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5篇)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5篇)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爲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爲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爲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2

告別了20xx年,我們迎來了讓人興奮的20xx年。在春節中,大街小巷都掛上了火紅的燈籠,千家萬戶都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春節是個人人皆知的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祖國的東西南北,流傳着許多的民俗!

貼春聯、掛燈籠、煮餃子、吃團圓飯……

東北一帶過年流傳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

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陝西的民俗有許多:推上碾子壓糕面,趕着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

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秧歌拜年也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

湖南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爲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山東德一帶是:

臘月23謂之小年。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掃屋子、院子。

臘月26、27蒸饅頭、包子、黃面。

臘月28炸魚、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臘月29燉肉。

除夕上香、貼春聯。中午12點之前請老的少的家來。然後點鞭炮,一家人吃團圓飯。下午包餃子,晚上點鞭炮吃餃子。晚上繼續包餃子,守歲。零點放爆竹。大年七年級4點多起牀煮水餃,煮熟餃子都是先上供,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再吃餃子。

八年級開始走親訪友,先姥姥、姑親孃姨、丈人家。初六後朋友。一般初六飯店開

業,同學朋友聚會。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3

山東地區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而又能彰顯一個地域獨特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春節又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但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傳統民俗逐漸被人們所遺棄,致使近年來年味漸淡。對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我來自山東濰坊,所以我對家鄉地區的春節習俗進行了社會調查,並對春節民俗進行了收集與整理,希望能讓大家對山東傳統文化有所瞭解。體驗各地域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多樣性的無窮樂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就呈現出來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節日。山東地處黃河流域儒家文化發源地,歷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要說真正進入春節,那就理當從小年開始。在北方,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被稱爲小年,也被稱爲祭竈節、竈王節。據說這一天,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所以一大早人們就把印有竈王爺爺的年畫貼在竈臺旁,加以供奉。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另外這一天一定要吃水餃,取義送行餃子迎春風,在我們家鄉,剛出鍋的餃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竈王爺爺面前,並擺上筷子,用以供奉竈王爺爺和他的兩位娘娘。如果說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那麼小年過後人們便開始真正忙碌起來。民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因爲“塵”與“陳”諧音,因此新春掃塵也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在這幾天人們一般會把家裏進行徹底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什麼的。不單是要把家裏打掃乾淨迎接客人,也爲把原有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乾乾淨淨迎接春節的到來。

這段時間人們也都會忙着置備各種年貨。所以大街上到處都是賣東西的小攤位,從春聯、燈籠到各種吃食應有盡有。在農村地區更有趕年集的風俗,此時全家會一起出門購置年貨,買新衣,父母也會盡可能的滿足孩子提出的購買要求,另外在採購春節用品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爲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熱鬧。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因此春節前也是殺豬的最好時間,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保存較長時間,這也與南方過年制臘肉有相似之處。北方的主食是麪食,所以過年前也有提前蒸幾鍋饅頭、豆包備用的習慣。通常爲了供奉和好看,也會蒸一些花饃,類似刺蝟饃、棗山之類的。小時候每當媽媽過年蒸饅頭時,我也會因爲好玩而根據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狀各異的花饃,等到蒸好後便會先挑出自己親手做的花饃先吃掉,漸漸的長大了,再幫忙做饅頭時也就沒有了那份閒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稱爲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說法。但是今年卻又有例外,閏年的緣由臘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東,除夕這天早上人們會提早起牀打漿子,貼春聯。所謂漿子,就是一些麪粉漿糊,煮過之後便是很好的粘合劑,用它來貼春聯,一年都不會掉。火紅的春聯貼在門上自然是喜慶,另外也會有很多家庭會在家門口掛紅燈籠,更增加了節日氣氛。貼好了春聯和福字,剩下的時間就是繼續做沒完成的工作,再就是準備年夜飯了。山東大部分地區都選擇在晚上吃一頓隆重的年夜飯,迎接新年的到來,也有少部分魯西南地區會選擇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隨着時代的發展,年夜飯自然已是相當豐盛,但是每年桌上都會有魚,有“年年有餘”之意,另外雞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爲雞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蘿蔔和蒜泥涼拌的“大雜燴”了,寓意來年家裏什麼都不缺。其他的就隨自己喜歡而定了。在我們這裏,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過除夕,妯娌們在廚房忙活着年夜飯,小孩們聚在一起玩耍,男人們則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飯時通常都會分兩桌,男人們在正桌,女人們另外一桌,稍微大一點的男孩則會上正桌。在山東傳統習俗中,不管何時,家裏來客人留下吃飯時,女人都是不允許上桌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婦女地位逐漸提高,這一習俗逐漸被取締,但是傳統節日裏依舊會殘留一些痕跡,並且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了人們。此時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團圓飯,其樂融融。除夕夜也有守歲之說,通宵守歲,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過零點時分,家裏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煙花,以鞭炮的響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此時女主人會在家裏的院子裏燒一些黃色的燒紙,這些紙在燒之前要用錢打一打,古時說這些紙是燒給天上的神仙們用的冥錢,神仙們收了錢就要保佑人們來年發財。零點過後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節,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去邪惡、求吉利,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稈,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像那幾年還在上高中時,父母在除夕夜時也會把芝麻稈撒在院子裏,寓意我們成績能節節高升,取得好成績。餃子要煮的多,必須有餘,飯後鍋裏要放上饅頭、豆腐。意在有餘頭,都有福。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竈王爺爺,而且餃子要用筷子挑開,方便神仙們食用。吃完餃子,春節的這頓年夜飯纔算真正的結束了。

七年級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們最忙碌的一天,這天人們都會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戶的拜年。早起後,開門前要先放鞭炮,然後在門口外放一隻竹竿或木棍,來拜年的人們踩過木棍進門。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輩的年輕人,長輩的一般都會待在家裏,招待來拜年的客人。首先給家裏的長輩拜年,拜完之後纔出門到親戚家及鄰居家裏拜年。記得小時候我給長輩拜年時都要磕頭,現在很少見了,只是問好就可以了。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小孩子們盼望過年,其實很大成分就是想買新衣服和想要壓歲錢吧。想想小時候得到壓歲錢後的那個高興勁,現在想想還禁不住想笑。大年七年級還是有很多避諱的: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等。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4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爲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爲"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爲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5

隨着經濟社會全球化,農村經濟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綜合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與興趣等方面出現“西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有所淡化。春節期間,我對家鄉農村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適當的調查,分享給同學們,藉此激發同學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並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

下面向大家彙報關於春節習俗的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

一、春聯

走訪和觀察了幾十戶人家,認真查看和欣賞了各種對聯,現將我的分析彙報給大家。

1、春聯的格式

正門對聯:貼在門堂中,紙張較寬大,字數一般4-5個大字,少數鐵門有7個大字的。

門旁對聯:貼於門兩旁,一般木門旁較窄,多數是7個小字對聯,也有9個小字對聯。有些人家是大鐵門,則是7-9個大字對聯。

門頭橫聯:貼於門堂上方,多數情況下木門纔有,字數講究爲偶數,字數一般是10個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對聯構成的,

“四個字”:貼於門頭正上方,特大字,反應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見爲“紫氣東來”、“飛熊鎮第”、“耕讀傳家”等。

“福”字:正門的最上方通常貼一個“福”字。有的正貼,也有倒貼的。倒貼寓意“福到”。

柱聯:貼於各種柱子上,大字對聯,通常7-9個字。

迎喜條:通常貼在家門口的樹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來財”等

2、春聯的內容

正門對聯的內容多半都是積極、樂觀、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願類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言志類的,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祝壽類的,如“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鬆”

歌頌類的,如“國夢圓時家夢好,政風暢處世風清”

寫景類的,如“幾行綠柳門戶曉,一樹紅梅萬戶春”

行業類的,如“聯通千里全家福,信達萬戶百姓歡“

勵志類的,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3、春聯的材質與種類

(1)地方工藝的紅紙人工書寫:比如,我爺爺就喜歡買當地叫“鳳凰特紅”紅紙,在白紙上塗上紅色塗料,越曬越紅。用碳素墨水書寫對聯,即使一年過去了,還是黑字黑的發亮,紅紙則鮮紅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紅紙上印刷黑色字跡的對聯,這種對聯開始好看,時間長了就會裉色發白。

(3)燙金版:也屬於印刷的一種,在紅紙上印刷燙金字對聯,金光閃閃,很好看,但陽光曬的時間長了,字就會掉下脫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講究,喜歡買印刷版對聯,方便省事。但是年齡大一些的人喜歡買好紅紙,請人到家寫對聯或訂購手寫的對聯。其實,後者賦有傳統文化氣息,值得推崇。

4、貼春聯

(1)時間

貼春聯通常時間是除夕當天的上午,貼好春聯就等着吃午飯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貼春聯的。大人們說,民間有習俗,窮人家過年就是“年關”,但只要貼上春聯,債主見到了就不會上門要債了。

(2)程序

“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舊春聯撕掉,把門清理乾淨。

農村一般會先“打”好“漿糊”,然後裁好對聯,做好準備。先在門上相應部位塗上漿糊,然後把對聯拉直,輕輕貼上去,稍微調整後,用抹布壓平即可。有時候要藉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貼對聯也講究文化,傳統文化要求左邊爲上聯,右邊爲下聯,而上下聯的判斷依據是平仄聲,需要了解對聯知識並拼音基礎好。如果家裏人沒有文化,你從他家的春聯貼法就可以看出來。

5、特殊的孝聯

對於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會貼1-3年的孝聯,以示對親人的沉痛悼念。

二、煙花爆竹

在傳統的習俗中,春節放煙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煙味總是和春節的氣息緊密整合在一起。人們總是以爲煙花爆竹放的越響亮,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網絡查詢可知:放爆竹是爲驅逐一個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確保民衆平安,進而演化爲一種祈福平安的民間習俗。

1、燃放時間

(1)過小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爲了送竈神回孃家(天堂)。民以食爲天,期盼竈神能“上天說好話,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飯時。過去,年夜飯是在晚上,如今“搶過年”,不少人家上午沒到十點就吃飯了。

(3)除夕半夜12:00時。“爆竹一聲除舊歲”,守夜結束時,爆竹聲震天,接“竈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來。

(4)正月七年級的早晨,俗稱“開門炮”。民衆很講究“開門炮”,希望一次呵成,預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順利!

(5)正月九年級早上“送年”。過去,表示節日完成,需要開始下地幹活了。

2、煙花爆竹的種類

(1)禮炮型煙花:觀賞性強,衝擊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曠地帶,當然價格也是較貴的。據說是近十多年纔有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與閃光炮(如“遍地紅”)兩種,前者是傳統簡裝鞭炮,價格較便宜,後者是精包裝、安全性好的鞭炮,價格較貴。鞭炮燃放起來持續響亮,預示順當,是春節必不可少的。

(3)手持煙花:通常是兒童們手持燃放的觀賞、娛樂型煙花。我小時候就喜歡纏着父母買這種煙花玩。

3、反思

隨着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即使在鄉下不限放煙花爆竹,相對於往年,燃放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以往,除夕及正月七年級,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村莊和街道,空氣中瀰漫着濃厚的硝煙味道,讓人咳嗽不已,簡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難!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還在國小,爺爺奶奶要求爸爸過年也要放煙花。後來,經過爸爸、媽媽和我的建議和反覆勸說,爺爺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煙花。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爺爺奶奶準備好過年的鞭炮,爸爸在單位和小區裏再也沒有燃放過任何煙花或炮竹。作爲老師,爸爸每到春節都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不要燃放煙花爆竹,他確實以身作則做到了。

煙花易冷。不管煙花爆竹多美,過多地燃放的確對環境空氣產生了污染,需要我們理性對待。聽在曾經在上海過春節的大舅說,上海過春節非常安靜,根本沒有一點兒鞭炮聲,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濃厚。或許,我們也要改變思想觀念,對傳統文化進行改良與發展,對煙花爆竹進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親訪友喜酒忙

1、走親訪友是春節最熱鬧的事情。

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少親人打工在外,春節成爲親戚之間互動的主要時期。一般地,走親訪友都會帶點禮品。禮品多數爲酒類、乳製品,也有其他的,如香菸、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後,主人會招呼大家先圍在火盆周圍,端出各種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緣關係近、平時關係好的親朋好友會留下來一起吃飯,彷彿不吃飯是對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別希望親戚朋友在家裏多熱鬧一段時間,所以有不少親友會選擇聊天、喝酒、打牌,把熱鬧的氣氛搞的濃厚,主人會很開心,事後也會津津樂道。

2、喜酒扎堆禮金重

因爲平時在外工作的人多,鄉村多半是婦孺兒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節期間,比如結婚、喬遷,甚至還有把孩子週歲喜酒提前或推後到春節期間,圖的是親戚朋友都能到場,熱鬧一些。這些扎堆的喜酒無形中使得春節變得更加匆忙,甚至會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況。

3、反思與新氣象

走親訪友帶禮品導致浪費較大,雖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帶來的禮品轉送給B,而B又流轉給C,但最終家家都會留下一類酒品和乳製品等,而今禮品動輒幾百元,導致每個家庭花銷很大。但實際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幾瓶酒,禮品往往過期了也用不掉,浪費驚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節禮金花銷很大。隨着經濟的發展,禮金越來越重,由於崇尚禮尚往來,禮金的攀比導致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然而,春節也出現了新氣象。

(1)有不少家族統一意見,春節往來不再帶禮品,彼此之間見面聊天、喝酒、打牌,圖個熱鬧,就非常不錯。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團拜,把家族的親人約到酒店,一起見面吃飯、聊天、娛樂,不要天天張家李家到處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輪流到訪。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這樣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來,主辦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節約了時間和精力。

結束語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重大經濟因素參與,我的調查報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調查報告能激發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並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使得這一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得到更好的豐富與發展。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6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寒假期間,我利用走訪的形式,對家鄉附近的一些老人進行了諮詢調查,並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進行了彙總整理,並作出如下調查報告。

關於我們邢臺人的春節習俗,據傳頌的民謠來形容:“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轉一轉......” 在我們這裏,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菸酒瓜果、乾菜蔬菜,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這一天被稱爲“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我們這就有“二十三,祭竈官”說法,而且在這天還要包餃子。在我們這裏,很多人家的廚房設有竈王龕,有的人家裏是將竈王爺神像直接貼在牆上。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擺放供品,這樣,他就不會在上天之後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我們這裏有“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認真的屋裏屋外徹底地打掃一番,要把這一年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除舊迎新,來年更好的美好願望。之後的幾天就是蒸棗卷、蒸饅頭,炸丸子,許多人家要在臘月裏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到了正月,尤其是七年級到初六,天天要吃臘月裏置辦的年飯,預示着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一般城市裏大多住的是樓房就是在門上貼個門神或者福字,而在我們這邊鄉村中,要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不用說門口,甚至拖拉機等農用工具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但其實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並不注重對聯裏寫着什麼,就是圖個喜慶、紅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間還有抽空去理個髮,因爲在我們這裏有正月不能理髮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但經詢問考證,這一傳統來自於清初對漢人強制實行的“剃髮政策”。爲了抵制清王朝,漢人以正月不理髮來寄託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不過在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之下出現了偏差,變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種習俗。不過近些年來這一習俗也漸漸不再被年輕人認可,只有一些年長的人還在注意並沿襲這個風俗習慣。

到大年三十,我們這裏值得額外闡述的地方性風俗是有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儀式。這裏的“爺爺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過年的時有要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兄弟幾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處設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裏設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設供桌,依次類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將畫有家庭祖輩家譜的佳布掛上;然後,將爺爺奶奶的神符貼在佳佈下方。隨後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的老天爺全神符貼在爺爺奶奶神符的左邊。最後是再擺放上貢品。請爺爺奶奶的過程是由男性長輩帶領子孫,攜帶三柱香、燒紙和鞭炮,從家裏出發,來到老墳地(墳地遠的可以在村外路口邊)。然後一人將香插在墳頭(路邊請的,堆個土堆插香)點燃,一人燃放鞭炮。全體跪拜,長輩口唸“過年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吧”,隨後長輩持香帶領全體回家,中途不準與人交談,不準串門,不準回頭。接着再到正月七年級拜年的時候,兄弟子孫先面對供桌上方的“爺爺奶奶”神符,給“爺爺奶奶”下跪拜年,然後再給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親戚朋友來家拜年,也是先要給本家供奉的“爺爺奶奶”拜年,然後再給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這個送“爺爺奶奶”、上墳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飯包好餃子,先給“爺爺奶奶”上飯,上貢臺上擺上一碗餃子,再燒一炷香。“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折貢、撤貢,把祖宗三代爺爺、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後去上墳,在墳上將神符和燒紙一起燒掉。這個習俗整個過程就結束了。請祖先歸家過年,是延續古代神靈崇拜的“請神”習俗,也是每到佳節倍思親,後人寄託對先人思念的一種方式,表達出後輩不忘先輩的養育教導之恩,逢年過節對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村裏的人們要把貢品擺在院落裏,意思是上貢請衆神,過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先享用年夜飯,之後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發生的事,開開心心的吃一頓年夜飯。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幾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門拉家常,更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心情愉悅。這就是“熬年夜”也稱守歲。等到十二點整要跨年的時候,各家都要把準備好的鞭炮拿到院子裏放,一時間鞭炮齊鳴,過年的氣氛瞬間點燃,伴隨着喜鬧的鞭炮聲,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七年級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餃子,接着換上新衣服,準備好糖果、瓜子、花生、煙,敞開自家的大門,歡迎鄰里街坊、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當然自己也會先到鄰居家裏拜年,然後回到老家給家裏鄉村的親戚拜年。大年八年級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有女兒嫁出去的人家要熱熱鬧鬧的擺上酒席,跟女婿女兒坐在一起吃頓飯,好好聊一聊。九年級初四就沒有那麼多說法了,基本就是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這天是給先輩上墳、送爺爺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墳地上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祭祖,放鞭炮,送走“爺爺奶奶”。在我們這的風俗中,過了初五這個年就算是基本過去了,上班的也依次開工,之後就只有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放煙火的日子。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作爲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此次調查活動,儘管用時不長,但讓我對家鄉的一些民風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瞭解家鄉的一些習俗的來源,增長了見識,也增添了對傳承家鄉民俗文化的責任感。同時,此次調查的圓滿完成,少不了家鄉中人們的積極配合,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鄉民風的淳樸,對家鄉也更添一份親切感。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7

摘要:

春節時中國人最在意的節日,歷史悠久,在每個華人心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祭竈後就是掃塵,隨後就要準備年夜飯,年夜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義及來歷,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與心願。

關鍵字:

祭竈、掃塵、年夜飯、拜年

正文: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氾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隨着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爲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爲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爲二十五日舉行祭竈。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爲“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8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開始、有尾聲、有思想、有儀式,通過無數形式和內容統一,譜寫了閤家團圓、辭舊迎新的篇章。、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習俗也潛移默化地變化。如:過年發壓歲錢的形式,人們交流的內容,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方式以及家人們選擇過春節的形式……

具體的變化有如下:

一、包壓歲錢的方式有很大的變化:

付款方式上,以往只能是面對面地發壓歲錢,距離一遠的話就愛莫能助,現在不同了,既可以面對面地給也可以通過社交工具遠程給,另外,包壓歲錢的理由也比以往豐富的多了。

二、過節是人們交流的內容也有所變化,之前都是詢問你的成績,生活小事,現在多注重健康方面的試論。

現在家人們在看春節聯歡晚會時,觀衆與節目的互動更多,春節選擇出去玩的也是很多。

三、在燃放煙花炮竹上。

過去過年不管城市還是農村都允許燃放,現在只有部分農村允許。

雖然現在中國的春節在有些的表現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但是春節貼春聯、串親戚、吃餃子等形式亙古不變,這也從側面凸顯出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在之所以在春節發紅包和交流形式上發生了變化,是中國現在的經濟水平在不停的提升。在這個多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變化既可以突出社會的進步也可以呈現出人們生活需求的變化、人生價值觀的變化。至於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上,是因爲普通煙花炮竹污染環境,說明人們的環保意識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此外,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還是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對於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9

調查時間:

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

紹興市

調查方式:

上網查找,詢問父母

風俗是世代相傳的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只有全方面瞭解一個地區的風俗,才能融入到這個地區生活。爲了全面瞭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節調查報告。

1、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爲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此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杆上,清掃屋頂天花,牆壁的塵垢蛛網。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着美好的願望,是中國獨特的文字形式。當人們在自己家門口上貼春聯或貼幅字時,就意味着春節即將來臨。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每戶人口都會挑漂亮的紅春聯貼在門上,迎接春節的氣氛,並辭舊迎新。

3、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除夕的習俗,又稱點歲火、敖年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爲除夕夜燈火整夜不滅,據說這樣過後,就會使家裏財富滿滿。守歲也指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是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春節期間,我們漢族大多數以活動表示慶祝。這些活動都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調查人:xx

  xx年2月16日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0

⑴前言

農曆正月七年級就是春節,那麼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⑵研究方法

從電腦上查找資料

⑶研究情況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⑷結論

原來,春節的來歷是一個關於怪物“年”的神話啊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期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幹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3、查閱資料,瞭解春節習俗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1

調查時間: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長輩親戚家

調查渠道:長輩親戚、網絡查詢、書籍尋找

調查結果:

長輩親戚:春節要團圓,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正月七年級,要早早起來去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春節八天,要到處拜訪親戚。

網絡調查: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貼春聯、掃塵、倒貼福等等的習俗。

書籍尋找: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竈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七年級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濃濃的年味兒。書籍中於把一家幾口的人物放進去,從他們的視角看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中的一個城門甚至一個城牆垛都非常有講究。——《北京的春節》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2

題目:春節民俗

內容來源:看書和資料

報告內容:

1、 春節爲什麼要放鞭炮貼福字呢?

2、 除夕之夜,爲什麼要給壓歲錢呢?

1、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國小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着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調查報告《國小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着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着希望。

2、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3

可喜的是不少家長已認識到錢並不是最好的壓歲禮物,他們會選擇改送壓歲書或給孩子購買郵票、紀念幣、字畫等富有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的物品。

春節又到了!每一年的春節,最開心的總是我們小孩。因爲,我們在快樂玩的同時總能得到好多滿滿的紅包。隨着生活水平的越來越高,孩子們的壓歲錢越來越多。“壓歲錢”該如何“壓歲”成爲了父母們關注的煩心話題。

一、調查時間:

2月10日--12日。

二、調查地點:

家中、鄰居家、街頭。

三、調查對象:

國小生、學生家長。

四、調查問題:

1、你認爲錢纔是最好的壓歲禮物嗎?

2、如今壓歲錢一般給多少?

3、你認爲怎樣用壓歲錢才最有意義?

4、壓歲錢應該由自己支配嗎?

五、調查方法:

1、上網查詢

2、電話諮詢

3、詢問路人

六、調查結果:

1、大多數人都覺得錢並不是最好的壓歲禮物。不少家長和長輩改送孩子“壓歲書”,書中自有黃金屋,也體現了長輩對孩子們的一片期待。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2、如今壓歲錢一般給600至800元不等。

3、70%的家長認爲壓歲錢可以用來買一些學習用品。低年級的同學大部分則想用於購買平時想買又捨不得買的東西;有少部分同學考慮可以捐出一部分壓歲錢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

4、絕大部分的意見是由家長來支配壓歲錢。有的家長提出,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管,除了讓他們保留適量壓歲錢由他們自己管理,其餘的則可以爲他們建立一個賬戶進行儲蓄。這樣既可以增進和孩子的感情,又能讓他們學會理財。還有的家長利用壓歲錢給孩子買份保險,從而爲孩子的安全、健康提供一定保障。

七、調查結論:

現在壓歲錢變了味兒,錢數逐年看漲,幾十塊錢根本拿不出手,都得幾百幾百地掏了。可喜的是不少家長已認識到錢並不是最好的壓歲禮物,他們會選擇改送壓歲書或給孩子購買郵票、紀念幣、字畫等富有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的物品。另關於壓歲錢應不應由小孩子自由支配的問題,我覺得可由父母和孩子共管,大額的建一個儲蓄賬戶,少部分交由小孩子管理。他們可用於日常購買一些學習用品、爲貧困山區的孩子送上一份愛心、或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購買節日禮物或生日禮物。這樣即利於增強孩子理財的概念,又培養了他們的愛心。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4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 、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15

一、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

二、調查目的:

探究春節習俗,瞭解人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

三、調查內容: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裏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裏吃。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放鞭炮: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

此起彼伏,爲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豔,爲佳節譜成了快樂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山中有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爲之。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爲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爲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着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着"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麼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着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春節放鞭炮,作爲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着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現未解除。

4應節活動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八年級、九年級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