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6篇)

在當下社會,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6篇)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1

隨着經濟社會全球化,農村經濟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綜合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與興趣等方面出現“西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有所淡化。春節期間,我對家鄉農村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適當的調查,分享給同學們,藉此激發同學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並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

下面向大家彙報關於春節習俗的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

一、春聯

走訪和觀察了幾十戶人家,認真查看和欣賞了各種對聯,現將我的分析彙報給大家。

1、春聯的格式

正門對聯:貼在門堂中,紙張較寬大,字數一般4-5個大字,少數鐵門有7個大字的。

門旁對聯:貼於門兩旁,一般木門旁較窄,多數是7個小字對聯,也有9個小字對聯。有些人家是大鐵門,則是7-9個大字對聯。

門頭橫聯:貼於門堂上方,多數情況下木門纔有,字數講究爲偶數,字數一般是10個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對聯構成的,

“四個字”:貼於門頭正上方,特大字,反應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見爲“紫氣東來”、“飛熊鎮第”、“耕讀傳家”等。

“福”字:正門的最上方通常貼一個“福”字。有的正貼,也有倒貼的。倒貼寓意“福到”。

柱聯:貼於各種柱子上,大字對聯,通常7-9個字。

迎喜條:通常貼在家門口的樹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來財”等

2、春聯的內容

正門對聯的內容多半都是積極、樂觀、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願類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言志類的,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祝壽類的,如“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鬆”

歌頌類的,如“國夢圓時家夢好,政風暢處世風清”

寫景類的,如“幾行綠柳門戶曉,一樹紅梅萬戶春”

行業類的,如“聯通千里全家福,信達萬戶百姓歡“

勵志類的,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3、春聯的材質與種類

(1)地方工藝的紅紙人工書寫:比如,我爺爺就喜歡買當地叫“鳳凰特紅”紅紙,在白紙上塗上紅色塗料,越曬越紅。用碳素墨水書寫對聯,即使一年過去了,還是黑字黑的發亮,紅紙則鮮紅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紅紙上印刷黑色字跡的對聯,這種對聯開始好看,時間長了就會裉色發白。

(3)燙金版:也屬於印刷的一種,在紅紙上印刷燙金字對聯,金光閃閃,很好看,但陽光曬的時間長了,字就會掉下脫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講究,喜歡買印刷版對聯,方便省事。但是年齡大一些的人喜歡買好紅紙,請人到家寫對聯或訂購手寫的對聯。其實,後者賦有傳統文化氣息,值得推崇。

4、貼春聯

(1)時間

貼春聯通常時間是除夕當天的上午,貼好春聯就等着吃午飯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貼春聯的。大人們說,民間有習俗,窮人家過年就是“年關”,但只要貼上春聯,債主見到了就不會上門要債了。

(2)程序

“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舊春聯撕掉,把門清理乾淨。

農村一般會先“打”好“漿糊”,然後裁好對聯,做好準備。先在門上相應部位塗上漿糊,然後把對聯拉直,輕輕貼上去,稍微調整後,用抹布壓平即可。有時候要藉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貼對聯也講究文化,傳統文化要求左邊爲上聯,右邊爲下聯,而上下聯的判斷依據是平仄聲,需要了解對聯知識並拼音基礎好。如果家裏人沒有文化,你從他家的春聯貼法就可以看出來。

5、特殊的孝聯

對於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會貼1-3年的孝聯,以示對親人的沉痛悼念。

二、煙花爆竹

在傳統的習俗中,春節放煙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煙味總是和春節的氣息緊密整合在一起。人們總是以爲煙花爆竹放的越響亮,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網絡查詢可知:放爆竹是爲驅逐一個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確保民衆平安,進而演化爲一種祈福平安的民間習俗。

1、燃放時間

(1)過小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爲了送竈神回孃家(天堂)。民以食爲天,期盼竈神能“上天說好話,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飯時。過去,年夜飯是在晚上,如今“搶過年”,不少人家上午沒到十點就吃飯了。

(3)除夕半夜12:00時。“爆竹一聲除舊歲”,守夜結束時,爆竹聲震天,接“竈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來。

(4)正月七年級的早晨,俗稱“開門炮”。民衆很講究“開門炮”,希望一次呵成,預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順利!

(5)正月九年級早上“送年”。過去,表示節日完成,需要開始下地幹活了。

2、煙花爆竹的種類

(1)禮炮型煙花:觀賞性強,衝擊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曠地帶,當然價格也是較貴的。據說是近十多年纔有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與閃光炮(如“遍地紅”)兩種,前者是傳統簡裝鞭炮,價格較便宜,後者是精包裝、安全性好的鞭炮,價格較貴。鞭炮燃放起來持續響亮,預示順當,是春節必不可少的。

(3)手持煙花:通常是兒童們手持燃放的觀賞、娛樂型煙花。我小時候就喜歡纏着父母買這種煙花玩。

3、反思

隨着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即使在鄉下不限放煙花爆竹,相對於往年,燃放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以往,除夕及正月七年級,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村莊和街道,空氣中瀰漫着濃厚的硝煙味道,讓人咳嗽不已,簡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難!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還在國小,爺爺奶奶要求爸爸過年也要放煙花。後來,經過爸爸、媽媽和我的建議和反覆勸說,爺爺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煙花。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爺爺奶奶準備好過年的鞭炮,爸爸在單位和小區裏再也沒有燃放過任何煙花或炮竹。作爲老師,爸爸每到春節都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不要燃放煙花爆竹,他確實以身作則做到了。

煙花易冷。不管煙花爆竹多美,過多地燃放的確對環境空氣產生了污染,需要我們理性對待。聽在曾經在上海過春節的大舅說,上海過春節非常安靜,根本沒有一點兒鞭炮聲,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濃厚。或許,我們也要改變思想觀念,對傳統文化進行改良與發展,對煙花爆竹進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親訪友喜酒忙

1、走親訪友是春節最熱鬧的事情。

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少親人打工在外,春節成爲親戚之間互動的主要時期。一般地,走親訪友都會帶點禮品。禮品多數爲酒類、乳製品,也有其他的,如香菸、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後,主人會招呼大家先圍在火盆周圍,端出各種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緣關係近、平時關係好的親朋好友會留下來一起吃飯,彷彿不吃飯是對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別希望親戚朋友在家裏多熱鬧一段時間,所以有不少親友會選擇聊天、喝酒、打牌,把熱鬧的氣氛搞的濃厚,主人會很開心,事後也會津津樂道。

2、喜酒扎堆禮金重

因爲平時在外工作的人多,鄉村多半是婦孺兒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節期間,比如結婚、喬遷,甚至還有把孩子週歲喜酒提前或推後到春節期間,圖的是親戚朋友都能到場,熱鬧一些。這些扎堆的喜酒無形中使得春節變得更加匆忙,甚至會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況。

3、反思與新氣象

走親訪友帶禮品導致浪費較大,雖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帶來的禮品轉送給B,而B又流轉給C,但最終家家都會留下一類酒品和乳製品等,而今禮品動輒幾百元,導致每個家庭花銷很大。但實際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幾瓶酒,禮品往往過期了也用不掉,浪費驚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節禮金花銷很大。隨着經濟的發展,禮金越來越重,由於崇尚禮尚往來,禮金的攀比導致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然而,春節也出現了新氣象。

(1)有不少家族統一意見,春節往來不再帶禮品,彼此之間見面聊天、喝酒、打牌,圖個熱鬧,就非常不錯。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團拜,把家族的親人約到酒店,一起見面吃飯、聊天、娛樂,不要天天張家李家到處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輪流到訪。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這樣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來,主辦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節約了時間和精力。

結束語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重大經濟因素參與,我的調查報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調查報告能激發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並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使得這一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得到更好的豐富與發展。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2

在除夕前夕,我觀察到許多家商鋪都關門了,人們都急着回鄉過年。但是,我們附近的回民餐館、11中附近的藏民地攤都照樣營業,這是爲什麼呢?

通過調查,原來,春節只是我們漢族的最重要的節日,少數民族的“春節”和漢族的春節不在一天。

藏族——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在藏曆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回族——回族人過春節的意義與漢族不同,只是把其當作一個年終歲尾與親友團聚慶賀的節日,禁止燃放鞭炮等行爲。回族人在中國大地上分佈的很廣,因爲所處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在這個節日上有些地方性的差異。過節的方式與漢族不一樣。北方的漢族大年七年級吃餃子。而回民大年初—吃滷麪,八年級才吃餃子,以示區別。也有些生活在比較偏遠地區的回民不過春節。

傣族——傣族的新年其實爲潑水節,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爲期三至四天。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至今已數百年。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爲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一羣羣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湛水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

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才知道,原來春節主要只是漢族人民過,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自己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有多樣文化的大家庭,有着多姿多彩的節日習俗和文化。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3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爲隆重的傳統佳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乞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名族特色。

地分東西南北,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春節習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點。重慶市地處西南,是遠近聞名的靚麗內陸山水城。重慶市東北部地區臨近湘西、陝南,主要居民爲漢族和土家族,包括萬州、雲陽、開縣、奉節、巫溪、巫山、城口等,直轄前被稱作川東地區。此地區內各區縣居民生活習俗、民風民情基本一致。雖不能觀一隅而知天下,但卻可觀一城而曉一地區。現以萬州、雲陽兩地爲基,通過調查,瞭解重慶市東北部地區居民的春節習俗,曉其傳統,尋其特色。

二、調查對象

1、區域

本次調查區域爲重慶市東北部山區,以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爲重點調查對象。

2、人羣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當地的春節習俗,調查人羣爲當地居民,對人羣年齡等不再細分。

三、調查經過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調查方式,走訪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觀察當地居民在春節期間的行爲,並向其詢問具體習俗。

調查的第一站是萬州區枇杷坪某街道居民葉先生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六,距離除夕大年夜還有三天時間。葉先生家剛剛喬遷新居,正在宴請賓客慶祝,當地人稱“賀房子”。從葉先生口中得知,由於臨近春節,臘月裏許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擺酒席的人特別多,酒樓至少得提前一個月預定。另外在萬州王家坡地區,調查員走訪了幾家大型商場和超市,發現裏面都是人頭攢動,生意十分火爆。一打聽,人們都在忙着置辦年貨。給自己和家人買身新衣裳,給家裏添置些紅紅火火的裝飾品,買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飲料等。

第二站是萬州區郭村鎮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後一天。王婆婆平時和老伴兒兩個人住在家裏,兒孫們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過年,兒孫們都從外地趕了回來陪老兩口歡度春節,老兩口樂得嘴都合不上了。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爲年夜飯忙碌着,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第三站是雲陽縣濱江路張女士家,時間爲農曆大年八年級,張女士一家正準備

出門去拜訪孩子的外公外婆。張女士夫妻二人提着爲二老準備的新年禮物,簽着他們的女兒,樂呵呵的出了門。

最後一站是雲陽縣江口鎮某村居民黃先生家,是時間是農曆正月初六。黃先生一家基本結束了走親訪友,回到自己家裏,收拾收拾準備投入新一年的奮鬥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繼續努力前行。

此次調查共經十天,從節前到節後,觀察瞭解到了重慶市東北部地區居民在春節期間的習俗,爲調查結論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調查結論

經過調查,關於重慶市東北部山區的春節習俗,得出以下結論:

1、該地區居民和全國所有羣衆一樣都十分看重春節這一重大節日。由於該地區的外出務工人員特別的多,尤其是在農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臨近新春佳節,許許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親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比較有特點的是,該地區居民十分看重除夕當天的午飯,菜品十分豐盛,豬頭肉、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吃飯前會先在屋外點燃一掛爆竹,在屋內飯桌旁先燒幾張紙錢,桌上擺好三葷三素三碗飯三碗酒,請祖先來吃頓團圓飯,撤掉後才能開飯。相鄰的幾家人之間還會比比誰家更早開飯,搶個步步爭先的好彩頭。

2、當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節前一定會給自家祖先“上墳”,即除掉墳上的雜草,給墳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還會讓每一個成員都來添土,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同時乞求祖先的保佑。在過年的時候會給祖先燒紙錢、上香、放鞭炮、掛墳票,隨着經濟實力的提升,一部分人會同時在墳前放煙花。當地人十分看重風水玄學,據說明年也就是20xx年是閏年,閏年不能動墳,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燒些紙錢之類的。

3、該地區居民在尊重傳統的情況下也會有些變通,比如說守歲,現在很少有人會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會等到零點鐘聲響起,燃放過爆竹煙花過後便去睡了。聽說先前當地還有在零點時放十二個大炮仗的習俗,由於安全係數實在太低,出現過很多起被鞭炮炸傷的事故,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繼續堅持了。

4、正月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的忌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總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爲新的一年求個好的開始。有趣的是大年七年級這一天,家長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牀,那樣不吉利,很多家長會在睡覺前叮囑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懶覺的小孩兒家長可就沒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罵,只能由着他了。

5、在該地區走親訪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八年級是回孃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隨着父母去拜見外公外婆。從大年八年級開始,大家便忙碌着走親戚了。爲了避免客人來了主人卻走親戚去了這樣的尷尬情況,一般會約好某一天去某人家裏拜年,這樣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當然了,壓歲錢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晚輩也會給長輩錢,但不叫壓歲錢,只能說是晚輩的一點心意,孝敬長輩的。如果初次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話,幾乎會收到所有長輩的壓歲錢。初次隨父母走親訪友的嬰兒也一樣,不光長輩給,已經工作的哥哥姐姐也會給壓歲錢。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爲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4

一、關於“春節習俗”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爲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爲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爲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5

1、打揚塵:

“揚塵早,春來早。福星多,災星少。”這是流行在武漢當地的一句順口溜。臘月二十四清晨起來,家家戶戶便要“打揚塵”,將室內室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亮亮堂堂迎接新年。而且“打揚塵”越早越好,說是這樣春就來得早,可以避免災星。

但是,因爲武漢人的生活壓力很大,工作繁重,大部分人都是在大年三十才放年假。不少年輕人並不認爲打揚塵很重要,很多老年人自己也沒有能力去打揚塵,而這個時間段也很難請到鐘點工來幫忙打揚塵,所以,我調查了20家,只有13家打了揚塵,佔65%。我們家打了揚塵,但是是在年後纔有時間做的,年前沒有做。

2、放鞭炮:

放鞭炮的時間: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始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初始主要是爲了驅除癘疫,也就是驅逐瘟神疫鬼。到了宋代纔有今天的除舊之意,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祭竈拉開帷幕的,節日燃放煙花爆竹也由此開始。但是,因爲武漢的禁鞭令,在城區,我們只能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放鞭。所以,武漢人幾乎都集中在大年三十晚上放鞭。

武漢人過年放鞭炮從三十吃年飯開始,先放鞭驅邪,鞭炮放完全家坐在桌上吃年飯。

爲什麼除夕放鞭?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意思是“月窮歲盡”,即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而燃放鞭炮就成爲活動的重頭戲了。

當子夜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通過我的調查,20戶人家,只有1戶沒有放鞭,放鞭率高達95%。

3、貼對聯: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明代,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

武漢大多數人家也在除夕之前換對聯,我調查的20戶人家中,有18家換了新的對聯,佔90%。

4、吃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祝願全家有好彩頭,家運興旺,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吃年飯是家庭團聚很重要的活動,我調查的20戶人家,家家都要吃年飯,佔100%。

5、發短信拜年:

據統計,國人春節期間的短信20xx年達300億條,遠遠超過20xx年的230億條,而20xx年,春節期間的短信不過才180億條。20xx年除夕當天,湖北省的手機用戶共發送了近16、3億條短信,創歷史新高。

“無論我在何處,我與您只有一個熒屏的距離;無論我在何時,我都會銘刻您在心裏,我在遠方祝福您!”

“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是情調,自己放作料,收到短信後自己笑一笑。”

在當今忙碌的生活節奏中,發短信拜年成爲國人新的春節習俗。收到朋友的祝福短信、安慰短信,會使人心情舒緩、壓力減輕。所以,人們樂此不疲地互發短信表達情感,也更願意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支持。人們需要互動、需要交流,發送短信成爲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方式。

調查結果:

通過本次調查結果我覺得春節對於我們武漢人是很重要的節日,我們也很重視,因爲春節不僅是一個隆重的節日,更是家人團聚的代名詞。但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少年輕人不願傳承老的習俗,有了新的過節方式

春節期間民俗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20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xx

調查人:xx

調查問題:春節習俗中的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壓歲錢。

 被調查者:家長、老前輩、有關資料

調查結果:

1、貼對聯

春聯是從兩千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吃年夜飯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匯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長輩家吃。對於年夜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很講究的,在我們當地,年夜飯至少要炒六個菜,然後再煮上一大盆大鍋飯,燜一盆大米,在午夜12點還要吃餃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飯了,都忙着到處去拜年。

3、拜年及收壓歲錢

正月七年級拜年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日子,因爲我們可以受到許多壓歲錢。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個專門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對夫婦用紅紙包了幾個銅錢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來了以後,這個小孩身上冒出紅光,妖怪嚇得趕緊跑了,其他人也學者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妖怪果然不敢來了。所以,現在長輩們會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以祈求孩子們來年平平安安。

4、調查體會: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日,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應該多瞭解一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一下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