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職場百科

院士退休制

院士退休制

院士退休制

近日,媒體集中報道了院士將統一70歲退休這一事件。我國兩院院士是極爲光榮的稱號。任何一位院士都在自己學科裏擁有崇高的聲望。但多年來我國院士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行政化、利益化越來越重。院士將統一70歲退休就是爲了讓院士稱號迴歸學術本質。這時候再重讀:饒毅落選院士制度之殤一文,不少人會有別樣感受。饒毅,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2011年落選院士評選,輿論普遍認爲,他的落選並非學術能力不夠,而是因爲曾批評科技體制。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幹勇12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中央已批准相關改革方案,規定院士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在此之前,我國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定,一些單位在院士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後,會根據院士身體狀況和個人意願讓其本人自由選擇是否退休,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單位和地區從自身利益出發,如通過院士爭取更多的國家科研項目和經費資源而拒絕院士的退休申請,此種做法曾引發社會爭議。

幹勇認爲,院士70歲退休政策將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這項政策強調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旨在讓院士稱號迴歸學術本質,同時也將爲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員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有利於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成長”。

饒毅落選院士制度之殤

饒毅的落選,只是把這個關係界的面目暴露得比較清楚了而已,這裏,認人,認關係,認……就是不大認學術。跟真正意義上的權力場一樣,學界的邏輯,也是權力,權力的運作,權力技術的操作。而所謂的`學術,只是評審時的點綴。一個大學,評職稱時如此,一個科學院,評院士的時候,恐怕也是如此。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常說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學術水平也就相當於美國大學的助理教授,我覺得有些太低估國內院士了。但如果說大多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學術水平不如美國一流或二流大學的講席教授,應該是沒有多大異議的。

當今從國外歸國的學者,學術水平不亞於甚至高於上世紀50年代歸國的學者(如三錢)。例如,當今歸國者中有美國科學院的院士,美國一流大學的講席教授。老一代歸國者中能有幾人達到了這樣的水平?我不認爲應該厚古薄今,總是覺得老一代的歸國者比新一代優秀,而是應該認識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厚古也厚今,使得新一代歸國者也能施展抱負。張有學 (密歇根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中國科技體制有一定的問題,誰都沒有否認過,各界的意見和批評也從來沒有間斷過,甚至一些院士也承認,中國的科技體制是需要改革的。因此,說饒毅先生因爲批評科技體制而落選院士,很難讓人信服。柯巖,摘自《科學時報》評論

饒先生髮出如此憤青的“感慨”,說明這位“科學家”還很不成熟,而且也太看重個人的榮譽(其實他的榮譽已經不少了)。發幾篇《Nature》、《Science》論文就自稱爲“科學家”,這樣的“科學家”比起“兩彈一星”那些真正的科學家來說,算什麼?等拿到諾獎或拿出真正推動科技進步的東東以後再自詡爲科學家不遲。讓我們拭目以待。aaaasu(科學網網友)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制度屬於非自治型。院士增選的三個階段中,前兩個階段都有行政部門參與或起主導作用,由此產生制度上的種種弊端:行政部門爲了搶奪資源或政績對候選人進行包裝。推薦院士候選人或當選院士已經成爲某些行政部門或官員政績的體現,如某省有多少院士,某校有多少院士等。爲了院士數量的增加,不惜重金招攬院士或留住院士的現象非常普遍。全國具有資格評選院士候選人的行政部門有100多家,經過層層評審,平均一個候選人耗資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不等,而每兩年只有至多60人當選爲院士。張利華 王義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標籤:退休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