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報告1.9W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

爲全面深入瞭解xx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近日,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xx鎮xx村、xx鎮xx村、xx鎮xx村、xx鎮xx村等鄉鎮實地調研,對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主要發展模式

1.資源開發模式。開發利用村組集體土地、林地、“四荒”地、塘庫等資源,通過自營、對外承包或入股等方式,發展種植養殖業、觀光農業、休閒旅遊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2.資產營運模式。利用集體現有辦公用房、閒置村小、集體果園、經濟林園等可利用資產,採取招商引資、租賃經營等模式,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3.合作投資模式。主要通過把財政資金、幫扶資金等,發展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村集體從中獲得入股分紅、固定收益。利用省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金等,採取自營、聯營、租賃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4.土地經營模式。對開展土地整理的村集體新增收益按農戶、村集體、業主x:x:x分成,對整村整片流轉土地的村集體,航測新增土地面積流轉收益按村集體、農戶x:x分成,向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礎設施使用費和土地流轉管理費服務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帶動人。一是幹部職責模糊。部分村幹部對自身肩負的職能職責認識不全,村幹部分工中誰負責發展村集體經濟無明確安排,導致缺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牽頭人和負責人。二是幹部能力不強。目前,留居農村擔任村幹部的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學歷較低、思想保守等問題,缺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三是幹部動力不足。一些村幹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願不強,存在消極懈怠心理和畏難情緒,認爲發展村集體經濟不但自己要承擔風險,在收益分配上也沒有優勢。

2.缺乏規範運行的`集體經濟組織。一是集體經濟組織不夠健全。大多數行政村尚未規範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經濟組織,由村“兩委”代爲負責發展集體經濟,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二是內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大多數村集體經濟存在產權結構、治理機制、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不明等問題。三是缺乏專業化運營管理團隊。大多數行政村缺少懂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回引各類鄉村精英人士較困難。

3.缺乏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一是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全區大部分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靠資源性資產承包收入、集體閒置資產租賃收入、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收入等,合資合營、引資聯營的經濟實體極少。二是可利用的資源資產有限。目前村域界限可供村集體直接支配利用的資源資產僅爲少量的“四荒”地和閒置集體建設用地、閒置辦公用房等。同時受交通、區域等因素影響,部分村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差,無業主承接,集體資產、資源未能發揮作用。三是長效政策扶持不足。發展村集體經濟缺少長效發展配套政策支持,特別是在資金、用地、信貸、稅收等方面缺少專項政策,不能形成助推集體經濟發展的合力。

4.缺乏協同運轉的制度機制。一是缺乏風險防控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的項目大多爲農業項目,尚未建立起農業險種齊全、風險分擔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二是缺乏激勵保障機制。村“兩委”幹部、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與集體經濟經營收入之間沒有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村幹部和經營管理人員幹事熱情難以調動。三是缺乏收益分配機制。絕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組織未建立兼顧各方的收益分配機制,導致在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經營過程中,出現股權佔比不明晰、收益分配簡單、集體資產流失等現象。

三、對策與建議

1.充實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人。一是明確基層幹部職能職責。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規範建立前,由村“兩委”代爲履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職能職責,並加大對不作爲幹部的問責力度,推動村“兩委”幹部積極盤活利用有限的資源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是加快確定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統籌區、鄉、村三級人才資源,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推進村黨組織書記通過合法程序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提高管理運行效率。三是有效發揮鄉村能人帶動作用。運用“物質+精神”雙重手段,促進新鄉賢、優秀農民工等各類鄉村精英人員迴歸家鄉,構建鄉村能人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機制。

2.全覆蓋建立規範運行的集體經濟組織。一是規範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村級建制調整契機,同步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經濟組織,並按照“舊賬分開、新賬統一”原則,規範管理集體資金、資產、債權債務。二是平穩過渡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有序做好村級建制調整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覈實和財務合併工作,堅持集體資產權屬不變,經濟利益關係不變,農民享受的政策不變,充分尊重和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三是加快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管理制度。持續鞏固清產覈資、成員界定和股份量化成果,理順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產權關係,完善集體資產“三會”制度,實現集體“三資”監管制度化,防範集體資產流失。

3.拓展集體經濟多元增收渠道。一是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深度挖掘生態、水文、歷史等資源,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生態旅遊等多種產業,通過產業業態的多元化發展,形成多種集體經營性收入來源。二是加快探索社會化共營合作模式。將集體的資源佔有優勢、組織協調優勢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市場適應優勢相銜接,鼓勵村集體將財政支持資金投入所形成的資產、村集體自有資源資產等,通過租賃轉包、作價入股等方式,引入新型經營主體聯合經營,通過固定分紅加收益分紅等複合收益模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三是加快探索協同化抱團發展模式。鼓勵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共同出資的方式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聯合社,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飆升。

構建集體經濟組織協同運轉體系。一是完善集體經濟風險防控機制。建立集“農業保險、風險分擔、監督有效”於一體的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風險防控體系,協調保險機構開發覆蓋各類農業經營項目的保險產品,建立健全農業產業項目風險分擔機制,有效防範集體經濟經營管理風險。二是建立激勵保障機制。將村“兩委”幹部、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待遇與集體經濟經營收入相掛鉤,通過“保底底薪+績效獎勵”的薪酬結構、股權激勵等方式,激發基層幹部、鄉村能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動力。三是優化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兼顧各方的收益分配機制,因地制宜制定兼顧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人員、特殊羣體的收益分配機制,用好各類財政惠農政策和扶貧政策,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以股份形式入股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明確股份佔比和收益分配模式,保障村集體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2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衆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衆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地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衛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稅費改革後,農戶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

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村、**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從20xx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萬元,與20xx年的**萬元相比,增長**%;所有者權益**萬元,比20xx年的**萬元相比,增長**%,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20xx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村、***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爲突出。20xx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萬元,村社均**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衆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爲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說,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衆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爲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