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報告2.02W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爲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爲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幹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戶農戶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爲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爲新農村建設“一區”示範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爲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爲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竈、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建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絡,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羣衆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羣衆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於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戶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XX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嫺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XX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衛生。

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

②對於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戶園內堆放,由每戶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

③畜禽實行戶戶圈養,牲畜羣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

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到達到100%。

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衛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

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羣衆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

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採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並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於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

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

①環境綠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後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幹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栽植雲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

②庭院淨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置盆景,有條件農戶沿房屋和杖牆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

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置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牆和房屋外飾。

①杖牆。河南村主次幹道兩側的杖牆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

②房屋外飾。對主幹道路兩側房屋外牆採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

①爲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廣場,並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悅成果。

②以村辦公室爲中心,修建完善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圖書閱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並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爲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戶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羣衆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類型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着尚有較爲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村幹部認爲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着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着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稅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着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 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爲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羣衆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羣衆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範村建設爲主體,全力提升示範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爲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着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羣衆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着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着眼於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衛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於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項目文本,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爲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絡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爲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爲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前言

農村實用人才是指在農村具有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起示範和帶動作用,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進取貢獻,並得到羣衆認可的農村勞動者。結合本人所住的枝江市姚家港鎮XX村,近期對本村的走訪調查,對本村實用人才總體規模、層次、結構和分佈情景有了一些瞭解,現將有關情景報告如下:

一、全村農村實用人才整體概況分析

據調查,全村共有農村實用人才21人,佔全村農村總人口的6%,涵蓋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經營、農村經紀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農業科技型、技能勞動型、文體藝術類和其它類10個方面。從區域分佈,人才類別、內部結構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農村實用人才發展較快。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村實用人才不斷涌現,且逐年呈上升趨勢。由單一的種植業、養殖業向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經營、農村專業合作帶頭人等行業發展,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到了較大貢獻。

(二)各行業農村實用人才層出不窮,涵蓋方方面面。調查結果顯示:全村農村實用人才21人中,生產能手有5人,其中種植能手有4人,養殖能手有4人;經營能手3人,其中企業經營人才1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頭人1人;能工巧匠有3人。種植業、養殖業、企業經營人才比重較大,能工巧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少,科技型人才缺乏。

(三)農村實用人才年齡結構趨於中年化。在年齡結構上,全村30-40歲9人,佔全村實用人才的42.9%;41-50歲的10人,佔48.1%;51歲以上的佔2人,佔9%。

(四)農村實用人才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在文化程度上,國中以下的14人,佔全村實用人才的66.7%;高中(中專)的3人,佔15.7%;大專以上的4人,佔17.6%,國中及國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約佔七成,比重大。

(五)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能情景:從調查看,農民技師2人,其餘未申報專業職稱。

二、農村實用人才的帶動作用及典型介紹

(一)農村實用人才成了開發性農業的引路人。開發性農業人才主要是指種植業、養殖業。全村有8人,其中種植業4人,養殖業4人。他們在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優質稻生產、棉花優質高效栽培、農村土地流轉、規模養殖上,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他們當中有開發數千畝荒灘種糧做法,有土地向大戶流轉典型的經驗,有回鄉創業發展規模養殖的模式,有農技農機結合的成功事例,有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蹟。

我村丁士根自1991年開始承包江心洲500畝荒灘試種小麥,當年獲得較好的收益。逐步發展到20xx年400餘畝,添置了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抽水機,機動噴霧器,實行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李松林、施結木被授予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在生產能手的帶動下,僅江心村綜合開發利用荒灘2萬畝,全鎮土地向大戶集中流轉8000畝。

(二)農村實用人才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聯產承包職責制,農村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生產效率低,市場信息不靈,農產品賣價低,銷路不暢,影響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東至縣辰鑫植物油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走“公司十農戶十基地”的農業產業化路子,建立優質油菜生產基地5萬畝,訂單生產3萬畝,帶動1萬餘戶增產增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至縣昌泰工貿職責公司,依託當地優質棉花,從事棉花收購、加工、銷售,創造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農村實用人才盤活了農產品市場流通。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在流通領域,及時把握市場信息,將農民的稻穀、小麥、棉花、芝麻、花生、生豬、蔬菜等產品集中起來,銷售出去,以銷促產,帶活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村村餘衛兵年營銷糧食1000噸,劉玉學年營銷棉花500噸,辰鑫公司程根生營銷菜籽4000噸,阮雙林年營銷芝麻、花生等農產品3000噸,產品銷往浙江、江西、上海等12個省、市,不僅僅自我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入,還帶動當地老百姓增產增收。

(四)農村實用人才創新了農業經濟體制。章茂林創辦了同福水產合作社,陳立旺創辦了新華棉花專業合作社。運用產業化經營,經過示範,引導農民走集約化、標準化、產供銷一體化發展之路。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外面的大市場對接,實行訂單生產,以銷定產,帶領農民闖市場,提高農產品的賣點,使農民從中收益。

(五)農村實用人才帶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批農村實用人才掌握一技之後,到大城市創業找市場,組織本地農民有序流動。主要行業有建築業、裝璜業、縫紉業、修理業等,我村向外輸送技能勞動型人才百餘人,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同時他們在外學習了技術、管理經驗,積累資本,回鄉創業,在農村大顯身手。

(六)技能勞動型人才助推農民致富。我村朱成洲是一名瓦工,擁有一技之長,從事裝璜業,帶着村裏人組成一個施工隊與金利來總公司達成裝飾協議,營業額逐年上升,20xx年到達500萬元,安置20餘人就業。

(七)複合型人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人才是關鍵。劉明華自學農村土建工程,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專業,掌握各種知識後,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承包窯廠,生產優質紅磚,從事農村公路、水利興修等工程建設,質量達標,深受老百姓歡迎。

三、存在主要問題

1、人才匱乏。我鎮是農業大鎮,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是關鍵。據調查,全鎮農村實用人才僅人,佔農村人口比重低,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與發達地區相比,顯得農村實用人才匱乏。

2、結構不合理。從行業上分析,農村人才發展不平衡,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能手多於其它行業,科技型人才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帶頭人剛起步,能工巧匠人才少;從性別上看,農村實用人才男性多於女性,;直接從事生產的多,從事社會化服務的少。

3、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國中人數佔總數比重大,沒有經正規化訓練和學習,基本上都是靠自學或師傳,專業化水平不高。

4、經濟實力不強。他們創業時間不長,從事行業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處在創業之初期,資本積累少,經濟實力明顯不強,參與市場競爭本事還很弱。

5、帶動本事弱。我鎮有市、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各自圍繞自身產業優勢,僅帶動小部份農戶增產增收,大部份農戶還是靠自已發展,整體帶動本事不強。

6、年齡中年以上。人才調查中,中年以上年齡偏多,年輕人極少,基本上到外地創業、發展。人才很多流失。

7、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地方財政對農村實用人才建設的投入經費很少,工

作環境不優,辦公場所、辦公設備條件差,工作開展困難重重。

四、主要對策與提議

1、統籌規劃,明確目標,培養造就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各級政府要把農村實用上擺上議事日程,確定主要領導親自抓,抓出成效。一是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從本地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制定發展規劃。二是認真組織實施。明確實施主體單位,各部門密切配合,構成強有力的合力。三是要突出主導產業,構成一村一品,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中介服務組織,積極發展專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等各類農村中介服務組織,暢通信息、開闊視野、加強互動、優化服務,不斷增強中介組織的服務功能。五是進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立農村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要開展農村實用人才技能認證評定工作,頒發“綠色證書、”技能證書,專業技能證書,做到持證上崗。

2、加強培訓,提高素材,加快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步伐。要定期開展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培訓資料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季節性,如產業技術: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技術;工程技術:建安工程、食品工程、質量安全工程等;服務技術:營銷、物流、信息、維修、保健等。確定相關部門具體落實。與此同時,經過輸送人才到大中學校進修,系統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還可經過陽光工程培訓,提高技能,加速人才培養進程。

3、加大投入,財力支持,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供給資金保障。財政要從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培訓、進修安排必須的專項經費,尤其是要對農村實用人才在創業、發展生產上重點扶持,引導他們規模種植、規模養殖、規模加工,培育主導產業,構成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一村一品,有明顯的特色優勢。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農民相結合的投入機制。

4、創新機制,政策扶持,爲農村實用人才供給廣闊的發展平臺。要從多方面,寬領域支持農村實用人才想事業、幹事業、成就事業,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要出臺有關優惠政策,從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扶持,解決信用融資、農業保險、技術支撐、稅收優惠等重點難題,真正發揮政府扶持農民、扶持農業、促進農村實用人才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農村,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作用。

5、加強領導,組織引導,加快農村實用人才發展步伐。要從社會主義新農

村建設的大局出發,從農民增收的長遠着眼,立足當前,着眼長年,把農村實用的培養和發揮作用擺上政府議事日程,確定主要領導親自抓,抓出成效。對業績顯著、貢獻突出的農村實用人才,要給予獎勵和表彰。要認真研究新情景,解決新問題,加快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步伐,建設一批農村最急需,用得上的人才,成爲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鎮域經濟是區(縣)域經濟的基礎,是壯大區(縣)域經濟總量、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沒有鎮域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區(縣)域經濟的崛起,構建和諧萬州也變得不可能。什麼是鎮域經濟呢?按區域經濟理論解釋,鎮域經濟屬於地域分工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是具有全國意義的經濟特徵明顯的地域性生產綜合體,處於我國國民經濟五級(中央、省、市、縣或區、鎮或鄉)構架中的最基層,是國家方針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臺。在我區加快建設重慶第二大城市和三峽庫區經濟中心進程中,必須大抓特抓鎮域經濟,盤強鎮域經濟總體實力,這對於我區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萬州,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認清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現狀,深刻理解和認識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現狀堪憂。據區統計局提供資料顯示,20__年萬州鎮域(包括鎮鄉、街道)地區生產總值44、5億元、鎮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4000餘元,同比增長8、3,遠遠低於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000餘元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全區鎮域經濟總量還不如九龍坡區九龍鎮的經濟總量,僅爲九龍鎮的41,少65億元。更不如位居全國千強鎮之首的東莞市虎門鎮,僅爲虎門鎮的32,少90億元。全區除街道辦事處外,還沒有一個鎮鄉經濟總量上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上500萬元。因此,我區鎮域經濟總體實力不強,增速緩慢,差距十分明顯。

(二)、鎮域經濟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忽視。鎮域經濟與區域經濟是融爲一體的,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一體性。近年來,浙江的經濟之所以能夠迅猛發展,鎮域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浙江鎮域工業企業佔到了全省工業企業總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稱爲“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見,鎮域經濟對浙江經濟總量的拉動作用非常強。與此相比,我區鎮域經濟對區域經濟的提升作用還遠遠不夠,鎮域經濟是萬州區域經濟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萬州經濟實力的提升。

從我區鎮鄉實際情況看,由於鎮域經濟發展滯後,導致鎮鄉可供財力嚴重不足,加之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鎮鄉債務沉重,使鎮鄉財政運轉更趨艱難,客觀上又嚴重製約了鎮域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和理解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借鑑沿海發達地區和主城發達區縣狠抓鎮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儘快出臺我區《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和辦法,爲支持鎮域經濟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和氛圍,增強鎮域經濟活力,不斷壯大區域經濟總量,爲構建和諧萬州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根據鎮域經濟發展特點,突出選準加快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從我區鎮域經濟的實踐來看,加快發展鎮域經濟必須從鎮域客觀實際和鎮域經濟的基本特點出發,積極選準加快我市鎮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走城鎮一體化、產業帶狀化、投入經常化、人才保障化的發展道路。

一是以城鎮空間佈局爲突破口,紮實抓好小城鎮建設,加快城鎮一體化進程。

推進小城鎮建設既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途徑,又是鎮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關鍵性的一步。由於我區鎮鄉區劃主要按行政區域設置,造成城鎮空間佈局不合理,部分城鎮功能不健全,規模偏小,輻射能力弱。應當採用“確保重點、優先發展”的城鎮化戰略,拆並帶動作用不明顯的一般建制鎮(鄉),以輻射能力較強的小城市、中心鎮和一般建制鎮爲基礎,重新規劃佈局城鎮空間,繼續縮減鎮鄉規模。要支持小城鎮全方位、多元化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新建和培育各類專業市場,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吸納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和集中,使小城鎮成爲當地農副產品的一級集散中心,推動當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彙集,形成連接城鄉的循環通道,衝破城鄉二元結構侷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加快城鎮一體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形成農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對接,最終達到社會和諧,這是加快鎮域經濟發展基礎性的一步。

二是以佈局帶狀產業爲突破口,紮實抓好特色經濟,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近年來,一些鎮鄉按照“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競爭力”和“多拿幾個單項冠軍”的思路,提出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認爲不夠客觀,我區農村地區綿延幾千平方公里,氣候和地理特徵相似,各鎮鄉都抓“特色產業”,勢必造成產業雷同。因此,爲了有效配置資源,避免重複建設和投資,避免要素浪費,避免惡性競爭,根據地域和人文資源特點,由全區呈帶狀規劃佈局鎮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更具合理性,不一定每一個鎮鄉都有特色產業,呈帶狀的幾個或十幾個鎮鄉則可發展同一種特色產業。爲了將特色產業的資源優勢轉換爲經濟優勢,還必須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是銜接農業與工業的有效鏈體。加快發展鎮域經濟就要把這個鏈體做大、做強、做活,使以種植和養殖爲主的傳統農業向以種養爲基礎、以加工爲重點的現代農業跨越。要緊緊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做文章,千方百計培育涉農加工的龍頭企業,積極推進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綜合效益,以加工帶種養,拉長產業鏈,促使工業與農業互動發展,呈帶狀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特色化進程。例如,開縣溫泉鎮以當地竹材爲原料發展起來的國家級龍頭企業星星套裝門廠便是成功的典範,由10年前的一個小工藝廠發展成爲銷售收入接近4個億、利稅5000萬元、擁有國家專利50多項的大型企業集團,極大的推動了溫泉乃至開縣經濟的發展。

三是以加大投入爲突破口,不斷改善鎮鄉路

網結構,加大小城鎮環境治理,實現投入經常化。

城鎮交通對鎮域經濟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區城鎮道路等級偏低、通行能力弱、路網密度不高,這已成爲鎮域經濟發展的“腸梗阻”。必須加大投入,採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改造路網結構,提升道路等級,確保道路暢通,爲小城鎮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輻射帶動創造條件。

近年來,中央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資源節約型和環境發好型社會發展目標,要求地方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爲代價盲目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工業項目上馬前必須要過“環評關”。中央的出發點和決策是正確的,但對鎮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萬州區分水鎮爲例,分水鎮作爲萬州唯一的全國重點鎮和重慶市首批啓動的中心鎮,依託5萬畝蠶桑基地和凱登、金德兩大絲綢企業,提出了打造“重慶第一絲綢大鎮”的戰略目標,已投資上千萬元組裝8條絲綢生產線,但因需國家投資的污水處理廠遲遲未建、水環境遲遲未治理,該項目因“環評關”硬傷一直未能上馬。如果八條絲綢生產線成功投產,每年可望完成近5000萬元的銷售收入,近500萬元的利稅,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因此,我區必須加大對小城鎮水環境治理和污水處理場建設力度,爲鎮鄉吸納有一定污染但能夠治理達標的.工業項目創造條件,實現全區對鎮鄉投入的經常化,以此拉動鎮域經濟快速發展。

四是以人才培養爲突破口,不斷提高鎮鄉幹部的執政能力,實現人才保障化。

加快發展鎮域經濟,提升萬州經濟實力的關鍵在人。因此,人才培養是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區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別較大,需要很多年富力強的區級部門幹部到鎮鄉奉獻青春和熱血,爲縮小城鄉差別貢獻力量。要及時引導區級部門幹部主動到鎮鄉工作,切實提高鎮鄉幹部的地位和待遇,及時幫助解決鎮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到鎮鄉工作,不斷加大幹部交流力度,使鎮鄉幹部看得到前途,覺得有奔頭。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能夠爲幹部建功立業營造發展空間的全新機制,形成靠政績選人,靠政績用人的新機制,讓幹部隊伍充滿活力,讓幹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展現。要強化幹部培訓,建立幹部長期培訓機制,科學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系統學習黨的理論、管理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幹部的政治素質、領導能力和業務水平,使鎮鄉幹部始終站在發展的最前沿,更好地組織參與鎮域經濟的大發展。

當然,制約我區鎮域經濟發展的因素還很多,涉及到國家宏觀方面的政策制定、金融信貸和政府職能轉變等等。但是,只要我們對鎮域經濟的發展高度重視,切實解決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爲鎮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通過全區上下的艱苦努力,一定能夠取得鎮域經濟的大發展,萬州經濟實力必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

根據縣委工作會議精神和《20xx年全縣統戰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見》要求,從3月14日—3月31日,由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順福帶領縣委統戰部、縣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員及工作人員,深入全縣20個鄉鎮23個少數民族村社11處宗教場所,重點對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召開幹部羣衆座談會討論、走訪農戶、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各鄉鎮村社幹部及羣衆對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的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並提出相關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少數民族鄉村基本情況

(一)少數民族人口分佈情況:

文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全縣共有藏、回等27個少數民族,現有少數民族人口約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3.4%,主要分佈在鐵樓鄉、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等鄉鎮。

(二)少數民族鄉及村社分佈情況:

全縣有民族鄉1個—鐵樓藏族鄉,有散雜居鄉鎮9個(包括: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有少數民族村35個,合作社53個,社區1個。其中:鐵樓藏族鄉有11個少數民族村,藏族685戶3297人;散雜居鄉鎮有24個少數民族村1個社區,藏族1018戶4167人,回族151戶606人。(情況詳見:全縣各鄉鎮少數民族情況統計表,略)

二、民族鄉村發展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發揮民族鄉村資源優勢,培育產業發展,加大民族鄉村項目資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鄉村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少數民族羣衆的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一是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在交通、水利、扶貧、教育、衛生等方面投入資金約16146萬元,民族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村容村貌變化很大。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着力加大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集中實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飲水安全、河道治理、危舊房改造等基礎建設,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鄉村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產業培育不斷壯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近年來,先後在民族鄉村建成花椒產業基地6個,優質核桃基地4個,實施5千畝板栗示範園工程1處,建成了草河壩優質核桃採穗園1處,引導藏族羣衆興辦農家樂15家,扶持興辦以釀酒、養豬、養雞爲一體的養殖場4家,冷水魚養殖場1家。

三是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縣委、政府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在民族鄉村新建中國小教學樓14棟,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着力解決民族鄉村羣衆"看病難"問題,在民族村建成了衛生室,配備了基本醫療設施和藥物,羣衆就醫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全縣累計向民族鄉村發放"村村通"電視接收機1507套,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全覆蓋目標。各類社會保障優先承擔起民族地區保基本、兜底線的任務,持續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

四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不懈地抓白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工作,出版了白馬民俗文化系列叢書,修建了草河壩、麥貢山等6所白馬民俗文化傳習所。文縣被中國民協和文化部分別命名爲"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草河壩、石門溝、案板地、強曲村被列入全國傳統村落名錄,白馬儺舞"池哥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麥貢山、草河壩、石門溝被批准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功舉辦了兩屆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和"火把節",鄉村旅遊發展勢頭強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受自然、歷史、經濟、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省、市、縣平均水平相比還相對滯後,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欠賬大。少數民族村社普遍地處偏遠,羣衆居住分散,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投入大,已成爲制約少數民族村社發展的"瓶頸".少數民族村社因地域差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矛盾突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緩慢,特色產業發展薄弱,生存環境惡劣,自我發展能力差,生態環境脆弱,生存與發展的矛盾凸顯。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非精準扶貧村)需要解決的事項有:人畜飲水、文化廣場、村內道路硬化、產業路、異地搬遷等5個方面,總投資約1557.5萬元。其中:人畜飲水工程14個村,53000米,投資約79.5萬元;文化廣場13個村社,投資約650萬元;村內道路硬化10個村社,約49.5公里,投資約445.5萬元;產業路7個村社,約40公里,投資約360萬元;異地搬遷6個村社45戶,投資約22.5萬元。

二是居住條件差。大部分少數民族村社地處高半山區,居住條件差,自然條件嚴酷,災害頻繁,土地瘠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個別村社生存環境惡劣。如:梨坪鎮九原寨村石界灣社,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險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裏,很少與外界交流。需要異地搬遷的少數民族村社的羣衆有:城關鎮關家溝村朱家山社5戶、中寨鎮新寨村5戶、石雞壩鎮張家溝村金家樑上社12戶、丹堡鎮古道坪村刁樓、蓖麻社18戶、梨坪鎮九原村20戶、草坪村1戶、金坪村葡萄架社2戶。

三是發展資金不足。近年來,雖然縣上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重點對鐵樓鄉進行了打造,投入相對多一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改觀,村容村貌變化較大。但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礎設施改變不大,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鄉村道路狀況還較差;防災抗災能力較弱,返貧現象嚴重。

四是貧困程度深。少數民族村社經濟發展緩慢,產業培育不足,支柱產業匱乏,山高路遠,靠天吃飯,農業收入微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內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現象嚴重。絕大部分羣衆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掙錢,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持續增收渠道。民族鄉村的產業主要以種植養殖爲主,受自然因素影響大,持續增收渠道窄,穩定脫貧難度大,因災、因病、因學、因婚返貧的問題突出。據統計,全縣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散雜居村中,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個,3500元至4000元的有7個,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個,均低於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89元。少數民族村社已成爲脫貧攻堅戰中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地方,與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數民族羣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少數民族村社羣衆普遍思想觀念守舊,相當一部分人發展思路模糊,發展理念陳舊,創業意識不強,安於現狀,不願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鄉村羣衆缺乏勞動技能,創業缺乏過硬本領,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

四、幾點建議

一是制定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按照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少數民族鄉鎮村社規劃,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同時,保持規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新農村建設和危房改造時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傾力打造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標誌性公共建築,如寨門、戲臺、涼亭、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爲各族羣衆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少數民族特色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與扶貧開發、生態旅遊、文化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等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統籌兼顧,科學合理規劃少數民族村社未來發展。建議拓寬改造演武坪至麥貢山通村公路,修通鐵樓鄉白馬十四寨連村併網公路,改善藏區羣衆交通條件。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深入實施"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充分利用好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在重點做好鐵樓藏族鄉"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的同時,也要兼顧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發展,適當將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向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安排,促進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少數民族鄉村同步發展。同時,要把少數民族村社作爲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深入推進精準扶貧脫貧,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扶持,集中攻堅突破,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扶貧攻堅步伐。建議從全縣項目資金總盤子中切割部分資金,重點解決少數民族村社水、路、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落實解決,改變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環境。(附: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需要解決的事項統計表)。

三是優先安排項目。搶抓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範縣機遇,爲少數民族村社謀劃一批以道路、飲水、危房改造、生態建設爲重點的基礎設施項目,以農田水利、災害防治爲重點的生產項目,以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爲重點的民生項目。加強與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溝通,積極主動爭取支持,重點爭取民族鄉村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社會事業項目,盡最大努力把有利於民族鄉村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總盤子。按照"十三五"規劃,堅持民族鄉村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投資、優先實施。縣涉關部門要在項目和資金的安排上優先考慮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在交通、水利、電力、農田建設等方面要求縣級配套資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實。

四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少數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資金項目上大力傾斜,不斷改善民族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少數民族村社道路建設的投入,把少數民族村社人畜飲水、村內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的修建、異地搬遷、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爲重點,切實解決少數民族羣衆行路、安全飲水、羣衆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村電網、通信、網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少數民族羣衆生活水平。

五是部門聯動推進民族鄉村發展。民族鄉村實現小康目標,僅僅靠自身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幫扶。縣涉關部門在用足用活民族鄉村政策的同時,在用好管好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項目發展資金的同時,加大對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項目資金投入。要整合財政、交通、扶貧、水務、教育等部門資金,幫助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解決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鄉村社的實際問題。

六是扶持特色產業。立足鄉村實際,突出民族特色,結合地域特徵、民族特點、歷史背景和發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少數民族村社都很僻遠,地處林緣,地域開闊,在此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扶持養殖土雞、土豬、土蜂蜜;可種植藥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村社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的優勢,把經濟發展與特色民居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5

按照局黨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辦其他黨員幹部先後兩次深入南川區水江鎮梓漳村和武隆縣浩口鄉農戶家中體查民情,傾聽民意,增進羣衆感情,瞭解羣衆所想所盼、所憂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性作風教育。對邊遠山區農村的現狀和經濟發展談點自己的思考。

一、邊遠山區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兩個村都是邊遠山區,均屬山地淺丘地貌,無支柱產業,都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屬縣級貧困村。就拿浩口村來說吧。浩口村位於武隆縣西南,西南與貴州省真縣接壤,東南與彭水縣交界,芙蓉江爲武隆、彭水和貴州省真縣“兩省(市)三縣”界河,浩口村地處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鄉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南與芙蓉江界河臨界,全村幅員面積1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01畝(其中水田6001畝,土19001畝),該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農戶3701戶13401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口8001餘人,建卡貧困戶190戶1525人。共產黨員1541人。住房磚混結構的比例爲XX年修建,屬二級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條簡易公路。兩個村的道路由於缺乏維護,年久失修,邊溝堵塞,沆窪不平,特別是雨雪天氣,車輛就難以通行,嚴重的地方甚至連摩托車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隱患較大;由於道路不暢,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外運困難,難以推銷市場,嚴重製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當地羣衆迫切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資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設施。二是養護機制不健全。在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村集體無錢維護的情況下,村裏未能建立起切實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設施養護機制。三是水利設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設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領導和村民們曾考慮利用山上溶洞自來水資源優勢,統一改造梯田進行種殖,但投資大,資金不足,導致有利的自然資源無法開民利用。

社會服務事業薄弱。一是子女上學困難。從幼兒園開始,小孩就得到鄉上去讀書,加之路途較遠,路況較差,來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鄉上租賃房屋,讓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顧孩子讀書。二是公共醫療衛生基礎條件差。村衛生站名存實亡。據瞭解,村級衛生站基本醫療器械少,技術條件較差,只能進行簡單的打針、輸液,醫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複雜的病人只能到鄉或區、縣、鎮醫院去就珍;村裏的赤腳醫生外出務工後,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錢坐摩托車到鄉上的醫院去看病。技術好一點的赤腳醫生,在沿海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一個月就能賺幾千元錢,所以沒人願意留在村裏當醫生;就是浩口鄉衛生院也僅有3名在職醫生,遠遠不能滿足羣衆醫療衛生的需求,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增強基層鄉鎮衛生院醫生編制。三是勞動力流失嚴重。外出務工人員佔了勞動力人口的85%以上;XX年至今畢業的大學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務工,在村裏很難找到一名XX年輕人。沒有人才,發展更難。四是公共文化設施滯後。兩村雖然家家戶戶通電話、95%的有電視,但全村沒有安裝寬帶互聯網,與外界聯繫不暢通,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幾點思考體會

書記在市委三屆六次全會上強調:“誰走得勤、看得細,誰就能瞭解更多情況;而誰能真知、詳知,把問題掰開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誰就有更大的發言權,就能拿出實實在在的解決辦法”。我就邊遠山區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談點思考體會:

(一)切實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羣衆反映最多最強烈,體會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層基礎設施問題。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要實現邊遠山區農村經濟的加快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一是要落實惠農政策。進一步強化黨的惠農政策落實,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二是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市、區縣兩級政府應統籌安排扶貧資金,加大對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達,逐步創造條件進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切實加大完善水利資金的投入,爭取市、區縣兩級水利部門支持。四是農村基礎設施維護機制。在村集體無錢維護、多數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農村基礎設施維護機制,加強平時的養護和管理,提高使用壽命。四是加強邊遠山區農村社會事業。加大農村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低保、新農合、法律援助等體系建設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二)進一步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加強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讓大學生“村官”在兩年的服務期內,真正與村民同吃同住,成爲羣衆致富的“領頭雁”。二是配強基層主官。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配強基層主官是搞好村居和鄉鎮建設的重要環節;一個優秀的村支書,能帶好一個班子,帶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針對農村實際,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創造便利條件,鼓勵外出務工的優秀人才積極返鄉創業,爲家鄉獻計獻策。四是強化技能培訓。爲基層組織必需的務工技能技術培訓,讓村民從簡單的出賣“勞力”變成出賣“技術”。在農村,一個致富能手,也許不是幹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車頭”式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視。

(三)進一步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按照市委“三項活動”總體部署,通過開展“三項活動”,讓機關黨員幹部與普通羣衆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讓廣大羣衆更直接反映問題,密切黨羣、幹羣關係,切實加強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真正讓農民羣衆得到實惠,讓黨員幹部受教育,一是持久開展“三項活動”。把“三進三同”、“大下訪”、“結窮親”形成制度,長期開展下去,讓更多的市領導和市級機關幹部深入邊遠山區農村、瞭解農村、服務農村。二是長期開展“大下訪”。市領導、區縣黨政主要負責人和市級機關黨員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邊遠山區農村,充分聽取廣大農民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訪解民;難、聚民心,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着力化解積案,切實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三是要堅持“基層人才計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紮根基層、紮根邊遠山區,服務羣衆。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6

當前,農業鄉村工作格局發生了深刻轉變。在新的情勢下,如何順應當前鄉村工作情勢,努力探究新時期做好鄉村基層工作的方法,進一步深化鄉村變革,加速鄉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鄉村社會不變,是擺在我們基層幹部面前的一個亟待處理的嚴重課題。

一、當前鄉村基層工作中呈現的進取轉變

近幾年來,隨同着鄉村變革的深化推進,鄉村工作的確呈現了一系列進取、可喜的轉變。首要表此刻:

1、農民擔負大幅度減輕,農民耕田積極性獲得高漲。近年來,隨着縣政府對“三農”的不時投入和注重,農民擔負逐年減輕。據查詢,20xx年我鎮地盤疏棄面積曾一度到達1906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的12.2%,箇中一個最主要的緣由就是農民擔負較重,耕田比擬效益較低,招致農民耕田積極性不高。當前隨着農民擔負的逐漸減輕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撂田荒釀成耕田熱。

2、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幹羣關係獲得分明改善。隨着中心一號文件的延續出臺,廣大農民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實惠。不只農業稅獲得作廢,並且還發放了糧種補助和種糧等補助資金。還,作廢農業稅,對衍生在其上的各類亂收費進行“釜底抽薪”,農民鼓掌稱快。從“取”到“予”,從向農民“催糧、催款”到“補助、鼓舞”農民耕田,農民從黨的惠農政策中感觸到極大暖和。目前鄉村大家都說黨的政策好,黨羣、幹羣關係分明改善。

3、工作重心發生轉移,工作本能機能呈現可喜轉變。針對鄉村變革後的新情勢,本鎮不等不靠,勇敢創新,在縣政府轉型方面進行了進取探究。特殊是近年來,本鎮的工作重心由過去以徵收農業稅爲主轉移到以抓發展、搞服務爲主上,自覺地把抓經濟社會發展作爲全鎮的第一要務,努力建築調和鄉村。

二、當前鄉村基層工作中應對的首要問題

在看到進取轉變的還,我們也從調研中調查到新情勢下鄉村基層工作中還存在着一些不容無視的問題。

1、鄉鎮財務進出有所好轉,但保運轉保發展的壓力仍然存在。隨着上級轉移付出的力度加大,機構變革後減支效應的展現,當前鄉鎮財務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因爲大都工業稅源很少,僅靠上級轉移付出來過日子長短常困難的。加之村莊兩級債權難化解,感應壓力很大,村莊兩級正常運轉應對必然的堅苦。

2、農民擔負分明減輕,但鄉村公益事業建立呈現“梗阻”。稅費變革前,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費用能夠列支。稅改後,鄉村公益事業建立資金除各級縣政府的支撐、扶持外,更多的是經過"一事一議"的渠道來處理。因爲農民對公益事業的認知水平紛歧,加上團體認識淡漠,往往很難到達共識,構成投入嚴厲不足,很多公益設備老化陳腐卻無人無錢整修,鄉村生產生活前提難以獲得分明改善。

3、村級債權獲得較好節制,但化債依然是當前鄉村工作的最浩劫題。因爲對村級財政進行了嚴厲治理,使村級債權獲得較好的節制。然則村莊兩級債權依然是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個繁重負擔。

4、當前鄉村發展很快,但社會事務治理有弱化趨向。近幾年,因爲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進,農民物質禮貌生活程度逐年提高,鄉村的轉變很大。然則,隨着機構的變革,處於轉型時期的相關治理部分還沒有堅持起完善的、長效的機制,招致當前鄉村社會事務治理有分明的弱化趨向。

5、鄉村工作格局呈現進取轉變,但村莊幹部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辦法亟待改變。隨着鄉村各項變革的.深化推進,廣大村莊幹部看到鄉村一些深條理的問題獲得逐漸處理,“三農”問題的拐點以往呈現,他們遍及感應鄉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廣大基層幹部從深重的“催糧要款”任務中擺脫出來,他們所飾演的越俎代辦的人物最終成爲歷史,對此他們由衷歡樂。但另一方面,因爲當前村組幹部待遇還偏低,存在心中的落差。加之鄉鎮綜合配套變革後,指導職數削減,局部中層幹部覺得選拔無望,不免發生失望思想。從查詢狀況來看,當前很多村莊幹部存在茫然掉措、畏難壓頭的思想,對本人該幹什麼、怎樣幹心中沒有底。

在查詢進程中,我們剖析當前發生上述問題的緣由,以爲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

1、幹部要素:

基層幹部是落實黨在鄉村政策的關鍵性要素,政策落實的黑白直接關係到黨和縣政府在人民意中的形象和位置。可是因爲幹部政策程度、行政立場、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在政策落實進程中往往會碰到如許或那樣的問題。一是鄉村幹部本質不高。鄉村幹部長期處在基層一線,首要精神和時間都集中在處置日常繁瑣事務,不足學習提高,看法程度有限,瞭解政策不深,有時執行政策走樣,工作中輕易繁殖一些矛盾。二是鄉村幹部看法觀念還沒有改變。多年來,一些幹部以爲本人的本職工作就是“催糧要款,結紮放環”,招致鄉村幹部服務認識冷淡,甚至與民爭利。三是鄉村幹部精神形態欠安。一些鄉村幹部說我們工作軟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完不成,指導不稱心;假如工作硬了,說是辦法欠妥,作風粗獷,經常是上級批判羣衆罵,以爲是“風箱裏的老鼠兩端受氣”。這些要素摻雜到幹部的工作中去,必定會發生一些問題。

2、羣衆要素:

一是局部農民的思想認知程度較低。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思想和小農經濟認識在農民心中沒有徹底消除,局部農民一方面生產積極性高漲,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成防止地存在渙散鬆散、自私狹窄的思想。一些人各類各的田,各掙各的錢,對團體的事不關懷,可是問,對村莊兩級幹部治理淡然置之。二是農民對過去與幹部發生的怨結“心有餘悸”。多年來,村莊幹部向農民討取的多、賜與的少,分攤的多、服務的少,農民發生埋怨心境。這種殘留思想使農民對當前的基層幹部落空決心,在工作上往往發生衝突心境。三是農民羣體呈現多樣化。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時發展和鄉村變革的深化推進,本來的農民羣體實踐上以往分化成通俗農民、農民工、基層幹部、個別工商戶、私營企業主等若干階級,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感情、聲望和社會、經濟位置千差萬別,價值取向各有分歧。複雜的工作對象然後發生了複雜的鄉村工作場面。四是農民的自立認識和決定計劃才能加強。廣大農民的思想禮貌程度遍及提高,判別思想才能加強,特殊是新一代農民的禮貌科技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視野愈加坦蕩,思想愈加活潑。他們不再自覺地置信幹部,農民的“不安本分”心態添加了鄉村工作的難度。

三、做好新情勢下鄉村基層工作的幾點提議

筆者以爲,當前鄉村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我們基層組織、基層幹部都要針對鄉村工作呈現的一系列轉變,儘快改變本能機能,改變人物,在思想觀念、工作重點、方法辦法等方面必然要加大創新力度。

1、儘快改變思想觀念。我們村莊幹部應充分看法到,我國目前總體上以往到了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的發展階段,作廢農業稅是順應市場經濟規則,具體建立小康社會的必定要求,有利於添加農民收入,發展鄉村經濟;有利於改善幹羣關係,緩解社會矛盾。現階段,我們必需調整工作思緒,把工作重心改變到增強服務、促進發展上來。我們此次查詢時,羣衆要求最多的是基層幹部要搞好鄉村公益事業建立。因而我們村莊幹部必需把爲羣衆服務看成本分,從當前羣衆最急迫的需求上找準工作的打破口,動足腦子,想盡方法,做好文章,在進取指導農民致富奔小康、大力發展村莊團體經濟、組織興修鄉村公益事業上有新的作爲。

2、切實改變縣政府本能機能。抓住有利機遇,着力促進縣政府本能機能的轉型,由以完成經濟任務爲主轉移到加速經濟發展與構建調和社會兩大主題上來。一是重點扶植本級主幹財路。從吃“農業飯”、吃“補助飯”中走出來,堅持鄉鎮自立型和自給型財務,逐漸走出財務窘境,提高工作的保證才能。要跳出純真靠農業求發展的圈子,拓寬發展思緒,明確主攻偏向,把財路建立的重點轉移到二、三財產上來,進取構建以工業經濟爲主導的多元化財路系統。二是實行好基本設備建立的本能機能。要大力增強農田水利、村莊道路等基本建立,加強農業抗災才能,改善鄉村生產前提。要包裝整合小城鎮建立資本,提高小城鎮建立功用。三是實行好指導生產發展的本能機能。要勇當"掌舵人"、"導航者",指導村組幹部實時爲農民供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尤其要充分應用各類載體,普遍傳達科技常識,有針對性地舉行農民培訓班,堅持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和科技示範戶,帶動農民學科技、用科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才能和農民致富才能。四是實行好治理公同事業的本能機能。鄉鎮縣政府不只要擔負一方經濟發展的重擔,並且還要擔負當地事業發展主要職責,負有對教育、禮貌、衛生、社會福利、情景維護等公同事業的服務治理本

能機能。五是實行好維護社會不變的本能機能。增強鄉村社會治安綜合管治,做好羣衆信訪工作,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營建安全、禮貌、調和的社會情景。

3、努力創新工作方法辦法。一是治理方法從"直接型"向"直接型"改變。在傳統體系體例下,鄉鎮縣政府治理方法大多是屬於直接收理。隨着縣政府本能機能的轉型,要改變到經過增強微觀調控、規範市場、發明優越的外部情景上來,對那些能夠由市場、企業和民間辦妥的工作,縣政府部分則果斷"退位",不再詳細代替事務性活動。二是工作方法由簡略的行政敕令向用市場方法指導、服務、示範改變。順應新情勢發展的需求,學會用市場經濟的方法開展工作,經過抓龍頭、抓中介、抓大戶來指導、服務、示範,發展農業,活潑鄉村,致富農民。三是日常治理由"爲民作主"向"讓民作主"改變。惠農政策的施行,使鄉村黨羣幹羣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從基本上親密黨羣幹羣關係,構建調和鄉村,必需進一步理順鄉鎮與村組的關係,具體落實村民自治,變"爲民作主"爲"讓民作主"。不管大事小事,只需屬於村民自治範圍,鄉鎮都要"指導、支撐、協助"羣衆經過規範的方法和順序,民主決定計劃,自立處理,更多地運用司法、經濟和教育治理的手段,在尊敬村民自立權和村委會相對自力性的基本上完成對村組的有用治理。

4、切實加大對村莊的扶持力度。當前,鄉鎮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在鄉鎮本身努力的還,上級部分也要進一步加大對村莊的扶持力度。一是深化財務體系體例變革。應本切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現有財務體系體例基本上逐漸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大對鄉鎮的轉移付着力度,處理當前鄉鎮的財務堅苦。二是化解村莊債權。在鎖定債權、分清債權性質的基本上,上級組織應出臺詳細的相關政策,逐漸化解村莊兩級債權。三是加大傾斜力度。上級部分要在資金、項目上增強對村莊的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農業基本設備、農業科技推行和鄉村教育、衛生、禮貌等方面,多爲鄉村加速發展做一些打基本、管久遠的工作。四是改變治理方法。順應當前鄉村工作的新情勢,堅持起一套科學的工作審覈機制,在治理上適宜鄉村的實踐,使工作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

5、不時提高幹部綜合本質。提高村莊幹部本質是完成鄉鎮縣政府本能機能改變的基本和前提,要把它作爲當前幹部治理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提高思想本質。進一步增強對廣大村莊幹部的思想教育,使他們作風正、經濟清、做事公,真正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二是提高政策程度。指導村莊幹部認真學習黨在鄉村的各項政策,體會其精神本質。在宣傳落實進程中不走樣,還又能結合當地實踐,發明性地開展工作。三是加強開闢認識。當前鄉村的發展應對着史無前例的時機。要指導廣大幹部抓住時機,率領羣衆幹一番事業。假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整天無所作爲,無所事事,天然得不到羣衆的信任和反對。四是擅長做深化認真的思想工作。鄉村工作十分詳細。村莊幹部要學會做深化認真的思想工作。只要思想工作做細了,事理疏解了,政策律例宣傳到位了,羣衆與幹部之間的思想溝通了,鄉村工作才幹如虎添翼,一往無前。

鄉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7

近年來,雋水鎮各村、社區充分利用城區優勢,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增加收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各項經濟指標逐年攀升,基層組織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顯著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各項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總體來看,雋水鎮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普遍偏弱,發展步伐滯後,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產業結構落後,調整優化乏力,歷史債務負擔沉重。如何抓住機遇,加快村級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培育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全面推進我鎮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是擺在新一屆鎮黨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我鎮村級集體經濟概況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層次低,規模小而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薄弱。

2、融資難度大,發展後勁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

目前,由於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銀行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村級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在我鎮,特別是10個社區的集體企業發展資金,60%以上靠如土地開發等方式自我積累資金來發展集體經濟,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同時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而且各村在進行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進行大開發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分散。以村一級自身的經濟實力,難以實現土地的高標準開發建設,致使土地的開發利用初級化,回報收益最小化,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爲資本優勢,造成村級集體經濟難以在上規模、上檔次上有所作爲,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發展後勁不足。

3、幹部思想保守,觀念滯後,創新發展能力薄弱。

有些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滯後,認爲集體經濟就是集體辦企業、上項目,集體經濟集體管,由於管理跟不上,集體資產流失嚴重,挫傷了幹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顧慮;部分羣衆怕搞垮了受連累,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有障礙。有人認爲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大局。個別村幹部則存在小富則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缺乏艱苦奮鬥和創新發展的精神,發展觀念滯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思路不多,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導致村級集體經濟一直不能取得創新和發展。

4、發展不平衡,差距明顯,不利於整體發展。

5、村級債務包袱沉重,不利於全力發展。

至20xx年底,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累計達1071.9萬元,村均51萬元。有債務的村、社區14個,佔66.7%,其中白沙、桃源、柳巒、石泉、新塔5個村(社區)債務均超過百萬元,共計733.87萬元,佔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的68.5%。形成這些債務的原因較多,主要是經營性虧損、老財貿任務借款、基礎設施投資、各類達標升級及非生產性支出等。村級班子很大的精力用於清償債務,難以全力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6、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不利於突破性發展。

近幾年,我縣雋水、錫山等盛縣級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但由於村一級招商引資在土地開發、基礎設施、政策措施、投資服務體系等軟硬環境上無法與盛縣級工業園相比。因此雖經努力引來一些客商前來考察、諮詢,但最終能夠成功落戶的沒有幾家,不利於集體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如下闊去年花很大精力引入的一個肉牛養殖項目,實地考察後一去不返;一位老闆有意在石泉投資鐘錶廠項目,卻找不到一塊條件適宜的地盤,最後落戶麥市工業園。

三、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堅持以人爲本,加快乾部意識轉變,建設強有力的村級班子。

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新、富於開拓的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業、善於管理的好班長,是決定村級集體經濟能走出多遠的關鍵。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並牢固樹立只有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才能解決辦事難的問題,才能爲羣衆興辦各種福利事業,提高羣衆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羣衆信賴,凝聚力、戰鬥力纔會不斷增強的發展意識。鎮黨委、政府要經常組織村級班子成員進行思想意識、管理知識的培訓,制訂政策解決基層幹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問題,解除後顧之憂,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因地制宜,選準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路子。

在選擇發展路子時,要本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跟風上、盲目投資現象。一是興辦村級集體企業,象寶塔一樣,走工業興村的路子;二是興建或經營專業市場,走商業興村之路;三是發展立體林業。比如東港、桃源每年在林業上分別可收入4萬元、8萬元,可在此基礎上,擴大規模、調優品種結構、引入深加工等配套項目,走立體林業的發展路子;四是興辦第三產業,城區內幾個社區可大力發展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五是創新資本運營手段。以現有土地、資金、資產入股或合資、合作興辦企業或參與企業發展;六是經營集體土地和物業。發揮城區優勢,開發建設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倉儲設施和商住樓等二、三產業載體,對外出售、租賃,走物業經營的路子;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村委會可以在技術、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培植集體農業生產基地,走特色農業、服務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路子。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落實縣、鎮招商引資政策或創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資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鎮一級要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對村、社區實施傾斜的扶持政策,結合各村、社區的優勢、特色,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宣傳、統一引進、科學佈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財、物資源,集中力量,明確主導產業,重點突破,把一些規模相對較小不適宜在盛縣級工業園區發展的項目引薦給村、社區。並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另外,各村組目前掌握着大筆土地補償金,可否借鑑深圳等沿海地區及寶塔村的經驗,鼓勵、引導其集中資金開發一批標準化廠房用來出租給企業,既可以避免集體土地的大量流失,又發展了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同時解決了投資商將大量資金用於投資廠房和設備,導致流動資金週轉困難的實際問題。

4、強化管理,千方百計盤活資產,化解村級債務。

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弱,是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管好並盤活存量資產,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資產投入更爲重要。積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完善清產覈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同時,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分離,並對集體資產的佔有、經營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確規定,定期公開帳目。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積累機制,實行集體經濟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總量控制,防止分光吃光,積蓄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加大村級債務清償力度,通過增收還債、清欠還債、節支還債、歸責還債、降息減債、覈銷減債等手段減輕村級債務壓力,集中精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