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關於巧借心理學理論,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論文

語文2.76W

教育心理學密不可分,地理教育也是如此。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心理效應,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心理學的效應很多,本文從首因效應、遺忘曲線、超限效應、思維定式、自我效能感、習得性無助等方面入手,討論心理效應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於巧借心理學理論,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論文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爲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和事物的行爲或作用,能夠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心理效應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建立良好的學習狀態,促進師生的積極互動,有效提高課堂效果,優化教學效果。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印象”在日後社會認知過程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好的開始,對於學習地理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從最初喜歡地理課,利用第一節課對地理課產生興趣。當然,不僅僅是第一節課適用“首因效應”,每單元,每一節甚至每節課都適用“首因效應”。在每一次開始新課前,教師都應把握好導課,創設輕鬆地課堂環境,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地理實例,展示豐富的地理現象,深入淺出的剖析地理規律,使學生被地理知識吸引,從而建立良好的聽課狀態。

二、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表明,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後逐漸緩慢,到了一定階段,幾乎就不再遺忘了。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在課程學習之後要及時複習鞏固,以減緩遺忘進程。教師在一節課後,可通過進行課堂總結、練習並佈置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內容;在下一次上課時再次進行復習,通過提問檢查掌握的效果;或者是定期對一單元、一個月的學習情況進行診斷性檢測,查漏補缺,及時鞏固所學地理知識。

三、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人們在接受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心裏容量,超過這一容量就會失去耐心甚至產生逆反心理。超限效應啓示我們,教師在地理課堂中講課時,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可能不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反而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反感。教師可以在講完課後,在課堂中留出適當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琢磨。如在講太陽高度角、地方時等較難的知識點時,給予學生自己理解的時間,或者請同學上來講,可能比老師更懂得從哪個角度講解也更容易理解。作爲教師,應避免超限效應在課堂批評教育中出現,反覆批評可能會導致反抗心理,不如點到爲止,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總結。

四、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即慣用一種思維方式解答問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慣的思維方向。當新問題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基本相同時,定勢能使人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當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相似而不相同時,先入爲主的原有知識常常干擾、掩蓋或替代新知,阻礙問題的有效解決[2]。學生做錯的題目,一錯再錯,很有可能就是因爲思維定勢的干擾。例如河流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水流會發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這個知識的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然而,這一規律在平直的河道適用,若是彎曲的河道,就不能一概而論了。教師在平時上課時就應告訴學生,解決地理問題應結合具體的時間空間等綜合因素考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一個規律應用於所有問題。

五、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爲的主觀判斷。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對高難度、挑戰性任務時願意付出更大努力,意志力堅定,並且堅信自己會成功,相信自己能控制環境;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則相反。

中學生處於自我認識尚不全面的時期,教師要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效能感,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地理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多次失敗的經驗也可以降低自我效能。因此,教師需幫助學生增加地理學習的成功經驗,儘量減少或避免地理學習的失敗經驗。教師可以組織地理知識趣味競答,選擇難度適宜的有趣地理題目,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加學習地理的興趣及信心。

六、習得性無助

人在多次受到挫折後,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稱爲習得性無助。它有幾個明顯的形成階段:頻繁體驗挫折-產生消極認識-產生無助感-動機、認識和情緒上的損害[5]。教師在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面對學習地理有困難的學生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地理成績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想辦法找到原因幫助地理成績不佳的學生。若學生對地理這門課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學生就會喪失信心,放棄努力,到那個時候再想辦法彌補就晚了。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正確地運用心理效應,將心理效應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能夠有效提高地理教學效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充分發揮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還需要更多的學習,只有認識、理解並恰到好處的運用,才能將心理效應的功效在地理教學中完全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