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1

史鐵生老師的文字,是我一直想讀卻不敢讀的。他把絕望的處境寫的透徹心扉,把我不敢仔細琢磨的事情,分析的鞭辟入裏。

23歲的我,因爲強直性脊柱炎臥病在牀,行動困難,讀過這本書的前幾篇文字就放下了,我不能接受從此往後的人生就是這般的苦痛,生活再也會不變得容易了,我不願意聽他講人生的哲思,只覺得殘忍。

而如今,增長了幾年的閱歷,又經歷了幾次病痛,再次拿出這本書來讀,不知心裏是否會有不同的滋味。

內容討論

史鐵生老師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在此不再贅述。他的文字,質樸真摯,像與我談心的朋友,也讓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文字是經過打磨的,一字一詞都是精挑細選的。怪不得這樣的文章會被選進語文課本,只可惜當年並不懂其中的美,只記得抄寫輔導書上的內容梗概和作者簡介。

我不常讀散文,總覺得這種文體的意圖不夠明確,有時候通篇讀下來,虛無縹緲,不知表達了個什麼思想。前段時間讀三毛的《送你一匹馬》,這種感覺尤其強烈。但史鐵生老師的文章不同,我能明確地感受到他的哲思,有散文之形,卻也有觀點之神。

這本書的兩個章節讓我讀來感慨頗深:《我與地壇》和《好運設計》。

《我與地壇》記述了作者患病後在地壇的古園裏消解壓抑、沉思人生的十五年的日子。

古園的沉靜、包容,似乎讓人更容易安下心來,看到時間,看到自己。他時而聊到自己的園中所見,時而聊起自己的母親,也會談談他對命運和苦難的看法。

很多道理,我也知道,但卻還是會時常抱怨,爲什麼偏偏是我呢?爲什麼一定要在我最狂妄的年紀打擊我呢?

讀過這一篇散文,我實實在在地懂得了該去“認命”,所謂認命,不是不再反抗,而是去接受現實,知道這些所謂苦難,是必修的課程,是罪孽也是福祉。命運是不公平的,不容置疑的,前路的困難,我照單全收,而我的堅韌,誰也別想奪去。

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我們的每一步都走在回去的路上,而現在,能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好運設計》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作者任憑想象,去設計一種好運的人生。這一篇的文字風格,也是輕鬆、趣味橫生的,描繪了幻想中的美好的童年、美妙的戀愛等等。

何爲“好運人生”呢?在我看來,作者想說的是一種得以平衡的人生。極端順遂和極端痛苦的人,都是不幸的。在人生的諸多方面,最理想的情況是,好的壞的,都要經歷一點。沒有痛苦和磨難就無法襯托出幸福感。如作者所寫:

“既有博覽羣書併入學府深造的機緣,又有浪跡天涯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的經歷;既能在關鍵時刻得良師指點如有神助,又時時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絕非平步青雲;既飽嘗過人情友愛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態炎涼的正常。”

對我來說,自己的人生已經算是好運人生了。我想做到的事,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做到;我想成爲的樣子,雖然不是完美無瑕,也在漸入佳境。生活的磨礪讓我不再自大的認爲,我將總是最優秀的那個人,讓我學會了傾聽和理解。

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惟有乞靈於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麼,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

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想起另一個曾給我力量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程浩。在知乎剛起步時,有這樣一位用戶,他稱自己是“職業病人”,因爲從出生起就沒能下地走過路,父母就爲了他的病四處奔走。醫生說他活不過5歲,可他走到了20歲。

活着,對於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臟衰竭、腎結石、腎積水、膽囊炎、肺炎、支氣管炎、肺部感染等等,都是生命裏的常客。

他喜歡讀書,喜歡寫作,與我不同的是,他每打一個字,都很艱難。在他去世以後,家人把他寫的小說和散文集成一本書,出版發行。讀到小說的最後,“未完待續”四個字,讓我難過了很久,他一定在另一個地方,繼續寫着這篇小說吧……

他曾經寫道:“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這句話一直記在我的筆記裏。每當想到他,我就會覺得,這樣的人生,雖然短暫,但是卻熠熠生輝。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柺杖。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2

我一直喜歡史鐵生、蘇軾、柳宗元,但實際上因爲重度拖延並沒有花時間去閱讀他們的作品,即使是短短几節的《我與地壇》也就前幾天纔看完。

少年時喜歡史鐵生可能是喜歡他的遣詞造句,又或者是覺得有一個喜歡的作者這是一件顯得很有文化的事情。

如今這種喜愛只深不淺是緣於他文字中體現的哲理和生命力。

萌生想看《我與地壇》的念頭也不是突然產生,我將生死看的較輕,到嘴邊和吃飯喝水一樣平常,因此史鐵生對生命的看法一直以來我是有幾分好奇的,和盛年傷殘的他比起來,我的挫折其實不值一提。

讀後感這種東西寫起來很危險,因爲一不小心就像洗文,比如在作者觀點之餘沒有加入自己的新感想,然而在大家之言有更深的感悟那我早當作家了,話是如此。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前段時間看了大連理工研究生寫的遺書,每每再看,都覺得很心疼,不是因爲死亡本身,而是那種調侃間的孤獨感。

想到了作者和朋友分手時總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

他缺這樣一個理解他的朋友。

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一旦開始就註定會消亡,生命就是如此。因爲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麼樣,保有對未來的好奇,試着活一活看,也許會好起來,即使更壞了,上帝也早就安排好了離開的結局。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衆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爲他老以爲這戲劇和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衆都是因爲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了。

在看完書當天,印象最深的除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時”就是上述這段話,因此發了一條文字朋友圈,又讓我的小夥伴們關心我小腦瓜在想什麼。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這樣,人生如戲,或是演員或是觀衆,人生於世,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爲慾望而活着;當慾望超越了人性,就成爲了慾望的人質;只有當看透了人是因爲慾望而活,且慾望人性能共存,就能真正安於人生;但自認爲沒有或忽視慾望的存在而活着,生命只會乏味無趣;過於沉溺慾望和人性的細枝末節只會反受其害。

之於我自己而言,時而是乏味的演員,時而是倒黴的觀衆,好在因爲拖延和懶惰讓我避免成爲了生活的人質。

做一個懂得欣賞的觀衆是一個不太容易的課題,有一種不囿於小我的境界。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我是一個不相信因果報應天理循環的人,相較而言我更相信人的命運是隨機的,大範圍的隨機好與壞,隨機到不同人身上,對造物主來說,這些事情只是不同而已,本身不具有消極或積極的意義,只是反饋到了個體上,就有了意義,有了美與醜,好與壞。

比如上帝安排了一場死亡,在朝氣蓬勃的少年身上它是一個悲劇,在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身上它更像是一種福祉。

這種隨機的安排產生差異,得益於這些差異,生活得以繼續,讓世間得以存在。

我常以爲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爲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爲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爲是衆生度化了佛祖。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流傳最廣遠的的散文集作品,是他在地壇中所見所聞發出的人生感悟與思索。文章中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飽含了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思念,由於自己殘酷的命運,地壇成了他思考人生的佳境,其用樸實的文字表現自己在地壇流連思索時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其間洋溢着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正當時青年的作者,因爲雙腿殘疾而對生活自暴自棄,脾氣變得異常奇怪,從而日漸消沉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爲了逃避殘酷的命運,他選擇到地壇躲避,在他選擇地壇的同時,地壇也在冥冥之中選擇了他。作者通過與地壇的接觸及所見的人生百態,在受到周圍景物的陶冶後漸漸的思想得到質的變化,從而讓他了悟到生命的真諦。作者說“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在地壇中琢磨思索,似乎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讓人明白了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控的,生命中的殘酷與傷痛都是不能選擇的,而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珍惜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面對人生不可捉摸的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在地壇中得到啓迪與感悟的同時,作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自個是世上最意外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意外在母親那兒老是要加倍的。”作者這句引人深思的話不由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母親,我的父親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儘管大字不識一個,也沒有豐富的閱歷,但是他們的思想很開明。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唯一的念頭就是讓自己的四個兒女走出那一分土九分石的大山,不要像他們一輩子待在那受苦。曾經同齡的人早就在國小或國中畢業就輟學回家,很慶幸自己能讀到大學並順利畢業,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與支持,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父愛母愛的偉大,他們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爲了自己的孩子做了太多太多,而如今我又能爲父親母親做些什麼呢?現在的我,不求大富大貴,只想踏踏實實的,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讓父親母親放心、安心,不能再讓他們爲自己操碎那已經碎得不能再碎的心,我想這應該是對他們最好的感恩與回報。

讀《我與地壇》,我的心靈在作者的文字的海洋裏得到了洗滌和淨化,從而對生活、生命、親情有了新的認知與感悟。史鐵生在思考自己的逆境同時還在顧忌母親所受的痛,通過史鐵生對人生的感悟,我自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追求有了不一樣的態度。

人的一生,不能只爲自己活着,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要去感恩、回報。人生的坎坷,這不應成爲逃避生活的理由,沒有誰的一生是順順利利的。人生百態,樂趣十足,我們應該熱愛生命,重視磨練,感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雖然無法反抗命運的造就,但也不能對生命不負責,對生命不重視。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4

不知不覺中,步入同大已半月有餘了,閒暇之際,翻看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不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堅持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着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讚美,字裏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着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着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牆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於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着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着園子裏的歷史。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卻沒有因爲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纔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纔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開開心心的活一世纔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加深了了解。在同大未來兩年的學習生涯中我會樹立明確的目標,並且堅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爲之奮鬥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5

爲什麼在真正失去後纔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爲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爲什麼在無法挽回後纔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爲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閱讀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某年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體會5

讀書心得體會50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王麗

讀書心得體會 3 5

一篇讀書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