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實習報告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

在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1

  一、實習目的

1、在實際環境中充分認識、辨識、瞭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條件、成土過程、剖面特徵、農業性狀等內容,豐富理論知識。

2、理論聯繫實際,學會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識別土壤類型和層次。

3、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爲今後的土壤學學習打下基礎。

4、瞭解陝西境內土壤分佈的總體趨勢,認識各種土壤類型。

5、爲了實現以上目的,通過從陝西渭北旱塬到關中盆地以及秦嶺北麓一帶主要環境要素自然變異規律、地質與地貌特徵和土壤剖面類型的綜合調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異規律與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及時間之間的關係,瞭解區域土壤分佈的規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趨勢。

二、實習時間

7月16日——7月23日

三、實習地點

1、洛川縣城工地

2、安塞生態站

3、火地溝

4、火地塘林場後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寧陝縣紅褐土剖面

9、寧陝縣寨溝村

10、周至縣馬召鎮

四、實習用具

1.試劑:土壤學實習所用試劑有:10%的稀HCl、酸鹼混和指示劑、比色盤、比色卡及試紙,蒸餾水瓶。

2.儀器:GPS(或海拔儀)、地磁儀。

3.工具:手鏟、钁、鐵杴、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記載表格。

五、實習內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體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於永恆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鬆混合物。它是一個多孔多相系統,具有垂直分層性。土壤是自然演變的活化石,是記錄地球滄海桑田變化過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獲取的證據。

本次實習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瞭解根據地形氣候等因素所導致的陝西境內的土壤分佈總體趨勢,二是觀察學習各種土壤類型的形成因素、成土過程、剖面特徵、基本性質等具體內容。

(一)陝西土壤分佈趨勢

根據陝西省的地勢高低、地形、氣候等條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爲了渭北高原、關中盆地、秦嶺山地等幾個板塊,每個地域都有各自類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佈規律存在着地帶性分佈規律,非地帶性分佈規律以及垂直分佈規律等特徵。

1、地帶性分佈

黃土高原由東南向西北氣候逐漸變得乾冷,植被經歷着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過渡變化,地勢漸次增高;黃土母質沉積規律與該生物氣候規律相呼應,土壤質地越來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規律與此生態條件相適應。

2、非地帶性分佈規律

在河流兩岸,分佈着一些受河流衝擊影響的非地帶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涇河分佈着潮土,由於經常受地下水的影響,鐵的氧化還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黃棕色鏽紋鏽斑。河流衝擊母質受上游地質構造的影響,其質地差異很大。

3、土壤垂直分佈

隨着海拔的.升高,環境因素也在不斷改變,如降雨量、溫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佈與各種環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秦嶺山地土壤分佈受到基帶土壤及南北方氣候差異,南北坡土壤垂直分佈規律差異很明顯。

(二)具體土壤觀測

根據陝西土壤分佈規律,本次實習我們相繼觀察了黑壚土、塿土、潮土、黃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黃棕壤等土壤類型。下面,就分別詳細介紹以上土壤:

1、黑壚土

黑壚土是發育於黃土母質上的具有殘積粘化層(俗稱黑壚土層)的黑鈣土型土壤。多分佈於中國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寧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的黃土塬地、黃土丘陵和河谷高階地等地,是中國黃土高原地區主要土類之一。

(1)形成因素

①母質:黑壚土成土母質爲第四季風成黃土。其黃土母質疏鬆、深厚並含有豐富的礦質養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

②氣候:黑壚土分佈區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7.5℃,最熱的7月份平均溫度22—25℃,無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佔全年降水量的53—58%。乾燥度1.25—2.0,年蒸發量1600—2400毫米,爲降水量的3—4倍。氣候總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幹秋溼,四季分明。

③生物:在疏鬆、營養條件豐富的黃土母質條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質間旺盛的物質交換頻繁,多於黑壚土深厚的腐殖質層(80~100釐米)。

④地形:主要地形爲平坦的黃土塬面。

⑤時間:8000——10000年以來

(2)成土過程:

①腐殖質的累積過程

黑壚土的腐殖質層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經長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土壤中有機物質分解形成腐殖質,並且大量積累。

有機物質殘體腐解後所形成的腐殖質與土壤中鈣離子結合,並以薄膜形式包被於土粒和微團聚體表面,或富集於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質層,即黑壚土層。

②鈣化過程

由於母質屬於石灰性土,其鈣成爲黑壚土形成過程中的主要化學遷移元素。在夏秋高溫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鈣遷移明顯,遷移機理有:與腐殖質絡合遷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遷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絲、霜粉狀或者結核石灰新生體。

③黑壚土的次要成土過程還包括土壤的殘積粘化作用,黃土覆蓋作用、坡積洪積作用等。

(3)剖面特徵:

①耕作熟化層:厚度爲30~60cm,淡灰棕色,質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應,團粒和團塊狀結構。

②黑壚土層:50~60cm,暗灰色,多蚯蚓糞和蟲孔。塊狀結構,有白色菌絲體。

③碳酸鈣澱積層:黃棕色,粘壤土,與母質層過度不明顯。鈣離子與胡敏酸反應產生絮凝沉澱。塊狀和擬塊狀結構。

④母質層:黃棕色,粘壤土。

(4)農業性狀:

黑壚土的黃土母質疏鬆、深厚,並且含有豐富的礦質養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適耕性較強,已全部爲耕作土壤,利用時應採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擴大灌溉面積並增施有機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稱爲褐土,是在暖溫帶半溼潤氣候與落葉闊葉林爲主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澱積明顯,有粘化現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層,屬於半淋溶土綱。主要分佈在陝西關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臺塬和高階地之上。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2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寶貴財富的源泉。“民以食爲天,食以土爲本”,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爲了發展農業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改良。科學地開發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和改善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學作爲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是我們農業資源環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土壤學在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方面發揮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土壤學的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上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爲土壤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土壤學學科教學實習,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一項包括地質地貌學、土壤學和土壤地理學等多門課程實習內容的綜合性實習。通過實習,一方面可以讓我們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去,將所學知識對號入座,消法、鞏固已學知識,爲以後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並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基於以上,我們農業資源於環境專業於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開展了土壤學學科野外實習。

一、實習概況與記錄

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導老師:資源環境學院張楊珠教授,周衛軍,王翠紅,廖超林,黃運湘,尹力初。

小組成員:劉國雲(組長)、陳浩、杜虎、周水亮、謝嵩、譚豔玲、龍毅飛。

實習工具:鐵鍬、大小鋤頭、剖面刀、pH指示劑、HCl試劑、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樣品盒、望遠鏡、地質羅盤儀、海拔儀、GPS儀。

實習內容:我們的行程爲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線:8月22日行程爲學校-昭山(107國道)-株洲城區-醴陵-攸縣(106國道)-茶陵-炎陵縣城(賓館);8月23日由炎陵縣城出發經寧崗、黃洋界到達井岡山;8月24日由炎陵縣城出發經大院農場到達萬洋山最高峯;8月25日由炎陵縣城出發至鹿原鎮;8月26日由炎陵縣城回至學校。在這幾天中,我們對實習地區主要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挖掘了多個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採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並瞭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在8月26日下午,我們在湖南地質博物館觀看了有關錄像,在博物館初步瞭解了湖南地區金屬礦物分佈圖,恐龍演變過程及其部分恐龍標本,還看到各種岩石礦物標和震旦紀至第四紀生物進化過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標本,獲益匪淺。28日我們在學校實驗室裏對採回的土樣進行了綜合評價。

實習記錄:

第一部分:長沙縣地區(20xx年7月15日)

路線:學校—星沙鎮東—春華—大魚—高橋—金井

觀測點一:星沙鎮東

在該點我們觀測到了紫色頁岩上發育而成的第四紀紅土紅壤。下層紫色頁岩爲第三紀新生代紫色頁岩,岩層理清晰,呈細—粗—細分佈,很明顯是由流水搬運時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岩層下部石礫磨圓度不高,可看出搬運的距離不遠,但中間磨圓度較好。從剖面上可看出下層岩石顏色變化大,這是沉積過程不同而造成的。膠結物部分有石灰反應。上層第四紀紅土紅壤受流水侵蝕形成了明顯的沖溝、襲溝。該土壤以粘粒爲主,質地粘重,可分爲A-AB-B-C層。植被有大量的'蕨類(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觀測點二:春華

在該地區我們觀測了板岩性狀及其它所發育的土壤。該點板岩由距今3億5000萬年古生代頁岩變質而來的。質地稍軟,由於岩層之間的積壓造成層理傾斜,岩層間通氣透水性好。岩層上發育的土壤肥沃,養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層內含有紅、褐色膠膜。可分爲A-AB-C層。A爲淋溶層,顏色暗,根系多;AB層土層緻密爲土壤母質混合層;C爲母質層。

觀測點三:茶科所

該地區發育形成的土壤爲第四紀紅土紅壤,其母質沉積深厚,表土耕作層亦深厚,在土壤剖面上可觀測到網紋層。pH4.2左右。總的說來,該土壤具酸、瘦、板、粘、旱的特性。這正符合茶葉生長的需要,所以該地的茶葉享有一定的名氣。

觀測點四:金井花崗岩採石場

在該點我們觀測了中生代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花崗岩。其結構有白雲母、黑雲母、石英、長石、角閃石、石英變體。該地花崗岩物理風化強烈、風化物含大量石英砂,母質疏鬆,所形成的土壤土層深厚,可分爲A-B-BC-C層。土壤中K含量和養分多,其上上所生長的植被好。但土層易流失、崩塌,破壞後難以恢復。

第二部分:長沙——井岡山(20xx年8月22日-26日) 觀測點一:湘潭昭山107國道旁海拔40m處

時間:20xx年8月22日上午

觀測內容:中元古界板溪羣變質岩系(P2t2)巖性特徵,中泥盆紀跳馬澗組(D2t)巖性特徵,P2t2與D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3

  一、實習目的

1、瞭解野外剖面點的選擇原則,並據此確定調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層劃分的基本原則;學習利用常用工具(羅盤、剖面刀等)與方法進行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記錄。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樣品採樣、環刀採樣的方法與操作。

4、通過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並進行調查,從而獲得其不同特徵。

5、培養科研團隊精神,培養良好的科研外業習慣,增強小組、班級及專業的凝聚力。

二、實習意義

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通過實習的方式讓我們對土壤剖面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可以做一些外業調查,同時爲室內實驗準備原材料。另外,此次實習增進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確定和土壤樣品的採集

由於我們班三個組研究的主題相同,於是我們分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進而使研究內容更飽滿,研究結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樣品處理與分析

1、測容重和含水量

由於環刀取樣的限制,我們只取了部分土層的原狀土壤,並進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測定。

2、土樣的處理及速效鉀的測定

(1)將採集的各層土樣過1mm和0、25mm的篩供以後實驗使用。

(2)用醋酸銨浸提法測土壤樣品的速效鉀含量。

3、用電位法測土壤樣品的pH。

4、用稀釋熱法測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和有機質的含量。

5、用比重法測土壤樣品的質地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林木土層土壤含水量(%)速效鉀測定有機質含量測定pH質地有機碳百分比(%)有機質百分比(%)栓皮櫟荊條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櫟鷲峯A—2803、756、4656、74砂壤土鷲峯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鷲峯C—600、170、296、83輕黏土

採樣地點:校內。

(二)實驗分析

1、野外調查分析

野外調查主要是通過目測及老師提供的調查方法對土壤剖面進行大致的調查,所得結論可能與室內實驗有所差別。但是野外調查所做的初步判斷能夠讓我們對所調查剖面有一個初步瞭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參照野外調查數據所得結論如下:

(1)土壤剖面的緊實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不同於農業土壤。原因是我們所挖土壤剖面爲自然土壤剖面,受人爲因素(如人及機器的碾壓)影響極小,由於重力的作用,上層土壤必定對下層土壤產生壓力,壓力由上向下逐漸增大,於是產生土壤剖面緊實度從上向下逐漸增大的結果。

(2)同一地區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緊實度不同。大區地形差別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緊實度卻不同,這時植被的影響因素不容忽略。由於不同植被的生長所需環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長也在影響着周圍的環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不同,因此導致周圍礦物岩石的風化程度也不同,進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和石礫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質地不同。由於大區環境大體相同,土壤質地的不同同樣取決於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細不同,必然影響周圍礦物岩石的物理風化,而植物生長過程中釋放的有機酸的不同讓土壤進行進一步不同的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差異,必導致土壤質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長所需水分不同,會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內實驗數據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調查結果大體一致,從上到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從上至下呈增高的趨勢,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見土壤的孔隙度從上到下呈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土壤緊實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變化規律。造成以上規律的原因同樣是重力和植物的綜合影響。

(3)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從上到下大體呈降低的規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鉀素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之一。土壤中的鉀素可分爲四種狀態:含鉀礦物(難溶性鉀);

非代換性鉀(遲效鉀);代換性鉀;水溶性鉀(後兩種爲速效鉀)。植物所能利用的鉀是以水溶性及代換性狀態存在的鉀,其中主要是代換性鉀。土壤中的速效鉀之所以呈現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的規律,我認爲能爲原因有兩方面:第一,礦質元素的生物小循環。鉀被植物吸收以後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最後隨着枯枝落葉返回土壤。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會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從上到下逐漸減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鉀,因此由於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鉀的聚集也相應會多一點,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層。綜上所述,以鉀的循環爲主,根系對鉀的吸引爲輔的機制,導致了以上規律。

(4)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是:第一,總體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葉、動物及微生物的殘體所積累的有機質遺留在土壤表層之後,雖然會隨着雨水等向下滲,但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就會導致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

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葉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同會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機質的含量的差異;第三,不同植被生長所需環境不同,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差異,因此對土壤質地會有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有機質的分佈規律。

(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機質不同。pH沒有明顯的規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釋放有機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綜合導致了土壤的pH的不規律性。土壤質地從上到下由壤土過渡爲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異引起的。

六、實習結論

同一地區土壤的各種特徵的變化規律從上到下大體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徵有所差異。這種規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長過程中,從周圍吸收的營養成分不同,因而對周圍環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同一地區土壤特徵大體規律一致,具體有所差異的結果。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4

一、實習區概況

昌黎縣東臨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挾灤河,是連結華北與東北兩大經濟區的"經濟走廊",區位優勢明顯。全縣轄10鎮、6鄉、1個城郊區,446個行政村,人口54.8萬人,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萬畝。昌黎縣由山丘、平原、淺海和灘塗構成了多相性資源結構,自然資源豐富。昌黎鎮素有花果之鄉之美譽。近年來,花卉栽培長足發展,大量中高檔花卉,遠銷京、津、唐、東北等中城市,走進家庭,美化環境。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種豐富,久負盛名,葡萄、蘋果、桃、梨等乾鮮果品不斷得到品種改良優化,大大豐富了果品市場。

城郊區劉李莊村位於昌黎縣城郊區東側,與縣城接壤,臨近外環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時輻射周邊西沙河村、太平莊村、東高莊村、中卓莊村、西錢莊村、東錢莊村。城郊區劉李莊村是秦皇島市無公害蔬菜水果生產基地,每年種植大棚甘藍、菜花XX多畝,油桃400畝,草莓100多畝,年生產各類蔬菜XX多萬斤,年產油桃160萬斤,年產草莓100萬斤。

二、實習目的

爲培養學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環境的工作能力,使學生正確掌握土壤調查與製圖的一般程序、原則、原理和主要內容。同時也爲培養學生艱苦奮鬥、事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增強體質,逐步適應野外工作環境,特進行本次教學實習。通過本教學實習要求學生能正確掌握"土壤調查與製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時也爲激發學生專業興趣、樹立爲資源環境事業獻身的思想奠定基礎。

三、實習計劃

實習時間共安排5天,分野外調查和室內製圖兩個階段。

1.野外調查階段

1)上午進行基本路線調查的原理和技術的講解,領取實習工具。下午,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到達劉李莊,同時進行路線勘察,瞭解劉李莊的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第一天)

2)開始對劉李莊進行詳查,並繪製成圖。(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上午)

2.室內製圖階段

1) 實習

室內拼圖。

各小組進行邊界區域的拼接,對差異較大的地區需在進行野外定點調查。(第四天下午,第五天上午)

2)寫實習報告。(第五天下午)

四、實習內容與過程

本次實習是以1:1正射影像爲工作底圖,調查作業面積爲2kmx1km,應用土壤調查與製圖的原理與方法完成劉李莊周邊的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與製圖。

1、準備工作

週一,我們於上午8:00在資源與環境實驗室開始實習準備工作。吳老師首先把我們分成了六個工作小組,並在每個組選出兩個小組長,負責統籌本組的工作。然後,就實習內容、步驟、出圖精度、驗收標準及安全等相關事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指出在實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接着,每個小組分到一套實習工具:底圖(航片)一張,地形圖一張,三角板一套,圓規一套,鉛筆一支,小刀一把,gps定位儀一臺,標杆一個,捲尺一個,橡皮一塊,木板一塊,書包一個,地質羅盤儀一個。最後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區域制定了勘察路線和工作計劃。

下午,在吳老師、張老師和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向目的地出發,進行路線勘察工作。每到一個小組的目的地,老師們都進行了認真的講解如何辨認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和如何確定工作區域的邊界。然後,帶領其他小組繼續前進。我們小組被分在最遠的區域劉李莊周圍的土地,正好有幾條道路穿過整個區域,把我們的區域分割成幾部分有利於我們展開分佈調查。我們首先進行初步的調查,熟悉調查的技術和技巧,然後在從最遠處向近處開始調查,在熟悉的.調查技術的情況下完成整個村莊典型區域的調查。

2、調繪與補測

週二,我們上午7:30到達目的地,開始進行調繪,由於剛剛開始,找不到工作的特點,進度稍慢。首先對南和西的邊界以內的土地利用狀況進行了gps定位。並繪製上圖,具體工作方法是:將實行區的同一土地利用的邊界進行gps定位。並換算出在地圖上實際到我們所在位置的距離,進行繪製上圖。gps儀是經三個點校準後的,緯度不差,經度差-4.5′。測完西邊及南邊後,向東走,調查大棚裏種植情況。毛桃、油桃和草莓居多,然後我們將各大棚進行定位。並測繪上圖。然後,由工作底圖上的路結合實地情況繪製圖斑,最後繪製耕地。

下午進行了村邊的繪製,由於村的南頭,有幾外擴建的新建築,我們進行實地補測,並結合工作底圖,進行繪製上圖。實習

由於是第一天,不論從精力上和熟練程度上都不是很高,進度稍慢,但經過我們團結協作,還是超額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務。

週三上午7:00,我們在劉李莊及以北地區進行調繪和補測。吸取昨天的經驗,並延長工作時間以確保實習工作的順利完成,我們7:00就已經抵達劉李莊,並開始了緊張的工作。首先,我們對昨天的圖面進行了簡單的整理,以確保今天的工作能夠順利完成。

土壤的實習報告範文5

一、實習意義

土壤在農林生產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長髮育的基地,是農林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壤可以爲植物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以及機械支持等,而由於動物生產又是以植物生產爲基礎的次一級生產,所以,土壤不僅是植物生產的基礎,也是動物生產的基礎,農林生產要以土壤爲最基本的生產資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農林生產技術措施的基礎和依據。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已經證實,整個農林生產過程中,在制定和採取各項生產技術措施時,必須首先考慮土壤因素,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產原則,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種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地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對保護和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對土壤的科研與保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偉大意義。

其四,土壤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土壤作爲影響人類生存的3大環境因素之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她爲人類提供食物和棲息之地,她的環境質量直接關係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對土壤科學的學習與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實習要求

1、野外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土壤剖面觀測和記錄以及討論,每人完成一份實習總結。

2、要求同學們遵守各項紀律,不怕苦,不怕累,認真進行實習內容的學習。

三、實習過程

1、實習目的:

(1)學習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細節,回顧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

(2)瞭解泰山山腳主要的岩石類型和土壤的類型、分佈、成土條件剖面特徵及改良利用措施;

(3)鍛鍊獨立進行土壤剖面的觀察,並能鑑別土壤類型的能力,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通過實習實驗,掌握土壤和岩層常規理化分析方法,並能對數據進行整理和應用。

(5)通過實習,回顧學習中國土地資源的類型分佈、各種質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史、瞭解其利用價值和利用現狀,增強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的環保意識。

2、儀器配備和試劑:

(1)儀器

1、土鏟: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確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點滴板):測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檢驗岩石的硬度。

5、捲尺:測定土壤發生層厚度。

6、鐵錘:敲砸岩石以便於做岩石的石灰性反應和觀察岩石內部性狀

(2)試劑

1、混合指示劑:測定土壤pH值中顯色。

2、稀鹽酸(1:3):用於測鹼性土壤的石灰性反應。

3、實習方法步驟:

(一)、泰山山腳實習地點

(1)剖面點的選擇:

根據實習目的選擇剖面點,選點位置爲泰山山腳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溝渠、村莊等人易干擾的地段。選好點後應觀察如下:

土壤類爲棕壤;

土壤類型分佈的地形爲山地山腳;

植被爲灌木林多爲農業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質爲殘、坡積母質;

農業利用情況爲種植少量柏樹和經濟樹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主要爲岩石較多,不便耕作;最後開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與修整:

根據實習目的確定剖面深爲0、8m,寬0、6m,依靠一個斷坡而挖掘,達到了母質層,剖面坑的'一端向陽,垂直削平作爲觀察面,觀察者隨宋老師站在斷坡地面觀察分析。挖掘時將表土堆於一側,下層土壤堆於另一側,兩端不堆土,觀察完畢後,將底土填回下層,表土填回上層,觀察面上不能踐踏。

(3)剖面觀察與土層劃分:

先遠距離觀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層組合,再靠近仔細觀察,根據各個剖面的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的變化,參考環境因素,推斷土壤的發育過程,具體劃分出各個發生層次。用鋼捲尺量出各層深度,記錄母巖的層位,在記錄本上勾畫土體構型如圖。

(4)土壤性狀的觀察和記載:

記錄剖面特徵,對各發生層次逐層詳細觀察並進行一些理化性質的速測。記錄顏色、質地、結構、土壤堅實度、土壤乾溼度、孔隙狀況、侵人體、土壤酸鹼度等。

(5)土壤pH測定:

取白瓷板(點滴板),將其擦拭乾淨,取相應層次土層的土適量於點滴板凹槽中,滴加適當過量的混合指示劑,輕輕晃動點滴板使測定充分,傾斜點滴板使顯色後的部分指示劑從凹槽中流出,觀察流出指示劑的顏色,拿比色卡進行對比,確定土壤的pH。

(6)實習實驗數據內容統計與處理:

(7)總結回顧:

1、泰山的氣候環境爲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植被分佈爲以海拔800m爲界,800m以上油松木,500m-800m多爲側柏、松樹,500m-200m多爲灌木;

2、泰山陽面成土母質爲殘積母質和坡積母質,土壤類型多爲棕壤,其母質巖主要是花崗岩,發育於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其主要特徵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紅棕色的B層,即含粘粒量較多的粘化層;土體內有鐵錳結核; 3、泰山山頂和陽面的岩石組成多爲花崗岩,陰面岩石組成多爲石灰岩,且泰山地勢爲東高西低,較多溪流爲自動向西流;

4、實驗實習中,堅定岩石礦物,主要鑑定光澤(包括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顏色(岩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條痕顏色爲其本身的顏色)、形態(晶體、非晶體等)、力學性質(解理性質、斷口、硬度等)、發光性、鹽酸反應、磁性、導電性等。

5、岩石元素組成分中,鉀長石和雲母等鉀元素含量較高。泰山上鉀長石和石英分佈較多。

(二)饅頭山實習地點(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徐毛村)

(1)由宋老師帶領觀察饅頭山的各種土質類型分佈和岩石的性狀和形成分佈;

(2)各組同學帶實習工具爬山觀察記錄各種岩石和土壤的形狀、顏色及周圍環境等,對個別土壤類型的土壤進行取樣測定其pH、對各種岩石進行取樣測定其風化物pH和是否具有鹽酸反應。

(3)觀察記錄內容如下:

饅頭組土層及主要岩石層分佈由下到上爲:黃土——薄層灰巖——黃綠色頁岩——鮮紅色頁岩——淺綠色頁岩

其中,各土壤和岩石層的分佈不是嚴格遵守以上分佈層次,由於受時間和自然風化的影響,各土壤和岩石層的分佈基本上以上層次週期性分佈。

土壤學作爲一門古老而又新發展起來的科學,主要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分佈、理化和生物學性狀,利用和改良,農業生產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學一般歸屬於農業科學中的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是農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教學實習作爲土壤學實踐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參與並認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和鍛鍊,掌握各種實習與實踐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爲將來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土壤學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