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成功率不到20%大綱

“啪”的一聲讓辦公室裏所有人的活動一下子定格下來,張新看着碎在地上的水杯,還有一口都沒喝現在卻溼了自己褲子的茶水,鬱悶不已。從9點折騰到 11點,整整一個上午,張新都沒能在自己公司的內部網站上修改成功自己的資料。這套人力資源管理軟件是公司新上的一套軟件,人事部門要求所有員工登錄系統內,註冊和修改自己的資料,以便進行正規科學的人事管理。可由於人事部門也忙於其他事務,沒給員工做培訓,很多人都像張新一樣,折騰一天也還不會使用這套系統。

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成功率不到20%大綱

後來,經過公司業務部門和人事部門一起討論才發現,這套系統的流程跟公司以前的工作習慣和辦事流程千差萬別,讓員工們屏棄原來所有的習慣和流程來適應這套新的軟件,確實有點不現實。無奈下,主管人事部門的副總下令,暫停軟件的使用。

這兩年有關e-HR的話題很熱,但一些公司面臨到失敗的懊惱,e-HR有什麼困惑和苦惱呢?1月8日,宏景世紀召開2007年用戶峯會,在會上,在座專家共同探討了這個問題,並給出了有啓發性的答案。

  e-HR應用成功率不到20%?

很多企業把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當做IT部門的一個項目來實施,從總體來看,成功率有待提高,而且很多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軟件報着一個很高的期望值,而實施過程中,達不到期望的時候,會比較失望。而且很多企業就像張新所在的公司一樣,雖然上了系統,但因爲種種原因用不起來,就處於閒置狀態,或者是開始用了一段時間,覺得應用比較麻煩,就會停止使用。北大縱橫管理諮詢公司的戴桂禮這樣總結到。

大易諮詢公司有過統計,根據500多家的企業用戶數據做出的調查顯示,國內e-HR的應用成功率不到20%。e-HR項目不成功有這樣幾種表現:一種是項目無疾而終;還有一種是系統沒有爲人服務,反而是人長期爲系統服務系統建設的過程太長,如果一個系統的生命週期就5年時間,用戶卻花一兩年時間進行建設,後期就成了沒完沒了地進行投入,系統不能發揮作用,人卻還要天天爲系統服務,這很令人失望;第三種就是期望值不斷降低;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系統雖然上線順利通過驗收,但是系統的衰減特別快,功能不能很快適應需求的變化。

  緣何成功率低?

大易諮詢的申剛正認爲,這幾種不成功的表現可能來自這樣的原因:一個是很多企業在建設e-HR系統的時候,比較忽視對這個項目目標的明確和細化,負責項目實施的負責人往往可能簡單地從網上摘抄一些功能介紹,整合在一起當成需求,而這些,實際上並不是需求,只是軟件的`功能說明而已。因此,企業自身的目標不清晰、不明確、不細化,而軟件實施公司不可能把企業所有的需求都挖掘出來,這就導致項目最後應用不暢的結果。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企業缺乏既懂人力資源又懂IT的內部管理人員,如果這個項目負責人如果不能綜合掌握業務情況,可能就會把整個項目的管理權撒手不管,一律扔給廠商去做,而實施廠商把規範制訂和實施等幾個權限都集於一身,後果可想而知。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在於企業用戶自身的e-HR項目團隊設置。很多企業對e-HR項目團隊不太重視,有的企業實施完e-HR系統之後,會讓一個崗位成績不太高或者是兼職人員去管理這套系統,但e-HR系統本身是具有生命週期的,其長短應該隨着它的管理以及需求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所以要求這個崗位由專長於業務和專長於技術的人員相互配合,才能夠讓系統的生命週期不斷延長。

正略鈞策高級副總裁李開彤認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導致項目失敗很多企業沒有把e-HR當做一項工作提到一定高度。很多企業認爲e-HR系統只是人事部門的事,而沒有上升到公司的戰略高度。而實際上e-HR項目應該是一個戰略,是全局型的、系統性的,它具有一定的規劃期,而且需要分階段一步一步達到目標。

更重要的是e-HR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e-HR表面上看是軟件,但其中的信息流貫徹的是人力資源的管理理念,如果企業整體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還沒建立起來,就盲目地上e-HR系統,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對症下藥解癥結

找到了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解開癥結。北京華夏基石信息技術公司的葉繼俊給出了三條錦囊妙計。第一個是設計。就像技術人員做系統一樣,如果設計、分析做得比較好的話,產品的編碼、測試和實施就一般不會出框也不會跑偏。因此對於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的企業來說,在實施e-HR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邊界描述清楚,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做產品的選型。

第二個是要看軟件產品是否能夠適應以後的需求變化。對於財務軟件來說,主要需要適應政策的變化,它只需要在覈算的基礎上產生變化,相應地進行報表調整,而很少會影響到企業流程跟組織結構。而e-HR的變動比較頻繁,而且會影響到工作流程及人員工作崗位等層面。

第三個要考察軟件的集成性。目前一個獨立的產品運作企業已經很少了。比如e-HR就需要跟財務、OA等等這些系統進行集成,而越是大企業,在應用上就越要考慮這個問題。

主要弄清楚這三方面的問題,相關的技術服務並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考慮,因爲對於企業來說,只要確定好設計思路和目標,至於採取哪條技術路線的產品、獲得哪方面的服務,就都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