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村情調查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村情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情調查報告

村情調查報告1

關注失地農民權益,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調查人:宋敏

現任職務: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村主任助理調查地點::白浪村

調查目的:瞭解白浪村的基本狀況,摸清白浪村經濟、社會、村情民意等實際情況,以及關注失地農民的現狀和出路問題,爲今後開展村官工作奠定基礎。

調查形式:走訪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

千百年來,農民和土地的關係血濃於水,脣齒相依,是須臾不可分割的兩個名詞。然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徵用農村土地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有的村組的土地被全部或部分徵去,一些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村城鎮化正改變着土地上千百年來不變的生產方式,也剝離出一個新的特殊的社會羣體失地農民。說是農民,他們已經沒有土地;說不是農民,他們卻在城市……。

由於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農業如何可持續發展,農民如何增收,農村如何穩定,如何使以土地爲生的農民失地不失業,土地被徵用後如何保持原有或更好生活水平,是當前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障民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

一、基本情況

白浪村下轄12個個村民小組,1176戶、3228人,耕地面積620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19畝,農村年人均純收入爲5828元。現以納入農村低保戶的有130餘戶。

二、失地農民現狀

近兩年來我村累計徵用耕地百餘畝,失地農民上千人。徵地原因主要是由於修路、引進一些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在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方面,我村主要採取以實行貨幣安置補償的辦法,即由徵地部門按照國家徵地補償法予以一次性補償。在具體實施上,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執行,規範操作,始終從維護失地羣衆的切實利益出發,在徵地補償年產值、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等標準的測算上,全部採取了相關法律規定的標準,同時在補償金的發放上切實做到了不截留,一次性予以補償,妥善安置失地羣衆的生產生活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羣衆因失地而造成的損失。

從失地農民的生存現狀上看,有些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良好,比較穩定,也有一些農戶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比較困難。生活狀況大體可分爲三種類型:一是經濟收入比較豐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他們市場觀念較強,有一定經營之道,這些失地農民是城市擴張的受益者。二是有比較穩定的收入,沒有因失地影響基本生活。他們中有的成爲企業職工;有的做一些小本生意;有的靠一技之長開辦小作坊、小門店等,都有一定的收入來源,生活較爲穩定。三是沒有穩定收入,失去土地後生活比較困難。這部分農民大多年齡在40歲以上,他們既沒有一定的創收技能,其子女生活也不寬裕,有些人還失去了勞動能力,生活水平較失地前普遍下降。

三、失地後對農民帶來的影響

(一)失去了穩定的生活來源。土地徵用前,農民種田收益雖不太高(每畝地年純收入約1000元左右),但這部分收入比較穩定,爲農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徵用後,農民失去了最穩定的經濟來源,對其生活帶來較大沖擊,尤其是對那些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民衝擊更大,他們年齡偏大,沒有一技之長,失去土地後成了失地農民中的弱勢人羣。

(二)再就業困難重重。由於失地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在就業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另外到目前勞動、民政部門尚未出臺能有效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優惠政策,在制定享受低保政策上考慮有限,所以農民對徵用土地並不是很歡迎。

(三)生活成本提高。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失地後就意味着生活已經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種自己吃,而現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場去買,從而增加了生活成本。雖然徵地後農民得到了一定的賠償,但土地徵用賠償還不足以解決失地以後村民長期的生活來源問題。另外由於部分農民缺乏創業能力,到手的賠償款不能變成“活錢”,導致失地後生活變得比較困難。

四、幾點建議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須成於實”。各級政府要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真抓實幹,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經濟、致富農民。通過創業就業富民、深化改革富民、多辦實事富民、完善政策富民,把政策的含金量留給農民,把土地的升值空間留給農民,把改革的實惠留給農民,確實關注失地農民,從長遠利益出發,制定解決失地農民生計的有效機制,在此我從個人角度談點意見:

(一)改變決策觀念,順乎民意。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政府要改變決策方式,轉變觀念。首先在城市規劃問題上,必須考慮規劃區的農民的發展,不僅僅是買斷補償,更需要考慮用國有化徵地後產生的收益,爲失地農民建立社會保障,或者讓農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產權入股城市化后土地的增值收益。這樣可以搞活農村經濟,擴大農村人口的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這也符合統籌發展的要求。其次對用於工業園區建設和其它經營性項目的被徵用土地,採取土地折價全部或部分入股、租賃的方式,定額發取全部或部分入股租賃,使失地農民可以定期分得紅利或租金。再次爲鼓勵用地單位吸納土地股本金,要給予用地企業將土地折價股本金視作企業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定額分紅或租金可作爲生產成本稅前列支等優惠政策。同時應適當提高地價作爲補償失地農民。在徵用地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被徵地、拆遷戶的思想動員工作,配合政府完成徵地、拆遷工作,街辦、村兩級組織在作好羣衆思想工作的同時,還要切實解決羣衆在徵地、拆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並及時做到民情民意上傳下達,切實做到執政爲民、順意民心、順乎民意。

(二)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失地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必須給予同等的市民待遇。目前要做的工作是:將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失地農民納入城市就業體系,在城市進程中,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和實現充分就業,建立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機制。在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設基本空白的情況下,應當儘快把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與城鎮社會保障的對接。建立失地農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其資金籌措應按政府、集體、個人及市場徵地主體“四個一點”的思路解決,明確各類徵地主體無論作何種用途的土地徵用,均應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塊作爲農民失地後的社會保障基金,並專戶儲存、專門機構管理。引導農民從土地補償資金中拿出一點,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補貼一點,政府從經營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點,購買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除此以外,還應在補償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齡段農民因其己基本喪失勞動力,安置補償標準應適當提高。二是應考慮土地增值部分農民也有權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實現讓失地農民以多種方式比較持久地參與被徵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促進了農民向城市市民轉變,保證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失有所助。

(三)制定優惠政策,確保農民安置工作順利進行。失地農民的安置事關黨和國家的形象,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爲此,我們一是要鑑於多數失地農民文化素質較低,轉換角色後一時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實際,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二是轄區內的工業園區,要優先安排失地農民,結合市場帶建設,要安排農民進入市場從事服務工作,尤其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讓失地農民靠城市吃飯,圍繞城市服務作文章。三是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勞務輸出。四是政府有關部門要貫徹執行好“預留地”安置政策,土地徵用涉及各級政府所收取的稅費,建議上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對農民安置用地稅費予以減免,以保證農民安置工作順利進行。

村情調查報告2

一、基本情況

(一)“三送”工作情況

xx村現村“兩委”幹部有7人,擁有農家書屋,青年民兵之家,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設備,矛盾調解室,接待室,會議室,辦公電腦一臺,一體機一臺。村支部十分重視黨支部基層黨建工作,自換屆以後,班子成員精誠團結,有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熱心爲村民辦實事,在羣衆中有一定聲望。自“三送”活動開展以來,村支部和“三送”工作隊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黨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工作中,以“三送”統領全村各項工作,創新工作方法,切實抓好基層黨建工作。一是抓宣傳。及時在每戶農家釘上“三送”服務聯繫牌,把每張連心卡和致農民朋友的信發放到農戶手中,做到“三送”活動家喻戶曉。同時,將各項工作制度、走訪幫扶對象情況等有關內容,製作成制度牌,公示上牆,接受羣衆的.監督,營造濃厚的“三送”活動氛圍。二是抓落實。把走訪農戶、化解矛盾、落實產業、興辦實事、組織建設等工作內容落實到每個“三送”工作隊員身上,建立完善工作臺帳,使“三送”活動規範有序。目前,已走訪完了全村所有農戶,幫扶困難農戶50餘戶,收集羣衆訴求150多條,已辦結71條,羣衆滿意率100%,爲民辦實事、好事30多件。三是抓管理,爲進一步明確責任,讓幹部真正沉下去,嚴格執行請銷假制度,要求工作隊員吃住在農家,同村民打成一片,做到“同吃同住同勞動”,更好地瞭解民情、體察民情。四是抓成效。爲讓羣衆真正得到實惠,始終把解決問題,爲民辦事貫穿活動的全過程。目前,通過參與勞動、捐資捐款,使部分路段、水陂、水渠的運行狀況得以好轉,如幫助菸農從其他地方調來拖拉機翻耕、整地、修路;爲困難羣衆解決低保,爲大病重病人員捐資捐款等等,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同和讚許,讓羣衆得到實惠。

(二)經濟發展情況

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外出經商和打工爲主,今年全村種植煙業800多畝,預計產量可達24萬斤,產值24萬元,外出務工人員有20xx人,年總收入近千萬元,但集體經濟發展狀況仍然比較落後。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奎幾年來,5個村民小組先後列爲新農村建設點,新農村建設着力改水、該廁、改路,做到了飲水安全,環境衛生,村村通公路,路到家門口,但只有一條水泥主幹道。有線電視覆蓋率較高,滿足了絕大多數農戶的娛樂休閒需要。

(四)社會治安情況

該村村風淳樸,農戶之間相處和諧、民心向上,該村農民安居樂業,目前沒有上訪現象,總體比較安定,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但也有一些不穩定隱患,如土地流轉後菸農種了煙的土地租金至今還落實不到位;菸葉基地的機耕路下雨天煙拉不出去等,引起部分菸農不滿意。

二、當前村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村集體低子薄,無經濟來源。目前村裏水利條件差,制約了村裏的發展。

(二)農民的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近年來,農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劇的市場化導致農民生活和生產費用大幅度增加,比如農資產品等價格上漲,這與低水平的收入以及收入增長緩慢現象極不相稱。

(三)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原因主要有:從農民自身意願看,一方面由於農民對就業收益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儘管有就業衝動,但就業適應性較差,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因此,我們的農民難以充分就業。

(四)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全村農民大多數文化不高,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絕大多數缺少必須的技能。因此,在農村中,“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的農民人數最多,“創業無心”、“創業無門”、“創業無能”的現象十分突出。

三、今後推進村級建設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加大村“兩委”班子成員培訓,提高村幹部的整體素質。加強對黨員幹部農業農村知識的學習,培養良好的黨性意識,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有計劃地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動員全體黨員掌握致富技術,努力建設一支爲農民謀利益、深得羣衆信任的幹部隊伍。

(二)努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能夠面對市場需求的需要,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拓寬農戶的致富渠道,積極發展效益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在政策、資訊上爲農民提供資助和科技、技術服務。

(三)大力調動發揮產業大戶的帶頭作用。充分信任產業大戶,積極爲產業大戶幫助貧困落後戶提供幫扶搭建平臺,建立好多方合作的長效機制,支持提供農村經濟發展做好典型示範與互助互利的社會環境。

(四)力所能及爲農民辦實事。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水利和公路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二是爭取有關部門和領導支持,對村困難戶、貧窮戶、特困黨員進行幫扶,讓他們能切實感受黨的關懷和溫暖;三是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村容村貌的整潔、美化。

標籤:村情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