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熱門)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心理學1.37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

【摘要】就我國現階段的大學生教育來看,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其中較爲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這往往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價值觀意識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也導致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生存能力不能有效的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是爲什麼當代大學生對於生命往往會表現出非常漠視態度的原因。對生命的漠視不僅會給學校和家庭造成很大程度的創傷,同時對社會的穩定和諧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對此,我國的大學生教育就應當以積極心理學爲引導,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在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來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進行完善,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更多心理學論文相關範文盡在職稱論文發表網。

【關鍵詞】心理學論文

縱觀近年來的社會新聞報道,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已然成爲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不僅給學校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傷害,同時也給社會的安定和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近年來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已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而在這一背景下,針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積極的生命教育,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融入到現代的生命教育中,往往在強化大學生自身的生命意識和心理素質的同時,能切實有效的幫助其明確生命的重要意義,且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也能使學生在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其提高自身在社會的適應能力。

一、當代大學生所表現的心理特徵

1.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渴望認識世界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教育的不斷強化,當代大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思維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身的自我意識。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會給予自身的轉變充分的關注,並且在認識事物方面也表現出強烈的渴望以及極大的興趣。也因此,對於社會現象的瞭解大學生總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主動性。2.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渴望生活獨立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會受到來自家長和教師的多方面約束。而進入大學之後,大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開始形成自主意識,他們渴望生活的獨立、渴望能爲自己做主,更希望自身得到完善的發展。3.有較強的交往意識渴望人際關係的構建由於當代大學生多爲獨生子女,且多年來受到學習壓力的影響,因此其自身並不具備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而進入大學之後,生活和學習等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逐漸形成了較強的交往意識,並且渴望能與周邊的人建立起和諧的人際交往關係。

二、我國大學生現階段在生命觀方面的現狀

1.生命價值意識的缺乏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教育的不斷強化,我國當代大學生逐漸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也正由於大學生在自我意識方面的強化,使得其在自我認識方面出現了分化,而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產生,如果這一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則會導致大學生一些消極情緒的產生,而這些消極情緒的不斷深化,將會造成大學生生活學習中消極懈怠的現象出現,並且還會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爲來逃避現實中的困難。這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在生命認識方面價值意識的缺失。2.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足就現階段來看,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往往有着錯誤的認識,甚至有部分學生在生命的認知方面產生了一定扭曲的心理,而這往往是導致大學校園中暴力事件、自殺事件等現象的產生。這些事件的本質都充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足,以及他們對待生命的漠視,而這些事件的產生不僅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同時還將給學生家庭和學校帶來極大的損害,甚至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3.當代大學生缺乏有效的生存能力我國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要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也就要求我國的大學生能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強化自身的社會及生存能力。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我國大學生在社會生存方面的能力往往顯得非常薄弱,不僅不具備有效的風險處理的技能,同時還缺乏良好的風險規避的意識,這不僅造成了其自身的能力無法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時也可能將其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中。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

1.發展與預防相結合積極心理學提倡以發展性的眼光來干預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與傳統的問題修復式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強調通過發展人的積極品質來應對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開展生命教育時,應始終堅持發展與預防相結合的原則,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時刻保持發展性的眼光,並已發生的或潛在的危機進行及時地干預與預防。2.認知與體驗相結合積極心理學注重運用已有認知從積極的角度來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時也應遵循這一理念,既要引導學生理性、科學地認知生命,以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價值,也應爲學生創造實踐體驗的機會,使其更好地領悟生命的意義,培養他們生命中積極情感態度的生成。3.系統化教學生命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參與,並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聚合優勢,在學校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系統,營造出良好環境氛圍。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身都應當積極參與到生命教育當中,以共同完成這項系統化的教學任務。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教學策略

1.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不斷優化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不斷的優化是能保證大學生生命教育切實有效落實的基礎條件。這也就要求我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能與學校學生培養的最終目的之間形成有機的結合,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不斷的對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進行完善,以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等方面的培養爲目的,來對學校的生命教育師資團隊進行優化,強調教師自身知識能力和責任意識等多方面的提升。而要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實現不斷的優化就要求教師能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並加強自身對積極心理學的認識,進而在實際的生命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

2.科學合理的對生命教育的課程進行設計課堂作爲學生培養的重要場所,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運用也能有效促進生命教育在大學生培養中的落實。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我國的大學生培養也應充分利用課堂所具備的積極作用,對課堂教學的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保證教學針對性的`同時強調理論實踐之間的相互結合,進而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要注意的是,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大學生生命教育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等以學生爲中心對課程的內容進行修改與完善,並將素質教育、思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與生命教育之間進行有機的結合,以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素質等進行更加積極的培養。

3.運用新媒體來完善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新媒體所具備的廣泛性和時效性爲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條件。這也就要求在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教師能充分對新媒體加以運用,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對以往的教學進行轉變,以採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在互聯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大學生表現出了對互聯網絡極大的興趣,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學生對互聯網絡喜愛的優勢而將新媒體充分的運用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利用新媒體獲取更多的生命教育信息,並深入的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進而是生命教育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

4.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的培養工作中,能對大學生情感體驗加以激發,並通過情感的引導使大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這也就要求我國大學的教師能明確人文關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並在自身的教育中對人文關懷充分的利用,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對學生的積極思想進行調動,以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而要將人文關懷理念切實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教師在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中能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在生命教育中以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爲依據採用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並以積極心理學爲引導強調學生引導中的積極性,進而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加以強化。

【參考文獻】

[1]王佳利.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xx(6)

[2]邵雅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xx(01)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2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後,各大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錄取比例年年攀升,給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但也向傳統的教學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普遍存在。自1994年周月朗提出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以來,這一課題得到國內部分學者的關注,但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研究多在淺層,研究方向雜亂。20xx年,孫影娟通過實證分析,將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定義爲“大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不符合大學生課堂行爲規範、違反學校規章制度、影響自身或他人課堂利用率和在校獲得利益的行爲”。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具有普遍性,但這些問題行爲的程度以輕度爲主。大學生課堂睡覺的情況位居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首位,且在性別和年級上都具有顯着性差異;隨着手機的推廣普及和手機軟件的更新應用,當代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已日趨明顯,在大學課堂上出現的“低頭族”現象有日益擴大的趨勢;由於大學生對課堂的敬畏感缺失,導致目前許多高校學生無故曠課、上課遲到和早退現象普遍存在。現代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呈現出時代的特點,如“低頭族”已經取代“睡覺族”,排在大學生課堂問題最新行爲首位。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支配行爲,又通過行爲表現出來。大學生的學習存在着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情緒多變、學習意志不強、學習策略缺乏等學習心理問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對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成因和對策進行探討。

1、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心理學成因

1.1課堂學習價值存在認知偏差

在大學生對課堂問題行爲的歸因中,對課程價值取向問題位居第二。大學生對課堂學習價值認知的形成,是通過人腦中信息加工系統接受外界輸入的有關大學課堂學習價值的感知覺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編碼和儲存,並在需要的時候檢索、提取,以有意識或無意識行爲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發生和發展,主要是因爲大學生對大學課堂學習價值的感知覺信息的編碼存在偏差,如認爲課堂學習無用、過分強調學習自由及個性張揚、缺乏課堂敬畏感等,以課堂問題行爲的形式表現出來。大學生課堂學習價值的認知偏差對課堂問題行爲的產生負首要責任。

1.2課堂情緒情感行爲控制能力缺乏

在大學生對公共課產生問題行爲的歸因中,情緒問題位居第六;而不喜歡所學專業、科目或任課老師等學習情感問題亦佔較大比重。在人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情緒情感反映起重要作用,並且通過大腦機制影響人的行爲。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發生和發展,不僅說明了大學生消極的課堂情緒情感行爲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也反映了大學生對自己在課堂問題行爲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而教師對這些行爲的忽視或無作爲,無疑加速了它的發生和發展。

1.3課堂學習動力不足

人類的認知和行爲不僅受情緒和情感的影響,而且在動機的支配下進行。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是影響課堂問題行爲的最根本原因。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目標間歇性”現象。在大學生對課堂問題行爲的歸因中,學習動力問題位居第三。在大學生對公共課產生問題行爲的歸因中,“缺乏學習動力”排在第二位。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發生和發展,與大學生課堂學習目標的缺失和學習動機的偏差密切相關。

1.4課堂學習意志力弱化

學習意志具有引發學習行爲的動機作用,比一般學習動機更具有選擇性和堅持性,可以看成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學習意志通過學習行爲表現出來。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發生和發展,是大學生學習意志力弱化的表現,且多出現在意志活動的執行階段。丁雪紅在大學生對公共課課堂問題行爲認識的調查中發現,說悄悄話、思想開小差、發呆等意志缺乏行爲佔較大比重。

2、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的心理學對策

2.1課堂學習價值認知水平的提高

2.1.1重視學習注意力的作用

基於學生主體認知過程的分析表明,注意是參與學生主體認知過程的基礎性部分,其有限性制約了認知的深度和水平。教師應採用元注意培養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水平,整合認知各要素,在價值認知形成過程中,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價值認知水平。強化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避免他們“開小差”等注意動搖現象的發生。

2.1.2做好師生認知風格的良好匹配

不同家庭狀況、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認知風格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認知風格總體發展受專業、年級的影響。認知風格無好壞之分,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大學生要因材施教,做好教師和學生認知風格的良好匹配,提高大學生課堂學習效率,避免由認知風格差異而造成“師生溝通不良”,忽視課堂學習價值,進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爲。

2.1.3掌握必要的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集中注意策略、獲取與編碼策略、儲存和組織策略、再認和回憶四部分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認知策略向學習者傳授知識信息,並使學生掌握認知策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以及對課堂學習價值的認知。大學生認知策略的提高可對認知策略四部分內容各個擊破,對認知活動的計劃、方案、技巧或竅門進行指導,避免因缺乏認知策略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爲。

2.1.4提高元認知水平

元認知是關於認知的認知。元認知的發展水平直接制約着個體智力的發展,影響着個體的認知效率。研究表明,直接指導策略確實能有效改善大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尤其是在提高元認知體驗方面效果明顯。豐富元認知知識,增加元認知體驗,指導和改善元認知監控,提高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課堂學習價值認知水平,對避免因元認知發展的限制而產生的課堂問題行爲有重要意義。

2.2課堂情緒情感行爲的控制和管理

2.2.1管理與控制課堂情緒性行爲

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處於中等偏低水平,情緒調節與學習投入呈顯着正相關。學校可以通過心理健康課程或進行心理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消除不合理信念、鍛鍊理性思考、發展情緒智力及學會情緒的表達。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可以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運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加強情緒管理訓練,提高情緒調節能力水平,對克服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有重要意義。

2.2.2正確處理課堂情感性行爲

情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情感總體水平一般,亟須大力培養。教師應幫助大學生從認知、感覺、興趣、人際、自我調節等方面着手,發揮學習情感對學生學習的導向、動力、強化之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給予正確評價及培養,避免學習情感成爲制約他們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瓶頸因,以致產生課堂問題行爲。

2.3課堂學習動機的發展

2.3.1提高學習需要水平

心理學理論認爲,動機的產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中一個便是內在需要,即內部動機。學習需要,即學習內驅力或學習的內部動機。學習需要是學習動機中的基本因素,是主導因素,還是學習者開展學習的動力來源,學習者只有對自己有充分地認識,瞭解自己的學習需要,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幫助大學生讓課堂學習需要從低層次水平向高層次水平發展;學生亦要根據不同學習需要的性質,把握學習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提高在課堂學習效率,減少課堂問題行爲的發生。

2.3.2正確看待學習誘因

動機產生的另一個條件是能滿足需要的外界事物,即外部誘因。學習誘因是產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沈國強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看法是:“一方面,不能因爲大學生的學習目的中含有個人利益需求的成分,就認爲其學習動機不純;另一方面,應該儘可能使更高層次的.社會需要、精神需要逐步在大學生的心目中佔更大的優勢,使其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高度統一和增長”。高校應以此爲參考,避免消極誘因,發展和豐富積極誘因,發揮外部誘因的積極功能,促進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的提高。

2.4學習意志力的培養

2.4.1重視意志行動的過程

意志行動包括兩個階段:準備階段和執行階段。意志行動的準備階段是對行動和手段作出決定,而執行階段則是執行所採取的決定。關於意志行動兩個階段重難點的把握,對大學生學習意志力的培養有重要意義。準備階段的重難點在於目標的合理設定,設定目標是意志行動的前提,目標過高或過低,過大或過小,都直接影響意志行動的後續進程;目標執行階段的重難點在於執行的持久性及變通性。大學生在意志行動的執行階段常犯的“毛病”就是在作出決定之後,“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或者不知變通和調整,一味按照原計劃中錯誤的決定執行。意志行動的過程,也是意志的培養過程。大學生在課堂中認真聽講,是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也是克服課堂問題行爲的過程。

2.4.2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意志對行爲具有調節作用,意志品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大學生學業成敗和心理健康。意志品質的堅韌性、自制力與學習的主動性、計劃性,學習態度,學習努力程度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着相關。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注重意志品質培養的同時,加強實踐教育應作爲大學生意志品質培養的重中之重,以避免造成大學生“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不良行爲習慣。

3、結束語

大學階段是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漸進入“成人”狀態及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和學習能力提高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從認知、情緒情感、動機和意志四個方面來解讀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心理因素,並採用適當的方式對其進行恰當教育與適當引導,對提高大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大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和學習能力提高以及培養國家知識型人才有重要意義。課堂學習價值認知、課堂情緒情感行爲的控制、課堂學習動機、課堂學習意志力之間密切聯繫,不可分割。課堂學習價值認知是基礎,課堂情緒情感行爲的控制是保障,課堂學習動機是動力,課堂學習意志力是重要保證。缺少任何—方,都不利於大學生課堂良好行爲的培養和問題行爲的克服、改善和矯正。當然,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爲得到更好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亦需要來自教師和學校、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如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對不同類型的課堂問題行爲採取相應的策略以及改善學風等。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3

大學生身心發展處於成熟階段,他們希望獲得完美的愛情,因此很多大學生有戀愛的經歷。但是,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心理問題,本文從這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入手,提出解決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以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建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網絡。

一、大學生戀愛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1.擇優心理

擇優心理是大學生戀愛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來說,交際廣的同學擇優心理強一些,自認戀愛條件較差的同學擇優心理弱一些。應該肯定,大學生戀愛中對異性進行一定的比較、選擇是無可厚非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標準去擇優。有的女子要求對方身高不低於一米八;有的男子把女方相貌俊俏、身材苗條作爲必要條件;有的強調對方家庭條件、社會地位等,結果耽誤了自己的青春。

2.嫉妒心理

在戀愛中產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當得知自己喜愛的人同其他異性關係密切時,一種難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頭,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學生戀愛中歸納起來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嫉妒,一種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種是變態性的嫉妒。

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愛情。變態性的嫉妒一般表現爲無端猜疑、充滿敵意和懷恨報復。從表面上看,變態性的嫉妒出發點和歸宿似乎也是愛情,但實際上它恰恰是同愛情背道而馳的。愛情必須相互信任,而變態性的嫉妒正是對信任的蠶食。所以,如果說自然性的嫉妒能通過無形的感情紐帶促使雙方互相追求、珍惜愛情,那麼變態性的嫉妒只會破壞雙方關係,導致感情的破裂。

3.掩蓋心理

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優點顯示出來,而把缺陷和不足隱藏起來,這種心理過程就是掩蓋心理。由於擔心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理想,會遭到戀人的不滿,因而有意向對方隱瞞,這叫做有意掩蓋。還有一種叫做無意掩蓋,就是無意識地把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而回避有缺陷的一面。事實上,大學生戀愛中的掩蓋心理不是單方面的。感情熾熱的戀人都希望各自的行爲能贏得對方的歡心。

4.從衆心理

大學生戀愛中的從衆心理是指戀愛活動受人評價和行爲的影響,這種從衆心理表現在戀愛過程的很多環節上。有的大學生本想進入大學後認真學習,多學知識,立志將來做一番事業,暫時不想考慮戀愛的事情。但當他看到周圍的同學一個個都談上了戀愛,自己就會產生疑惑,進而聽到大家對戀愛的讚賞時,原先的信念就會動搖,很快會成爲戀愛大軍中的一員。

二、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的調適

針對大學生戀愛中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努力的剋制和解決這些問題,正確把握愛情,培養健康的戀愛觀。對於戀愛中的挫折,我們要學會應對和調適,培養愛的能力。

1.正確把握愛情

愛情是一所學校,它需要我們學習和思考。正確把握愛情,才能更好地面對愛情。愛情是給予而不是爲了得到,戀人之間彼此分享快樂、幸福和悲傷等。愛是責任,所有的愛情都包含一份神聖的責任,這種責任不是義務,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內心的自覺,即爲自己所愛的人承擔風險,而不是感官上的愉悅與寂寞時的陪伴。愛是尊重,真誠的愛是建立在雙方平等與理解基礎上的。

2.正確對待戀愛

大學生要正確對待戀愛,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係,即戀愛與事業、愛情與友誼、戀愛與道德。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大部分戀愛心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戀愛與事業。戀愛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人生道路上,愛情固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確的戀愛觀要求人們把事業放在首位,事業高於愛情,愛情服從事業。對多數青少年,特別是就讀的大學生朋友們來說,更應把學業放在首位。應當將愛情納入人生事業中,使之服從於偉大的理想與人生抱負,纔會超越狹隘的私人感情,獲得健康幸福的愛情與充實的人生。

(2)愛情與友誼。愛情與友誼是人類情感生活中的一對孿生姐妹,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但又有着本質的區別。友誼是同事、同學或朋友之間在相互瞭解和信賴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親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誼關係。它是溝通人們心靈的橋樑,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上獲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異性間的友誼是愛情的基礎,純潔的友誼是戀愛發展的基石。戀愛的過程是一個友誼不斷深化的過程,友誼伴隨着愛情的始終,但友誼不一定發展成愛情。同情是友誼,好感是友誼,但都不是愛情。愛情比友誼具有更高的層次,兩者有明顯的不同。友誼的`支柱是理解,愛情的支柱是感情。友誼具有廣泛性,即友誼不受性別、年齡、職業以及朋友數量方面的限制。愛情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是最高尚的純潔感情。

(3)戀愛與道德。戀愛是一對男女之間特殊的交往活動,同時也是人們的社會活動,受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因此,戀愛必然要以社會所認可的方式進行,服從一定的社會道德規範。首先,追求愛情應當以尊重對方爲前提。其次,愛情就其本性來說是一種自覺和自願的感情,它只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產生。再次,不可充當愛情的第三者,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3.戀愛挫折的調適

對於愛情,人們都希望它是甜蜜的、美好的。然而,愛情生活中,也不乏苦澀的憂鬱、坎坷與挫折。對戀愛中的各種挫折,要學會去應對和調適,培養自己愛的能力。

(1)單戀。愛情是相互的,是兩情相悅發出的共鳴,如果只是一方傾心於另一方,另一方不知道或者另一方知道了卻不理睬,就不能叫愛情。這種單方面的愛戀,心理學上稱單戀。

單戀是一種畸形的愛情,是一種愛情錯覺。要從單戀中解脫出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力求冷靜,用理性去對待。學會準確地觀察和分析對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視其反覆性,某種信息的經常出現可能意義很深,而僅僅一兩次就不足爲憑了;要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把某種信息和其他因素結合起來考慮。

②改變生活目標,轉移感情注意力。一旦發現所追求的對象對自己根本沒有愛的意思,就應該及時地改變生活目標,轉移感情注意力。最好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和事業上,待心理恢復平穩後,再考慮擇偶。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在個人戀愛方面的目標受挫時,以另一種可能成功的活動來代替,可以獲得成功的心理快慰。

(2)多戀。愛情是嚴肅的,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也是神聖的,應具有責任心和道德感。如果一個人同時喜歡上兩個以上的異性並保持戀愛關係,或者同時接受兩個以上異性的追求,就是“三角戀愛”或“多角戀愛”。有的大學生把多角戀愛視爲自己能力的展現、魅力的釋放而引以爲榮;也有極個別同學視愛情如遊戲,以滿足私慾或達到報復個人的目的。

一是處理這種關係要保持高度的冷靜和理智。傲慢和自卑、懷疑和妒忌、諷刺和狡詐,都不是正確的態度。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要保持愛情的純潔和真誠,尊重自己,尊重對方,否則有可能釀成不良的後果,更不利於這種複雜關係的解決。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與對象之間的戀愛關係。當自己的戀人對他人產生了戀情,儘管很痛苦,但一定要進行理性的分析;再通過與自己所愛的人坦誠交談,做出抉擇。三要“急流勇退”。如果發現自己闖進了別人的情網,或者發現與所愛的人的關係不可能發展下去,就應該鼓起勇氣,積極地退出來。這看似消極,實爲解決多戀關係的一種積極策略。

(3)失戀。戀愛是一對男女爲尋求和建立愛情而相互瞭解和選擇的過程,雙方都有選擇的權利。由於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一方不願再保持與原先的戀愛關係,雙方的戀愛關係就要中斷。愛着的一方就會失去對方的愛情,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失戀。大學生如何做到理智地對待失戀呢?

①提高戀愛挫折承受能力。

第一,學習對挫折的“問題定向性應付”。實事求是地分析失戀的原因,如果失戀是因爲自己某方面不足或經驗缺乏造成的,就把失戀看作是人生的一次體驗和學習的過程,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第二,學習對挫折的“情緒定向性應付”。即通過適當的情緒調節和轉移,來減輕痛苦。例如,應用合理化效應、讓情感昇華等。

②擺脫失戀的常見方法。

第一,合理的認知與評價。愛情是以互愛爲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強求另一方。失戀不等於失敗,更不等於失德失態。因此,遭遇失戀應坦然面對,相信自己只要有優良的學業,良好的品德,較高的素質,自然會得到異性的青睞。第二,行爲轉移。失戀給人帶來一個直接影響就是無所事事,因此有意識地安排自己喜歡平常卻沒時間做的事情。比如,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看小說、打籃球、旅遊等。第三,寬容與重生。經過認知的調整和行爲的轉移後,多數人的傷口都可以治癒,但是要徹底從失戀中走出來,還必須有一顆寬容的心,以及重新面對愛的勇氣。只有學會寬容、諒解、遺忘,並積極地重找真愛,纔會使自己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

參考文獻:

[1]申繼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江遠,張成山.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4.

[3]孔平,張秋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4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推進,高校學生數量日益增多。針對數量衆多的學生羣體,高校需要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過分關注心理問題學生,很難照顧到普通同學的心理健康發展,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解決了這樣一個難題。積極心理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人的積極潛能的開發。本研究探討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新途徑,服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學現有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的積極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認爲:“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們通過理解和建立積極的情感、滿足及意義,而變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過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正如馬丁·塞利格曼所言,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的視角鎖定在幸福的這三個方面進行,倡導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研究每個普通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社會制度。在積極情緒體驗方面,積極心理學家將主觀幸福感、滿意和滿足、充實與快樂、希望與樂觀等作爲研究內容,並把主觀幸福感作爲個體積極體驗的核心,同時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標,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 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種享受愉悅的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家認爲要過幸福的生活需要發揮自身的才能、興趣和優點並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優點和美德上,即積極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積極心理學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學校和家庭方面,因爲這不僅是個體形成積極人格的有效支撐,也是個體積極情緒體驗的直接來源。

二、心理素質的基本內涵

個體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在所處環境的薰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品質,並在認知、情感、意志、需要、愛好等品質上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特質,我們稱這種心理狀態和品質爲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由智力素質(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情緒素質(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素質(包括個性傾向、性格、氣質、自我意識等)三方面構成,在人的綜合素質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以239 名自願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爲研究對象,年齡爲17-20 歲之間。男女生分別爲141 人和98 人,工科、理科和文科類學生分別爲147 人、56 人和36 人。研究時間爲期一學期,研究工具採用西南大學張大均、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二)研究過程

1. 前測。在課程開始前,對研究對象團體實測“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瞭解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2.實驗方案設計。課題組根據95 後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理念,共設計了16 次累計32 學時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方案。方案採用知識講解、積極心理訓練、角色扮演、團隊討論、訓練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寬學生積極心理知識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及互動中完成自我的適應與成長,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投入的生活。

3. 方案實施。從《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開課之日開始,自願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了爲期一學期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活動。每週一次,每次兩個學時,1.5小時。

4. 後測。課程結束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第二次心理測驗,並與前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三)研究資料處理:本研究採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處理。定量分析是指對心理測量表的數據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數據處理方式採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定性分析是指對學生課程結束時的自我成長報告進行分析,看學生主觀感受對參與訓練的評價及自身的改變。

(四)結果

1.“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前後測量結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效。研究利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的學生上課前、後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的變化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239 名同學,課程前後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情緒特徵、動力特徵、個性特徵方面的變化是顯著的。即從數據分析上看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特質是起積極作用的。

2. 學生自我成長報告分析

所有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學生在最後的自我成長報告中均反映出在積極心理學課中獲得的收穫與蛻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環境適應能力得到積極提升

“在積極心理學課上,我由一開始的被動參與到最後的主動參與,再到搶佔每一次機會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滲透着成長的努力。走出積極心理學課,融入大學校園,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不再是剛剛入學時的陌生和迷茫。突然發現,大學是那樣的讓我陶醉,大學生活是那樣的讓我期待,我會以積極的心態享受新環境賜予我的挑戰和驚喜。”

(2)自我認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積極心理學課爲我提供了一種認識自我的新途徑,從而可以看到更加積極向上的自我。進入大學後,看着身邊的小夥伴們一個個多才多藝,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學習也不再是優勢,我整日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在積極心理學課上,通過活動的參與,尤其是“優勢大轉盤”活動,讓我看到了我所不瞭解的優勢,原來不起眼的我也有這樣多的優點。於是,我學着課上老師教的方法,開始每一天的改變,說來也奇怪,我發現自己每一天都在變化。現在的`我對自己是那樣的充滿信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長,我不再把學習作爲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標,反而在學習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3)情緒調控能力得到積極改善

“積極心理學課教會了我很多情緒調節的方法,我認識到情緒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現在的生活並投入到生活中,讓自己的青春發光比糾結於壞情緒重要得多。”

(4)獲取積極溝通的方法

“每週一次90 分鐘的積極心理學課是我與大家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我都積極投入到活動分享中,與大家心與心的交流。在交流與溝通中,我們學會了理解與信任,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在團隊中,我明白了奉獻與付出的重要性,同時理解了大局意識的重要性。這讓我在人際交往的路上陽光明媚。”

四、討論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的數據分析和對學生自我成長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積極心理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維度和發展是起明顯作用的。研究結果發現,經過15 次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方案的訓練,學生最爲顯著的發展是在個性維度上,重點表現在動力特徵、情緒特徵和自我特徵上。因爲積極心理學倡導學生積極的人格特徵、積極的情緒體驗,作爲一門課程通過知識講授、角色扮演、素質拓展等方式使學生在課程中能獲得積極的情緒和自我發展體驗,進而能夠在積極的氛圍和團體中感受到溫暖、信任,發展出敢於自我探索,積極悅納自我的人格特徵,這也與學生課後的自我成長報告相吻合。

在認知維度上,訓練前後並未出現顯著變化,但在反應性和實踐性上發生了變化,原因可能是課程設計上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配合並積極行動,這就無形中將學生認知維度上的反映性和實踐性調動起來,進而促進其發展變化。大學生的適應性是心理素質維度中更容易受成長和發展環境影響的因子。積極心理學課雖然儘可能真實地提供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但還是區別於真實地社會環境,因此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建議應建立學生心理素質提升訓練的長效機制,除了保證課堂內外的活動外,還應該爲學生提供應對真實學習生活的環境並在其中歷練。

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其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認爲,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除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盡心思考外,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建構,將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園文化活動的環境中,探索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5

摘 要:教育心理學化是基於人的自然發展規律,以契合學生內在需求開展教學,並遵從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心理學理論。通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觀念、內容、方式、途徑等方面的問題,從我國大學生現有思想問題出發,探索在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如下:教育視角實現由“功利化教學”向“需求式教學”的轉變;教育內容實現由“注重知識傳輸”向“滿足學生內需”的轉變;教育方式實現由“羣體教育”向“個體教育”的轉變;教育途徑實現由“直接灌輸”向“循序漸進”的轉變。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與高校專業領域國際化的背景下,國內外思想文化交鋒愈演愈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着諸多難題,如何將有效的、科學的、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我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植入大學生的靈魂成爲重要研究領域,探索教育心理化視角下將心理學元素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深刻的嘗試。

近年來,關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理論應用的研究成爲重點研究領域,本研究通過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20xx-2015”年收錄的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筆者發現:一是近十年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趨勢逐年增加,說明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二是目前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關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關於認知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從理論上探討了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上述研究從不同方面已獲得一些成果,但所研究內容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碎片化,缺乏整體性、發展性的問題。本研究力圖從教育心理學化這一新視角着手,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心理學分析,聯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際,深刻剖析大學生思想教育在融入心理學元素方面存在的不足,探尋在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學元素髮揮作用的實現路徑和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

一、教育心理學化思想的闡釋

教育心理學化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思想淵源,它的興起和提出開啓了重要教育運動和教育思潮。早在柏拉圖、盧梭等人爲代表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已出現心理學的萌芽,但在西方教育學史上正式地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理念和主張的是裴斯泰洛齊,他在 1800 年撰寫的《方法》的報告中提出:“我正在試圖將人類的教學過程心理學化,試圖把教學與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圍環境以及我與別人的交往協調起來”,由此也引發了19世紀在歐美影響範圍廣泛的教育心理學化運動。

裴氏所探索的教育機制是基於人本性的永恆規律,使教育和教學活動心理學化。裴氏認爲人天生都具有“心、腦、手”三種天賦的能力,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注重遵循和揭示人的心理規律,才能發揮人的全部天賦和潛能,“教學才能達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貴”。 因此,從教育過程來看,教育心理學化要求教育者對於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運用都需要以符合學生心理髮展機制和學習心理規律爲前提。從教育的目的來看,教育心理學化致力於通過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元素使得人潛在的天賦和能力得到最大發掘和全面和諧發展。

二、教育心理學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

(一)理念相合:重視內在需求,強調人的主體性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主要是遵循人的內在心理髮展規律開展教學,裴斯泰洛齊主張“在順應大自然普遍要求下將教育最大限度地簡明化”,即在教學內容上要簡明化,在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要素予以提煉和簡化,滿足人的內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以特定的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和思想觀念爲指導,對某一社會羣體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和影響,以使其符合特定社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爲高校必修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重要意義,將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遵循大學生心理髮展路徑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其個人特質,發揮自我潛能,有助於不斷提高高校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二)本質相當:致力於人的全面發展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注重遵循學生心理髮展路徑,開發學生的潛能,他根據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教育分解爲道德、知識、身體和勞動,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心、腦、手”全面和諧發展。“心”“腦”和“手”代表人的綜合素質即“天性”抑或“能力”。其中,“心”的教育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腦”的教育指智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手”的教育指體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等,教育心理學化注重三者的協調統一,使人的能力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也是致力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心理學相似,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和道德問題,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積極正面的思想文化引導學生個體按照正向的社會道德規範發展,從而實現個人價值。教育心理學化中所指出的遵循人的心理髮展規律、激發個體潛能的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所強調的在尊重個體的自覺能動性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從本質上來看,兩者都致力於追求人的全面發展。

(三)功能相似:強調積極的導向作用

教育心理學化認爲教育應該着眼於“完整”的人的統一,追求人自身和諧自由的發展,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作爲個體存在和發展的統一和交融,教師應該改變端坐於學術殿堂的刻板形象,迴歸學生中去,體驗學生的價值需求和心理訴求,以心理特性作爲教育正面引導的索引,啓發學生自發地正面思考,並且主動探索自身潛能,潛移默化地將教育理念傳遞到學生內心深處,從而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熱情和意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方針也是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通過在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看待事物,幫助學生在面臨問題和困境時善於展現自身優秀品質及內在潛能,從而獲得成長。因此,教育心理學化所提倡的積極教育視角對於改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啓發意義,通過遵循心理規律進行正面引導,從而挖掘大學生自身潛能與創造性,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從功能效用上看,二者的價值是相通的。

三、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分析

(一)教育觀念:缺乏對大學生心理的關注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而引起的價值多元化和功利化的影響下,部分高校教育者心態浮躁,急於向學生灌輸學科知識,而忽視大學生內在品質和人格品德的塑造培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有着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傾向,教學準備也主要是從學科專業發展角度出發,往往忽略了學生內在訴求和興趣關注,因而導致教育教學實效性欠缺,矛盾和問題叢生。教育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人與人” “我與你”的對話和溝通,教育的成敗建立在是否對人的基本心理訴求、個人期望、興趣愛好、價值理念有深刻的瞭解和充分的尊重。而在很多現實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爲“人”這個個體的心理需求和價值訴求,教學價值觀念的顛倒和錯位導致對教育本真的漠視和曲解。

(二)教育內容:缺乏適應大學生心理的知識結構

在當前教育環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學理念受“功效理性”的影響,教學內容往往偏重於實效性和實用性,大學生對於社會科學知識的掌握處於匱乏狀態,知識結構不夠健全,而大學生的經驗結構則是建立在這種不夠健全的`知識結構基礎上的觀感性經驗,缺乏深刻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大學生羣體特有的心理特徵推動下,由於沒有形成健全積極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大學生對於接受客體的認識往往容易偏激,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容易輕率和片面。而這種狀態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出現兩極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其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採用了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傳達方式,就會產生接受動力,教與學的過程就會流暢無阻力,接受度就會很高,在一定情況下,接受甚至會變成主動索取,同化效果明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沒有符合其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或不能採用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傳達方式,就會產生阻力和反抗,教與學的過程就會出現障礙,接受度就會降低,在一定情況下,會形成排斥甚至反向思考,不但不能形成接受,還會造成繼續教育的更大障礙和阻力,形成異化。

(三)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發掘不足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性較強,多爲意識形態層面的思想凝練,與受教者的個人發展目標及自我價值實現存在一定距離,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羣體性教育,並且以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教育爲主,而非主動吸取知識開發自身潛能的態勢。因此,在深層次上,大學生內在訴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共鳴較弱、互動較差,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價值理念和開發自身潛能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教育途徑:教育途徑主要以“灌輸式”爲主

由於傳統的教育導向和理念,“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主導地位,在只從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的角度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年代,教育者很少會考慮大學生自身需求,缺乏結合大學生心理特徵循序漸進、由簡及繁的教育途徑和方式,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淪爲一種說教。

四、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教育視角:實現由“功利化教學”向“需求式教學”的轉變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個體需求滿足和社會需求滿足,而傳統的教育視角往往以滿足社會需求爲重點,學生個人需求往往被忽視,但個體需求的滿足恰恰是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起點。在教育功利化的傾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爲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工具,把外在價值作爲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教育的內在價值作爲實現外在價值的工具和手段,然而大學生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和深層次溝通的統一和融合,教師應該從學生內在訴求和情感體驗出發,注重個體的價值關照,變“功利化教學”爲“需求式教學”。

(二)教育內容:實現由“注重知識傳輸”向“滿足學生內需”的轉變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的實踐飽含情感與深意,通過在知識的教與學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在充分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學生的內在興趣需求和心理髮展機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相結合,轉變傳統的單純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定位於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其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並在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以此釋放其內在潛能並獲得全面發展。

(三)教育方式:實現由“羣體教育”向“個體教育”的轉變

受教育者均以個體形式存在,心理個性不盡相同。因此,在充分了解並尊重學生性格、能力和個性差別的基礎上,將關注羣體式和諧發展教育的方式轉變爲注重學生個體成長髮展的教育模式,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點和切入點放在滿足大學生個體需求上,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在教育方式上,教師要轉變認識,樹立平等的思想,把學生看作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思想、有尊嚴、有主動性和有創造性的個體,通過不斷創新日常教學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斷挖掘每個學生個體身上的潛能與力量。

(四)教育途徑:實現由“直接灌輸”向“循序漸進”的轉變

裴氏認爲教育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並與之協調。教育心理學化過程如同人對於事物的認知過程:由混亂走向有序,由有序走向明白,從明白走向完全清晰。這一過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深度思考,大學生思想的形成和樹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恪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順應大學生心理髮展邏輯順序,由簡至繁,由易到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如裴氏所說:“自然的教學順序雖然緩慢,但人類的能力需要順乎自然,否則,他也只能表面看上去有才華。”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階段又是一個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成敗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後繼有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否能夠順利實現,培育一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將教育心理學化理論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轉變教育視角、改進教學內容、轉變教育方式、優化教育途徑,對於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裴斯泰洛齊.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夏之蓮,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吳霞.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學化解讀及其實踐意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xx(3):20-22.

[3]李明德.裴斯泰洛齊與“教育心理學化”[J].教育評論,20xx(3).

[4]孫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爲本”的價值理念[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xx,14(5):78-81.

[5]江雲鳳.裴斯泰洛齊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及比較[D]. 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20xx.

[6]陳明霞.裴斯泰洛齊論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學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xx, 6(7):44-47.

[7]丁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 20xx(7):38-39.

[8]朱小根.以心理健康教育爲抓手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教育與職業, 20xx(6):61-62.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6

一、發揮積極心理學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隨着積極心理學的不斷興起,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延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也從以往對消極情緒、對人類的疾病和弱點的對比分析中轉向更加關注人的健康情緒體驗,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培養與美好心靈的挖掘。

1.積極情緒作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由於缺乏情緒管理教育指導而導致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格問題、道德問題、情感問題、生活問題、就業問題等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現象的不斷頻發,積極開展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積極情緒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通過探尋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更好地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主導作用,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體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價值在於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爲引領,以大學生情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爲依託,以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爲載體,以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重要的功能作用爲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制高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預防和矯正心理問題和關注發展和幸福並存,因此,必須把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學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實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對於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明確目標任務,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其目的就是爲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因素。

1.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爲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積極情緒管理對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爲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明確而目標任務。它以全新的視角改變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將關注心理問題消極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轉向關心大學生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塑造,關注大學生的積極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爲,並將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快樂的人才作爲未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提出,爲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讓積極情緒管理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開展研究的亮點所在。

2.培養大學生個體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力量,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大學生好學、樂學、勤學與積極樂觀向上。運用保護性因素促進心理彈性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以充滿快樂的希望和散發着青春活力的心靈狀態,運用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策略對於大學生身心健康,不斷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的感受力,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挖掘潛力、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數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發揮積極情緒管理作用,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商,讓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勢在必行。

3.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係。調節情緒健康應重在關注人的積極面,調動人的積極性。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並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資源來幫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並以此努力獲得美好的生活。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學會積極認識情緒,積極表達情緒,積極地調整情緒。從認知、情境、平衡、社會支持等角度全面調節情緒,達到情緒健康。調節情緒、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爲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加油。

4.以積極情緒心理學“培養個體積極心態”理念爲指導,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學這種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從關注負性情緒轉向關注積極情緒。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通過自我教育實現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樂觀、希望、自我接納、自尊、寬容、逆境中的心理彈性、審美體驗、智慧靈性等;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流暢感、快樂感等;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社會凝聚力、利他行爲、社會責任感、寬恕、仁慈、愛的能力等,爲大學生擁有陽光心態,閃亮青春給力。

三、發揮積極情緒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積極心理學作爲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全新研究價值取向,爲進一步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以新的啓示。隨着當今由於大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事件不斷頻發,加強高校大學生積極人格塑造,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對於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成才都有着重要意義。

1.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研究需考慮性別、年級、生源以及產生情緒障礙原因等差異。大學階段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逐步由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人社會的關鍵時期。許多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因而出現不適應現象,包括奮鬥目標的失落、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習適應的不良、交往的困難等。相應地採取的對策就應該不僅包括樹立牢固的科學人生觀、在學習中探索“適應期”規律、進行“適應期”的心理調整、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更應該考慮大學生情緒管理中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生源差異、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差異,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注、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學習樂趣,建構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戰勝挫折的心理彈性,而不是單純的克服消極情緒,這樣才能通過積極心理學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大學生人性中的積極情緒的功能。

2.發揮積極情緒效用,增強學習動力。積極心理學的關注點在積極的情緒和動機。積極情緒具有更加持久的適應功能。比如,失敗的反饋會造成對悲觀的誇張,誇大危險,令人焦慮;而成功的反饋造成人對成功的整體的“樂觀偏向”,使人積極克服困難,低估危險。研究發現,伴隨着正性情緒的積極狀態的認知,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思考、靈活和創新的學習,對新知識的接納變得更加敏感。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產生與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中性的和負性的情緒更能促進大學生學習、提高智力,挖掘潛能,激發創造力。且積極的情緒還有助於消除負性情緒、擴大人的心理資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積極的情緒更能維持長久的行爲動力,更加有利於人們發揮潛能,尤其是高級的學習、創造性智力。積極情緒使人變得更加穩定,目標明確,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遠,力量更加強大。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熱情和衝動,而是永久的、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它能引導大學生在幸福感中學習,幸福快樂成長。

3.運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極情緒帶來的'影響。在激烈競爭的社會,壓力會越來越大,挫折如影隨形,增強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尤爲重要。作爲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積極情緒管理心理素質。高校作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門機構,如何發揮情緒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積極情緒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克服不良情緒帶來的影響,調動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爲促進大學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羣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羣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羣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並由此產生良好的效果。情緒管理隸屬管理心理學,是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爲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生活質量,幸福程度。

4.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大學生不合理認知。管理情緒要運用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情緒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時,更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調節情緒要注意行爲調節。不良情緒已經發生時,可以通過一些行爲上的改變而加以調節。也許這些行爲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加強情緒智力的培養,積極的方法手段應對不良情緒,調整解決副性情緒帶來不良影響,幫助大學生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係。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關於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當前,關於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都成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關於積極情緒與健康關係。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四、結束語

爲了更好地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引領下的正能量學在促進大學生情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做好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纔不僅是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更是今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將積極情緒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未來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需要全員參與,共同努力,做好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心理素質的提高一方面要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個大學生學習必要的心理知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只有全社會共同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發展氛圍,才能讓大學生擁有幸福快樂的未來。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7

引言

高職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內容。人生觀教育對於規範高職大學生的基本行爲模式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代心理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着力於解決如何讓人們更科學地正確認識世界、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與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人生觀教育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心理學是爲教育教學提供最直接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對於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同樣如此。

目前,在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主要途徑是思政課、班會課、團日活動等。在大學生人生觀教育過程中,既要保證高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大旗,又要保證教育效果,能讓教育內容更加“接地氣”,入耳、入腦、入心。心理學從對實際情境中個體的行爲觀察入手,總結人類思想和行爲的一般形成規律,爲人們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具體的解決路徑。因此,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和心理學相結合,可以將晦澀刻板的教育主題分解成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有趣、易接受的問題步驟,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探索,將教育主題潛移默化地滋潤到學生的思想之中,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學生人生觀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具有積極意義。而在所有的人生觀教育方式中,課堂教學始終是作爲主要環節存在的,因此,如何將心理學同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爲了考察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對比,筆者進行了實踐研究。我們選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第三章第三節“促進自我身心和諧”這部分內容作爲教學材料進行實證性的課堂教學實驗研究,並觀察最終的教學效果。總體研究方法是:抽取兩個同質班級,A班作爲實驗組,B班作爲對照組。對A班採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方法進行教學,對B班則單純按照《基礎》教材中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填鴨式教學。經過相同的教學時間後,對兩個班級的教學效果進行測評,並使用統計學方法對測評結果進行分析,以驗證大學生人生觀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可靠性和實效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高校的兩個教學班級A班和B班作爲實驗對象。其中A班142人,作爲實驗組;B班156人,作爲對照組。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前測,結果表明班級內學生總體智力均正常,並且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二)教學材料

教學材料分爲兩種,一種是對實驗組學生實施的新材料,一種是對對照組學生實施的舊材料。

兩組實驗材料涉及到的核心教學內容,都源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第三章第三節“促進自我身心和諧”這一部分。區別在於,舊材料沒有對該部分教材的內容做任何改動,而新材料則是根據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而重新編排的教學內容。

新材料的教學內容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第一,具體問題:很多大學生有時會感到很空虛、很無聊,即使做了很多事情,用各種行動充實自己每天的`時間,依然會有這種不良的感覺,究竟是因爲什麼?很多大學生覺得現在的人際關係不如高中時期那樣容易處理,認爲自己交不到好朋友了,這是因爲什麼?很多大學生戀人之間彼此很傾慕對方,但只要一在一起就總是吵架,導致很多的不愉快,這又是因爲什麼?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第二,心理學原理:情緒ABC理論,由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理論核心是,個體的不良情緒並非由某一具體事件本身引發,而是由個體對該事件不正確的認識和信念所引發;自我服務偏見:個體在通常傾向於高估自我的優良特質;基本歸因錯誤:個體對自我的行爲進行歸因時,通常更願意強調內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外部因素的作用,在對他人的行爲進行歸因時,傾向則剛好相反。第三,馬克思主義有關原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使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否則就容易出現錯誤。看待人生,亦是如此。第四,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對於自己過去以及現在生活中遇到的逆境,應該如何科學地看待?

對教學效果的後測材料是自編調查問卷。問卷由四項封閉式問題組成,分別考察學生對教學四個方面的評價:課程價值、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際助益。採用五點記分的方式,1爲非常不滿意,5爲非常滿意,以此類推。

(三)教學過程

對於實驗組的學生,採用新材料,同時按照“問題提出-理論分析-理論昇華-實踐反饋”這一路徑進行教學,並將任課教師的聯繫方式(手機號、QQ號碼和電子郵箱)告訴給學生,並鼓勵學生在課外與老師聯繫,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對於對照組的學生,採用舊材料進行教學,但不向學生告知任課教師的任何聯繫方式,不主動提及可以在課外與老師交流。這樣,一節課結束後,採用後測材料對兩組學生進行施測,並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四)數據處理

採用SPSS 17.0對統計數據進行數據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的四個封閉式問題上的得分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1。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每項問題得分上的平均數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課程價值(t=14.317,df=331,p<0.01)、教學內容(t=0.627,df=331,p<0.01)、實際助益(t=10.041,df=331,p<0.01)、教學方式(t=8.012,df=331,p<0.01)在兩組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與原有教學方法相比,採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效果上存在顯著而全面的優勢。

三、討論

本研究是考察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效果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實驗結果表明,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採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在課程價值、教學方式和實際助益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學生更強的認可,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升。這說明,在心理學視閾下的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有着非常光明的應用前景。

根據以往的相關研究,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效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學生認爲課程內容大而空,授課方式單調,這些問題幾乎在任何人生觀教育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歸結起來,大學生認爲,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問題主要體現爲“無趣”和“無效”兩個方面。因此,如何讓大學生覺得人生觀教育既有趣又有效,是提高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效果的關鍵。而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心理學視閾下進行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在課程價值、教學內容、實際助益、教學方式四個方面的學生評價都比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評價有着顯著提升,我們認爲,出現這樣的結果,與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有關。

以往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一般只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釋,即使注重對現實問題的描述,但直接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的效果也不佳,因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非常抽象化和具有概括性,直接用其對大學生的現實問題進行解釋,會使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認知落差。而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中,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大學生的現實問題之間,添加進了心理學理論,以心理學理論作爲更高水平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之間承上啓下的“緩衝器”,可以極大地緩解學生直接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知落差。這是因爲,心理學相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本身就更多地關注個體和羣體現實的心理和行爲問題的解決並提供直接解決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同時,心理學跟哲學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這使得我們將心理學的原理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非常容易。此外,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中,我們還增加了實踐反饋的環節,這一環節的意義在於,可以使學生在使用心理學原理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自覺地形成“現實問題-心理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邏輯認知鏈條,從而進一步加深其對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有關原理的認識。

在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中,新穎、人性化的教學方式是一個重要特點。以往傳統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通常都是將“課上”與“課下”截然分開,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知識,但課程結束後卻在根本上與學生喪失了心理上的聯繫,我們認爲,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人生觀教育就是在課堂上說說而已”的認識。很顯然,一旦大學生形成這樣的信念,人生觀教育便會從根本上失去意義。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證明,任何跟人的“三觀”有關的教育,都不能僅僅靠課堂教育,必須將這種教育融入生活中,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作爲“三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僅僅限於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是不可能真正讓受衆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的。因此,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非常強調教育的系統性和延續性,採用各種方式將教育從課上延續到課下。那麼,如何在課下依然使大學生接觸到人生觀教育的知識呢?在課外,我們非常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持續性交流互動,並鼓勵採用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例如微信和電子郵件等的運用,這些都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交流習慣,同時網絡身份的隱匿性又非常有助於學生真正向教師敞開心扉。所有這些,都能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自己在這門課中有所收穫,從而也就能對這門課的存在價值給予較高的評價。

四、結論

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效果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學生對課程價值、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際助益四個方面的主觀評價中,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得分都明顯高於原有的教學模式。這說明,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有很強的應用價值。而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心理學視閾下思政主題教學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在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融會貫通,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8

一、引言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於防治性,以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爲目標,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這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

二、積極心理學概述

1.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塞裏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隨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領域,逐漸發展成了積極心理學運動。國際積極心理學網站認爲,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爲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積極”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尤其是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它的任務能使人類自身的積極力量得到充分關注和發掘;其二,積極心理學不僅要激發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更要將目標延伸至社會制度以及大衆層面,使個人與社會都能感受到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意義。

2.積極心理學的誕生背景。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有着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發展背景。首先,從社會時代背景來看,一方面,現代人類社會種族和宗教衝突愈演愈烈,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只有每個人有着自尊、滿意、快樂等積極的情感品質,這些衝突纔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這些積極的情感,成爲積極心理學產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隨着現代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生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促使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自我認知也在提高,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生活的質量,而是向着更好的精神生活質量方向發展,更加渴望過有意義的幸福生活,充實自己的內心。這就要求找到一種科學的方法去實現向更高層次的跨越。其次,作爲心理學的一部分,積極心理學的誕生也與心理學自身的發展有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面臨着危機。由於戰爭催生了許多心理問題,於是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對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這就導致主流心理學走向了以研究心理問題爲核心的研究道路,變成了類似於病理學性質的學科,心理學發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學卻不能爲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違背了心理學的使命和存在價值。因而,新的歷史時期,心理學面臨着新的抉擇。

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背景,1998年,“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建議。自此以後,關於積極心理學的專門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時至今日,積極心理學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已經成爲當今心理學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積極心理學認爲,心理學應把主要任務聚焦於研究和培養人的固有的積極品質上,用更加開放的、多元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和能力,關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質,通過培養或挖掘人的積極力量使之成爲真正健康並生活幸福的人。

積極心理學認爲積極預防是應對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徑,而預防的關鍵則來自於對人的內部的積極潛力的塑造或喚醒。

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還強調,心理學的研究視野要兼顧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在對個體心理展開研究的同時,也應注重對羣體和社會心理的探索。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展現出良好的勢頭,特別是近10年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爲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這30餘年的時間裏,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釋和治癒消極心理和行爲,而積極人格特質則鮮少被關注。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難以促進整個大學生羣體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總體上側重解決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衝突,而對心理髮展和成長的引導重視不夠,忽視了他們的心理髮展需求。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於使學生在認知、情緒、意志和個性等各項心理指標上健康發展,全面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療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構建大多以消極取向爲主導,這就導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着眼於消極心理與行爲的研究,而對人的發展性教育重視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受到制約。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功能,它認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應當是培養和塑造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3.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存在侷限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集中於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而對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難以滿足。積極心理學認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當是全體學生心理潛能的全面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羣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因爲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學習,對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不足,在實際的工作中難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響。另外,在我國,即使是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也大多是學習變態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消極心理學知識,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積極心理學認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系統地掌握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學習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且隊伍組成不侷限於專業人員,也可以包含教師和家長。只要教師和家長把培養學生和孩子的積極品質作爲一項重要的任務,有意識地培養和塑造,處處留心,那麼積極教育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四、關於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初步設想

整合目標。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心理問題的.解決二者兼顧。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至少包含兩個方面:

(1) 培養所有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質;

(2) 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解決問題。只有把兩方面有機融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獲得實質的提升。就這兩個目標來說,前者比後者更加重要。因爲積極心理品質本身就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倘若個體的積極品質能夠得到充分地發掘,潛在的積極因素得到激發,那麼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會發生了。相反,如果學生缺乏積極的心理品質,導致內驅動力不足並作用於外作用力,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社會適應、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應把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實現其價值。

2.豐富內涵。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依賴於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的協同努力。學生應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積累和訓練;教師應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中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所體現和側重;學校則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重新整合定位,促進各方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也需要學生親身的體驗。高校可以採用自助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體驗,也可以採用自助式心理輔導的方式,使每位學生在接受心理輔導的同時也去輔導他人,使學生既是輔導者也是被輔導者。這樣的角色轉換,使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個角色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3.拓寬途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心理諮詢和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拓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建立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着重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自我潛能開發的能力[7]。(2)強化大學生的發展性心理諮詢。心理諮詢是幫助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應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等理論和技術運用到個體心理諮詢中,有意識地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爲導引,建立和諧的諮訪關係,對來訪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激發他們自身的力量和潛能。(3)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作爲學校隱性課程的一部分,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聯繫。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注意滲透積極心理學的因素,豐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體現,促使積極心理學在校園裏更好地傳播。

4.優化師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1)強化教師的專業理論與心理諮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諮詢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有意識地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運用於實踐,使其在教學和諮詢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積極層面,更好地體現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養教師積極的工作態度。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應認識到教師同學生一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將積極因素運用於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們的積極力量,培養其積極品質,增強其積極體驗,使他們在工作中體會快樂和滿足。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調節,不斷提升、完善自我,多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的意見,增進對學生的理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好的實施。(3)推動教師與學生關係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認爲,教師和學生作爲平等的個體,應當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相互發掘和激發對方的積極心理品質。同時,教師也應以身作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5.營造氛圍。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環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現於學校,但不只在學校有所體現,在家庭和社會也都有所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實施有賴於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積極環境,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達到全新的模式狀態,才能使積極心理學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本質上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9

近年來,大學生“考研熱”一再升溫。積極心理學旨在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把積極心理學的品質運用到大學生考研當中去,有利於取得好成績。

近年來,在就業壓力和高素質高學歷人才需求的雙重因素驅動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考研之路。在考研的過程中,在校大學生將面臨着許多壓力和困擾,積極心理學在此過程中是如何運用的呢?

1.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思潮,它是致力於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學家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1]。

積極心理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 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爲出發點, 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 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2]。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如下:

(1)認爲心理學應把幫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爲自己的價值追求。積極心理學認爲:心理學的注意力應該放在人類積極的層面,心理學應恢復自己本來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生活幸福;心理學應當更加註重積極心理品質培養, 如樂觀、活躍、積極、有創意、果敢、堅定、充滿自信,重視效率、勇於接受挑戰等。

(2)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並着力研究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主要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包括幸福感、滿足感、快樂感等;2)關注積極的.人格特質。3)關注積極的社會環境。

(3)強調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或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自己獲得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認爲問題本身雖然不能爲人類增添力量和優秀品質,但問題的出現也爲人類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當問題出現後,作爲一個自在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來選擇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說可以對問題作出各種自己的理解[3]。

2.考研的大學生心理的基本狀況

2.1國內考研基本概況

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學本科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高學歷的光環,不再被稱爲所謂的“稀缺”人才,社會上考研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不斷升溫,考研儼然已成爲當代中國社會的熱門詞彙,備受社會各方關注。

教育部發布了20xx年考研招生計劃,其中全國報考20xx年碩士研究生人數達到172萬人,雖然較20xx年少了4萬人,但已是連續10年人數破百萬,這也是1994年報考總數的14倍之多。20xx年全國高校研究生的錄取人數爲60.8萬人,考研報錄比約2.8:1.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國家研究生擴招迅猛,考研熱居高不下。

2.2考研的動機分析

2.2.1自身因素

(1)獲取知識,自我實現。有些大學生成就動機強,希望能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深入研究某一學科領域,因而選擇了考研。

(2)興趣愛好。個人興趣愛好是引發大學生考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學生認爲本科所學的專業不符合自己的意願,想通過考研重新選擇新的專業。

2.2.2家庭因素

有大學生選擇考研是由於來自家裏的壓力,而不是出於個人意願。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子女身上,認爲考研對孩子的發展、就業前景好。

2.2.3學校因素

(1)積極引導、創造條件。學生在校的考研通過率反映出學校的教學水平,所以有些學校積極引導畢業生考研,爲學生考研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2)羣體效應。一些大學生最初不想考研,但看到周圍的同學爲了考研刻苦努力,雖然很辛苦,但是目標明確,生活充實,由於自身的目標不明確,爲了能融入到同學當中去,所以也找點事幹,而選擇了考研。

2.2.4社會因素

(1)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生及家長看來,如今本科生的就業形勢嚴峻,只有通過讀研,拿到碩士研究生文憑,才能增加就業競爭力,從而找到好工作。

(2)社會待遇。研究生不僅在學習期間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在畢業後也享受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區出臺的人事選拔制度中,就崗位設置、福利待遇等規定只有碩士以上才能享受。

3.影響考研的消極心理品質

3.1意志力不堅定

有些學生複習了一會,遇到難題,沒有前進的動力,看到別的同學找到了好工作,心裏癢癢的,心裏想考研那麼煎熬,不如我不考了,去找工作;看到同學出去旅遊了,也羨慕人家過的快活,總是三心兩意的,沒有付出太多努力,怎麼可能考上?

3.2畏懼的情緒

在考研複習的過程中,尤其是最後的衝刺階段,在連續做了幾套模擬題, 而正確率較低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一種畏難情緒。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懷疑,總覺得考研競爭激烈,擔心最後的結果不如意。這種情況下,考生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 保持愉快的心情, 千萬不能鬆懈。

3.3懈怠心理

最後一個月的時間裏,有些學生認爲成績提高不了多少,在學習上就比前一階段有所放鬆,產生懈怠心理。這時候如果放鬆了很有可能功虧一簣,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點面結合,查漏補缺,全面複習。

3.4自我效能感低

臨近考試,考生很容易產生緊張心理,感覺自己近期突然效率不高,開始懷疑自己; 和別人對比, 覺得自己做題準確率太低, 開始慌張。在這時候,千萬不要考慮太多不必要的問題。只需要調整計劃,按照自己的計劃認真複習就可以了。

4.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

4.1運用性分析

把積極心理品質運用到考研當中去。

(1)堅定的意志力。有的大學生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敢於挑戰困難,積極進取,學習自覺,自制力強,這些特徵有利於考研,畢竟國內的研究生考試考查範圍廣,難度大,尤其是英語,需要一定的功底,並且花費大量時間複習,考研是一場持久戰,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取得成功的。

(2)敏捷的思維。考生在複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多了,有些知識要從感性的認識昇華爲理性的認識,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和分類,培養創造性思維,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掌握知識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考生應該保持樂觀向上、愉快的心態,遇到困難時,要先保持冷靜,勿激動,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4)提高記憶力。在識記材料時,有一個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爲了能把知識存儲在長時記憶中,要把知識分好類,提高記憶的效率;並且掌握保持和遺忘規律,有效合理的組織複習,倒U型曲線表明識記最七年級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後逐漸減慢,也就是先快後慢。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5)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漫長的複習之路,堆積成山的複習資料,容易讓人喪失動力,失去信心,注意力分散,可以通過培養興趣,加強體育鍛煉,產生愉快感而提高注意力。

4.2重要性分析

4.2.1有利於大學生獲取考研的順利

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使人的知情意協調發展,提高記憶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造性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成功,最後拿到碩士研究生的綠卡。

4.2.2有利於大學生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認爲,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美德和優勢[4]。對於大學生來說,考研是一個艱辛但快樂的成長曆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強化學習的動機,以獲得智慧和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樹立學生公平公正的意識;可以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力,面對困難,勇於挑戰,無所畏懼;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謹慎的態度來實現學生的節制;可以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總而言之,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0

心理學藉助於實驗的方法從哲學的母體中脫離出來,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實證主義作爲心理學重要的方法論,一直深刻地影響着心理學的發展,甚至在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中,曾一度爲向自然科學看齊而拋棄理論心理學,對於理論的探索鮮有問津,因爲實證主義認爲一切不能以觀察或實驗來證明的概念和理論都是虛假的和無意義的,不被科學所接受,而只有方法和邏輯纔是通往真理之路。

一、理論與實證的對立

理論心理學與實證心理學的分離、爭論開始於華生的行爲主義。受行爲主義的影響,許多人誤解理論心理學空泛無物,沒有實際內容,不能做出任何科學發現。在心理學獨立成爲實證的科學之後,心理學家就一直矯枉過正,在反對哲學思辨的同時,強烈地反對所有形式的哲學研究進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認爲這種形式的研究沒有任何科學的意義和價值。這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心理學的實證科學的性質,爲心理學擺脫哲學思辨而成爲一門科學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使心理學往更嚴謹的自然學科不斷靠近。但由於實證主義對心理學的完全客觀化和確定化也在相當程度上使心理學放棄了對理論基礎的探索,一直缺乏對自己的理論基礎或理論前提的反思。這導致心理學實證研究的資料得到了迅速增加,但理論根基和理論建樹卻一直十分薄弱。具體體現在心理學缺失統一的理論根基,缺少多樣的理論創造。

心理學從誕生之日一直到目前爲止,始終就處在四分五裂的境地。無論是對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發展的理解,對心理學的理論概念和理論學說的建樹,對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確立,對心理學的應用手段和應用技術的實施等等,都沒有統一的和普遍的認識、理解和採納。

這種理論心理學與實證心理學雙方對立的尷尬局面,同樣導致了理論心理學派的學者對於實證研究的技術和手段一無所知,甚至走向空洞。而實證心理學派的學者則只是埋頭於實驗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論修養。不斷的割裂與對立使我們看到,理論心理學和實證心理學是不可分割的,純粹的理論研究是空洞且缺乏說服力的,而純粹的實證研究也只是一些零碎的實驗,不能保持心理學研究的完整性與整體性。大量實證主義的興起造成了對理論心理學的批判,使理論的地位降到了最低點。可是實證心理學的大行其道並沒有促使心理學更好地發展,反而陷入這樣一種怪圈,那就是,衆多學者埋頭於收集事實資料的實證研究,將這些所謂的實驗看作是心理學的全部,把人類心理等同於機器的延續,企圖依靠數字來描述和解釋人類的心理和行爲,結果造成心理學缺乏一種統一的科學範式,難以將各種研究進行糅合。

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獨特的學科,它以人類心理爲研究對象,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像,在人的意識活動中,外界環境能否起作用,能起到什麼樣和什麼程度的作用,並不簡單的取決於外界環境,而是決定於外界環境在一個什麼樣的內部的心理基礎上,這是內部和外部環境共同起作用的。人類心理具有不可操作性和難以量化性,因此將人的心理現象完全等同於物質無疑會形成心理學發展的困境。這種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讓衆多人士確切的瞭解到,心理學正常發展的軌跡是不可能脫離理論心理學的指導而獨立存在的,只有將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結合起來,用這“兩條腿”走得更遠。

越來越多的學者也認識到,理論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證心理學一樣,對心理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理論與實證相輔相成的,比如作爲自然科學代表的物理學一樣,理論物理學也是物理學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學科理論建設的忽視必將導致一門學科的破碎與分裂,會使得學者專注於某一小部分的研究而忽略掉學科整體,且研究與研究之間難以互相交流與促進。有了實證研究的大量經驗材料,就更需要發展理論來將所有實證研究的結果做一整理和加工,形成各個領域的內在聯繫。

二、理論心理學的概念與發展趨勢

從以前對理論心理學的批判到現在理論心理學的復甦與發展,筆者認爲有必要對理論心理學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葉浩生先生認爲,理論心理學是一門從非經驗的角度,通過分析、綜合、歸類、類比、假設、抽象、演繹或推理等多種理論思維方式,對心理現象進行探索的學科,並對心理學科本身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它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就像是理論物理學和理論化學在物理學和化學中的一樣,是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理論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來說,主要包括元理論和實體理論兩大部分。元理論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心理學的學科問題,如學科研究對象的性質問題;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心理學與哲學、生理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關係;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心理學研究的社會意義和倫理意義。二是方法論問題,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選擇方法的依據、理論的評價標準、科學哲學對心理學的影響,研究方法與對象的關係,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心理學研究所應遵循的指導原則。三是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問題,包括心理現象的分類,各分支學科的內在聯繫,溝通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心理現象、不同理論學派之間的概念框架等等。概括的講,元理論就是說明理論性質的,它討論理論效度的構成要素等問題,不僅包括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學科發展歷史、未來前景和方法論等宏觀問題,也同樣對中觀理論核心問題進行反思和概括。元理論的最終目標就是試圖尋求一套對心理學知識普遍有效的判定方式,重新整合自身並形成統一的理論。

理論心理學的實體理論是有關人的心理和意識特性以及各種具體行爲活動模式、規律的理論,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一般理論,意識和心理的特性,包括意識的起源、意識或心理的結構、身心關係、遺傳與環境的關係、自由意志與決定論。比如心理學中的人工智能理論、心理學的系統論、心理過程的信息論、項目反應理論、決定論和意識論等就屬於這一部分。二是具體理論,如感覺理論、知覺理論、學習理論、人格理論、情緒理論、能力理論和創造力理論等等。這類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理論思維同實證研究是相互結合的,即從其它實證學科中獲取數據和資料,從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規律和特點。

一門學科的成熟在於學科自身的自我瞭解、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構建等等,因此對理論心理學的探討,可以推進心理學的快速發展,提升心理學的學術創新,通過推進理論的反思促使心理學走向成熟和繁榮。綜上所述,理論心理學將會在心理學的長足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爲以後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1、注重元理論與實體理論的有機結合

元理論是學科的基礎理論,它是心理學學科性質的高度理論概括,是心理學的實體理論和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具有元理論的部分,否則就是一個缺乏核心的鬆散聯盟,不能稱其爲科學。如果說元理論主要依賴於抽象思辨的方法,那麼實體理論的探討則更多地依賴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繹的方法。實體理論不同於元理論之處在於,它的研究對象不是心理現象或者心理科學的整體,而是一些特殊的和具體的心理現象或問題。如果說元理論的探討主要依賴於抽象思辨的方法,那麼實體理論的探討則更多的依賴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繹。元理論是心理學整個體系的核心,實體理論則將理論心理學與實證心理學的關係拉近了一步。

2、實踐應用

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實際上也強調要建設一種面向生活實踐的心理學。心理學的作用應體現在解決現實社會中的重要問題,同時對人的實際生活也發揮着隱性的、實在的支配性作用。理論研究爲應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而應用研究又是理論研究的延伸。有學者提出,理論本身便是實踐的一部分,在實踐中包含着理論的成分。作爲一種理論型的現代心理學分支,其發展目標則應該是對自己的學科和職業實踐活動有所貢獻。正因爲如此,當前西方理論心理學者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學的社會應用工作,以便能爲心理治療、諮詢、教育、測量和組織管理工作等心理學的傳統職業活動提供服務。近年來,以建構主義爲代表的西方理論心理學研究學派,不僅在教育領域發揮了觀念先導、實踐操作的整合引導作用,而且建構主義的心理治療與諮詢模式,也已經出現在家庭療法、敘事療法、交往互動療法等職業實踐中。理論研究可以用來說明研究對象,形成知識體系,可以衡量應用研究中的理論背景、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是否合理。目前理論心理學不但爲心理學的學科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能夠使心理學的社會職業實踐有所豐富,這必將會給現代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帶來更大的生命活力。

3、從研究方向的拓展上加大跨文化心理學理論的研究

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近些年來成爲研究的熱點,而西方理論心理學一直重視跨文化問題的研究。理論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是西方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熱潮中的一部分,重點是探索不同文化包括不同國家、民族、宗教等背景下心理學之間的聯繫、溝通及其一般規律。作爲理論心理學,其特殊的使命決定其應該加大對跨文化理論研究,形成的不同心理學理論並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建立一種大心理學觀。隨着世界一體化的加速,隨着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交流的進一步加深,對於跨文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必將出現迫切的需求。拿中國的心理學發展來說,我國現代心理學的起源不在於獨立的本土的理論構建,而是對外國特別是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引進,這雖爲我國心理學奠定了很大基礎,但也使得我們的心理學被限定在了外國的理論框架之中。因此,做好理論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和本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研究中充分考慮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才能使心理學有更廣泛的適應性。總之,從心理學歷史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理論心理學的復興是心理學自身發展要求擺脫困境,獲得重生的歷史必然,它的建立和進一步發展將促進心理學研究進入新的境界。

最後,相信理論心理學與其他學科,如認知神經科學、社會認知、計算機科學等的結合,必將大大推進現代科學心理學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1

本文對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有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旨在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切實有效提高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素質教育分爲: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法律素質及道德素質。思想素質有思想情感、思想認識、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質有政治觀點、政治信念、政治立場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道德及政治觀的綜合體現。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形成和體現出的創造發明素養,以及運用所學所能將個人目標或任務付諸實踐的能力。法律素質是其所具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行爲的綜合體現。道德素質是其做人及行爲實踐過程中對其自身起規範作用的心理品質。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提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並進,但實際情況不近人意,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難入人心,。在這個價值觀高度多樣化的時代,學生現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和相關課程內容差異大,施教者難以有效輸入新的思想政治認知。2.人文素質教育難以深化,現行人文素質教育只達到人文知識教授層面,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無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原動力,普遍只想順利完成學業並獲得工作,缺乏高層次追求。4. 大學生法律和道德意識薄弱,缺乏維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存在道德評價失準、道德價值取向混亂問題。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們,我們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發現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形成,解決高校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其一,用皮亞傑的建構學說中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建構認知結構的方式的理論來指導思政素質教育。思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將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納入並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加強和豐富原有的結構,只是這一同化過程學生會過濾和改造施教者給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說,學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結構不一致,那麼他們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雖然思政教育在同化過程中受挫,但是我們可以在順應過程中找到改變這一現狀的希望。因爲受教者的`認知無法適應客體要求時,就會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來適應環境需要,這是一個自我改造的過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學生在同化和順應過程的中認知結構變化的節奏、時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那麼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就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建構起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

其二,高校若能重視和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那麼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將實現由現目前學生僅僅是機械接受人文知識的層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層次轉變。認知驅力是奧蘇貝爾三大成就動機中最重要和最穩定的一項,此外還有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動機就是對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無法深化的原因在於對實利的追求。而奧蘇貝爾對認知驅力的重視本質是對認知和理解的價值的追求,這種追求同學生作爲學習者的心理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認知驅力,就能轉變大學生認爲人文素質教育沒有現實意義的想法。

其三,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介紹給大學生,並引導學生追求較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創新意識的原動力。文獻顯示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由低到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們可盡力引導大學生追求馬斯洛理論的高層次需求,鼓勵他們將自我實現作爲自己的終身人生目標。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課程中引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以喚起大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識以及對責任感的考慮。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分爲六個階段,而我們要重點引薦給學生的是第六個階段,即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這一階段的人確立起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他們懂得德性的本質、以尊重人爲目的而非手段爲前提。執此道德觀的人是推動社會道德發展的力量。具體可選用科爾伯格的“海因茨難題”這一經典道德兩難問題作爲課堂開放式討論話題,瞭解學生的道德觀和法律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後,爲其講解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及基本法律知識以激發和普及大學生的法律道德意識。

結論

大學生素質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內,其實也是一個內心變化引起外在行爲表現變化的外化過程,是需要施教者帶着潛移默化的意識耐心引導和培養的過程。因此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有效提高綜合素質是順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的。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2

[摘要]本文基於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從宏觀層面把當代大學生心理焦慮的成因分爲刺激因素和認知因素,進而分析了大學生心理焦慮的特性,並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了應對大生心理焦慮的方法。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心理焦慮 心理調適 社會心理學

焦慮是人類自身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一種心理狀態。在社會轉型時期,焦慮己日益凸顯爲大學生羣體的一個普遍心理問題。據一份對某省會城市18所院校2610名大學生的調查,20.3%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失眠、焦慮等心理障礙,46.4%的學生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爲“學校目前最需改進的教育內容”之首(楊建義,20xx:15-17)。同時,筆者在從事大學生心理諮詢工作的過程中,也發現很多個案心理健康問題都很大程度地與心理焦慮相關。因此,大學生心理焦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但目前有關焦慮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討某些人格因素與焦慮的相關關係,很少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和宏觀層面上來研究焦慮。本文試圖從這一角度對大學的心理焦慮現象作一些嘗試性的分析。

一、大學生心理焦慮的成因

作爲心理科學研究對象的焦慮,其本質是個體通過認知評價,預料到內外模糊的危險剌激對自我、自尊產生威脅,而又自感沒有能力應付時產生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緒體驗,並引起相應的生理和行爲變化(張鬆、張德山,1998:122-123)。基於此,我們可歸納出焦慮的四個因素:剌激,自尊,認知評價和能力。首先有來自內外部並指向個體自尊的刺激,同時個體通過認知評價認定這種剌激會對自尊產生威脅且自我無能力應付,如此才產生心理上的焦慮狀態。爲此,我們把引起大學生焦慮的成因劃分爲剌激和認知兩大因素,此二者是交互作用,彼此影響的。

(一)刺激因素

1.人際關係失調產生心理焦慮。大學校園已不同於往昔的中學校園,但大學生們(尤其是低年級)仍希望自己在新的環境中能一如繼往倍受矚目和重視,成爲所屬羣體的“核心”。但是,任何一個羣體內部都必然產生層階和分化。一個班級(或年級)內部的成員之間必然產生相對的地位落差,處於劣勢的成員自然對優勢成員產生敵意。在社會倡導競爭的文化環境下,在羣體規範的束縛下,這種敵意不能得到正當的發泄,個體感到無能爲力,於是轉向壓抑敵意,由此導致焦慮。尤其是當涉及到諸如評優、評獎學金等各種或物質或精神的獎勵等稀缺資源的爭奪時,“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激烈的競爭在大學生羣體內部展開,當競爭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導致羣體內部成員之間關係的緊張,個體感受到這種緊張但又無力化解時便會產生焦慮。

2. 不確定性的威脅。“不確定性”是指社會成員對未來會出現的狀況無法預期,對社會行動無法做出利弊選擇的狀態。對大學生而言,不確定性的威脅主要來自就業和學習(或考試)。當前,就業競爭壓力使就業問題成爲大學生們擔心的`首要問題。“冷門”專業的學生爲能否找到工作而焦慮,所謂“熱門”專業的學生又爲留在發達地區還是回家鄉而焦慮,再加上高校不斷擴招,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爲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是繼續讀研還是儘快找個工作,也常常使大學生焦慮萬分。有關調查表明“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前途未卜”列在了“大學生最苦惱問題”的首位(楊建義,20xx:15-17)。另一方面,大學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都與中學差別很大,因此,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很重,再加上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具有自信、好強心理特點的大學生總擔心學習上被同伴超過,導致心理焦慮,並伴隨各種緊張症狀,在考試前期尤其會出現特定的考試焦慮現象。一般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都會感受到以上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危脅帶來的焦慮,但低年級學生更多的是學習焦慮,高年級學生則更傾向於就業或前途焦慮。

3. 由於挫折產生焦慮。所謂挫折是指個體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而言,大學生缺乏的往往是高層次的需要。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各方面的活動、競賽十分普遍,這一方面給大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給某些同學帶來失敗的陰影、挫折的考驗。如果個體對挫折的容忍力很小,就會引發諸如焦慮等多種不良反應。這種由挫折導致的焦慮在成就動機強的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爲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少數大學生由於一段時間內連續受到挫折,往往對自我做出否定性的評價,由短暫性的輕度焦慮轉變爲持久性的焦慮,這種焦慮狀態又會進一步影響到他的下一次行動,從而又受挫,又進一步焦慮,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作“習得性失助”。

(二)認知因素

1. 自我概念定位不準。與大學生焦慮有關的自我概念有兩種,一是差的自我概念,二是虛假的自我概念。有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機會比較小,或者是自己的高水平和能力總不被他人接受,總得不到羣體承認,因而產生差的自我概念,形成自卑的性格。這種自卑感與焦慮有着密切的聯繫。還有的大學生時刻不忘自己高中時期的某種優勢,不正視眼前激烈競爭的事實,或以父母高的社會地位、優越的家庭條件來過高地估價自己,從而產生虛假的自我概念,具有這種自我概念的學生確定的目標較高,認爲自己會有好的機會,應有好的結果,但實際上他們很普通,沒有過人的能力,因而在自己獨立地從事某種活動時,會遇到比他人多得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他的打擊很大,於是會表現出憤怒和焦慮。

2.對社會及羣體的非認同性。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總是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對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動的反應最敏感。如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及政治體制改革正進一步深化,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和突出,腐敗現象成爲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們對此在觀察、在思考,他們迫切希望社會能維持良性的運行和發展,人民能平等地享受科技與文明發展的成果,但這些社會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勢必導致大學生對社會期望值的低度兌現甚至是負向兌現,久而久之,大學生與社會本體之間產生某種隔閡,進而誘發出某種社會焦慮。另外,大學生這一羣體在社會上的地位已不如往昔,隨着大學畢業生自主流動、雙向選擇制度的實行,大學生們對自己這一羣體產生了或多或少的非認同性,對本羣體的社會地位失落而焦慮萬分。

二、大學生焦慮的特性

(一)以高緊張度——低恐怖程度或低緊張度——低恐怖程度型焦慮爲主

焦慮有兩個維度:一是緊張,因爲焦慮總是與人們的緊張相互聯繫,但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的緊張程度不同;另一個是恐怖的程度,一般焦慮總相伴以恐怖的情緒,但有時表現突出,有時表現不突出,這兩種維度共同組成了個體在特殊情況下的焦慮狀態,據此把焦慮分爲高緊張度——高恐怖程度,低緊張度——高恐怖程度,高緊張度——低恐怖程度以及低緊張度——低恐怖程度四種,而大學生的焦慮一般以後兩類爲主。在焦慮的成因作用下,大學生一般經常性地表現出輕度焦慮,這時他們一般有較弱的恐怖感,往往不知道恐怖的原因,相當於弗洛伊德的“自由浮動”,如不好的心境,大學生的一般反應爲心情煩悶,焦躁不安,無所事事,不能靜下心來從事學習等。經常出現這種焦慮行爲也會形成焦慮症。在較強的剌激環境下,個性敏感或對自己缺乏自信的大學生容易出現高緊張度的焦慮,此時的心理狀態以緊張爲主,並沒有多少恐怖感,表現最多的是社交焦慮、人羣焦慮、考試焦慮或異性焦慮等,不同的大學生在不同的生活階段都會有此種焦慮心理的存在。

(二)有一個醞釀、形成到呈指數擴張的過程

大學生的心理焦慮具有某種社會焦慮的特徵,即它是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種心理狀態。起初,大學生中可能只是較少的存在着某些不安的心理傾向,如果引起這些不安心理傾向的環境因素沒有及時被消除,並且有所增多、強化,那麼便會引發起羣體成員的普遍焦慮,這時,焦慮如果還不被及時地遏制住,那麼再進一步,便極有可能由於大學生之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從而使得焦慮從總體上呈現出一種指數型的擴張狀態,達到高潮。大學生焦慮心理的這一發展特徵依賴於兩個基礎,一是大學生在生活環境上的高度同質性,二是心理的互相感染。

(三)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焦慮的表現形式反映在生理變化、情緒表現和行爲反應這三個層面上。對於具有不同人格特徵的大學生來說,焦慮在這三個層面上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在出現焦慮心理後,性格內斂的大學生傾向於壓抑自己,因而變得神思恍惚,煩悶不安,思想遲鈍,唉聲嘆氣。上課時本能性地選擇靠角落的位置並盯着書本發呆,聽講注意力不集中而易分散。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爲退縮。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白天無精打采,夜晚失眠多夢。但是,性格外向的大學生就會有較強烈的行爲反應,常會無緣無故地在同學面前發脾氣,或者突然打斷別人的談話、學習等活動,這些學生的肌肉系統處於一種緊張的反應狀態,以隨時可以採取行動去對付危險,但由於不知威脅來自何處,何時會來,所以只能做些無目的、無效的動作,他們行事匆匆,但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在寢室裏會氣憤地拍桌子,扔書本,或突然大喊大叫,以此來釋放焦慮產生的能量。有些焦慮感強的學生對外界的剌激特別敏感,甚至連一點點聲音剌激也會引起驚跳反應,每一個新的剌激都會引起他的注意,但他又將注意力集中在另一個剌激上。可見,大學生由於個體性格、素質等的差異以及接受外界剌激程度的不同,焦慮的表現形式也會多種多樣。

(四)既有顯型焦慮,也有隱型焦慮

大學生心理焦慮經常是以顯型狀態存在的,就是說,大部分學生的焦慮往往可以被直接觀察或感受到。但不應忽視的是,它有時還以隱型的狀態存在着,一時難以被直接認識到。這種隱型的焦慮往往是深藏於大學生心理的潛層次,一旦轉換爲顯型焦慮,其強度往往是很大的。由於對隱型焦慮的識別和社會控制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多是在社會缺乏必要準備的情形之下突然而至,因此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

三、大學生心理焦慮的調適

下面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大學生心理焦慮的調適進行探討。

(一)宏觀層面

當今就業的壓力、專業的社會認知度、社會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需要高校、甚至整個社會的教育工作者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介入,從而使大學生擺正認識,正確面對。

1. 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及早應對就業挑戰。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在進入大學時,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規劃,到底是先就業、就什麼樣的業,還是選擇畢業繼續深造,他們都沒有明確而清醒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前途往往是茫然的。所以,需要高校開設職業規劃課程,甚至可以重金聘請人力資源管理人士、成功的管理者和市場開拓人員等等,爲學生做專題講座。然後配合本科生的導師制,對學生分別實施職業規劃,應對就業挑戰。

2. 真抓實幹的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實施個別和分類指導。目前很多學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實是有其名而無其實,一個老師指導幾十名學生,甚至一個年級配備一名導師,可想而知,指導效果會怎麼樣。這種局面應該儘早改善,否則這種制度不如取消。我們認爲,這種情況,一方面是高校專業課師資力量不足所致,另一方面是管理者不能充分地認識到導師制的作用。對於後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教育和引導,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認識水平。對於前者,可以打破學科、院系的界限,充分的利用一切教師資源,讓學生自由選擇導師,這樣也有助於更好的分類和個別指導。

3.加強高校心理諮詢的機構和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應對大學生焦慮的心理工作水平。很多大學的心理諮詢工作是教師業餘兼職,有些學校甚至沒有心理工作機構。我們認爲,在發展完善的基礎上,要重點建設心理諮詢中心,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和工作隊伍,通過培訓兼職教師或引進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水平。

(二)微觀層面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這些心理問題並不都是壞事。挫折和磨難會促使人奮起、成熟,變得堅強。既然己經發生,就應當面對它,解決它,擺脫它,從而達到對心理焦慮的自我調適。

1. 選擇適當的滿足動機或需要的方式。當自己的需要、願望與客觀現實發生矛盾而不能同時得到滿足時,應實事求是地重新衡量主客觀條件,權衡利弊,或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和要求以彼此兼顧,或抉擇其一而舍其餘,以滿足主導動機,減緩衝突,或全部放棄,另闢蹊徑,以滿足新的需要,或暫時擱置,推遲解決,以緩解衝突。

2. 用自我激勵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與情感。藉助自我暗示、動機強化、興趣回漲、改善需要等精神激勵方法,可以增強良好情緒與情感形成的內部動力,實現內部動力的自我疏導,增強調節和控制情緒與情感的動力源,增強自我激勵的效果。還可將情緒激起的能量引導到對社會或個體發展有利的方面去。

3. 學會宣泄,疏導壓力。雖然我們不能避免所有的挫折和不幸,但是我們卻有辦法對付挫折、疏導壓力。

(1) 正確認知法。遇到挫折時,一方面要豁達達觀,多發現事物積極的一面,另一方面還可以主動找師長或朋友傾訴,使自己的不愉快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泄。

(2) 主動進攻法。這是指個體在遭到挫折之後,審時度勢,冷靜分析,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改善挫折情境,減輕挫折壓力。如果是由於自身知識、能力不足而受挫,那麼就要繼續挖掘潛力,增強實力,以更加堅定的毅力與信心致力於既定的目標,以期獲得成功。

(3)心理疏導法。指藉助他人的安慰勸導,減輕精神上的痛苦。當心靈受到創傷後,應有意識地做一些事情,或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活動,轉移注意力,淡化不良心理環境,使心理恢復平靜,保持平衡。如果還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從正面去應付挫折,還可以運用一些心理疏導的方法和技巧,來減輕心理負荷。常用的方法有:渲泄、移情、昇華、自我暗示、呼吸調節、音樂調節等等。同時,到各高校設置的心理諮詢室或中心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也不失爲一個很好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3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思潮,它是致力於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同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學家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積極心理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人閂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同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爲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閂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如下:

(l)認爲心理學應把幫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爲閂己的價值追求。積極心理學認爲:心理學的注意力應該放在人類積極的層面,心理學應恢復閂己本來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生活幸福;心理學應當更加註重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如樂觀、活躍、積極、有創意、果敢、堅定、充滿閂信,重視效率、勇於接受挑戰等。

(2)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並着力研究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主要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包括幸福感、滿足感、快樂感等;二是關注積極的人格特質。三是關注積極的社會環境。

(3)強調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或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閂己獲得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認爲問題本身雖然不能爲人類增添力量和優秀品質,但問題的.出現也爲人類提供了一個展現閂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當問題出現後,作爲一個自在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南來選擇閂己的思想,也就是說可以對問題作出各種閂己的理解。

二、考研的大學生心理的基本狀況

1.國內考研基本概況。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學本科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高學歷的光環,不再被稱爲所謂的“稀缺”人才,社會上考研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不斷升溫,考研儼然已成爲當代中國社會的熱門詞彙,備受社會各方關注。

教育部發布了20xx年考研招生計劃,其中全國報考20xx年碩士研究生人數達到172萬人,雖然較20xx年少了4萬人,但已是連續10年人數破百萬,這也是1994年報考總數的14倍之多。20xx年全國高校研究生的錄取人數爲60.8萬人,考研報錄比約2.8:1.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國家研究生擴招迅猛,考研熱居高不下。

2.考研的動機分析。

(l)自身因素。獲取知識,自我實現。有些大學生成就動機強,希望能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深入研究某一學科領域,因而選擇了考研。興趣愛好。個人興趣愛好是引發大學生考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學生認爲本科所學的專業不符合自己的意願,想通過考研重新選擇新的專業。

(2)家庭因素。有大學生選擇考研是由於來自家裏的壓力,而不是出於個人意願。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子女身上,認爲考研對孩子的發展、就業前景好。

(3)學校因素。積極引導、創造條件。學生在校的考研通過率反映出學校的教學水平,所以有些學校積極引導畢業生考研,爲學生考研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羣體效應。一些大學生最初不想考研,但看到周圍的同學爲了考研刻苦努力,雖然很辛苦,但是目標明確,生活充實,南於自身的目標不明確,爲了能融人到同學當中去,所以也找點事幹,而選擇了考研。

(4)社會因素。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生及家長看來,如今本科生的就業形勢嚴峻,只有通過讀研,拿到碩士研究生文憑,才能增加就業競爭力,從而找到好工作。社會待遇。研究生不僅在學習期間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在畢業後也享受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區出臺的人事選拔制度中,就崗位設置、福利待遇等規定只有碩士以上才能享受。

三、影響考研的消極心理品質

1.意志力不堅定。有些學生複習了一會,遇到難題,沒有前進的動力,看到別的同學找到了好工作,心裏癢癢的,心裏想考研那麼煎熬,不如我不考了,去找工作;看到同學出去旅遊了,也羨慕人家過的快活,總是三心二意的,沒有付出太多努力,怎麼可能考上?

2.畏懼的情緒。在考研複習的過程中,尤其是最後的衝刺階段,在連續做了幾套模擬題,而正確率較低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一種畏難情緒。這其實是對向己的一種懷疑,總覺得考研競爭激烈,擔心最後的結果不如意。這種情況下,考生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千萬不能鬆懈。

3.懈怠心理。最後一個月的時間裏,有些學生認爲成績提高不了多少,在學習上就比前一階段有所放鬆,產生懈怠心理。這時候如果放鬆了很有可能功虧一簣,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點面結合,查漏補缺,全面複習。

4.自我效能感低。臨近考試,考生很容易產生緊張心理,感覺閂己近期突然效率不高,開始懷疑自己;和別人對比,覺得自己做題準確率太低,開始慌張。在這時候,千萬不要考慮太多不必要的問題。只需要調整計劃,按照自己的計劃認真複習就可以了。

四、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

運用性分析。把積極心理品質運用到考研當中去。

(1)堅定的意志力。有的大學生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敢於挑戰困難,積極進取,學習自覺,自制力強,這些特徵有利於考研,畢竟國內的研究生考試考查範圍廣,難度大,尤其是英語,需要一定的功底,並且花費大量時間複習,考研是一場持久戰,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取得成功的。

(2)敏捷的思維。考生在複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多了,有些知識要從感性的認識昇華爲理性的認識,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和分類,培養創造性思維,發揮向身的想象力,對掌握知識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考生應該保持樂觀向上、愉快的心態,遇到困難時,要先保持冷靜,勿激動,學會調控閂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4)提高記憶力。在識記材料時,有一個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爲了能把知識存儲在長時記憶中,要把知識分好類,提高記憶的效率;並且掌握保持和遺忘規律,有效合理的組織複習,倒U型曲線表明識記最七年級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後逐漸減慢,也就是先快後慢。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5)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漫長的複習之路,堆積成山的複習資料,容易讓人喪失動力,失去信心,注意力分散,可以通過培養興趣,加強體育鍛煉,產生愉快感而提高注意力。

2.重要性分析。

(1)有利於大學生獲取考研的順利。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使人的知情意協調發展,提高記憶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造性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成功,最後拿到碩士研究生的綠卡。

(2)有利於大學生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爲,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美德和優勢。對於大學生來說,考研是一個艱辛但快樂地成長曆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強化學習的動機,以獲得智慧和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樹立學生公平公正的意識;可以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力,面對困難,勇於挑戰,無所畏懼;可以培養學生的閂我控制能力以及謹慎的態度來實現學生的節制;可以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總而言之,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4

摘要:

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關係着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更是關係着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爲全社會關注、重視的問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爲此,本文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來探討提升對策。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心理髮展最爲重要的階段,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提升的關鍵期。但該時期,因爲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學生成爲了心理健康問題較爲嚴重的羣體。隨着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着諸多的生活、學習、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容易出現焦躁、抑鬱、挫折等心理健康問題。真是因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入手進行分析,最後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嚴重程度的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爲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河北省曾對一些高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結果表明,20%-30%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障礙;0.8%-2%的學生存在嚴重心理障礙。蘇州大學心理諮詢中心8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數據顯示,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大學生比例基本穩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調查研究發現,25.3%的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國家教委曾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約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己成爲大學生體學、退學、自殺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退學的大學生人數佔總退學人數的30%左右,而且這一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在數量、嚴重性和複雜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正是看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我國開始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出臺一些文件和政策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講課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監獄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這些政策文件的頒佈實施,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響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進得到了改進,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課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通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侷限於課堂說教,普通高等學校開始利用計算機技術、微信等形式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積極和消極兩種目標,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多以消極目標爲主,關注大學生羣體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解決方法以及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矯正。但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對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個體品質的培養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讓大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狀,而對如何積極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知之甚少,導致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嚴重。普通高等院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爲一門課程對待,設置了學時、學分,教學內容依照教材開展,理論知識較爲豐富,但應用性不強,無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標相融合。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療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大學生存在的消極心理行爲進行治療,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不重視心理健康防範性教育,導致治標不治本的現狀出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學理論基礎較爲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展程度不高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積極心理學倡導對大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挖掘和發展,反對消極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反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事後處理和解決,倡導積極的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防範性教育讓大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或行爲模式。

1.更多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積極心理學關注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的挖掘,這就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僅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學生,而應該將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包含在內。通過重視發展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信、樂觀等來挖掘大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過積極預防來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

2.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過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來培養大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興趣、增強滿意度、激發大學生的愛心等,這些積極情緒體驗最終會融入到大學生的血液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的知行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導心理健康問題個別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倡團體輔導、交互式的心理問題處理方式,認爲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個別諮詢具有針對性的優勢,認爲只有個別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纔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最終通過良好的人際支持來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永春,劉明波,高山川.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現狀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xx(2):50-55.

[2]劉浩,熊奕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議[J].青少年研究,20xx(1):76-79.

[3]李秀梅.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大學生情緒管理[J].青少年學刊,20xx(2):19-21.

[4]秦安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拓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xx(4):5-8.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5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成爲了社會的消費主體之一,作爲未來的消費主力和消費的潮流趨勢,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收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大學生因爲其年齡和羣體的特殊,其消費心理與其他消費羣體有着很大的不同,對於大學生來講,他們雖然經濟上尚未獨立,但卻往往有着較強的消費慾望,使得大學生的消費出現很多矛盾,在消費上存在類似不理性消費或過度消費的現象。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進行研究除了對青少年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消費趨勢有所幫助,還能對大學生的消費問題進行深刻的認識,幫助他們解決消費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心理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消費環境和消費心理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消費已經逐漸成爲未來的消費主力,其消費方向也已經成爲了引導潮流的主要力量。然而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消費羣體,與其他消費羣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所受教育、所處環境、以及年齡段特有的心理特徵使得大學生有自己特殊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爲。爲此需要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進行細緻的研究,關注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把握住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像易受暗示、從衆消費、容易衝動等消費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其消費行爲進行分析,針對一些非理性消費和過度消費及時的進行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大學生消費心理綜述

1.消費心理論述

消費心理指的是消費者在尋找、選擇購買、使用以及處置等過程中的心理過程,對消費心理進行論述的主要原因是因爲消費者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時而真實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消費心理能夠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包括了在消費過程中對事物的喜好或選擇中如何去購買商品、是否購買名牌、物品的款式等,這些行爲又直接體現出來消費者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爲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研究就能夠及時的掌握大學生的消費特點。

2.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徵

大學生因爲其所處的年臨段和特殊的生活環境,其消費心理有着顯著地特點。總體來講,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是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大學生由於並沒有真正走向社會,在消費中還處於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消費過程中存在着過度追求時尚、消費過程中容易衝動等特徵,但是隨着大學生的消費次數增加,其消費心理逐漸走向了成熟,對自己的消費有了初步的判斷能力,在購買商品過程中開始關注商品的價格和質量,學會消費考慮是其消費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二是大學生消費容易接受暗示,現代社會中,電視、網絡、媒體等會經常發佈一些消費信息,從而引導大衆消費,而大學生則是及其容易接受這種暗示的羣體,大學生接受了大量從媒體而來的潮流信息和大衆消費信息,使得其判斷事物的能力下降,從而改變自己原有的消費計劃。其三是從衆心理嚴重。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和環境使得他們渴望被其他人接納。特別是一些家庭困難、自卑的大學生羣體,他們心理會非常敏感,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由此在消費過程中,他們極容易成爲羣體消費的吸引者。其四是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可改變性強。大學生羣體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極強,雖然這會使得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消費心理的影響,但其也很容易接受科學的消費觀,如果學校和社會對其加強引導,爲他們創造出較好的消費環境,他們也很容易掌握正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

從其消費心理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消費行爲,我們可以總結出現階段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的特點:其一是現階段大學生消費主要講究物品的實用性,現階段的大部分的大學生在消費時往往追求的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對物品的外觀等方面並不是太過在意。其二是大學生消費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伴隨着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逐漸向多元化發展,而大學生的消費也逐漸轉向多元化,大學生往往能夠較快的把握時尚潮流,其消費價值取向轉向了時尚、追求新潮,在消費過程中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其三是大學生消費的差異性明顯。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羣體中仍然存在着貧困的學生羣體,大學生之間貧富差距很大。變現在消費上就是嚴重的不平衡現象。

3.大學生的消費方向分析

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方向除了必要的伙食消費主要是四個大方面,其一是交際消費,在現階段的社會中,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缺少良好的人際交往,自身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制約,在現階段的大學生學習和生活調查中,人際交往的影響所佔的比重很大,爲此,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很大一部分用於與同學、教師、朋友之間的交往之中。其二是信息消費,現階段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已經越來越離不開電腦、手機等信息工具,這些工具現如今也已經逐漸普及,使得大學生消費有一部分成爲信息消費。其三是旅遊消費,大學生的時間較爲充足,在學習之餘,很多大學生選擇旅遊作爲放鬆心情、舒緩壓力的主要方法,而旅遊是一項比較高的消費項目,表現出了大學生對高層次消費的嚮往。其四是戀愛消費,現代社會的大學生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校園戀愛已經成爲常態,而戀愛過程中的高消費已經成爲大學生消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對於伙食費來講,消費的多少主要受到地域和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某些地域的消費水平高,相應的伙食費也比較高。對於自身經濟條件來講,有些家庭富裕的羣體每個月的伙食消費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而一些家庭普通或者困難的羣體,伙食消費可能只有幾百元。

4.大學生消費來源分析

通過對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來源進行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來源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其一是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大學生消費的主要來源,大學生處於學校和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並沒有太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掙錢,因此,家庭就成爲主要的資金來源。其二是獎學金和助學金,獎學金和助學金是國家爲了獎勵或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一種手段,隨着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斷增加,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已經讓很多學生受益。其三是勤工儉學和兼職獲得資金來源,現階段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追求獨立生活,這類大學生不僅僅侷限於讀書和學習知識,而是更多的投入到自主創業和勤工儉學之上,現如今大學生自助創業獲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在少數,這類大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經濟上的問題。

三、大學生消費心理現狀

現階段大學生消費存在着很多不理性的地方,通過對其不理性消費進行分析,得出其消費心理,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正確的消費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爲此筆者總結了現階段大學生消費不理性的地方,具體如下:

1.攀比消費、炫耀性消費情況嚴重

現階段大學生攀比消費和炫耀性消費情況比較嚴重,具體表現在對商品的品牌消費和時尚消費。對於這類大學生來講,消費品不僅存在着使用價值,他們更多的注重消費品的品牌,並認爲商品的品牌展示出了自己的身份、商品的價值、自身的消費檔次以及自己的心情和榮耀。對於時尚消費來講,其出發點是因爲現階段大學生希望藉助消費品來與自己認同的.社會階層同步,也通過消費表達出自己與其他社會階層的不同,他們希望通過時尚品和奢侈品的消費獲得他人的讚美,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

2.消費結構嚴重失衡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除了必要的生活費開銷外,其主要的消費方向應該是學習資料、學習資源等方面,而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則恰恰相反,在購買衣服、娛樂消費、旅遊、通訊、談戀愛方面的消費已經遠遠大於投入到學習上的中消費,造成現階段的消費方式與其成才的目標大相庭徑。通過對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大學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考研輔導、培訓輔導之上,而很多大學生卻是拿着學習的幌子,在投入大量資金後做着與學習毫無關係的事。例如,大學生買大量的書卻幾乎沒有看過;爲了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竟然瘋狂的打電腦遊戲,有的同學省吃儉用就爲了上網、衝遊戲幣。這種消費結構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根本任務。

3.無計劃消費情況嚴重

現階段的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往往過度的追求個性,在消費中存在盲目消費和無計劃消費的現象,尤其是大一學生,他們剛剛離開父母,並第一次有了資金的支配權,再加上他們的消費經驗不足,在消費過程中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也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消費計劃,一些原本的消費計劃也會以爲個性使然而被打亂,據調查顯示,有一部分同學不知道自己一個月花了多少錢,也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一旦沒有資金就找父母要錢;一些大學生在學期初花錢大手大腳,在剩下的日子只能東借西挪,拮据的過日子,花錢方面隨波逐流,往往購買一些對自己無用的東西。這種消費心理使不僅會給家庭帶來承重的負擔,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發展,甚至還可能會讓大學生步入歧途。

四、對當今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的對策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處,造成其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尤其自身的心理問題因素,也有來自家庭、社會和大衆傳媒等方面的因素,總得來講,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令人堪憂。正確的把握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念,對其消費心理進行必要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爲此,筆者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引導

這一點主要存在於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學校方面來講,學校要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建立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同學們認清楚正確的消費觀念,對於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的消費心理因素自覺的抵制,對於一些有揮霍性消費方式的同學及時的進行引導教育。除了必要的思想教育外,學校還要注意學生的逆反心理,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例如建立一些有益、健康的消費場所,倡導學生正確、文明消費。對於社會來講,尤其是學校周邊的環境來講,建立和諧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改善社會風氣能夠極大程度的減少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通過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對不良消費行爲進行約束,通過媒體積極宣傳健康消費的觀念,讓健康消費深入大學生心中。

2.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

對於家庭來講,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習慣。理財教育包括了對金錢和人生意義的正確認識、理財基本知識以及理財的基本技能,讓學生通過理財知識的學習知道哪些消費品是自己需要的,哪些又是自己不需要的,幫助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以及掌握消費計劃的制定,其次是正確消費習慣的培養,孩子們的消費習慣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家長們的影響,作爲家長,在給予孩子們自主消費權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尺度的把握,對孩子的消費要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不能有求必應,助漲孩子們奢侈浪費的行爲,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能夠幫助孩子們樹立文明健康的消費觀念。

3.提高自身的心理調控能力

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消費過程中易衝動、易接受暗示、易攀比消費等情況,學校和家庭要聯合起來,在學校開着健康心理諮詢中心,爲學生的心態調整提供幫助,避免因爲學生的心理問題出現的盲目消費,家庭也要積極地配合學校,爲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積極地消費環境,引導學生注重精神世界的提高,從而做到合理消費,對自己的財務進行合理的分配。

總體而言,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還十分嚴重,除了對現階段的社會消費環境進行研究外,還需要着重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進行深入的研究,關注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消費心理的變化,努力做到社會消費環境供其所需,大學生消費文明健康。

參考文獻:

[1]宋淑英.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新聞戰線,20xx,16:137-138.

[2]陸昌興.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研究及調適建議[J].商,20xx,,48:291+270.

[3]吳朝.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J].商場現代化,20xx,30:21-22.

[4]楊繼平,陳靈芝,高志旭.大學生自我構念和心理賬戶對消費決策的影響[J].心理技術與應用,20xx,12:38-42.

[5]劉皓月.當代大學生畸形消費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xx,2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