的延續和發展。

2、設計環節中的具體情景設置。

學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識還需要老師從外部輸入。教師對輸入的材料首先要進行加工處理,考慮其材料引出會產生的心理反應與趨向性。現代認知心理進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一段生動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誘發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同時這些情景還可以成爲思維活動的嚮導,從而牽動人對認知對象的想象和啓發。所以情景教學是誘發學生認知內趨力的最佳條件。這種情景或材料設置在時效性很強的中學政治學科中更有其獨特的地方。

如對“政黨制度”的理解。

(1)顯性題目設計:德國的國家性質?(資產階級專政)政體?(議會制共和制)德國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德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制)

隱性知識積累:增強對政黨的感性認識,從科爾下臺時潸然淚下激起學生對政黨選舉多種心理體悟,爲政黨制度的講解做感性經驗的準備。

(2)建構政黨、政黨制度等相關知識源。

(3)將政黨制度在知識網絡體系中定位,引導學生思考政黨與國家政權、政黨制度與國家性質、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3、重構基礎理論的識記,把能力培養與心理髮展協同起來。

現代認知心理理論證明,基礎理論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的認知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是實現能力的載體。心理學觀點進一步認爲,智力是“在各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就是認識能力或認知能力”,而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從這點來看,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所以對基礎理論的識記要從學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認知特徵出發,對知識進行分解重構,從而從心理活動上影響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新的思維習慣,即形成某種新的心理活動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僅以表層的識記爲特徵,即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更在於有敏銳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對“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識引出對矛盾的印象:從《韓非子》“矛盾之說也”講起,列舉相關矛盾例子,進而激發學生調動自筆者感性材料對矛盾作出淺層的理解與說明。

(2)對引出的感性材料歸類:其一可分爲內部的衝突和對立;其二可爲事物外部的衝突與對立;其三分析矛盾不僅指對立而且指統一,分析“統一”的兩種情形,讓學生滲透感性知識作出自主分析,並領悟對立統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對立統一與哲學上講的對立統一不同,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3)將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引導後,讓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整理,進而把《韓非子》“矛盾之說”中所犯的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區別開來。歸納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與認識: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讓學生自主分出知識層次,並作出理解說明。

(4)將形成的矛盾新知識點放入哲學體系中進行定位,並與聯繫、發展等觀點進行滲透交匯。

二、自筆者調節理論及其教學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各自的個性,共同組成的集體又有集體的心理定勢等。教師應該首先探明這種心理特點,並利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對心理定勢進行控制和干預。同時教師也是個體,外在的環境也會對教師心理動機產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筆者情緒,有節制地調節自筆者的心理狀態對教學與師生關係的發展有着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中,筆者備了心理教學的另一個教案,並有意識地進行個案和集體心理輔導案例經驗的積累。

心理教案的主線是發展雙向的“自筆者形象”,使師生之間形成“心理共振”。所謂“自筆者形象”設計,即筆者們在潛意識水平上對自筆者的認識、想象和評價。這種“自筆者形象”影響着筆者們的'自尊水平、自筆者效能及自身潛力的發揮。但這種心理設計既需要內部條件,又需要外部條件。“一切有意義而持久的變化都是先從內部開始的,然後再由裏向外地發展”。但有效的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激發內部的潛質,從而調動內部進行積極心理因素的積累。所以,從外部來講,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心理教學手段從潛意識中同化師生的期望,通過對學生形象的提升來增進學生對班集體與個體的期望,有利於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自筆者調節能力,從而真正成爲想改變的人、想成爲的人。

這種心理備案結合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學生個性差異進行調整。主要分個案與集體備教案兩種。

1、個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首先積累個案觀察,其次從外部對個體自筆者調節進行干預。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讓學生嘗試瞭解自己、評價自己、作出計劃、採取行動及對結果不間斷進行經驗總結與學習。另外,從外圍環境爲學生自筆者調節的發展創設條件。

2、集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主要是從外部對集體自筆者調節進行某種程度的干預,嘗試讓學生用新的知識結構重新認知自己、評價他人,並作出相應反應。教師應對產生的各個階段的結果作出評價與激勵。

3、對教師自身進行自筆者調節

自筆者調節的基本策略:對自筆者心理進行認知,向優化心理素質轉化,進行適度減壓。

三、以探究、實踐爲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現代認知心理學要求教學應以探究、實踐爲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面對書本內部知識向書本外圍知識開闊視野。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以教師“教爲中心”向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爲軸心轉變,從而實現從認知到應用的心理習慣特徵的轉變。

從面對書本到轉向外圍轉變過程,首先可以在課內讓學生通過討論等形式學會合作與溝通,進行相關經驗積累。其次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課外作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

以《銀行和儲蓄者》爲例,在授課過程中佈置相應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課外分組合作完成相關銀行知識的彙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銀行信息,銀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銀行開徵利息稅有何好處,電子貨幣時代的遐想。學生對在銀行開徵利息稅有何好處經調查認爲:其一,可以較多地增加國家稅收和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二,有利於弱化儲蓄傾向,強化消費傾向,從而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其三,有利於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從調查中學生對國內國外利息稅的徵收情況進行了比較,對當前個人收入所得稅徵收情況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如瞭解當前存款中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爲10%左右的個人所擁有等,從而對國家稅收政策有了更爲深入的理解。

認知心理學5

心理學是研究社會情境因素如何影響個人和羣體思想、情感和社會行爲的一門科學。根據筆者對社會心理學學習的概念所形成的輪廓,心理學首先應當是建立在人最基本原始的心理活動和意識上,進而研究不同的外界(社會)條件下對人產生的普遍的情緒,行爲或看法等可感的效應。其基礎是個人的心理活動和思考反饋的能力,而條件則是社會(羣體)的影響。而其中的個人心理活動也顯然不全是自然的非條件反射,必然有一部分是長期接受社會影響而“培育”出的產物。因此,心理學與個體與社會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如何認識社會心理學的個體與社會部分的獨立性和依賴性,並且做到將相關認知聯繫於生活中人們各種行爲的原因呢?研究瞭解並運用關於個體的部分應當掌握自我認知的知識,並聯系理解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自我認知是對於自我的知識,包含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或準確或粗略的認識,有整體認識,也有特定領域的認識。例如筆者自己,覺得自己是個不善於和別人交流的人,但能夠沉下心來去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就是筆者對自己的特定領域認識。有一條內容很有趣,是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外顯自尊是能讓人們明顯感覺到的,而內隱自尊更能暴露一個人意識深處對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評價與預期,參考文獻中提到了東方人在外隱自尊量表中不會自我拔高,但日本人的內隱自尊有自我拔高的特性。這讓筆者解決了一個困惑——爲什麼知道自己不是僞裝卻還總是有矛盾的兩面性格。筆者的孩子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很多次考試結束她都垂頭喪氣抱怨要墊底了。成績出來後沒有想像的那麼糟,在平均線左右,她和筆者交談過,會一方面覺得很險,終究沒有墊底,但心裏同時會覺得不甘心,仍舊希望自己感覺糟糕的時候成績也能像平時一樣不錯。還有就是她很反感平均線的成績,覺得自己再差也不該僅僅只是平均水平,在她眼中,代表大衆的平均水平卻是自己的底限。可能其內隱自尊有明顯自我拔高趨勢,造成其永遠不會對自己的結果感到滿足和肯定。心理學關於個體的知識讓學習者對周圍人的矛盾心理有了更透徹的認識,能分析隱藏在性格與行爲背後的心理活動。關於自我知識的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社會化,他人的反饋,自我知覺,標籤激起等。其中他人的反饋揭示了一個互動的過程。對於我們的表現,他人會持有一定的看法,我們知曉後可能還會對自己的行爲表現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很多個他人的效應就類似於社會輿論的力量了,這也是心理學與從個體到社會息息相關的一個方面。社會化則更爲明顯。我們長時間身處社會這個大環境,參與各種道德文化社會宗教的活動,這些司空見慣的景與物成爲我們行爲與看法的“公理”,對我們的價值判斷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影響到我們的心理活動。

同樣有趣貼近生活的還有關於自我歸因和自我障礙現象。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提出:個體欲瞭解自己的態度,情緒和其他內在狀態,部分是通過對觀察他們自己外顯的行爲和行爲發生在其中的環境進行推論而得來的。我們會認爲受到誘因的人做出的行爲並非出自本意。貝姆認爲,我們觀察我們的行爲,看它是在外在控制下發生的還是自動地發生並且只有在後者條件下,我們才根據自己的行爲推論態度,這可以解釋一些偏見的現象。還有凱利的自我歸因理論:是實體特異性(我會這樣做是普遍的反應或是說這是我不爲外界環境所改變的特性嗎),一致性反應(別人這樣做有他們的理由,我應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還有一貫性(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這樣做的)。它們全面揭示了我們行爲的幾種原因,從中也可看出社會對個體影響的影子。此外,功與過的歸隱偏差可以解釋——人們趨向於將成功歸與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筆者想起了一則笑話,孩子考砸了,父母互相指責這是像對方笨的原因,而當孩子做了什麼好事,又都說像自己。這是出於對自我的保護“防衛歸因”與一種天生的“自戀”機制嗎?這種現象也十分常見,也未嘗沒有它的好處。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們過於頻繁地懷疑自己,但也會造成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弊端。自我障礙是把雙刃劍,但根據文獻顯示的`調查結果,人們設置在自己前行道路上的障礙也會真正減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這就好像一種逃避的心理,卻最終正是因爲這種看似註定的自己無法改變的“提前失敗”而敗走華容道。淺談筆者對心理學的個體方面知識的認知與應用後,繼續談談對社會對羣體的相應解讀。一個密切相關的方面,同時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重點的態度與態度的改變。態度更偏向於個體認知的方面,而其改變則強調了社會對其的作用。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的人,觀念或事物的穩固的,由認識,情感和行爲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它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爲傾向成分,而這三個方面又相互影響。還是筆者的孩子,在中學階段學習物理前涉獵很多偵探小說,它們教給她很多知識(認知),她也對其中使用的物理原理感到十分好奇,產生強烈求知慾(情感),於是在學習物理時就會充滿了興趣還會把它與生活中的現象相聯繫(行爲傾向)。而態度的集合又形成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融入世界甚至改變世界都建立在對世界各個事物的態度的基礎上,由此,態度對價值觀對人生的影響可見一斑。個體的態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塑造:社會化,人際影響,個性影響,學習等。舉其中一例說明筆者的理解:社會化揭示了我們成長過程中學會相互學習,並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儘可能恰當的解讀和反應的過程。“社會化是社會對個體的教化的過程”此言得之。倘若沒有社會化過程,人就失去了規範自己行爲以至於與團體的規則一致的壓力,於是便不能參與人類的社會活動。很難想象這是怎樣的局面。而正是這些社會化的力量,使得人們進入社會進行發展從而能夠反過來影響社會。這又是個體受到社會影響的例子,而且是可以無限延伸下去的相互影響。形象地來講,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像織在個體與社會中的一張無窮盡的網,相互作用,過程複雜,而結果卻是恰好符合我們心中認識的真實感受。

下面談談態度的改變。可信性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意識,權威的人很容易在我們心中取得信任。我們會下意識給更加優秀偉大的人物添加光環。筆者看到過一篇有趣的文章,有人統計了較長一段時間內對商紂王暴行的描寫,發現冠於商紂王名下的酷刑數目居然在逐年增多。這樣不排除人們主觀上把各種酷刑訛傳於其名下的可能。連《三國演義》也不免把周瑜空城計寫入諸葛亮名下的安排。與此同時,動機和意圖也對態度產生了影響。如果聽到一個人發表的觀點明顯在爲自己的利益集團牟福利,我們對其觀點即理由的可行性會產生極大的懷疑,所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是十分真切的體驗。還有“睡眠者效應”,是指一則溝通的說服力隨着時間而增長。它被很好地應用於廣告心理學。高可信性的溝通者即時能夠對被試着態度產生較大幅度的改變(名人代言短時間內可以說服很多消費者購買)而低可信性的溝通者即時沒有那麼明顯的效應(非知名人士代言不能短時間內收得很大成效)。但兩者隨着時間的改變趨勢卻是截然相反。筆者有一個設想,廣告可以在前期以名人代言的爲主(如佔80%)隨着時間推移逐步縮小其比例,爭取依照人們內心的心理“睡眠者效應”取得最佳廣告效果。這便是將心理學發現的規律運用於社會生活中取得實際效益的例子。不難發現,現在的商家越來越注重潛藏於人們內心深處的心理學力量,各種研究消費心理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能抓住顧客的心的商家,才能贏得社會市場的江山。

認知心理學6

引言

鋼琴是音樂領域的樂器之一,是輔助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對音樂表演的質量有着很大的影響。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其中鋼琴教學便是音樂表演專業的諸多教學內容之一。由於鋼琴在我國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認知心理學生應用,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實現了對學生的全面掌握,有利於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對高校鋼琴教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爲背後之所心智處理,包括思維、決定、推理、動機的心理學科,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1]。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一個方面:(1)把人腦看作類似於電腦的信息加工系統;(2)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爲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3)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4)產生式系統。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 ,它認爲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 ,對於一組現象的瞭解有助於說明另一組現象[2]。

二、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

首先,鋼琴教學模式不夠成熟。高校各專業教學中,鋼琴教學並不普遍,多數高校目前爲止還未開設鋼琴教學這門課程。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成熟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也就是說當前的高校鋼琴教學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次,鋼琴教學的水平有差距。我國的的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教師之間的專業素質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師擁有不同的教學理念,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這就導致學生在接受鋼琴課程教育的時候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水平差距比較明顯。

最後,鋼琴教學方式存在問題。高校鋼琴教學中,有的教師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有的教師更多關注技術的應用,無論是注重知識灌輸還是關注技術教學,都沒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導致理論知識和實戰訓練割裂開來,學生的能動性和興趣出現下降。

三、高校鋼琴教學中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對策

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並不理想,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嚴重影響鋼琴教學的效率,從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有助於鋼琴教學問題的解決。接下來,筆者根據前文認知心理學的闡述和高校鋼琴教學現狀的分析,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認知心理學如何更好地應用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展開談論,具體內容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

對於一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而言,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演奏技能,還應當具備較強的敏銳聽覺,不具備敏銳聽覺的鋼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會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的時候,應當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鋼琴理論知識和彈奏技能之外,還要對學生的聽覺進行嚴格的訓練,使得學生可以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聲音。學生在聽自己彈奏的聲音期間,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對自己彈奏的質量進行判斷,教學會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調整彈奏,改進彈奏不足的地方,幫助學生揚長補短,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以往種技能的教學行爲,不要在學生一彈錯之後就立即直接指出錯誤,這樣只能讓學生養成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而要離開教師之後卻彈不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覺,讓學生能夠從內容深處真正認識自己,這樣才能夠快速地提升鋼琴演奏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認知

鋼琴表演是一門藝術,鋼琴彈奏的音樂作品是有靈魂的,承載這作曲家的獨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鋼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授鋼琴彈奏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所彈奏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4]。大學生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尾聲階段,此階段的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相較於其他大衆化的學科而言,鋼琴學習中的邏輯思維比較獨特,教師必須要結合鋼琴教學的特點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形成較強的邏輯記憶和邏輯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學生彈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該作品充滿了積極樂觀和生命頑強的氣息,教師應當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騎士》是一首非常雄壯和威武的曲子,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用心去感受創作者的內心,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貝多芬的《月光》表達出的是一種安靜和靜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表現出沉思的情感和狀態。

(三)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類認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信息才能夠被加工處理進入人的大腦並形成記憶。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養,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學生的興趣爲着眼點,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儘可能地選擇比較有意思的內容,並以詼諧幽默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達作品信息,同時要採取鼓勵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創建特定的教學環境,轉變以往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風格,力求將課堂教學氛圍變得輕鬆、活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教師應當通過鼓勵學生邊彈邊唱,提高學生學習鋼琴的注意力。因爲在鋼琴彈奏中,手、腳、腦互爲一體,相互協調,邊彈邊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況出現。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主要是自我學習能力,集中體現在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音樂作品各種各樣,課堂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全部的音樂作品不太現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是什麼,更要讓學生知道爲什麼,對學生進行鋼琴演奏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指導,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自我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給學生布置適量的練習,讓學生學學以致用。在學習完肖邦《小夜曲》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練習,要求學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樂作品,在下堂課時安排學生獨自訓練,使得學生自己檢驗自己,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學習,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和成長。

四、結語

總而言之,認知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有助於高校鋼琴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對高校鋼琴教學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鋼琴教師應當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學習,認真分析鋼琴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學能力,保證認知心理學能夠科學地應用於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以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鋼琴知識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鋼琴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亮.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和途徑[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華.探究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 28(5):87-88.

[3]周靜.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音樂時空,20xx,36(24):143-143.

[4]馬文驥.將透視心理之技法--認知心理學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之中[J].北方文學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黃河之聲,20xx,12(3):22-22.

認知心理學7

①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對記憶進行分類的方案,其中一個分類方案就是把記憶分爲 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在我們的一生中,通過學習,我們懂得了許多事實。例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等等。我們還儲存了許許多多關於過去經歷或事件的記憶。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聽了一個令人興奮的講座等等。這種對事實、事件以及它們間相互關係的記憶被稱爲陳述性記憶。

②非陳述性記憶又可進一步分爲多種類型。第一類非陳述性記憶是由非聯合型學習(習慣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記憶。第二類非陳述性記憶被稱爲啓動效應的記憶,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場合無意識地看見或聽見過某一刺激的事,這一刺激以後再次出現時,你辨認出它的速度會明顯加快。第三類非陳述性記憶是聯合型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形成的記憶。第四類非陳述性記憶被稱爲程序性記憶。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學習一些運動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爲習慣。例如,我們學習彈鋼琴、騎自行車、繫鞋帶等等。這些關於技巧或習慣的記憶就是程序性記憶。

③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第一個明顯區別是:我們通常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陳述性記憶,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而非陳述性記憶則不行。但是,不通過有意識的回憶,我們照樣可以操作已經學會的技巧。例如,你也許不能清晰地記起第一次騎自行車的情景(記憶的.陳述性部分),但當你踏上自行車後,你立刻知道該怎麼操作了(記憶的程序性部分)。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陳述性記憶容易形成也容易遺忘,而非陳述性記憶通常需要多次的重複和練習,但一旦形成則不容易忘記。想像一下記憶某次旅遊時的情景(陳述性記憶)和記憶如何滑冰(程序性記憶)之間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這兩類記憶之間的差別。

④因此,記憶有着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記憶在不同的腦區形成,並在不同的腦區儲存。腦的特定部位受損 , 。

12.本文主要運用了 、 的說明方法。(2分)

13.文章第①段中加點的詞語“其中一個”能否去掉?爲什麼?(2分)

14.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填寫下列表格。(3分)

15.閱讀第③段,概括“非陳述性記憶”的三個特點。

答:① ②

16.根據上文內容及生活中學到的知識爲文章結尾處補寫句子。(2分)

腦的特定部位受損 , 。

參考答案:

)12.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對兩個即得2分)。 13.不能,因爲“其中一種”表示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不止一種分類方案,去掉就不準確嚴密了。(2分)

14.①非陳述記憶 ②啓動效應的記憶 ③聯合型學習形成的記憶 (3分)

15. ①不能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記憶 ②不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複和練習,但一旦新城就不容易忘記。(3分)

16.將影響某種類型的記憶形成,並影響相關記憶內容的儲存。(意思對即可得分2分)

認知心理學8

心理學家將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分爲:編碼(獲得信息)、存儲(將信息維持一段時間)、檢索(以後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記起某事,這三個階段就完好無損。遺忘(或者說出現失敗記憶——檢索某事時發生的錯誤“記憶”,卻認爲它是正確的)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階段。

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爲,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兩種智力共同作用,讓我們能夠學習、推理並解決問題。人在一兩歲時,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峯,比成年後的平均水平大約多出50%。之後,突觸數量的增長會比較平穩,直到青春期前後。經過了青春期的'爆發增長後,大腦有一段時間會去除突觸,因此突觸的數量開始減少。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這時,突觸大約能形成150萬億個連接。大腦中整合學習與記憶的區域——海馬體——可以終生生成新的神經元,這是大腦會持續改變的另一個基本證據。這種現象被稱爲神經發生,在大腦受創恢復和人的終身學習能力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學習與記憶都屬於神經處理過程。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演練、規則學習,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學習與記憶水平。那麼有沒有策略或做法可以當作認知“乘數”,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確有三種:抱有一種成長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認知心理學9

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

①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對記憶進行分類的方案,其中一個分類方案就是把記憶分爲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在我們的一生中,通過學習,我們懂得了許多事實。例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等等。我們還儲存了許許多多關於過去經歷或事件的記憶。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聽了一個令人興奮的講座等等。這種對事實、事件以及它們間相互關係的記憶被稱爲陳述性記憶。

②非陳述性記憶又可進一步分爲多種類型。第一類非陳述性記憶是由非聯合型學習(習慣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記憶。第二類非陳述性記憶被稱爲啓動效應的記憶,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場合無意識地看見或聽見過某一刺激的事,這一刺激以後再次出現時,你辨認出它的速度會明顯加快。第三類非陳述性記憶是聯合型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形成的記憶。第四類非陳述性記憶被稱爲程序性記憶。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學習一些運動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爲習慣。例如,我們學習彈鋼琴、騎自行車、繫鞋帶等等。這些關於技巧或習慣的記憶就是程序性記憶。

③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第一個明顯區別是:我們通常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陳述性記憶,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而非陳述性記憶則不行。但是,不通過有意識的回憶,我們照樣可以操作已經學會的技巧。例如,你也許不能清晰地記起第一次騎自行車的情景(記憶的陳述性部分),但當你踏上自行車後,你立刻知道該怎麼操作了(記憶的程序性部分)。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陳述性記憶容易形成也容易遺忘,而非陳述性記憶通常需要多次的重複和練習,但一旦形成則不容易忘記。想像一下記憶某次旅遊時的情景(陳述性記憶)和記憶如何滑冰(程序性記憶)之間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這兩類記憶之間的差別。

④因此,記憶有着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記憶在不同的腦區形成,並在不同的腦區儲存。腦的特定部位受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本文主要運用了 、 的說明方法。(2分)

2.文章第①段中加點的詞語“其中一個”能否去掉?爲什麼?(2分)

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 閱讀答案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填寫下列表格。(3分)

記憶 ① 陳述性記憶 非聯合弄學習形成的'記憶

③ 程序性記憶

4.閱讀第③段,概括“非陳述性記憶”的三個特點。

5.根據上文內容及生活中學到的知識爲文章結尾處補寫句子。(2分)

腦的特定部位受損 , 。

《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答案

1.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對兩個即得2分)。

2.不能,因爲“其中一種”表示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不止一種分類方案,去掉就不準確嚴密了。(2分)

3.①非陳述記憶 ②啓動效應的記憶 ③聯合型學習形成的記憶 (3分)

4. ①不能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記憶 ②不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複和練習,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記。(3分)

5. 將影響某種類型的記憶形成,並影響相關記憶內容的儲存。(意思對即可得分2分)

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 閱讀答案

認知心理學10

一、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由於鋼琴教學從基礎知識的教授到鋼琴曲目的欣賞和分析等內容的學習需要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意義分明的邏輯單元,並且能夠將理論用於實際的彈奏之中。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鋼琴彈奏的過程也可視作學生的認知過程。國外的鋼琴教學過程中也經常會涉及和運用到認知心理學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

二、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一)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

對於一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較高的演奏技能,還要具備高度敏銳的聽覺,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既要訓練學生具備高超的鋼琴彈奏能力,使學生能夠頗爲熟練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還要對學生的聽覺進行嚴格的訓練,讓學生能夠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聲音,結合自己的理論知識,判斷自己的演奏的好壞,在聽的過程中及時調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學生還可以從中自我反饋,清楚掌握自己當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幫助學生揚長補短,與此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重技能,輕鑑賞是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中所普遍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爲,學生一彈錯教師就立馬上前指正,而離了教師,學生就彈奏不起來了,這表現出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對教師的過度依賴,學生無法獨當一面,學生的“聽覺”遲緩,還何談以聽來糾正自己的演奏,還怎麼獲取反饋信息,使自己不斷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讓學生從聽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情況,從而有效幫助學生提高鋼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認知

鋼琴演奏並不是按下琴鍵發出聲音這麼簡單的事,再難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練習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從內心感受曲子中所蘊含的真實情感,並在演奏中正確表達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內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備相對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認知。比如在演奏貝多芬的《月光》時要要表現出安靜的,沉思的情感和狀態,而在演奏《騎士》這首曲子的時候則要表現出一種雄壯、威武的氣勢。理性的分析以及對作品創作背景的瞭解是學生正確而完整的演奏完該曲的基礎。這裏所講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的社會背景、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發展水平等,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從細節和整體上把握作品中的獨特意義以及想要表達的意境,使學生更好地駕馭將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從上文的理論介紹中可以發現,人對事物或者說信息的認知首先要求人對這項內容的關注,換句話說只有當人對該信息或事物的注意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並且貯存了足夠的信息時,人會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入人的大腦成爲人的記憶組成的一部分,這樣每當人需要用到有關方面的知識或技能時可直接從自己的記憶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師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要注意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培養學生對鋼琴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意識的、自覺的去注意與鋼琴教學有關的內容。通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元素,來豐富教學的內容,活躍教學的氛圍,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時的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保持學生鋼琴學習的動力和信心,使學生能夠對鋼琴學習抱有相對穩定且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以邊彈琴邊演唱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單純的彈奏一般只涉及到學生的聽覺、視覺和手指,學生彈的時間長了,手指會下意識地去按琴鍵,但是這時的注意力卻已經分散了,而手口結合的方式,則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認知心理學11

【摘 要】認知心理學關注學生認知的需要,當知識能夠與學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時,學生更趨向於主動學習新知識,因此,教師把生活的實際和化學知識聯繫起來,適當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更有效率。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認知需要 知識呈現

學生更樂於學習新知識,更容易將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爲學生主動地學習。因此,知識如果能夠聯繫生活,來源於生活,同時又作用於生活,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我們常說的好奇心),學生的學習效果則會改善。而學習動機的培養恰好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更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培養科學服務生活的素養。

化學作爲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最能夠引發學生學習思考,而且化學作爲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學習效果自然就會提高。

例如在講鐵及鐵的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先由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鐵會導致的缺鐵性貧血導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藥品說明書,讓學生得出藥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據藥品說明中的“本品與維生素C共用效果會更好”引發疑問,進而與學生共同探究二價鐵的`化學性質。從二價鐵的價態出發,對二價鐵的還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檢驗藥品是否變質等進行探索,由點到面,鋪開知識的網絡,學生能夠將所學過的Fe、Fe2+和Fe3+相互轉化的方程式回憶起來,教師替代學生總結鐵與鐵的化合物之間的聯繫,並指出其中的本質,即低價態的Fe到高價態的Fe3+需要強的氧化劑來氧化,弱的氧化劑能將Fe氧化爲Fe2+,相應的,高價態的Fe3+要變成低價態的Fe,就需要強的還原劑來還原,弱的還原劑會將Fe3+還原爲Fe2+,最後再回歸生活,用二價鐵的還原性(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以防止二價鐵被氧化)來解釋藥品說明,昇華情感。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服務於生活。

教師在歸納知識網絡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於學生在回憶之前學過的鐵與鐵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方程式時已經造成了思維的負荷,若讓學生繼續完成化合物轉化之間的本質關係,造成學生的認知負荷加重,出現厭學的情緒。教師替代學生完成知識脈絡的梳理,學生會有“白鷺立雪,智者見白”的感覺,因此,教師替代性策略是在學生自身歸納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困難的時候進行的。教師在講氯氣的性質時,可以讓學生收集漂的使用說明書,巧妙地將課程轉變爲對漂性質的探索,由點切入面,回到氯氣的基本性質上,其知識的呈現邏輯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導入――由點出發,探究物質的化學性質――學生思考並提出學過體現物質性質的方程式――教師歸納知識網狀結構――解釋物質作用於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許多教師講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時,一般是從硫的價態出發,通過低價態具有還原性、高價態具有氧化性、中間價態既具有還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講授硫與硫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過程,完成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知識的轉化運用到酸雨的產生之中,此時的知識呈現邏輯是:物質結構――物質性質――知識運用。這種教學方案相對保守,當然也能達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師則先將酸雨的危害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再繼續和學生探討酸雨的形成過程,從而將硫與硫的化合物之間的反應轉化爲對酸雨形成過程的探究,總結出各價態之間的轉化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來進行的,即中間價態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而低價態只具有還原性,高價態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質之間轉化的本質關係,最後昇華學生的情感態度,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知識的呈現邏輯是:知識的運用――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

化學教學中不乏這種聯繫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檢驗醛的方法在檢驗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還原反應使蘋果變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變色,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釋氨的工業合成,食品乾燥劑硅膠的運用,日常生活中金屬的腐蝕防護等……

以上探討的僅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化學教學設計,很多教師都有運用到。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多種,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爲指導的導課已經被廣泛的運用,而將它貫穿於整個課堂還在繼續探索。教師若能夠將生活的點滴運用在教學中,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識間的橋樑作用,併爲知識的提出奠定應用基礎,讓學生更加熱愛化學。

【參考文獻】

[1]張慶林,趙玉芳主編.心理髮展與教育.重慶:重慶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鐵的重要化合物”教學設計.化學教學,20xx(9).

認知心理學12

1認知心理學的產生

1.1認知心理學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爲主義心理學的思想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哲學主義思想觀念,它最早出現在19世紀50年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認知心理學已逐漸成熟,也漸漸地成爲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主流學派。而成人英語教育中的認知心理學的引入,對教育產生了發揮着指導性的作用。

1.2認知心理學在成人英語教育中應用的背景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但由於近幾年來成人教育發展越來越快速,導致施教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包括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教材針對性不強、教學方法不當、教學進度難把握等。學習的過程是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相互作用,最終在人腦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而認知心理學的引入不僅能解決上述問題,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促進成人教育的發展,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內容和方法

認知心理學在考慮到人腦與計算機的相似之處後,採用電腦模擬人的認知過程。由此可看出,認知心理學的本質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常見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應時研究法、計算機模擬和類比法和口語記錄法三種方法。反應時研究法是一種科學性證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關內部狀態的信息。計算機模擬和類比是心理學家採用的一種特殊方法,可以用來檢驗某種理論,發現其缺陷,從而加以改進。口語記錄法是運用最多的方法,對研究人類思維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認知心理學對成人英語教育的指導作用

2.1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

在成人英語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學習課程的能力是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教會學生吸收知識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這些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還比較明顯,爲了讓學生獨立地運用認知策略,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是讓學生了解認知策略的運用條件和知識;二是爲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在教師的示範指導下,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指導。

2.2注重對學習過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爲了有較高的教學效率,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了解,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除了要對教學材料進行分析取捨外,還要加入教學材料進行補充,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掌握的知識達到邏輯關係上的'關聯統一。

2.2.2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要可以學生使所學的知識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建立聯繫,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習新知識要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關聯點,這就是認知同化理論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進行有效地教學設計

教師在進行新知識傳授時,要考慮實際的教學情況,以信息加工學爲依據,避免額外認知負荷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施教過程中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的設計;二是注意各個章節之間的聯繫。課堂的設計要求教師進行新知識的選擇,避免學生出現無法理解內容的問題出現,還要注意重複教學,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加強各個章節之間的聯繫,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2.2.4強化記憶

在現代成人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是強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不同形式(包括聲音、形狀、色彩等)的傳播,使學生在收到多個感官的感知信息後,在頭腦中形成多個相互聯繫的通路,加強知識的記憶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類歸納也是加強記憶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有利於記憶過程的信息貯存,還有利於信息的提取。

2.2.5豐富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在成人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使學生以更爲活躍的思維對提出問題進行分析,在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時,應提醒學生認真審題,理清思路。教師可在課堂講解時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做題思路,並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策略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此外還應注意教材的編排,要依據信息加工學對教材進行編排,不僅可以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還可以減小多餘內容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對提高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2.3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側重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注學生學習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則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無改善。由於傳統的考試測評不能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要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可在日常學習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努力程度等作詳盡的記錄。

3結束語

成人英語教育的開展,是當代社會進行人才培養的新方式。而認知心理學的引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交際能力,對英語的教育發展起着很大的推動作用。

認知心理學13

摘 要: 傳統教學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爲中心的教學觀,即側重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的外部行爲。通常是以是否記憶了書本知識和是否會做題目等爲衡量的標準,但不明確這些行爲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從心理特徵上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着眼於給予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能力及心理指導,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的實際,能破除教學中“自我中心”,有利於促使師生雙方“自我發展”,使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關鍵詞: 認知心理學 圖式理論 自我調節理論 自主學習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爲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爲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爲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爲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爲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爲表現,而對學習行爲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爲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爲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圖式理論與教學設計

1.教學四個心理環節的設計。

按照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古寧漢(DJCunningham)的說法,“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爲,我們之所以能理解一組句子及其含義是因爲在我們的頭腦中存在着關於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的圖式,這種圖式包含對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及其內在邏輯關係的概括,其作用就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根據這一圖式對一些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情境進行“推論”。

根據這個理論,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激發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並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重構,形成新的知識源,串聯成知識網絡四個環節。

以講解銀行知識點爲例。

(1)感性材料來源:學生事先的調查及原有感性認識的積累。調動過程:讓學生上來描繪各個國家國旗的圖片或國家名字的英文全稱,同時讓其餘學生以四人爲一組將平時的感性積累的知識進行討論、整合。目的:進行感性知識貯備與興趣積累,讓學生調動自主學習心理等。

(2)對感性材料的歸類、整合與重構過程:將各種信息進行匯攏,分層次進行排列,比如從亞洲國家到美洲國家,從南半球國家到北半球國家,對世界國家總體認識,等等。

(3)從對感性材料整合、重構並向理性認識上升,形成新的知識源:從對國家的感性接觸到對這個國家的深入瞭解。

(4)將新的知識源與知識網絡連接,把一個國家知識放入整個世界國家知識環節之中,並與風土人情、文化地理、經濟旅遊等融通起來。這種融通還涉及學生自身對整個知識獲得時心理髮展過程的熟悉,並進一步推動這種觀察動機的延續和發展。

2.設計環節中的具體情景設置。

學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識還需要老師從外部輸入。教師對輸入的材料首先要進行加工處理,考慮其材料引出會產生的心理反應與趨向性。現代認知心理進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一段生動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誘發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同時這些情景還可以成爲思維活動的嚮導,從而牽動人對認知對象的想象和啓發。所以情景教學是誘發學生認知內趨力的最佳條件。這種情景或材料設置在時效性很強的中學政治學科中更有其獨特的地方。

如對“政黨制度”的理解。

(1)顯性題目設計:德國的國家性質?(資產階級專政)政體?(議會制共和制)德國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德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制)

隱性知識積累:增強對政黨的感性認識,從科爾下臺時潸然淚下激起學生對政黨選舉多種心理體悟,爲政黨制度的講解做感性經驗的準備。

(2)建構政黨、政黨制度等相關知識源。

(3)將政黨制度在知識網絡體系中定位,引導學生思考政黨與國家政權、政黨制度與國家性質、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3.重構基礎理論的識記,把能力培養與心理髮展協同起來。

現代認知心理理論證明,基礎理論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的認知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是實現能力的載體。心理學觀點進一步認爲,智力是“在各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就是認識能力或認知能力”,而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從這點來看,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所以對基礎理論的識記要從學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認知特徵出發,對知識進行分解重構,從而從心理活動上影響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新的思維習慣,即形成某種新的心理活動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僅以表層的識記爲特徵,即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更在於有敏銳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對“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識引出對矛盾的印象:從《韓非子》“矛盾之說也”講起,列舉相關矛盾例子,進而激發學生調動自我感性材料對矛盾作出淺層的理解與說明。

(2)對引出的感性材料歸類:其一可分爲內部的衝突和對立;其二可爲事物外部的衝突與對立;其三分析矛盾不僅指對立而且指統一,分析“統一”的兩種情形,讓學生滲透感性知識作出自主分析,並領悟對立統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對立統一與哲學上講的對立統一不同,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3)將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引導後,讓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整理,進而把《韓非子》“矛盾之說”中所犯的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區別開來。歸納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與認識: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讓學生自主分出知識層次,並作出理解說明。

(4)將形成的矛盾新知識點放入哲學體系中進行定位,並與聯繫、發展等觀點進行滲透交匯。

二、自我調節理論及其教學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各自的個性,共同組成的集體又有集體的心理定勢等。教師應該首先探明這種心理特點,並利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對心理定勢進行控制和干預。同時教師也是個體,外在的環境也會對教師心理動機產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緒,有節制地調節自我的心理狀態對教學與師生關係的發展有着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中,我備了心理教學的另一個教案,並有意識地進行個案和集體心理輔導案例經驗的積累。

心理教案的主線是發展雙向的“自我形象”,使師生之間形成“心理共振”。所謂“自我形象”設計,即我們在潛意識水平上對自我的認識、想象和評價。這種“自我形象”影響着我們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潛力的發揮。但這種心理設計既需要內部條件,又需要外部條件。“一切有意義而持久的變化都是先從內部開始的,然後再由裏向外地發展”。但有效的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激發內部的潛質,從而調動內部進行積極心理因素的積累。所以,從外部來講,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心理教學手段從潛意識中同化師生的期望,通過對學生形象的提升來增進學生對班集體與個體的期望,有利於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真正成爲想改變的人、想成爲的人。

這種心理備案結合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學生個性差異進行調整。主要分個案與集體備教案兩種。

1.個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首先積累個案觀察,其次從外部對個體自我調節進行干預。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讓學生嘗試瞭解自己、評價自己、作出計劃、採取行動及對結果不間斷進行經驗總結與學習。另外,從外圍環境爲學生自我調節的發展創設條件。

2.集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主要是從外部對集體自我調節進行某種程度的干預,嘗試讓學生用新的知識結構重新認知自己、評價他人,並作出相應反應。教師應對產生的各個階段的結果作出評價與激勵。

3.對教師自身進行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的基本策略:對自我心理進行認知,向優化心理素質轉化,進行適度減壓。

三、以探究、實踐爲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現代認知心理學要求教學應以探究、實踐爲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面對書本內部知識向書本外圍知識開闊視野。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以教師“教爲中心”向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爲軸心轉變,從而實現從認知到應用的心理習慣特徵的轉變。

從面對書本到轉向外圍轉變過程,首先可以在課內讓學生通過討論等形式學會合作與溝通,進行相關經驗積累。其次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課外作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

以《銀行和儲蓄者》爲例,在授課過程中佈置相應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課外分組合作完成相關銀行知識的彙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銀行信息,銀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銀行開徵利息稅有何好處,電子貨幣時代的遐想。學生對在銀行開徵利息稅有何好處經調查認爲:其一,可以較多地增加國家稅收和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二,有利於弱化儲蓄傾向,強化消費傾向,從而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其三,有利於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從調查中學生對國內國外利息稅的徵收情況進行了比較,對當前個人收入所得稅徵收情況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如瞭解當前存款中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爲10%左右的個人所擁有等,從而對國家稅收政策有了更爲深入的理解。

認知心理學14

《第一印象心理學》是一本超實用的心理學讀本,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創始人集結《財富》百強企業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見面時展現完美自我。

內容簡介

本書分爲三部分:

*部分是關於*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們向對方尋求的是什麼,*印象爲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個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親和力、表達關注、客觀性話題、展現自我、談話節奏、人生觀和性別魅力這七個基本要素,並且幫助讀者認識自己在每個要素中的表現;

第三部分則告訴你如何把你學到的知識綜合起來,真正地去改變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書中的每個要點都會輔以具體的案例作爲說明,目的不是爲了告訴讀者什麼是“正確”的,而是告訴讀者怎樣去展現真實的自我,怎樣認識自己眼中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簡介

安·德瑪瑞斯博士與瓦萊麗·懷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創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獨一無二的諮詢公司,它幫助客戶瞭解在初次約會與社交場合中的自我表現,並且爲《財富》100強公司的經理提供交流與領導技能的培訓。全世界的報刊、電臺與電視臺爭相報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創始人,比如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英國廣播公司(BBC)、 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與Lifetime電視臺等。

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服務爲以下的公司的經理人提供服務:

1.惠普公司

2.達信保險顧問有限公司

3.怡安風險服務公司

4.沃爾瑪

5.通用汽車公司

6.通用電氣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團

9.克羅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時代華納公司

編輯推薦

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創始人集多年工作經驗寫就的權威之作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交際實例及專業分析

瞭解初次見面時他人眼中的自己

★ 結構清晰,語言通俗易懂。

★ 適用面廣:適用於日常交際、職場溝通、商務談判、兩性對話等一切初次見面場合!

★ 例證豐富,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結論的依據是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對《財富》百強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相關的評估和培訓。

★ 實用性強:通過詳細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向世界展現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錄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學知識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給別人帶來的感覺 9

第三章 四種普遍的社交好處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親和力 29

第五章 表達對別人的關注 57

第六章 傳遞話題:初次對話的主題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現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談話的節奏:談話的動態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觀: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現自我:微妙的性別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調整第一印象的表現風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會這樣做嗎? 213

第十二章 縮短距離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現:告別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寬容別人 245

結 論 255

參考文獻 256

關於作者 263

認知心理學15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認知心理學及其發展歷程作一簡單的分類、整理、介紹。筆者希望通過閱讀本文,對初次瞭解認知心理學的人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發展 研究對象 應用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爲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爲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爲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爲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爲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爲表現,而對學習行爲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爲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爲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爲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爲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爲和當前的認知活動所起的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爲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爲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爲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爲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爲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爲表現,而對學習行爲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爲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爲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行爲主義主張研究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爲,而不管內部的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了內部的心理過程。在研究方法上,行爲主義強調嚴格的實驗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觀經驗的報告;認知心理學則既重視實驗室實驗,也重視主觀經驗的報告。對於認知心理學家來說,改變外部條件並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識結構的輔助手段。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它認爲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對於一組現象的瞭解有助於說明另一組現象。由於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很可能會發現人類認知過程的統一加工模式。

認知心理學不僅要把認識過程統一起來,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學各個領域統一起來,也就是要用認知觀點研究和說明情緒、動機、個性等方面。認知心理學的觀點還進一步擴展到了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領域。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學研究中綜合的觀點,強調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認知心理學在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面,在擴大心理學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貢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有貢獻。

二 認知心理學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20世紀70年代成爲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爲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分解爲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繫。

認知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心理學家對認知心理學的興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理論方面,認知心理學有助於揭示人的認識過程的特點和內部機制。認知心理學反對行爲主義的機械論,強調人類認知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人的認知結構在獲得知識中的作用。這些看法對中國心理學傢俱有強烈的吸引力。在應用方面,認知心理學重視研究高級的認知過程,如學習、問題解決、決策等,從而使心理學能走出實驗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爲社會服務;認知心理學與一些高、新技術的聯繫,也是人們嚮往的應用前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開始深入到社會實踐的許多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出現了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教育、教學過程的新思路。這些應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樣吸引着中國心理學家。

三 認知心理學的`應用

1.認知心理學在教學方面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無論作爲一種成熟的理論,還是作爲一種方法,都已經滲透到教學研究和實踐的許多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學生看成主動的信息加工者,並採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行爲主義和認知心理學對學習和指導的看法有許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內部發生的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家不僅需要了解學生做什麼,還需要了解學生正在想什麼。認知心理學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報告、錯誤分析等都可以應用於課堂教學,幫助教師瞭解那些不可見的認知活動。對認知任務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圖、過程分析和流程圖等。它們都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了有效的認知操作所需的知識和過程。

2.認知心理學在閱讀方面的應用

閱讀是許多認知活動同時參與的非常複雜的過程,是人們熟悉的複雜行爲,同時也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認知心理學有關知覺、記憶、思維和言語的研究,特別是有關閱讀的認知加工的研究,都對實際生活中的閱讀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有關閱讀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於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閱讀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設詞彙識別加工是閱讀技能的重要決定因素。字詞識別包括字詞的編碼和詞彙通達。能夠流暢閱讀的讀者能夠自動對字詞進行編碼,快速提取出單詞的意義,以滿足更高水平的句法、語意加工的需要。對於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詞,讀者能夠利用句法、語意和語境信息推論出它的意義。對閱讀過程中各種高水平的認知加工進行訓練,也可以促進讀者的閱讀理解。

3.認知心理學在工程設計上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在工業上的應用是一個傳統的重要研究課題,它屬於人類工程學的範疇。人類工程學家可以幫助人們設計機器和工作設備。機器和設備必須設計得與使用它的人相和諧,才能使人與機器設備更好的相互作用,從而獲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機系統中,人是機器的操縱者,始終起着主導作用,機器則是人的能力的補充。操縱者的機能包括接受信息、進行決策和操縱控制器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於控制器和顯示器來實現。顯示器將外界的信息轉變爲操縱者可接受的信號,並傳遞給操縱者;而操縱者則通過控制器改變設備當前所處的狀態,而設備狀態的改變又通過顯示器反饋給操縱者。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操縱者和機器設備之間不斷地進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動。

參考文獻

[1]彭聃齡、張必隱、張春興.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標籤:精華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