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中的增減效應論文

心理學3.96K

一、何爲“增減效應”

心理學中的增減效應論文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總是不喜歡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然而,人是複雜的,其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對方對我們的態度在喜歡與不喜歡之間轉變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爲此,心理學家們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其中有這麼一個實驗:被試的八十名大學生,將他們分成四組,每組被試都有七次機會聽到某一同學(心理學家預先安排的)談有關對他們的評價。

其方式是:第一組爲貶抑組,即七次評價只說被試缺點不說優點,第二組爲褒揚組,即七次評價只說被試優點不說缺點;第三組爲先貶後褒組,即前四次評價專門說被試缺點,後三次評價則專門說被試優點;第四組爲先褒後貶組,即前四次評價專門說被試優點,後三次評價則專門說被試缺點。

當這四組被試都聽完該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後,心理學家要求被試們各自說出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發現,最喜歡該同學的竟是先貶後褒組而不是褒揚組,因爲這組的被試普遍覺得該同學如果只是褒揚或先褒後貶均顯得虛僞,只是貶抑顯得不客觀,而先貶後褒則顯得客觀與有誠心。

實驗的結果,使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即我們最喜歡那些對我們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那些對我們喜歡顯得不斷減少的人;一個對我們的喜歡逐漸增加的人,比一貫喜歡我們的人更令我們喜歡他。當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機械地照搬“增減效應”。

因爲我們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靠褒與貶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問題。

倘若我們評價人時不根據具體對象、內容、時機和環境都採取先貶後褒的方法,往往會弄巧成拙。儘管如此,這種“增減效應”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據: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不是嗎,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裏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裏再一點點地拿出……

二、我們的慣常思維

我們在評價學生時難免將學生的優點和缺點都要訴說一番,在我們的慣常思維中,因爲我們也知道學生和家長都喜歡聽好話,不願意聽批評。

因此在與家長或者學生談話時,往往是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認爲這樣至少讓家長和學生能感覺到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把學生一棍子打死,讓他覺得自己其實有很多優點,這次的錯誤需要引起他或者他們的重視。

沒想到這種方式卻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式。

三、對“增減效應”運用的嘗試

石某在分了文理科以後的第一次月考會考了全年級前十五名,成爲普通班學生的“神人”,沒想到第二次考試中他卻名落深山。我試圖找他談有關成績下降的問題,都被他防備的眼神和滿不在乎的語氣給敗下陣來。對話如下,我:“石某,你第一次月考考的非常不錯哈,你以前的同學都說你是“牛人”呢!”石某:“這算什麼啊,我也不想考那麼好,這又不是什麼值得表揚的!”我:“那你這次怎麼考差了啊?”石某:“說明我實力本來就不夠唄,瞎撞上的!”我:“那咋倆分析分析你怎麼瞎撞上的如何啊?”石某:“老師,您還是關心關心別人吧,我就不用您操心了!”本來想打開的話匣子,就這樣被石某關上了。

晚上無意間看到了這個有關“增減效應”的心理學理論,就在反思自己的這一對話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最後決定第二天試一試這個方法。

第二天,我硬把石某拖到我的辦公室,剛坐定時,石某仍然是一副傲慢,滿不在乎的態度。我說了一句:“我怎麼覺得你那麼的傲慢和自以爲是呢?”剛好這時,他以前的班主任也路過我的辦公桌前,附和了我這句話說:“他以前在我班時,給我的感覺也是這樣!”哇,剛聽完這句話,石某的表情刷的一下就變了,隨後我又說:“其實我一直很欣賞你,最開始我只是你的科任老師,覺得你的歷史基礎真的不錯,懂得也很多。

你怎麼懂那麼多的歷史啊?”石某回答:“我喜歡自己隨便讀寫書,對歷史很感興趣。”還沒有說完對歷史很感興趣這句話的時候,就看到石某的眼圈開始紅了。我裝作沒有看見,繼續表揚他:“嗯,看得出來,你對學習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還沒有等我繼續表揚下去,他就已經忍不住繼續哭起來了。問原因,原來是因爲我跟他以前的班主任說他“自以爲是”的評價讓他接收不了。

我反問了他一句:“你說我們爲什麼會這麼看你呢?是不是其他同學也這麼說過?”再後來我們倆的談話就很容易了,沒有了芥蒂,也沒有了那種不舒服的氛圍。

我也瞭解了他爲什麼第二次會考那麼差的原因——他怕考好了會讓他進實驗班,他不願意離開現在的班級。

再後來,每次我要批評他一些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先說他的問題,然後又開始誇他有進步和表現不錯的地方,等他進入願意跟我繼續聊下去的時候,再回到剛開始的主題上。他會自覺地說出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注意,這個結果正是他自己反思而來的,而不是我強迫他最後得出的。後來他確實也沒有再犯同樣的問題了。

四、嘗試後的感悟

這個實驗的結論就是當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可以先說學生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學生會體會到老師是在真誠地與他交流,而這種交流不是上對下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的溝通。在輕鬆、融洽的氛圍中學生更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也更能適時引導。本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就很容易讓學生建立起防備的心牆,老師只有打開了這個心牆之後,才能更好地與受教育者建立起聯繫,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