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16篇

心理學1.04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16篇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

關於拖延的原因,除了焦慮等因素外,作者對我啓發最大的一點是關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這一點乍一聽感到驚奇,思考後就覺得深以爲然。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一個拖延者在晚上衝到郵局去郵寄稅費,有人問他爲什麼遲到,他說:"距離午夜還有5分鐘,我沒有遲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嚴重衝突中,不願意也不能認知到他們的時間概念與鐘錶時間有着很大的差異。而有些人把鐘錶時間看成無關緊要的.,認爲它不夠人性,有些人則始終處於時間混亂中,一開始似乎一切進展順利,但因爲突然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而這樣的經歷只會在他們身上一再重演。這一經常無法被普通人所認知到的因素實際上恰恰說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緣由,頗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這一作者着墨頗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點。拖延怪圈簡練言之:

1.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2.我得馬上開始;

3.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

4.還有時間;

5.我這個人有毛病;

6.不做

7.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你發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點開始,控制好焦慮情緒,嚴格按照計劃,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直到下一個任務出現……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兒會感到心裏咯噔一下。因爲作者實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這樣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無比苦惱。我們期待着改變。

改變是一個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前關注、關注、有意識有行動或者決心改變、無意識有行動。當你閱讀本文時,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個階段了。通過有效的途徑,你慢慢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而當到達第四個階段時,新的神經通路開始運轉,你開始適應新的行爲方式和心理。這樣,隨着時間推移,有一天你會發現拖延變得不再對你有誘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馬上動手去做。

對你的拖延症有了這麼多的深入瞭解以後,克服的方法就顯得簡單了許多:設立明確的目標與充分可行的計劃。這樣的目標應具有可觀察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鐘內被完成。通過實踐以後,你會發現,制定這樣的目標和計劃並不難,實現每一步都很輕鬆,而且會帶給你成功的快感。對了,在實現目標、完成計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別忘了獎勵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哦。豆瓣的一個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員人數已超過133200.說明拖延症的人羣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同時也說明大家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在努力地利用集體的影響和科學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沒有拖延症,希望你繼續堅持下去,給別人樹立一個榜樣;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煩擾,不妨讀讀這本書,汲取一些養分,早日與拖延症說再見。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2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着一場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嚮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也許,當你在迷茫着的時候,拖延着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爲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爲,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爲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爲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爲。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麼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爲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爲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爲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爲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意去做,因爲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爲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爲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爲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行力,與時間決戰吧!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3

在讀《拖延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爲,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經常爲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爲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而沾沾自喜,這似乎是生活常態。

當我讀了這本書,對拖延行爲進行深入瞭解後,看法有了改觀。雖然只讀到一半,但是對我有兩個幫助:

1.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

2.指導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爲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誤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爲。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4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爲。

(百度百科)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拖延"就是這種本能的表現。

推遲行爲的背後,是對這種行爲的後果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恐懼。

"拖延"的過程並不愉快,時不時的擔憂,讓你無法享受當下的閒暇。

"拖延"看似暫時延後了壞現象的出現,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現(墨菲定理)。

導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恐懼失敗,最離譜的是恐懼成功。

拖延讓我們躲開負面的感覺,它是很好的防禦盾牌,但也會阻礙我們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一種樂器)。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停滯在過去,有時候我們的思維遊離在未來,我們玩着時空的把戲,躲避着本應應對的壓力。

雖然,拖延的行爲看起來是個行爲素養問題,但是,它的根源要複雜得多,“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PiersSteel認爲拖延最可能的四個成因是: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者從反面來說,對失敗的恐懼,都有可能讓我們在某個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總是在猶豫。

我是不是就應列一個提綱,是不是就應準備好一些素材呢?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麼作用呢?從在學校的時候寫論文開始,到了公司開始寫各種文檔、PPT等,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困擾,內心想着要把文章寫好,想着要準備充分的素材,要寫得生動搞笑,但每每都是無從下筆。

通常都是這樣,應對着電腦裏面的`空白文檔,先快速敲下幾個關鍵字,然後想到一些題材,之後開始上網、翻書去尋找,找着找着,最後都忘記了自己本來是要做什麼的。

等到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文檔裏面仍然只有幾個關鍵字。

此刻,回想這個過程,在上網、翻書查找題材的時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個好的題目的時候,我到底在做什麼呢?表面上是爲了讓資料更充實,讓題材更搞笑,讓題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進入文章的寫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但最後往往是草草了賬。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們並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更容易拖延。

比如,數學作業、作文、手工課的作品。

拖延讓我們延遲應對失敗的恐懼,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當最後期限降臨,我們不得不應對時,我們會採取草草應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擺脫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帶給我們對挫敗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煩惱和恐懼。

如同,開頭所說,拖延只是一些深層次心理、生理問題的表現。

而對失敗的恐懼也只是一種淺層的表現。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敗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會破壞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認爲自己根本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一切的發奮只是白費時刻。

如果,你認爲自己根本沒有學習數學或者音樂的天賦,而學校中學習的經歷給你帶來的只有伴隨着讓人寒心的分數,痛苦的回憶,那麼畢業之後我們會慶幸自己最後擺脫了那些東西。

當有人聲稱自己很享受其中樂趣時,我們的反應就是“他有這天賦,而我沒有”,或者,“哪有什麼樂趣”! 有時候,"拖延"是我們宣示獨立,爭取控制權,甚至報復的工具。

當更有權勢的人物(上司,家長,更強勢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表面上應承,內心卻充滿抱怨。

或者,你認爲這種小事微不足道,讓你去做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或者你認爲自己落入下風,內心的感受沒有得到強勢人物的照顧,或者你早就不滿對方的某些表現,因此一旦你找到這個機會,你就會透過拖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報復對方。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5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6

1

在讀《拖延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爲,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經常爲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爲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而沾沾自喜,這似乎是生活常態。

當我讀了這本書,對拖延行爲進行深入瞭解後,看法有了改觀。雖然只讀到一半,但是對我有兩個幫助:1. 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導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爲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誤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爲。

2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

比如說,

1. 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3. 什麼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

4. 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別人就會受傷,等等。

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爲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爲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爲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爲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努力去做,因爲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爲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爲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爲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爲。

有的拖延會導致嚴重的外在後果,甚至嚴重性會出乎你的預料;有的拖延雖然沒有產生嚴重的外部損失,但是拖延者的內心受到極大的煎熬,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體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準時完成,貌似這種情況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這樣認爲。隨着自己的成熟,對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發現,這種拖延很難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就會凸現,影響對自我的認可感。

當了媽媽後,我很擔心自己的拖延行爲在孩子身上放大。爲了完善自己,也爲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我特意挑選了這本書仔細研讀。從中瞭解到,孩子的拖延行爲不是單純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還跟其家庭關係有重要聯繫。

在本書第九章中,作者系統闡述了親子關係的不協調,會給孩子拖延問題的產生製造機會。通過對拖延者的研究發現,有五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五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們是:施壓、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這五個傾向在每個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種傾向相互交織,壓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發展,從而培養出拖延習性。

4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評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會感到空虛。如果自尊受到膨脹,你會感覺自己幾乎無所不能。個人成長中的一個使命,是要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合理認知,並接受自己的侷限性,同時維護一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家庭可以通過接受孩子是怎樣一個人,而支持其完成這個使命,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儘量爲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積極與孩子互動,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帶。這是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愛,具有完整感和對自己有信心的一個基礎。當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也會有糟糕的情緒和行爲。這段時間裏,可能無法呼應孩子的需求。

幸運的是,好父母無須事事和孩子呼應。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時間內與孩子呼應,就會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牢固的情感依賴。如果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破裂,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啓動修補程序來彌補。不僅可以改善關係,也教會孩子犯錯後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價值,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

總之,在家庭中,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應該以本來的面目被接受。否則,孩子會選擇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過拖延將自己不被認可的部分隱藏起來。失去了與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觸,和進行自我整合的機會,更不用提進行合理的自我評價,建立自尊了。

客觀地瞭解拖延產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來我會通過閱讀後半部分,瞭解如何征服拖延。當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實施,可能又是新一輪拖延的開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戰,希望可以堅持到最後。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7

半年前,在慶祝閨蜜箐箐博士畢業的聚會上,大家在感嘆箐箐持之以恆的學習勁頭的同時,也紛紛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來。熬夜趕稿、日常小事拖拉、減肥計劃擱淺…大家都因拖延而焦慮,卻都在焦慮中拖延。隨着話題的深入,內疚、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也在席間蔓延開來。箐箐淺笑說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吧,我想大家肯定會有收穫。"她的提議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聚會結束後,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學》,心滿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來的日子裏,閨蜜羣裏不斷更新着與《拖延心理學》有關的消息。先是摘錄大段直擊各自心靈的句子;接着就是講述與書中理論完美契合的各種拖延故事,最後大家紛紛訂出戰拖計劃,誓與拖延一刀兩斷。比如:經常有寫作任務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個假期都在焦躁寫稿中度過;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這次減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後的婚禮上成爲最美新娘。

因爲一本書的閱讀,讓我的小夥伴們都鼓起了開啓新生活的勇氣。最先讓我們感受到變化的,就是過去每次聚會都因趕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小米總算找到了導致她經常熬夜趕稿的原因:工作目標籠統和精力難以高度集中。小米說,每次打開電腦準備寫稿時,總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網頁熱門消息逐一搜個遍。一天下來,什麼事情也沒幹成,隱隱而來的交稿壓力,雖然讓小米有點心虛,但仍以"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是有的"的`話來安慰自己。當然一擠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爲了按時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難免。

接下來,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現在的小米每接到一個寫作任務,就會把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諸如:查閱資料、列好提綱、逐個寫作、成稿修訂。再根據任務完成時間,給每個子任務定時,比如:查閱資料5小時。接着,通過一款叫"番茄鍾" 的手機APP,將子任務劃分成一個個25分鐘的迷你小任務,然後定時開始做事。完成一個25分鐘的迷你小任務,系統將會獎勵一個番茄。當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時,從系統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進度。小米說,這樣的工作方法讓她感受到徹底掌控工作進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專注力,徹底的擺脫了 "黑色交稿日".聽完後大家都對小米伸出大拇指,搶先下載了"番茄鍾"APP,也都在心裏想着回去自己也試一試。

在大家紛紛效仿小米"細化任務、提高專注力"的戰拖寶典時,燕子的完美變身,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燕子是個微胖的可愛女孩,從認識她的第一天起,減肥是掛在她嘴上的話題,不過也僅限於說說,微胖的體型已經快伴隨她十年了。多年來父母朋友勸她運動調理,她置若罔聞。結果在數月以前,她突然行動起來,跑道上、健身房裏到處都是她揮汗如雨的身影。當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紗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大家不禁感嘆《拖延心理學》的力量。

打開燕子的健身主頁,她的個性簽名映入眼簾---"拖延的問題就是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順着一條條博客讀下來,燕子的減肥之路也逐漸在我們的腦海中清晰浮現出來…自小就有點肉呼呼的燕子不是從未想過減肥,而是多次嘗試以失敗告終,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個無法企及的夢。燕子讀《拖延心理學》後,在博客裏寫道:害怕面對減肥失敗是自己擱置減肥計劃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個"減肥小組",大家一起相約運動健身,共同探討健康飲食。曾經的燕子可能會因爲天陰而放棄晨跑的計劃,而現在生活裏所有的事情都在圍繞着減肥這個話題。在減下3kg的時候,燕子果斷的買下了那件價值不菲、現在仍不能穿進去的理想婚紗。大家都在說燕子衝動消費的時候,燕子一臉認真地告訴我們,她每天都看着婚紗,想象自己穿進去時的光芒四射,那場景每次都會讓她熱淚盈眶。

接下來的燕子一路高歌猛進。當天天見面的燕子媽媽也終於說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時候,燕子如願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紗,成爲自己婚禮上最美的新娘。

當然燕子的"組團減肥、自我獎賞"的戰拖方法也在朋友圈裏廣爲流傳。

這就是這半年來,我們讀完《拖延心理學》並去實踐它的故事。這兩個女孩,一個將自己從堆積如山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一個將自己從低迷情緒中重新拾起,她們都在戰勝拖延中尋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它給了諸如我們這樣深受拖延症困擾的讀者一個希望。告訴我們:只要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實踐它,那拖延症將會不治而愈。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8

生活中,不管是學生還是作爲教師的我們,多多少少會有拖延的現象。如學生的遲到,不及時上交作業……作爲教師的我也是習慣把工作留到最後才做。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我們每天面對着學生的在這種行爲。讀了這本書後,讓學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爲: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後,學生便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通過筆記、日記、隨想等等。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做好計劃,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解決這些問題。有幾個學生很明顯的進步。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要合理安排時間,管理自我!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9

隨着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着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

近日,利用閒暇時間,我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讀完以後,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我們每個人都有懶惰心理,在遇到問題和事情時都會有拖延的心理。

通過閱讀這本書後,我發現拖延症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隨着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着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對自己的能力的過高估計;對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對做事的步驟缺乏合理的分配和調度;時間久了,事情會會慢慢的堆積起來,在面對堆積起來的問題時,人總會變得懶惰起來,總會想着反正債多不壓身,還不如慢慢解決,於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症。

在工作中,我們也會有拖延症的表現,比如明明可以馬上做完的一件事,偏偏要拖到最後五分鐘的時候纔去做,一件兩件小事還不太明顯,事情堆積在一起形成大山以後,就會對我們形成困擾,所以在工作中,我們千萬不能有拖延的習慣,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要及時處理,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把徹底把問題解決了,而是要把問題放在平時分步驟一點一點的解決掉。在面對司乘人員時也要保持這種心態,在司乘人員遇到困難時,及時快速地爲他們提供幫助、解決困難,這有這樣司乘人員纔會有賓至如歸,感受到家的溫暖。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類似拖延症的問題,我們需要逐一的分析並克服它們,只有在克服這些困難之後,我們的人生纔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順利。在工作中更多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爲高速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0

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啓發,閱讀過程有種脊樑發涼的感覺,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驕傲的一些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深層次的原因,不管是過於敏感,或者確實是問題,暫且先記下,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矯正。

(1)過於注重表現,把表現等同於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義,當它成爲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時,問題就產生了。這個人表現如何成爲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現的好壞評判標準常來自於他人,而他人無法從做事的動因和根本出發點去理解一個人的表現,因此單純注重表現,會讓人變得過於追求最後的結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這樣獲得的結果就如同空中樓閣,似乎很華麗,卻總讓人不安心。

(2)過高的期望,與現實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並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後者對自己要求跟自己對自己表現期待之間存在着一種矛盾,所以常常自責,進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處於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輕蔑

太多的時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個全能的人。於是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與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於是貶低平常和常規的表現,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現。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後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優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決問題都是手到擒來,分分鐘了事。做不到這點就覺得自己能力有問題,對自己感到失望,然後放棄必要的努力,通過拖延來回避努力,長時間如此,讓聰明變成了無知。

(5)一切都自己來,親力親爲

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說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長此以往,自己時間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後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競爭

對於競爭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息去做,包括遊戲,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歸根到底是害怕失敗,而這很容易讓自己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和恐懼。

(7)自己太搶眼,總會有人受傷害

總覺得處於一種和諧狀態,要進大家一起進,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鋒芒顯露,就會侷促不安,把鋒芒藏起來,怕讓別人認爲自己刻意表現,影響其他人。

(8)“倖存者歉疚”

這是第一次聽到的一個新名詞,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直伴隨着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勞動成果換來的相對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後再做一些跟家庭有關的決定,特別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決定的時候,不斷地猶豫拖延,試圖希望時間來通過最終沒有選擇的方式來做決定。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9)選擇困難,交流困難

在做決定時,太過猶豫,總是不斷比較各種方案,覺得選擇很困難,然後通過拖延,讓一些方案自動退出可選行列,在沒得選時做決定。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可能爲找人商量件事,打電話諮詢或約定時不斷拖延,總想找一個好的狀態再去做,反而最後影響自己的事情安排。這兩點重要原因是一對需要做決定的事物不瞭解,二對自己沒有自信。

以前發現自己總喜歡找一個狀態再去做事,否則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最終不了了之或者隨隨便便完成,然後覺得自己做事情和預期相差很大,放棄了必要努力,對自己失望,狀態低迷,此時又覺得做事不合適,不斷往後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拖延是個問題,需要不斷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衝動“,本來沒有問題,創造了問題,這樣就不好了。上面的9點是自己隱隱約約發現存在於自己的行爲中的問題,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斷思考。找到根,然後逐步改善,最終擺脫拖延的負面影響。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1

我們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裏推薦好書的時候,早早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自己推薦的書,自己要寫一篇讀後感。然而7月即將過去,結果定下的東西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學》裏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樣,拖着不幹某件事情,雖然知道這件事情自己應該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當初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就是覺得現代人(特別是自己)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拖延的壞習慣,所以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決定了要推薦這本書。兩位心理學家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作者爲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他們提供的方案極爲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本書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亂症、執行功能障礙症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本書甚至還爲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羣提供了不少實用性的建議。

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他們倍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衆多心理諮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爲幽默的探索。書中很好的闡述了一下作者對拖延的認知:它是一種非理性的推遲行動——也就是說,雖然明知道拖下去會變糟糕,可還是心甘情願地拖拖拉拉。現實生活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績效計劃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時候卻一拖再拖,總感覺還有時間;這個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覈的那天才手忙腳亂,我爲什麼不早點時間去做呢?我如果早點去做可以這樣的?我如果早點去做可能會比這個做的更好?就是因爲“拖延”兩字擊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同時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啓迪。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爲: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我感覺自己應該屬於後兩種吧。很多時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應該姚總愛什麼時候做完,應該怎麼做,但是就是懶想晚點再去做,明天我有時間我明天再做,現在我需要休息下換個時間再做吧,這個故事馬上就完結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統統都是想拖延着的.藉口而已,這些想法都是不現實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卻存在於你的潛意識當中,所以,意識到這些想法的虛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書中還給出了行動建議。

有個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的計劃。拖延習慣自己覺得越嚴重,對自己更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確定了3天內做完的事情,那麼自己做計劃可以提前一點2天做完,提前給自己壓力或者焦慮,2天時間到了沒有完成應該反思:我自己爲什麼沒有完成,這樣的後果我不想承擔,那麼我要早點去完成它。循環反覆,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習慣這種模式。當然目標也要可行性,明顯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討苦吃。目標需要把握兩點,一不要持續太久,二時間不要太緊湊。太久很容易讓人疲憊和沒有成就感,太緊湊不具有可操作性。

學會判斷時間。真正瞭解自己的時間,而不是大概、估計。最好的方法,單獨花一段時間記錄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麼,然後分析哪些時間可以利用,哪些時間無法縮短或者很重要。同時,不要試圖去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狀態做某一件事情,因爲這樣完美的事情很少發生。

通過身體減輕拖延。很多時候做事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的狀態再開始,可是大部分時候很難發現有這樣的狀態。或許這不單純是精神的問題,而且與身體有關。如果需要做,但是因爲畏懼,不想做,那麼先做一些周邊的事情,把自己和環境融合起來,然後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複的做一件事。養成好習慣。一個人總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當遇到下一個問題時,大腦自動向好的方向去引導。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可以通過重複形成習慣的。一旦形成習慣,這些好的習慣就總把自己引導向一個好的方向。找到針對自己拖延問題的好習慣,讓自己建立起本能的習慣,逐漸打開腦中對原有拖延習慣的連接,進而改變拖延。

《拖延心理學》給克服拖延描述了一個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戰,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通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纔是正確的。當然,拖延的壞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將它一下子改變。日常生活中應多給自己心理暗示,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2

如果你想要戰勝拖延,那麼從拿起本書的這一刻開始改變吧。翻開這本書,引入眼簾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並不僅僅是一個貶義詞,他可能指一種有用的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衝動而損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種有害的習慣,是在完成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中懶惰的表現。開始我以爲拖延只是個人行爲習慣的養成問題。一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時候只是我們問題的冰山一角。

深層的原因纔是需要引起我們真正重視的。比如:心理障礙、生理缺陷、價值觀衝擊等等。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減得肥,肉永遠長在身上,想要練習的瑜伽,身體總是拉不開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際關係等總是遲遲不能邁出第一步。

總是告訴自己,沒事,還有明天。可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由於從小隨性慣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習慣改變,懶於創新,喜歡成功,害怕失敗,對失敗的恐懼,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別人的評估,深層的不自信貫穿了我的生活,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淺,淺嘗輒止,對事情不認真,不追求,沒有生活目標,不能做到創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學習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目標太含糊,想法總是說來就來,計劃不具體,具體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該做什麼,造成拖延。我們可以通過誠實地對待自己,分析自己,來明確自己生活的目標。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必須要做的。我們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發生在自己的意識以外,這幫助我從外在的原因轉到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尋找,從而保持不斷成長的心態,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收穫。我還學會了一種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溝通的方法。

如快樂來自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健康的生活,來自於和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溝通,來自於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這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讓自己時刻保持正念,保持對自己內心的關注,關注自己的意識以外的精神形態,充滿了對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聽到我的分享,雖然不能很快的戰勝拖延,起碼可以更清楚的審視自己,從今天起,開始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瞭解自己。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3

在翻開《拖延心理學》之前,本人一直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並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爲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爲而追悔莫及,於是便一廂情願地將治癒希望寄託在了廣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爲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爲焦灼的情感。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那時候,總會一邊反覆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後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爲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後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啓發我找到了箇中答案。那時之所以那樣,是因爲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麼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後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時候的拖延源自於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於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當然,探討這些並非是爲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麼,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於事無補。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症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今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後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可以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爲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現在編輯公佈的過稿名單中,但這並非我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開始着手下篇的`寫作就可以了。

起碼《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願接受犒賞。這些犒賞,也許來自於我如願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於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爲健康所帶來的珍貴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爲開啓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只有不敢去經歷,纔是真正的失敗。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4

天半的時間看完這本書。

看前半部分的時候覺得很多話語都直切我的要害,發現了很多以往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的拖延問題。完美主義,對失敗的恐懼。給自己諸多借口。

今年纔看了14本書,一半以上還都是中篇,才發現自己拖延症有多麼的嚴重,看這本書的過程中,給自己制定了不去瀏覽新聞,不進貼吧,空間,等等一些影響閱讀的.事情。

同時每次想要給自己藉口拖延時,都會在心裏面說上一句:不要拖延,開始閱讀。

給自己制定了一天閱讀兩百頁的任務,所以每次想要偷懶拖延時,就會很急迫的想我還有多少任務沒有完成呢!

就這樣,自己也沒想到的兩天半時間,看完了這本書。

清晰的小目標是非常有必要的,大的籠統的目標,相當於沒有目標。

積極心態非常重要,以往遇到不想幹的事情時,總是很消極很不滿的情緒,可是又不得不去做,現在再遇到這些情況時,我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凡事向好的開心的有益的方面去想,同樣一件事,消極心態面對和積極心態面對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結果。

消極心態下,事情做的不情不願,心情還會很不好,積極心態下,發現原來讓自己生氣的事情原來並沒有那麼可氣,並且心情好了,接下來做什麼事情都會很順暢。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5

十分鐘有多長?因着賴牀的緣故,我爲了避免遲到,曾掐着表,把我從家裏出發到走進學校的時間大致記了下來。幾天的時間總結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鐘的樣子,再加上一些不穩定因素,比如需要繞遠路走大門,或是下雨天,車流量多等情況,就要在最快時間上再加上幾分鐘。所以每天最晚我都會在上課十分鐘前匆匆出門,也算是運氣比較好的,從那之後我就鮮少遲到。

可往往在我時間綽綽有餘,信心滿滿地認爲絕不會遲到的時候,你會在上課時間快到時看到一個倉促到有些狼狽的身影向教室奔去。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當鐘錶上的指針清晰地告訴你今天洗漱之後比昨天早了五分鐘,你及時鬆了口氣並暗暗慶幸今天時間比較充裕,於是同樣是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卻在不經意地拖沓中將時間用盡,再度看向鐘錶後,甚至比平日出發的還要晚上一些。

當然,也還有一種情況時常發生,明明是早出了門,算好的時間也還可以餘下些許,但偏偏抵達時間和往日沒什麼不同,更有甚者,你還會發現時間不夠了。

這些就是《拖延心理學》上所說的`拖延,這種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爲,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爲,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以前一直認爲拖延和拖延症並沒有什麼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詞掛在口中,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區別。

拖延是一種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也僅是一種壞習慣,可當這種壞習慣影響到情緒,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爲“拖延症”。

書上舉了很多個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徵。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對時間的模糊,十分鐘,說短卻可以做很多事,說長又過得很快。當你面前擺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卻又想玩一會兒手機的時候,可能多數人會選擇定一個時間,玩到那個點再開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說,到點之後若是覺得精彩萬分,你估計會暗示自己看完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會是準時放下手機,但不停彈出的消息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將它再度拿起,每次發上一兩條消息再放下,一會兒過後又會有消息彈出來。於是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你認爲這幾個小時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時間來看手機,可事實卻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極少,並且質量不高。

《拖延心理學》上列舉並綜合了拖延的誘因及解決方法,主要幾點就是:

1、完美主義,所有事情都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要萬事俱備才行,也可能因爲旁人對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還有一種學生常有的抵制與敵意。就好比一個學生對科目的不喜:這個老師對我態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興做他佈置的作業。因爲不喜歡這個老師,所以放棄了這門課的學業?你再怎麼和老師慪氣,收到損失的都是自己。

3、任務或是工作太難也是一種原因,不能忍受持續做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裏還是不高興做,又繼續往後推。周而復始,你可能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了。

這些問題想必大家都是發現過的,可解決起來時就難以下手。因此我認爲若是想盡量擺脫拖延,就要想好下一個十分鐘要幹些什麼,充分利用時間,解決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並不能給自己太大壓力,勞逸結合,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你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以說,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絕拖延的好處還沒顯露,繼續拖延的壞處的還沒有變成痛。拖延是塵封夢想的地獄,也是埋葬潛能的墳墓,在拖延的糾纏與困擾中,你可曾會想過因拖延而不知不覺中消逝的時光,碌碌無爲和虛度年華?拖延是生命的盜賊,若是你不願熱情被竊走,機會被偷去,夢想被碾碎,愛情被扼殺,便學着將拖延拒之門外吧。因爲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卻可以在拖延中變成一具平凡醜陋的空殼。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篇16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拖延的習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我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嗎,不是,因爲我總在趕在最後時刻來做完。於是我的生活慢慢變成了“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爲我總是在等待最後的壓力來幫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拖延是什麼,拖延的各種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應對拖延的方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針對性很強。

拖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拖延症者思維的剖析,我們都認爲拖延是因爲懶惰,但是書中的看法很新穎,“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敗,所以一直邁不出第一步;我們這一天一直在記掛着一件事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卻玩手機到半夜等等;身體不舒服,總想着明天去醫院,結果明天覆明天拖成了重症;抽菸者咳嗽嚴重,天天想着明天戒菸並開始鍛鍊身體,但最後因爲拖延後果嚴重;計劃着今年讀十本書,但年終發現,新書一頁都沒有翻開。

《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爲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裏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